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王俊凱、迪麗熱巴、陳都靈,主配角傻傻分不清,不及格是誰的鍋?

《解憂雜貨店》說好了走治癒風, 上線以後卻落入群嘲境地。

從演員表嘲到電影結構, 豆瓣評分悲慘地往及格線上爬, 一直沒爬上去。

那麼問題來了, 真有那麼糟糕嗎?其實未必。

來, 我們從頭說起。

戲份最少的主角三人組

這個番位也是很有意思了, 《解憂雜貨店》獨特的結構, 決定了三位元主角, 並不是故事裡的核心er, 所以戲份也並不多。

三人加一起, 大概也就勉強占了三分之一吧。

所以, 成不贊鮮肉、敗就怪鮮肉的路人們, 請先不要“一看演員表就知道沒好戲”。

客觀來說, 如果你看過王俊凱《長城》裡的“表演”, 就能知道這一次他確實進步不小。

躲在陽臺上回眸的眼神, 孤獨和孤注一擲的既視感很強烈。

雖然臺詞還是略有些尷尬味道。

此外, 深受迪麗熱巴《麗姬傳》辣眼睛十級、一點也看不下去“迫害”的主頁君, 表示《解憂雜貨店》裡的胖迪, 順眼多了。

上線先吹了一個嘹亮的口號, 人物的帥勁兒, 對了。

要知道,一個盛世美顏、長相豔麗的迪麗熱巴,演一個機靈假小子、全程讓你忘記她多美豔,已經算是不易了。

當然,“演員有進步”,不代表著戲就好看了,最多勸粉絲買單而已。

三位年輕演員裡,董子健毫無疑問是演技擔當。

基本是一個合格的優秀演員,演什麼是什麼,情緒和肢體都到位。

發火的時候、焦躁的時候、心虛的時候、急切的時候,演技都線上。

三人相同的場景比較,這種對比就更明顯了。

但董子健的表演,也依舊受制於篇幅和角色。

接下來,我們聊聊配角們。

人物結構

《解憂雜貨店》因為故事結構獨特,由諸多不同的小故事構成,熙熙攘攘登場下臺的,不同人的人生。

移植到電影裡,就是三位主角引入、和雜貨店老爺爺(成龍),以信件為線索,串聯起一段一段小故事。

每一段,都是不同的演員、不同的角色。

如此非常狹窄、有限的空間中,能不能刻畫好人物、熬好雞湯,對導演、編劇、演員都是考驗。

目前看到的效果,略有些差強人意。

我們先說第二段中的秦昊。

我一直都覺得,看見秦昊,幾乎等於看見品質保證。

從婁燁等一系列文藝片過來,秦昊雖然不是流量擔當、觀眾沒那麼熟悉,但他的戲份向來很有質感。

去年他在網劇《無證之罪》裡的員警,不走尋常路,痞帥痞帥的。

和陳坤的《火鍋英雄》,演一個油滑痞氣卻又仗義的兄弟,一度比陳坤還搶戲。

同檔期的《妖貓傳》裡,他飾演一個“猥瑣貪財”的金吾衛,連騎馬時的脖子前抻都很到位,瘋了以後抱著樹撒銀子大喊“賞”,又瘋又癲、抑揚頓挫。

明明油膩、猥瑣,卻只想讓人誇“演得好”。

可惜《解憂雜貨店》裡,秦昊的戲份和角色分量,和“客串”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他演少年孤獨、遭遇家庭不幸、長大後功成名就的畫家。

回到故鄉,露面顯示一下傷懷、感恩的藝術家氣息,僅此而已。

電影中的郝蕾,也是一樣,給人“殺雞用牛刀”之感。

她演一個成功的女企業家,鏡頭很少,角色層次太鼓脹、反而無力。

郝蕾在《親愛的》裡面,和趙薇的對手戲,去年因為熱播綜藝《演員的誕生》,又被拿出來讚歎了一波,既入戲又克制。

相比之下,她在《解憂雜貨店》中的出鏡,只像是來了一場發佈會的既視感。

至於郝蕾這個角色的青年版本,是陳都靈。

這兩個人演同一個人,少年和中年時期,一點相似感都沒有...

更重要的是陳都靈的表演,太素,太淡。

她演一個舞女,也依然是清純味道的。

要知道內心清純、長相清純、處境清純,並不是同一回事情。

當年和陳都靈一起演《左耳》的馬思純,演一個不好好念書、早早混歌廳的“混混女”,已經能夠很好掌控外表煙花、內心潔白。

可是你看陳都靈,服裝、髮型、妝容都在說“我是舞女”,整張臉的感覺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不像職業舞女、不像差點當小三的人,而像一個乖乖女、偶爾穿錯了一次衣服、走錯片場一晚。

《解憂雜貨店》裡還有成龍,他演一個溫暖系老人,非常戲眼的那位雜貨店老爺爺,和孤兒院的老奶奶,有一段沒有展開的過往情緣。

他的日常,就是顫顫巍巍替人答疑解惑。

對比謔謔哈哈打打殺殺的功夫成,他“老態龍鍾”的樣子,似乎更能讓人有好感度。

但是,你如果對比《英倫對決》,就能明白,《解憂雜貨店》裡的成龍,只演了年紀的形,沒演出閱歷的神。

本土化僵局

當然,這部電影也不竟然全是缺點。

比如,李鴻其所演的小鎮青年,一心懷抱音樂夢想,獨自漂泊在北京,苦苦不能出頭,蝸居在大雜院裡。

交代大雜院背景的這個長鏡頭,就非常有意思。

各地各路人混雜,有穿得亂糟糟、在屋頂上用方言念詩的,有背英語單詞、衣冠楚楚準備出國的,有不解嘲笑他們一群瘋子的...

表徵性極強,既濃縮,又幽默,味道很正。

作為一部日本小說改編的電影,場景的本土化(或者說這一小段原創),是一個很成功的典範。

《深夜食堂》由黃磊掌勺、驚動大半個娛樂圈來客串,最後雞湯不成,反而淪為笑柄,豆瓣評分一度跌入“史上電視劇評分最低”。

最致命的一個毛病,就是《深夜食堂》的本土化做得非常不到位,四不像。

(當然,某位主持人的浮誇吃泡面表演,也要負很大責任。)

而《解憂雜貨店》對待本土化“尷尬境地”的態度,可以說是非常戒慎了。

無論是主角三人組,還是李鴻其混過的北京大雜院,還是家裡人喊他回去接班“當公務員”,這些細節本土化的方向都很對,扎實又自然。

最終的問題,在於每個故事像走馬燈一樣過,未必動人。

《解憂雜貨店》擯棄了藝術總監韓寒擅長的幽默,按照原著的風格努力經營。

和同期電影相比,《妖鈴鈴》主打港味懷舊,南北笑料大雜燴;《二代妖精》主打美人報恩,還有諷刺意味的笑點營造;就連《前任3》也滿口網路段子。

而《解憂雜貨店》幾乎放棄了“笑”味,重點不在於此,而在於每個時光的路口、人生的困惑與溫情。

這些困惑,包括理想、親情、職業選擇,算是人生中最常見、最有代入感的癥結。

可是看完以後,這些困惑,並沒有讓人特別感同身受。

至於原作濃郁、溫暖、治癒的“金字招牌”溫情,在電影裡也只是偶爾閃現。

比如張維維在演唱會上,唱起《重生》,救她一命、教她歌唱的李鴻其,在漫天大火裡倒下,背後是璀璨星空。

傷感又克制,溫暖又治癒。

然而沒有維持多久,第二三個故事裡,這種滲透人心的力量感,弱了許多。

你看,溫暖和寡淡,一線之隔,《解憂雜貨店》努力熬制溫暖,卻受制於寡淡。

要知道,一個盛世美顏、長相豔麗的迪麗熱巴,演一個機靈假小子、全程讓你忘記她多美豔,已經算是不易了。

當然,“演員有進步”,不代表著戲就好看了,最多勸粉絲買單而已。

三位年輕演員裡,董子健毫無疑問是演技擔當。

基本是一個合格的優秀演員,演什麼是什麼,情緒和肢體都到位。

發火的時候、焦躁的時候、心虛的時候、急切的時候,演技都線上。

三人相同的場景比較,這種對比就更明顯了。

但董子健的表演,也依舊受制於篇幅和角色。

接下來,我們聊聊配角們。

人物結構

《解憂雜貨店》因為故事結構獨特,由諸多不同的小故事構成,熙熙攘攘登場下臺的,不同人的人生。

移植到電影裡,就是三位主角引入、和雜貨店老爺爺(成龍),以信件為線索,串聯起一段一段小故事。

每一段,都是不同的演員、不同的角色。

如此非常狹窄、有限的空間中,能不能刻畫好人物、熬好雞湯,對導演、編劇、演員都是考驗。

目前看到的效果,略有些差強人意。

我們先說第二段中的秦昊。

我一直都覺得,看見秦昊,幾乎等於看見品質保證。

從婁燁等一系列文藝片過來,秦昊雖然不是流量擔當、觀眾沒那麼熟悉,但他的戲份向來很有質感。

去年他在網劇《無證之罪》裡的員警,不走尋常路,痞帥痞帥的。

和陳坤的《火鍋英雄》,演一個油滑痞氣卻又仗義的兄弟,一度比陳坤還搶戲。

同檔期的《妖貓傳》裡,他飾演一個“猥瑣貪財”的金吾衛,連騎馬時的脖子前抻都很到位,瘋了以後抱著樹撒銀子大喊“賞”,又瘋又癲、抑揚頓挫。

明明油膩、猥瑣,卻只想讓人誇“演得好”。

可惜《解憂雜貨店》裡,秦昊的戲份和角色分量,和“客串”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他演少年孤獨、遭遇家庭不幸、長大後功成名就的畫家。

回到故鄉,露面顯示一下傷懷、感恩的藝術家氣息,僅此而已。

電影中的郝蕾,也是一樣,給人“殺雞用牛刀”之感。

她演一個成功的女企業家,鏡頭很少,角色層次太鼓脹、反而無力。

郝蕾在《親愛的》裡面,和趙薇的對手戲,去年因為熱播綜藝《演員的誕生》,又被拿出來讚歎了一波,既入戲又克制。

相比之下,她在《解憂雜貨店》中的出鏡,只像是來了一場發佈會的既視感。

至於郝蕾這個角色的青年版本,是陳都靈。

這兩個人演同一個人,少年和中年時期,一點相似感都沒有...

更重要的是陳都靈的表演,太素,太淡。

她演一個舞女,也依然是清純味道的。

要知道內心清純、長相清純、處境清純,並不是同一回事情。

當年和陳都靈一起演《左耳》的馬思純,演一個不好好念書、早早混歌廳的“混混女”,已經能夠很好掌控外表煙花、內心潔白。

可是你看陳都靈,服裝、髮型、妝容都在說“我是舞女”,整張臉的感覺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不像職業舞女、不像差點當小三的人,而像一個乖乖女、偶爾穿錯了一次衣服、走錯片場一晚。

《解憂雜貨店》裡還有成龍,他演一個溫暖系老人,非常戲眼的那位雜貨店老爺爺,和孤兒院的老奶奶,有一段沒有展開的過往情緣。

他的日常,就是顫顫巍巍替人答疑解惑。

對比謔謔哈哈打打殺殺的功夫成,他“老態龍鍾”的樣子,似乎更能讓人有好感度。

但是,你如果對比《英倫對決》,就能明白,《解憂雜貨店》裡的成龍,只演了年紀的形,沒演出閱歷的神。

本土化僵局

當然,這部電影也不竟然全是缺點。

比如,李鴻其所演的小鎮青年,一心懷抱音樂夢想,獨自漂泊在北京,苦苦不能出頭,蝸居在大雜院裡。

交代大雜院背景的這個長鏡頭,就非常有意思。

各地各路人混雜,有穿得亂糟糟、在屋頂上用方言念詩的,有背英語單詞、衣冠楚楚準備出國的,有不解嘲笑他們一群瘋子的...

表徵性極強,既濃縮,又幽默,味道很正。

作為一部日本小說改編的電影,場景的本土化(或者說這一小段原創),是一個很成功的典範。

《深夜食堂》由黃磊掌勺、驚動大半個娛樂圈來客串,最後雞湯不成,反而淪為笑柄,豆瓣評分一度跌入“史上電視劇評分最低”。

最致命的一個毛病,就是《深夜食堂》的本土化做得非常不到位,四不像。

(當然,某位主持人的浮誇吃泡面表演,也要負很大責任。)

而《解憂雜貨店》對待本土化“尷尬境地”的態度,可以說是非常戒慎了。

無論是主角三人組,還是李鴻其混過的北京大雜院,還是家裡人喊他回去接班“當公務員”,這些細節本土化的方向都很對,扎實又自然。

最終的問題,在於每個故事像走馬燈一樣過,未必動人。

《解憂雜貨店》擯棄了藝術總監韓寒擅長的幽默,按照原著的風格努力經營。

和同期電影相比,《妖鈴鈴》主打港味懷舊,南北笑料大雜燴;《二代妖精》主打美人報恩,還有諷刺意味的笑點營造;就連《前任3》也滿口網路段子。

而《解憂雜貨店》幾乎放棄了“笑”味,重點不在於此,而在於每個時光的路口、人生的困惑與溫情。

這些困惑,包括理想、親情、職業選擇,算是人生中最常見、最有代入感的癥結。

可是看完以後,這些困惑,並沒有讓人特別感同身受。

至於原作濃郁、溫暖、治癒的“金字招牌”溫情,在電影裡也只是偶爾閃現。

比如張維維在演唱會上,唱起《重生》,救她一命、教她歌唱的李鴻其,在漫天大火裡倒下,背後是璀璨星空。

傷感又克制,溫暖又治癒。

然而沒有維持多久,第二三個故事裡,這種滲透人心的力量感,弱了許多。

你看,溫暖和寡淡,一線之隔,《解憂雜貨店》努力熬制溫暖,卻受制於寡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