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泓水之戰 ……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去世後, 各國諸侯頓時失去了一匡天下的領導人, 成為一片散沙。 齊國因內亂而中衰, 晉、秦也有各自的苦衷, 暫時無力過問中原。 這樣, 長期以來受齊桓公遏制的南方強國——楚國, 就企圖乘機進入中原, 攫取霸權。 素為中原列國目為“蠻夷之邦”的楚國的北進勢頭, 引起中原諸小國的忐忑不安, 於是一貫自我標榜仁義的宋襄公, 便想憑藉宋為公國、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領導諸侯平定齊亂的餘威, 出面領導諸侯抗衡楚國, 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並進而伺機恢復殷商的故業。

可是在當時, 宋國的國力遠遠不逮楚國, 宋襄公這種不自量力的做法, 造成宋楚間矛盾的高度激化, 楚國對當年的齊桓公是無可奈何的, 但這時對付宋襄公卻是遊刃有餘, 所以它處心積慮要教訓宋襄公, 結果終於導致了泓水之戰的爆發。

且說宋襄公專心致志爭當盟主, 雖然雄心勃勃, 但畢竟國力有限, 因此只能單純模仿齊桓公的做法, 以“仁義”為政治號召, 召集諸侯舉行盟會, 藉以抬高自己的聲望。 可是他的這套把戲, 不僅遭到諸多小國的冷遇, 更受到楚國君臣的算計。 在盂地(今河南省睢縣西北)盟會上, 宋襄公拒絕事前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帶兵車, 以防不測的建漢, 輕車簡從前往, 結果為不講信義的楚成王手下的軍隊活捉了起來。

楚軍押著宋襄公乘勢攻打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 幸虧太宰子魚率領宋國的軍民進行頑強的抵抗, 才抑制了楚軍的攻勢, 使其圍攻宋都數月而未能得逞。 後來, 在魯僖公的調停之下, 楚成王才將宋襄公釋放回國。 宋襄公遭此奇恥大辱, 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他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義, 更憤慨其他諸侯國見風使舵, 背宋親楚。 他自知軍力非楚國之匹, 暫時不敢主動去惹犯它;而是先把矛頭指向臣服于楚的鄭國, 決定興師討伐它, 以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 挽回自己曾為楚囚俘的面子。 大司馬公孫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都認為攻打鄭國會引起楚國出兵干涉, 勸阻宋襄公不要伐鄭。 可是宋襄公卻振振有詞為這一行動進行辯護:“如果上天不嫌棄我,

殷商故業是可以得到復興的。 ”執意伐鄭。 鄭文公聞訊宋師大舉來攻, 立即求救于楚。 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鄭。 宋襄公得到這個消息, 才知道事態十分嚴重, 不得已被迫急忙從鄭國撤軍。 周襄王十四年(西元前638年)十月底, 宋軍返抵宋境。

周襄王十四年(西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 楚軍進抵泓水南岸時, 宋軍已占有利之地, 在泓水北岸列陣待敵。

這時楚軍猶在陳國境內向宋國挺進途中。 宋襄公為阻擊楚軍於邊境地區, 屯軍泓水(渦河的支流, 經今河南商丘、柘城間東南流)以北, 以等待楚軍的到來。 十一月初一, 楚軍進至泓水南岸, 並開始渡河, 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

宋大司馬公孫固鑒於楚宋兩軍眾寡懸殊, 但宋軍已佔有先機之利的情況, 建議宋襄公把握戰機, 乘楚軍渡到河中間時予以打擊。

當楚軍開始渡河時, 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彼眾我寡, 可半渡而擊”, 宋襄公拒不同意, 說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 不迫人於阨 ”。

但是卻為宋襄公所斷然拒絕, 從而使楚軍得以全部順利渡過泓水。 楚軍渡河後開始布列陣勢, 這時公孫固又奉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 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 一直等到楚軍佈陣完畢,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 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 可是, 這時一切都已經晚了, 弱小的宋軍哪裡是強大楚師的對手, 一陣廝殺後, 宋軍受到重創, 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傷,

其精銳的禁衛軍(門官)悉為楚軍所殲滅。 只是在公孫固等人的拼死掩護下, 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圍, 狼狽逃回宋國。 泓水之戰就這樣以楚勝宋敗降下帷幕。

戰後國人皆怨襄公指揮不當, 但宋襄公並未認識自己的錯誤, 向臣民辯解說:“古之為軍, 臨大事不忘大禮”、“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髮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 認為自己遵守古訓行事並無不當。 西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 宋襄公傷重而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