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金融科技VS 科技金融:一場技術英雄與金融大哥之間的較量

文|金融之家 zora

4月10日訊, 在成功席捲大陸之前, FinTech已經在國外火了好幾年, 如今新的概念“TechFin”又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螞蟻金服近期新的轉型計畫令“TechFin”成為了業內熾手可熱的概念。

同樣是金融和科技的組合, 兩者之間的界限該怎麼區分呢?

在業內專家看來, 無論是FinTech還是TechFin, 都反映出了金融科技的本質要求, 即以資料為基礎、以技術為手段, 幫助金融行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如果硬要從概念上區分, 一般人很可能傻傻分不清楚, 但如果從表現形式上來看, 兩者之間的界限還是很清晰的。

一般來說, FinTech公司擁有很強的技術傳統, 對它們來說, 金融只是一個開發和利用的場景, 也是一個開發相對不夠充分的金礦, 要進入這個領域需要具備敏捷的執行力和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 從金融科技的發展歷程來看, 這些企業通常是一些創業公司而不是私人領域或公共部門的老玩家。

相比之下, TechFin更像是金融領域的老大哥通過新技術來守衛疆土的強大武器, 即以“tech(科技)來服務Fin(金融)”, 而TechFin的主體以傳統銀行為代表。

接下來, 小編就來說明一下兩者的區別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管理層的區別

有資料統計, FinTech公司CEO的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

相比之下, TechFin的領導人一般在50歲以上。 雖然CEO的年齡並不能說明一切, 但Fintech公司的領導者確實要更年輕。 此外, 兩者管理層的教育背景也存在差距。

FinTech的CEO們接受的更多的是技術方面的教育, 並且一些人具備與技術相關的工作經驗。 現實中, 有不少FinTech的創業者是電腦專業出身而非金融專業人士——據統計, 在金融領域具有兩年以上經驗的FinTech創業者只有50%, 2—10年工作經驗的只有三分之一, 10年以上的只有17%。

相反, 幾乎所有的TechFin管理層都在銀行領域有過長期的工作經驗並且在高等學府接受過管理方面的教育。

二、抱負的差異

通常情況下, FinTech公司都在努力創造新的市場。 調查顯示, FinTech初創公司的目標群體集中于年輕的消費者, 這部分群體熟悉網路並且熱衷新鮮事物, 對改變生活方式沒有排斥之心。

TechFin企業則通常針對於中小企業、年長的一代以及更富裕的階層。 對他們來說, 互聯網金融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 結果就是, TechFin公司容易陷入一個閉環——因為客戶不希望改變而導致新技術的採納非常緩慢。

此外, 相比于FinTech企業開發新市場的欲望, TechFin企業旨在保住已有的市場份額或是從其他的競爭對手中搶奪市場。

三、所承擔風險的區別

從本質上看, TechFin企業具有巨大的信用風險, 而Fintech企業除了具備在貸款方面的信用風險以外, 還要保護自己免受駭客攻擊以及面臨的隱私風險;在評估風險時, TechFin企業更依賴于傳統的指標,例如工作收入,而Fintech企業則更傾向新鮮有趣的指標——根據社交媒體或移動端使用模型來做出信貸決策。

四、外部影響的區別

金融行業的監管規則永遠在“恩惠”與“詛咒”之間變動,雖然這可能是一個進化的、健康的環境,但不同位置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目前,TechFin企業需要在嚴管的監管邊界內從事經營活動,而Fintech企業更喜歡在週邊操作,試圖在更大的程度上遠離法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些顛覆性的技術,例如區塊鏈和P2P借貸,此前沒有受到嚴格的規定束縛,但今時不同往日,監管機構對FinTech企業的監管力度正在趕超銀行業,FinTech企業的品牌可信度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此外,兩者在各自領域的相互滲透過程中還要與日益高效的政府機構相競爭,而後者有可能帶走大量的市場份額,這從當前銀聯開始加入移動支付大軍的行為就可見一斑。

FinTech與TechFin的對抗

雖然FinTech和TechFin之前存在差異,但兩者的同化有目共睹。金融和技術將會度過一個蜜月期,之後才會面臨真正的考驗,那麼,哪一個才會是最後的勝利者呢?

不得不說,Fintech令金融領域充滿活力,但金融行業的門檻也非常之高。

改變行業模式的大公司有很多,例如手機領域的蘋果、零售業的亞馬遜、汽車界的特斯拉等等,但是能在銀行和保險領域取得主導地位的創業公司並不多見,像螞蟻金服,PayPal這樣的企業仍屬少數。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行業監管驅動的本質。

無論在哪個國家,金融領域都是一個受到高度監管的行業,除了要辦理各種許可證以外,銀行、保險和證券機構還要遵守嚴格的規範和準則。除了看得見的規則,這個市場還存在一個潛在的準則,即“保護現有、限制創新”。

FinTech初創公司已經滲入了銀行、保險、證券各個領域,然而,其中的大多數還是受到行業傳統巨頭的壓制。一旦他們開始加入其中,獲得各個許可證書,又有可能淪為體制中的一員,成為他們當初想要推倒的對象。此外,以傳統銀行為主的金融巨頭已經接受了新技術。考慮到監管層的存在,TechFin戰勝Fintech的那天似乎指日可待。

一方面,TechFin在適應技術浪潮,努力從過去的舒服模式中醒來,另一方面,一些搶佔先機的FinTech企業也已經憑藉其強大的競爭力與同行拉開了距離。畢竟,PayPal不是出自visa,支付寶也不是來自農行,推動金融發展的通常是一些金融行業的後來者。FinTech和TechFin的較量目前仍難見分曉。

免責聲明:金融之家-JRZJ.COM刊發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TechFin企業更依賴于傳統的指標,例如工作收入,而Fintech企業則更傾向新鮮有趣的指標——根據社交媒體或移動端使用模型來做出信貸決策。

四、外部影響的區別

金融行業的監管規則永遠在“恩惠”與“詛咒”之間變動,雖然這可能是一個進化的、健康的環境,但不同位置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目前,TechFin企業需要在嚴管的監管邊界內從事經營活動,而Fintech企業更喜歡在週邊操作,試圖在更大的程度上遠離法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些顛覆性的技術,例如區塊鏈和P2P借貸,此前沒有受到嚴格的規定束縛,但今時不同往日,監管機構對FinTech企業的監管力度正在趕超銀行業,FinTech企業的品牌可信度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此外,兩者在各自領域的相互滲透過程中還要與日益高效的政府機構相競爭,而後者有可能帶走大量的市場份額,這從當前銀聯開始加入移動支付大軍的行為就可見一斑。

FinTech與TechFin的對抗

雖然FinTech和TechFin之前存在差異,但兩者的同化有目共睹。金融和技術將會度過一個蜜月期,之後才會面臨真正的考驗,那麼,哪一個才會是最後的勝利者呢?

不得不說,Fintech令金融領域充滿活力,但金融行業的門檻也非常之高。

改變行業模式的大公司有很多,例如手機領域的蘋果、零售業的亞馬遜、汽車界的特斯拉等等,但是能在銀行和保險領域取得主導地位的創業公司並不多見,像螞蟻金服,PayPal這樣的企業仍屬少數。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行業監管驅動的本質。

無論在哪個國家,金融領域都是一個受到高度監管的行業,除了要辦理各種許可證以外,銀行、保險和證券機構還要遵守嚴格的規範和準則。除了看得見的規則,這個市場還存在一個潛在的準則,即“保護現有、限制創新”。

FinTech初創公司已經滲入了銀行、保險、證券各個領域,然而,其中的大多數還是受到行業傳統巨頭的壓制。一旦他們開始加入其中,獲得各個許可證書,又有可能淪為體制中的一員,成為他們當初想要推倒的對象。此外,以傳統銀行為主的金融巨頭已經接受了新技術。考慮到監管層的存在,TechFin戰勝Fintech的那天似乎指日可待。

一方面,TechFin在適應技術浪潮,努力從過去的舒服模式中醒來,另一方面,一些搶佔先機的FinTech企業也已經憑藉其強大的競爭力與同行拉開了距離。畢竟,PayPal不是出自visa,支付寶也不是來自農行,推動金融發展的通常是一些金融行業的後來者。FinTech和TechFin的較量目前仍難見分曉。

免責聲明:金融之家-JRZJ.COM刊發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