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自製早餐鮮肉小餛飩,湯鮮味美爽口彈牙

無論是大江南北, 長城內外, 西部邊陲還是東部沿海, 餛飩都是大家最喜愛的食物之一, 各地的餛飩不但形式千差萬別, 就連名稱也各不相同, 華北江南一帶, 名稱就叫餛飩, 入川之後名字變成抄手, 大約是因為巴蜀一帶的餛飩就像一個人把雙手抄在袖子裡。

比較別出心裁的是廣東人的叫法:雲吞。 “雲吞”和“餛飩”兩個詞發音相似, 好像根本沒有必要另外創造一個。 原來這裡還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典故, 餛飩源於北方, 所以廣東一帶相當長的時間內就是沿用“餛飩”這個叫法, 到了清末, 廣東“四大名狀”之一的何淡如寫了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有酒何妨邀月飲, 無錢那得食雲吞!為了追求對仗工整, 把餛飩寫作諧音“雲吞”, 以“雲”對“月”, 以“吞”對“飲”。 何大狀是同治元年(1862年)的廣東舉人, 風流倜儻, 風趣幽默, 這對聯流行開之後, 餛飩的名字也漸漸被“雲吞”代替。

(廣東四大名狀分別是陳夢吉、何淡如、劉華東, 當然還有電影《九品芝麻官》裡被整得很慘的方唐鏡。 )

不管是餛飩還是抄手, 此類小吃, 全國各地皆有名品, 如湖州的大餛飩、紹興的蝦肉蒸餛飩、廣州的魚肉雲吞、四川的成都龍抄手、重慶吳抄手、內江雞茸抄手、萬縣的海包面等,

雖然名字各不一樣, 但知名度都非常高。

不管是餃子、雲吞還是餛飩, 鮮蝦餡的口味都極其鮮美, 這一口鮮到你眉毛都掉下來。 一碗皮薄餡多的餛飩, 就著熱乎乎的湯, 吃下肚, 從胃暖到四肢, 一天都有了好心情。 無論是早起的一碗早安餐,

還是午休的一份速食, 亦或是下班後的休閒夜宵, 這一碗家常餛飩, 都絕對可以成為你的首選好食!

一般的餐館裡的餛飩大致分為兩類:大餛飩和小餛飩, 大餛飩吃的是餡料, 而且每一客分量比較大, 足以頂上一頓飯, 小餛飩則完全不同, 餛飩皮和餛飩湯才是品嘗的重點,

分量普遍較小, 只能作為墊饑的點心。 市場上銷售的餛飩皮, 又幹又硬, 而且特別厚, 包大餛飩還湊合, 製作小餛飩就勉為其難了, 而且不少餛飩皮採用堿水製成, 風味跟清爽滑嫩的小餛飩完全不配。 所以今天我們就從麵粉開始, 自製餛飩皮, 做上一碗湯鮮味美的小餛飩。

鮮肉小餛飩所需的食材清單如下:

餛飩皮:高筋麵粉:250克;水:98克

餛飩餡:豬肉糜:250克;生抽醬油:25克;麻油:5克;鹽:1克;白胡椒粉:適量(<1克);料酒:5克;水:45克;生薑:8克

餛飩湯:高湯:適量;鹽:適量;白胡椒粉:適量;煉製的雞油和豬油:適量;蛋皮絲:適量;紫菜:適量;切碎的小蔥:適量

第一步,先來說說餛飩餡的製作。把250克豬肉糜放在一個大碗裡面,倒入25克生抽醬油、5克麻油、5克料酒,混合均勻。

加入8克切碎或者磨碎的生薑,

再加入適量(<1克)白胡椒粉,混合均勻。

為了使小餛飩的餡料緊實有嚼頭,必須把肉糜充分攪拌上勁。純肉糜很難直接攪拌,必須加上少許水,增加其粘性,分3-4次把45克水緩緩加入肉糜,邊加水,邊快速順著同一方向攪拌。餡料上勁的標識就是攪拌的時候阻力越來越大,而且能夠明顯地觀察到其中纖維排列的方向。攪拌的時候務必有耐心,因為餛飩餡料的口感就取決於這個過程:攪拌充分到位,餡料吃到嘴裡就會感覺非常有彈性,攪拌不到位,餛飩餡入口鬆散,風味就少了許多。

把製作好的餛飩餡蒙上保鮮膜放在冰箱裡冷藏備用。

第二步是製作餛飩皮。雖然從理論上說,直接用手擀皮也是可能的,不過費時費力,而且厚度很難控制,最方便的辦法還是使用麵條機。把250克高筋麵粉放在一個大碗裡面,緩緩加入98克水,邊加水邊快速攪拌成面穗。

把面穗倒在麵點案板上,用手捏成一個麵團,就像下面照片裡這樣。因為水的比例比較低,所以麵團感覺很幹很硬,所以揉起來非常困難,此時不必強行用力揉,直接把麵團裹上保鮮膜放在一邊鬆弛10分鐘。利用這段時間我們把麵條機架起來,麵條機不但是製作麵條的好幫手,它本身還是和麵的好工具,再硬再難揉的麵團在麵條機那裡都不在話下。

把鬆弛好的麵團用刀一切為二,一塊麵團用保鮮膜包起來繼續鬆弛,另外一個麵團用手捏捏薄,把麵條機調整到最厚一檔,然後把麵團用麵條機壓成面皮,壓好的面皮對折之後再次通過麵條機。不斷重複這個過程,面皮很快就變得光滑均勻。

反復折疊是效率最高的和麵辦法,老公說,中國古代煉鋼就是用類似的辦法,把粗制的鋼坯加熱後反復折疊鍛打,讓其中的雜質均勻分佈,每折疊一次就成為一“煉”,“百煉成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百練”也只是一個大約數字,基本上折疊鍛打二三十次鋼坯就已經變成非常優質的鋼材了。用麵條機“和”好的面皮是這個樣子:均勻、光滑、細緻。把這張面皮包上保鮮膜放在一邊鬆弛一下,另外一個麵團用同樣的辦法壓成這樣的面皮。

麵點的成形過程非常講究鬆弛處理,麵團面皮經過一些變形處理之後,內部已經積聚了很大的應力,如果這個時候繼續強行用力,就會讓內部的麵筋組織斷裂。所以在這裡我們分成兩個麵團,麵條機處理一個麵團的時候,另外一個麵團正好進行鬆弛處理,交互進行這個過程,就可以很容易把麵團壓成薄如蟬翼的面皮。反之如果始終盯著一張面皮,壓制到最後階段的時候面皮就可能斷裂。

不斷減小麵條機的厚度設置,直至把面皮壓到最薄,不同品牌的麵條機的厚度設置不同,我們這裡用的型號最厚是0檔,最薄是9檔,壓制面皮的時候要逐檔降低厚度。中間如果發現面皮有些粘,就要適時在兩面抹上一層麵粉,如果感覺面皮太長,可以用刀把它一切為二,分別壓制。

標準的家用麵條機壓出來的面皮的寬度大約是14釐米,大約是兩張小餛飩皮的寬度。這裡我們首先把面皮兩面撲上一層麵粉防粘,然後用滾刀或者普通菜刀切成7厘寬14釐米長的面皮,

然後把這些面皮疊起來,在中間位置切一刀,小餛飩的面皮就做好了。

這樣又薄又軟,光滑清爽的面皮正是製作小餛飩的最佳素材。

第三步是包小餛飩。小餛飩的包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辦法就是把肉餡放在面皮中央,然後用掌心或者虎口一捏,幾乎所有的店家都這樣做,因為這種方法最為快捷省時,適合商業經營。家庭製作就有不小的難度,這輕輕一捏其實蘊含了多年的訓練和經驗:捏得太緊,餛飩皮變成一坨,口感生硬,捏得力道不夠,餛飩下鍋後就會散開。這裡我們介紹一種更加容易把握的方法:

首先在餛飩皮中央放上一團肉餡,

把餛飩皮的四個角沿著兩個對角線折起來,

用雙手的四個手指的第一、第二指節用力將面皮收口的地方壓緊,

最後用四隻手指捏一下中間部分,把餡料部分徹底封閉起來。

包好的餛飩就是這個樣子,四個角的面皮看上去是張開的,實際靠近餡料的部分已經被手指壓緊,下鍋之後絕對不會散開,餡料部分也不會進水,而且餛飩皮最厚的地方也不過兩層,口感爽滑輕盈。

煮餛飩的過程相對就簡單了。找一個比較深的鍋子,加入足夠的水,大火燒開之後,把餛飩丟進鍋裡(注意一鍋不要煮得太多,以覆蓋鍋底一層為限),然後用木鏟輕輕推動鍋裡的水,讓它帶著餛飩緩緩轉動,這樣它們就不會粘在一起。大火煮上3分30秒,中間如果水沸騰得比較厲害,就倒入一大杯冷水,讓水面平靜下來,免得把餛飩皮煮破。

煮餛飩之前把餛飩碗先準備好,在碗底放入蛋皮絲、紫菜、鹽、胡椒粉、切碎的小蔥、一小團煉製的雞油或者豬油,然後倒入煮開的高湯或者煮餛飩的水,把煮好的小餛飩撈進去,一碗湯鮮味美爽口彈牙的鮮肉小餛飩就做好了。

怪你過分可愛鮮美,一口把你吃掉!當然,對於很多北方人(比如“油潑辣子是主菜,沒有辣椒吃不下飯的陝西人),可能不是特別喜歡這種清淡的口味。沒關係!調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調,重新調一份汁即可。

取一空碗,將辣椒油(調製紅油醬汁時,喜歡吃辣者可多放紅油,吃不了太辣者可減少紅油的份量)、炒好的白芝麻、蔥、蒜泥、花椒油、醬油、醋、胡椒粉等放入碗內,調均勻,加高湯或清水均可。

餛飩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看完口水就不自覺地流了出來了,相信作為吃貨的一員你會喜歡這樣的美食。

鮮肉小餛飩所需的食材清單如下:

餛飩皮:高筋麵粉:250克;水:98克

餛飩餡:豬肉糜:250克;生抽醬油:25克;麻油:5克;鹽:1克;白胡椒粉:適量(<1克);料酒:5克;水:45克;生薑:8克

餛飩湯:高湯:適量;鹽:適量;白胡椒粉:適量;煉製的雞油和豬油:適量;蛋皮絲:適量;紫菜:適量;切碎的小蔥:適量

第一步,先來說說餛飩餡的製作。把250克豬肉糜放在一個大碗裡面,倒入25克生抽醬油、5克麻油、5克料酒,混合均勻。

加入8克切碎或者磨碎的生薑,

再加入適量(<1克)白胡椒粉,混合均勻。

為了使小餛飩的餡料緊實有嚼頭,必須把肉糜充分攪拌上勁。純肉糜很難直接攪拌,必須加上少許水,增加其粘性,分3-4次把45克水緩緩加入肉糜,邊加水,邊快速順著同一方向攪拌。餡料上勁的標識就是攪拌的時候阻力越來越大,而且能夠明顯地觀察到其中纖維排列的方向。攪拌的時候務必有耐心,因為餛飩餡料的口感就取決於這個過程:攪拌充分到位,餡料吃到嘴裡就會感覺非常有彈性,攪拌不到位,餛飩餡入口鬆散,風味就少了許多。

把製作好的餛飩餡蒙上保鮮膜放在冰箱裡冷藏備用。

第二步是製作餛飩皮。雖然從理論上說,直接用手擀皮也是可能的,不過費時費力,而且厚度很難控制,最方便的辦法還是使用麵條機。把250克高筋麵粉放在一個大碗裡面,緩緩加入98克水,邊加水邊快速攪拌成面穗。

把面穗倒在麵點案板上,用手捏成一個麵團,就像下面照片裡這樣。因為水的比例比較低,所以麵團感覺很幹很硬,所以揉起來非常困難,此時不必強行用力揉,直接把麵團裹上保鮮膜放在一邊鬆弛10分鐘。利用這段時間我們把麵條機架起來,麵條機不但是製作麵條的好幫手,它本身還是和麵的好工具,再硬再難揉的麵團在麵條機那裡都不在話下。

把鬆弛好的麵團用刀一切為二,一塊麵團用保鮮膜包起來繼續鬆弛,另外一個麵團用手捏捏薄,把麵條機調整到最厚一檔,然後把麵團用麵條機壓成面皮,壓好的面皮對折之後再次通過麵條機。不斷重複這個過程,面皮很快就變得光滑均勻。

反復折疊是效率最高的和麵辦法,老公說,中國古代煉鋼就是用類似的辦法,把粗制的鋼坯加熱後反復折疊鍛打,讓其中的雜質均勻分佈,每折疊一次就成為一“煉”,“百煉成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百練”也只是一個大約數字,基本上折疊鍛打二三十次鋼坯就已經變成非常優質的鋼材了。用麵條機“和”好的面皮是這個樣子:均勻、光滑、細緻。把這張面皮包上保鮮膜放在一邊鬆弛一下,另外一個麵團用同樣的辦法壓成這樣的面皮。

麵點的成形過程非常講究鬆弛處理,麵團面皮經過一些變形處理之後,內部已經積聚了很大的應力,如果這個時候繼續強行用力,就會讓內部的麵筋組織斷裂。所以在這裡我們分成兩個麵團,麵條機處理一個麵團的時候,另外一個麵團正好進行鬆弛處理,交互進行這個過程,就可以很容易把麵團壓成薄如蟬翼的面皮。反之如果始終盯著一張面皮,壓制到最後階段的時候面皮就可能斷裂。

不斷減小麵條機的厚度設置,直至把面皮壓到最薄,不同品牌的麵條機的厚度設置不同,我們這裡用的型號最厚是0檔,最薄是9檔,壓制面皮的時候要逐檔降低厚度。中間如果發現面皮有些粘,就要適時在兩面抹上一層麵粉,如果感覺面皮太長,可以用刀把它一切為二,分別壓制。

標準的家用麵條機壓出來的面皮的寬度大約是14釐米,大約是兩張小餛飩皮的寬度。這裡我們首先把面皮兩面撲上一層麵粉防粘,然後用滾刀或者普通菜刀切成7厘寬14釐米長的面皮,

然後把這些面皮疊起來,在中間位置切一刀,小餛飩的面皮就做好了。

這樣又薄又軟,光滑清爽的面皮正是製作小餛飩的最佳素材。

第三步是包小餛飩。小餛飩的包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辦法就是把肉餡放在面皮中央,然後用掌心或者虎口一捏,幾乎所有的店家都這樣做,因為這種方法最為快捷省時,適合商業經營。家庭製作就有不小的難度,這輕輕一捏其實蘊含了多年的訓練和經驗:捏得太緊,餛飩皮變成一坨,口感生硬,捏得力道不夠,餛飩下鍋後就會散開。這裡我們介紹一種更加容易把握的方法:

首先在餛飩皮中央放上一團肉餡,

把餛飩皮的四個角沿著兩個對角線折起來,

用雙手的四個手指的第一、第二指節用力將面皮收口的地方壓緊,

最後用四隻手指捏一下中間部分,把餡料部分徹底封閉起來。

包好的餛飩就是這個樣子,四個角的面皮看上去是張開的,實際靠近餡料的部分已經被手指壓緊,下鍋之後絕對不會散開,餡料部分也不會進水,而且餛飩皮最厚的地方也不過兩層,口感爽滑輕盈。

煮餛飩的過程相對就簡單了。找一個比較深的鍋子,加入足夠的水,大火燒開之後,把餛飩丟進鍋裡(注意一鍋不要煮得太多,以覆蓋鍋底一層為限),然後用木鏟輕輕推動鍋裡的水,讓它帶著餛飩緩緩轉動,這樣它們就不會粘在一起。大火煮上3分30秒,中間如果水沸騰得比較厲害,就倒入一大杯冷水,讓水面平靜下來,免得把餛飩皮煮破。

煮餛飩之前把餛飩碗先準備好,在碗底放入蛋皮絲、紫菜、鹽、胡椒粉、切碎的小蔥、一小團煉製的雞油或者豬油,然後倒入煮開的高湯或者煮餛飩的水,把煮好的小餛飩撈進去,一碗湯鮮味美爽口彈牙的鮮肉小餛飩就做好了。

怪你過分可愛鮮美,一口把你吃掉!當然,對於很多北方人(比如“油潑辣子是主菜,沒有辣椒吃不下飯的陝西人),可能不是特別喜歡這種清淡的口味。沒關係!調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調,重新調一份汁即可。

取一空碗,將辣椒油(調製紅油醬汁時,喜歡吃辣者可多放紅油,吃不了太辣者可減少紅油的份量)、炒好的白芝麻、蔥、蒜泥、花椒油、醬油、醋、胡椒粉等放入碗內,調均勻,加高湯或清水均可。

餛飩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看完口水就不自覺地流了出來了,相信作為吃貨的一員你會喜歡這樣的美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