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在電影千“片”一律的年代,這部羅馬尼亞譯製片別具一格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看電影是我國民眾最重要的娛樂方式。 但是, 那時的電影不但數量上屈指可數, 而且內容和形式也千“片”一律。 不過, 羅馬尼亞電影《多瑙河之波》卻別具一格, 讓人耳目一新。 這部二戰題材的譯製片, 還讓羅馬尼亞電影在我國觀眾中得到“摟摟抱抱”這個諢號。

那時, 民間廣為傳播著這樣一個段子:“中國電影新聞簡報;朝鮮電影又哭又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

之所以說“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 主要是因為在電影《多瑙河之波》中有一段沒有刪減的“大尺度”鏡頭——男女主角接吻。 當然, 這在今天的年輕人看來十分可笑。

《多瑙河之波》是由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電影廠於1959年攝製的黑白故事片。 該片堪稱羅馬尼亞電影的經典之作, 曾獲1960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這部具有開放性和歐洲風格的影片, 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 六、七十年代在我國連續上映了近20年, 八十年代又複映了一段時間。 該片引起了我國觀眾的共鳴,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至今還記得片中的一些臺詞。 比如, “我要把你扔到河裡去”、“安娜是個好姑娘”等等。

《多瑙河之波》的劇情並不複雜, 主要講述的是在二戰期間, 羅馬尼亞被法西斯德國佔領, 地下抵抗組織帶領民眾遊擊敵人的故事。

影片中, 德軍為了運送軍火, 徵用了多瑙河上的所有船, 包括米哈伊船長和他的新婚妻子安娜的駁船。 米哈依是一個愛國者, 其妻子安娜則美麗又善良。

抵抗組織因缺少武器彈藥, 就派出地下黨員托瑪混入水手隊伍, 登上了米哈伊那艘運軍火的駁船。 在船上, 托瑪和米哈依夫婦聯手除掉了押送軍火的德寇, 並排除了多瑙河上的水雷。 最後, 成功地將武器運送到了遊擊隊。 不幸的是, 米哈依在戰鬥中英勇犧牲。 臨終前, 他囑咐托瑪好好照顧安娜。

該片導演丘列伊是羅馬尼亞的一位功勳藝術家, 《多瑙河之波》中的米哈依船長也由他親自飾演。 深沉而優美是該片的最大特色, 不但讓我國觀眾對多瑙河有了感性認識, 還帶給當時的觀眾一種“人物個性化”以及“因人展開故事”的視覺衝擊, 影片那動人的主旋律也頗具感染力。

不可思議的是, 當時的電影審查部門並沒有刪減掉《多瑙河之波》中米哈依與安娜接吻的那段鏡頭。 因此, 每次電影院放映到這個場景時, 多數人都會屏住呼吸, 雙眼緊盯著銀屏。 不過, 也有一些害羞的姑娘靦腆地低下了頭。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多瑙河之波》帶給中國觀眾的不僅是電影本身,女主人公安娜及其愛情故事或許更讓觀眾鐫骨銘心。這部影片讓人們認識了堅強不屈的羅馬尼亞人民,也承載了我國百姓生活的一段難忘歷史。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多瑙河之波》帶給中國觀眾的不僅是電影本身,女主人公安娜及其愛情故事或許更讓觀眾鐫骨銘心。這部影片讓人們認識了堅強不屈的羅馬尼亞人民,也承載了我國百姓生活的一段難忘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