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17年最高分電影?看完我暴哭

院長新一年的小目標很簡單, 希望自己能變成一台永動機。

因為最近的好片好劇實在是太多了, 簡直想爭分奪秒的給你們的賣安利!

享受完年度最甜基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又領略了一番小丑女羅比在《我, 花樣女王》裡的花滑風采。

接下來還有很多很多... ...

今天, 我們先說這一部——

《伯德小姐》

認真來看, 《伯德小姐》從內容選題到時長, 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噱頭, 但它卻有著不容小覷的實力。

作為去年(是的, 已經是去年了)各類十佳榜單上的常客, 《伯德小姐》早就在我朝刮起了好幾陣大風。

因為這部電影自打北美上映開始, 口碑就一直暴漲。

豆瓣8.4, IMDb8.3, 一向嚴苛的MTC開出94的高分。

而爛番茄就更厲害了, 直接是破歷史記錄的169個好評。

到目前為止, 新鮮度仍然保持在99%。

口碑爆了之後, 自然就是拿獎。

從評論家選擇獎, 到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伯德小姐》囊括了頒獎季的各種獎項。

哥譚獨立電影獎上, 也是佔據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最佳突破導演三項提名。

最後, 也就等著沖奧了。

其實能把青春成長這類爛大街的電影拍的如此細膩獨到有意味, 原因自然離不開導演的用心和細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 《伯德小姐》還是導演格蕾塔·葛韋格的處女作。

據說格雷塔在劇本裡, 對人物描述十分心細, 細到演員可以直接對照著演。

而且為了拉近工作人員的距離, 導演要求除演員之外, 每個人都要在胸前貼上自己的名字和最喜歡的電影。

可以說是很走心了... ...

女主也很亮眼——

西爾莎·羅蘭, 94年的愛爾蘭妹子, 年紀雖小卻是難得的演技派。

14歲入圍奧斯卡女配, 去年憑藉電影《布魯克林》和石頭姐一起競爭影后。

這一次, 羅蘭在《伯德小姐》飾演了一位嚮往紐約生活的小鎮少女, 克莉斯汀。

電影一開場, 就是克莉斯汀和母親一場有趣的對壘。

上一秒兩個人還在被收音機裡的有聲說書感動到痛哭流涕, 下一秒就為了學習和大學志願等事情吵到不可開交。

克莉斯汀想離家去紐約讀大學。

但母親認為家裡無力承擔學費, 克莉斯汀最好的選擇就是在自己家附近讀個社區大學。

兩個人為這個問題喋喋不休的爭吵, 誰也不肯退讓。

母親講著大道理,女兒只想翻白眼。

最後的了結辦法是,克莉斯汀直接拉開車門跳了車,眼不見心不煩,耳不聽心為淨。

這辦法也是很簡單粗暴了。

如上所述不難看出,克莉斯汀正處於高中的叛逆階段,張牙舞爪、任性無畏是她最鮮明的標誌。

她自小生活在美國薩克拉門托的一個小鎮上。

就像所有高中時期的你我一樣,被家庭束縛慣了之後,唯一的夢想就是離家出走,遠走高飛。

克莉斯汀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如此。

她想擺脫掉家庭給她的所有枷鎖,姓名還有自由。

片名的伯德小姐“Lady Bird”,是她給自己取的另一個代稱。

在自我介紹和日常簽名時,都不會忘了帶上這個名字。

而她每天心心念念的,都想從薩克拉門托這個小鎮跳到紐約的大都市里。

但這並不容易。

在克莉斯汀心裡,母親是她在放飛自我路途中最大的阻力。

從改名到去紐約讀大學這些事,媽媽的態度就是一個字:十動然拒。

畢竟,作為家庭裡最大的勞動力和主導者,媽媽需要考慮各個方面,從財力到路程到人身安全。

最後得出的結論,去什麼紐約,離家1個半小時的社區大學最適合你了。

而為了這件事,克莉斯汀和媽媽沒少爭吵。

雖然吵架本來也就是這兩個人的日常戲碼之一。

母女兩的性格極其相似,脾氣暴躁,說話不好聽。

念叨和上綱上線,是媽媽的最愛。

而克莉斯汀的媽媽也身體力行的詮釋了什麼叫“你媽媽眼中的你”

從房間太亂衣服疊不好,到自己想吃什麼不會自己做。

這些日常抱怨,簡直就是媽媽們的真實寫照。

在克莉斯汀看來,自己媽媽最難以忍受的一點,就是不會好好說話。

當他們一起在商店挑衣服時,母親看到克莉斯汀的站姿,就開始陰陽怪氣的埋汰:你要是累了就休息一下。

克莉斯汀莫名其妙,我不累啊。

然後母親就開始了,噢是嗎,我就是看不出你是不是累了,誰叫你走路都是拖著地板的。

這一來,克莉斯汀就直接忍不住了,那你直接說不行嗎!

真的就是一件極小的事,但放在母女兩面前,就是要吵兩句才會舒坦。

更有意思的是,吵完之後,當兩人看到漂亮的衣服時,又不約而同的兩眼發光。

至親至疏,大概是克莉斯汀和母親之間最好的描述詞。

時而親密無間,時而拔刀相向。

克莉斯汀覺得母親在挑自己的毛病,而母親覺得克莉斯汀太小孩子氣太任性,什麼都不懂。

吵架必不可少,但不可否認在內心最深處,她們也同樣深愛彼此。

說起來,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在最初創作劇本時的名字,正是《母親與女兒》。

但到最後,家庭關係和這種母女之間的碰撞只成為了電影所探討的眾多話題之一。

而電影的中心落腳點,最後還是在主角的自我成長和自我認同上面。

青春期的叛逆,除了親情之外,必不可缺的還有友情和愛情。

美國少女的愛情,似乎都是來的隨心所欲,走的毫無所謂。

在電影裡,克莉斯汀的兩段感情,也都是如此。

音樂劇的排練上,克莉斯汀一眼看上了男主角。

之後就開始想辦法各種勾搭,送卷髮棒,跳雙人舞。

在得到一個回應的初吻之後,也會忍不住開心到跳躍。

不過這樣的愛情,來得快走的更快。

在痛哭一場之後,克莉斯汀又看上了校園樂隊的吉他手。

沒有錯,就是你們的小鮮肉甜茶。

上一部還在和大叔談戀愛的甜茶,這一部就變成了哄騙姑娘上床的情場老手。

反差有點大?

其實在和甜茶的這一段感情裡,最能夠看出看出女主在自我成長中的心理特質。

在電影中,甜茶是個酷酷的吉他手,還是個富二代。

為了接近他,克莉斯汀拋棄了一起玩鬧的閨蜜,開始接近班上另外一個富家女。

她和別人謊稱自己家住在靠近街道的小洋樓裡。

每次讓父親接送,都特意在那個地方下車。

這種看上去有些虛榮的心理,其實也包含了克莉斯汀對家庭因素的不滿和反抗,對自我的逃避和拒絕。

這些作為,引發了她和閨蜜和背離,還有和母親的最大爭吵。

母親責怪克莉斯汀永遠都不懂得感恩,只會要求不會回報。

她大聲叱駡,和女兒算計著養她到底要花多少錢。

克莉斯汀更是怒不可遏的憤然起身,拿著紙筆對著母親大叫,你直接給我一個數字,我賺錢了以後全都還給你。

我們現在看著這種場面會忍不住的發笑,但仔細想想,似乎這種事情也曾發生在我們的青春記憶了。

那個不懂感恩,不懂回報,只知道一味汲取的不就是曾經的我們嗎?

在電影裡的1個半小時裡,我們隨著女主的腳步,重新成長了一遍。

成長,意味著接受自我。

但這裡的自我,並不是單單指嚴格意義上的「自我個體」,還包含了其他許多與生俱來的因素。

姓名,家庭,環境,甚至是電影裡克莉斯汀的天主教教育,這些都是自己無法選擇的。

就好比《月光男孩》裡,男主需要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和出身,包括膚色、毒品文化、和吸毒的母親。

《卡羅爾》中,特芮絲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以及遵從內心選擇帶來的責任。

而在《伯德小姐》克莉斯汀的成長過程中,既要知道自己演不了女主角、數學不好、考不上耶魯大學一類的自身條件的不足,又要學會接受自己來自小鎮,上天主教高中,家境貧寒這樣先天條件的不足。

然而在某種程度來講,接受前者比後者要容易得多,畢竟人總會反射性的為自己找藉口,而不會為別人著想。

當種種事實無法接受時,她就會陷入抗爭之中,而這種抗爭的目標通常都是後者。

所以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克莉斯汀都在拒絕接受自我。

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她改掉了父母給的名字,想要逃離目前的小鎮生活。

然而克莉斯汀同樣也處於矛盾之中。

她的抗爭她的逃離,都來自於對自我的認同不足。

她十分依賴母親的認同,才會小心翼翼的試問,萬一我最好的樣子就是現在這樣,怎麼辦?

她並不懷疑母親對自己的愛,她真正無法釋懷的是母親對自己的處處挑剔,因為她害怕母親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

在電影最後,克莉斯汀的抗爭看似得到了勝利,但這種勝利背後是更加難以面對的現實。

她考上了紐約的大學,逃離了自己的想要逃離的一切。

但,當她站在紐約的街頭,周圍的一切空曠起來,沒有熟悉的街景,沒有了愛她的人接受她的胡鬧時。

她才明白,原來在這條關於成長的道路裡,她只戰勝了最容易的部分。

終於,她接受了姓名,接受了家庭,接受了故鄉,但人生也才剛剛開始。

最難的,是她今後將要自己走上一條與自身對抗的路。

沒有人加油,沒有觀眾,沒有掌聲。

只有她自己,與孤獨長伴。

這才是成長。

誰也不肯退讓。

母親講著大道理,女兒只想翻白眼。

最後的了結辦法是,克莉斯汀直接拉開車門跳了車,眼不見心不煩,耳不聽心為淨。

這辦法也是很簡單粗暴了。

如上所述不難看出,克莉斯汀正處於高中的叛逆階段,張牙舞爪、任性無畏是她最鮮明的標誌。

她自小生活在美國薩克拉門托的一個小鎮上。

就像所有高中時期的你我一樣,被家庭束縛慣了之後,唯一的夢想就是離家出走,遠走高飛。

克莉斯汀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如此。

她想擺脫掉家庭給她的所有枷鎖,姓名還有自由。

片名的伯德小姐“Lady Bird”,是她給自己取的另一個代稱。

在自我介紹和日常簽名時,都不會忘了帶上這個名字。

而她每天心心念念的,都想從薩克拉門托這個小鎮跳到紐約的大都市里。

但這並不容易。

在克莉斯汀心裡,母親是她在放飛自我路途中最大的阻力。

從改名到去紐約讀大學這些事,媽媽的態度就是一個字:十動然拒。

畢竟,作為家庭裡最大的勞動力和主導者,媽媽需要考慮各個方面,從財力到路程到人身安全。

最後得出的結論,去什麼紐約,離家1個半小時的社區大學最適合你了。

而為了這件事,克莉斯汀和媽媽沒少爭吵。

雖然吵架本來也就是這兩個人的日常戲碼之一。

母女兩的性格極其相似,脾氣暴躁,說話不好聽。

念叨和上綱上線,是媽媽的最愛。

而克莉斯汀的媽媽也身體力行的詮釋了什麼叫“你媽媽眼中的你”

從房間太亂衣服疊不好,到自己想吃什麼不會自己做。

這些日常抱怨,簡直就是媽媽們的真實寫照。

在克莉斯汀看來,自己媽媽最難以忍受的一點,就是不會好好說話。

當他們一起在商店挑衣服時,母親看到克莉斯汀的站姿,就開始陰陽怪氣的埋汰:你要是累了就休息一下。

克莉斯汀莫名其妙,我不累啊。

然後母親就開始了,噢是嗎,我就是看不出你是不是累了,誰叫你走路都是拖著地板的。

這一來,克莉斯汀就直接忍不住了,那你直接說不行嗎!

真的就是一件極小的事,但放在母女兩面前,就是要吵兩句才會舒坦。

更有意思的是,吵完之後,當兩人看到漂亮的衣服時,又不約而同的兩眼發光。

至親至疏,大概是克莉斯汀和母親之間最好的描述詞。

時而親密無間,時而拔刀相向。

克莉斯汀覺得母親在挑自己的毛病,而母親覺得克莉斯汀太小孩子氣太任性,什麼都不懂。

吵架必不可少,但不可否認在內心最深處,她們也同樣深愛彼此。

說起來,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在最初創作劇本時的名字,正是《母親與女兒》。

但到最後,家庭關係和這種母女之間的碰撞只成為了電影所探討的眾多話題之一。

而電影的中心落腳點,最後還是在主角的自我成長和自我認同上面。

青春期的叛逆,除了親情之外,必不可缺的還有友情和愛情。

美國少女的愛情,似乎都是來的隨心所欲,走的毫無所謂。

在電影裡,克莉斯汀的兩段感情,也都是如此。

音樂劇的排練上,克莉斯汀一眼看上了男主角。

之後就開始想辦法各種勾搭,送卷髮棒,跳雙人舞。

在得到一個回應的初吻之後,也會忍不住開心到跳躍。

不過這樣的愛情,來得快走的更快。

在痛哭一場之後,克莉斯汀又看上了校園樂隊的吉他手。

沒有錯,就是你們的小鮮肉甜茶。

上一部還在和大叔談戀愛的甜茶,這一部就變成了哄騙姑娘上床的情場老手。

反差有點大?

其實在和甜茶的這一段感情裡,最能夠看出看出女主在自我成長中的心理特質。

在電影中,甜茶是個酷酷的吉他手,還是個富二代。

為了接近他,克莉斯汀拋棄了一起玩鬧的閨蜜,開始接近班上另外一個富家女。

她和別人謊稱自己家住在靠近街道的小洋樓裡。

每次讓父親接送,都特意在那個地方下車。

這種看上去有些虛榮的心理,其實也包含了克莉斯汀對家庭因素的不滿和反抗,對自我的逃避和拒絕。

這些作為,引發了她和閨蜜和背離,還有和母親的最大爭吵。

母親責怪克莉斯汀永遠都不懂得感恩,只會要求不會回報。

她大聲叱駡,和女兒算計著養她到底要花多少錢。

克莉斯汀更是怒不可遏的憤然起身,拿著紙筆對著母親大叫,你直接給我一個數字,我賺錢了以後全都還給你。

我們現在看著這種場面會忍不住的發笑,但仔細想想,似乎這種事情也曾發生在我們的青春記憶了。

那個不懂感恩,不懂回報,只知道一味汲取的不就是曾經的我們嗎?

在電影裡的1個半小時裡,我們隨著女主的腳步,重新成長了一遍。

成長,意味著接受自我。

但這裡的自我,並不是單單指嚴格意義上的「自我個體」,還包含了其他許多與生俱來的因素。

姓名,家庭,環境,甚至是電影裡克莉斯汀的天主教教育,這些都是自己無法選擇的。

就好比《月光男孩》裡,男主需要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和出身,包括膚色、毒品文化、和吸毒的母親。

《卡羅爾》中,特芮絲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以及遵從內心選擇帶來的責任。

而在《伯德小姐》克莉斯汀的成長過程中,既要知道自己演不了女主角、數學不好、考不上耶魯大學一類的自身條件的不足,又要學會接受自己來自小鎮,上天主教高中,家境貧寒這樣先天條件的不足。

然而在某種程度來講,接受前者比後者要容易得多,畢竟人總會反射性的為自己找藉口,而不會為別人著想。

當種種事實無法接受時,她就會陷入抗爭之中,而這種抗爭的目標通常都是後者。

所以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克莉斯汀都在拒絕接受自我。

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她改掉了父母給的名字,想要逃離目前的小鎮生活。

然而克莉斯汀同樣也處於矛盾之中。

她的抗爭她的逃離,都來自於對自我的認同不足。

她十分依賴母親的認同,才會小心翼翼的試問,萬一我最好的樣子就是現在這樣,怎麼辦?

她並不懷疑母親對自己的愛,她真正無法釋懷的是母親對自己的處處挑剔,因為她害怕母親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

在電影最後,克莉斯汀的抗爭看似得到了勝利,但這種勝利背後是更加難以面對的現實。

她考上了紐約的大學,逃離了自己的想要逃離的一切。

但,當她站在紐約的街頭,周圍的一切空曠起來,沒有熟悉的街景,沒有了愛她的人接受她的胡鬧時。

她才明白,原來在這條關於成長的道路裡,她只戰勝了最容易的部分。

終於,她接受了姓名,接受了家庭,接受了故鄉,但人生也才剛剛開始。

最難的,是她今後將要自己走上一條與自身對抗的路。

沒有人加油,沒有觀眾,沒有掌聲。

只有她自己,與孤獨長伴。

這才是成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