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每天多一點詩意——記承天夜遊

記承天夜遊

宋代: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作者介紹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漢族, 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 學識淵博, 天資極高, 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暢達, 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 善用誇張、比喻, 藝術表現獨具風格, 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 對後世有巨大影響。

創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 當時, 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 元豐二年七月, 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 禦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 說他以詩訕謗, 八月, 將他逮捕入獄。 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 差一點被殺。 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 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但不得“簽書公事”, 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在這種情況下, 作者寫了這篇短文, 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 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作品鑒賞

這裡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 東月朗照, 激發了作者的遊興, 想到沒有“與樂者”, 未免美中不足, 因而尋伴, 這時錯覺生趣, 情感觸動, 於是記下此景此情, 順理成章, 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 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

筆記如同拉家常, 娓娓敘來。 雖然沒有奇景之處, 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 點明日期, 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 “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 寥寥數字, 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 用“空明”一詞, 不枝不蔓, 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 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 已然十分貼切, “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 仿佛觸手可及。 接著, 作者筆鋒陡轉, 連發二問, 既親切自然, 富於韻律, 又拓展時空, 發人思緒。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

總之, 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 信筆寫來, 起於當起, 止於當止, 猶如行雲流水, 於無技巧中見技巧, 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 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