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黃賓虹門徒如潮,唯有崔振寬最出彩

改革開放以來, 黃賓虹的門徒如潮, 穎出者唯崔振寬一人。 所謂穎出, 指的是在關聯中完全獨立並達到一定水準, 唯其如此才可以稱為“黃崔系統”。 我的意思是, 雖然崔振寬在藝術境界上與黃賓虹還有一定距離, 但就其目前的成就以及所提出的問題, 可以以“黃崔系統”為基本思路來考察他的藝術。 ——劉驍純

崔振寬, 現為陝西省山水畫研究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崔振寬作品

山水畫中的個體表達——崔振寬創作說略

王林

對中國畫的討論, 最容易進入兩個誤區:一是闡釋系統, 沉雄、蒼茫、悲涼之類, 正確然而空洞, 如果不往下說, 等於什麼也沒說;二是筆墨系統, 只要用筆用墨有點功夫, 就—定要和古人、故人發生糾葛。 其實今人之于傳統, 可以任意取用, 無需成為集體鏈條中的環節, 非要有個來龍去脈不可。 那種天人合一的宏大敘事, 和生活于城市的藝術家也實在沒有什麼關係。 對生活也好, 對藝術也好, 我們首先是作為個體而存在的, 真實的個體表達, 是藝術是否具有當代性的前提。

崔振寬作品

我之所以為崔振寬先生的作品感動, 是因為他的創作讓我感受到一個人的生存體驗與自我表達, 至於筆墨與闡釋, 不僅離開具體的畫面等於零, 離開具體的表達更是等於零。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先生的山水畫, 尤其是焦墨山水, 滿幅生動, 其密集甚至是擁塞的構圖, 和今天城市生活的視覺感受相通。 “密不透風”和“疏可走馬”, 各有各的難度, 未可妄論高下, 但在崔振寬的密體之中我更能感同身受。 傳統山水畫, 取遠景和近景, 組合而成, 遠景傾向飄渺, 近景易於雷同。 至石濤突出中景, 方能與個人感受相通, 故吳冠中譽之為“中國現代繪畫之父”。 崔振寬認為:“現代的繪畫作品,

展示方式主要是展覽及公眾場所的陳設”, “為了表現較大的視覺力度和豐富的精神內涵”, 不僅要有較大的畫幅, 而且要有個人的角度。 因此, “我畫大畫, 不喜歡取大的場景, 往往擷取一個局部入畫”。 準確地講, 經常是中景的局部。 由此造成的逼近感, 既是對當代人視覺心理的提取, 其形式感真切而不空泛;又是對於自然山水與古人不同的追求, 局部性和個體性相連, 顯然不同於集休主義宏大敘事的整體觀照。 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從形式上專業性地分析崔振寬先生的作品, 而不是一般的談談感受。

崔振寬作品

首先是焦墨。因為有限制就有難度,郎紹君先生說“就等於一個人把自己逼到絕路再找一條活路”,其實也未必,焦墨也有焦墨的好處,可以避免水墨作畫的自然浸潤,更能把用筆納入主觀性更強的自我表現之中。崔振寬就說過:“焦墨作畫則可以放筆直幹,不受用水多少的干擾限制,一心一意在虛實剛柔的盡情表現中發揮‘用筆’,既可以恣肆地表達情緒,又可使筆型筆意得以充分張揚。”何況焦墨的強化,同樣可以參以破墨、積墨。而突現焦墨的表現力,卻能以一種極端化的方式表現出濃重、尖利、野性的個人感受,和時下宣導的正統、和諧、高雅的主流趣味顯然不同。

崔振寬作品

其次是密體。以中景為物件,又是攝取局部,形式必須考究。崔振寬說:“花鳥畫得超大視覺上不舒服,而山水畫的局部畫得再大也超不過物件,因而不會有突兀怪異之感”。但大而且密卻極易產生堵的感覺。崔振寬的處理正好顯示出其繪畫技藝的高超之處:一方面借助寫生的真實體會,把物件作結構性的團塊分佈,或平面佈局,或適度縱深,服從于個人作畫時的瞬間感受,擺脫山水畫審美慣性(如s型構圖)的約束;二方面結合抽象構成與中國畫留白的手法,讓氤氳之氣在密集的點線中穿行流動,如空氣、如光感、如音樂的旋律,讓人在密不透風的緊迫感之中,通過視線追蹤產生心理運動,置觀賞主體於畫面之中,與表達主體重合。疏密轉化,你我相通,這才是畫家的個人表達能夠感動觀者的真正原因;三方面,則在於崔振寬點線用筆的確有老到的功夫,他長期練就的書寫性筆觸成為他自由用筆的基礎。分析具體作品,恰恰是不拘一格的表現性令人刮目。為表現心中丘壑,他不憚使用大小側鋒,也不憚隨意揮灑,任意塗抹。對於用筆,他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一位赳赳武夫,一位舉重冠軍,也許只能畫出一條顫悠悠的‘軟麵條’,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耄耋老者卻可以‘高山墜石’、‘力能扛鼎’”。說到這裡,看官可以明白,筆者並不否定筆墨。筆墨功夫對今日繪畫而言,是筆墨作品的准入條件,正象寫實作品的准入條件是寫實功夫。關鍵是你用筆墨幹什麼,是自囚其間,還是以為起點(也可另尋起點),去獲取表達的自由。這種表達是個體化而非群體化和系統性的。“無法之法乃為至法”,至法者,個體藝術語言的成熟與自由。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的畫,別人已說得太多。我願如崔先生一樣走上絕路,只說自己想說的話,究其一點,不盡其餘。——因為作為獨立的批評個體,我只能學九方皋相馬:“視其所見而不視其所不見”。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整理:《一幅好畫》頭條社

主題:大師的藝術,大美的生活

編輯:FANG

崔振寬作品

首先是焦墨。因為有限制就有難度,郎紹君先生說“就等於一個人把自己逼到絕路再找一條活路”,其實也未必,焦墨也有焦墨的好處,可以避免水墨作畫的自然浸潤,更能把用筆納入主觀性更強的自我表現之中。崔振寬就說過:“焦墨作畫則可以放筆直幹,不受用水多少的干擾限制,一心一意在虛實剛柔的盡情表現中發揮‘用筆’,既可以恣肆地表達情緒,又可使筆型筆意得以充分張揚。”何況焦墨的強化,同樣可以參以破墨、積墨。而突現焦墨的表現力,卻能以一種極端化的方式表現出濃重、尖利、野性的個人感受,和時下宣導的正統、和諧、高雅的主流趣味顯然不同。

崔振寬作品

其次是密體。以中景為物件,又是攝取局部,形式必須考究。崔振寬說:“花鳥畫得超大視覺上不舒服,而山水畫的局部畫得再大也超不過物件,因而不會有突兀怪異之感”。但大而且密卻極易產生堵的感覺。崔振寬的處理正好顯示出其繪畫技藝的高超之處:一方面借助寫生的真實體會,把物件作結構性的團塊分佈,或平面佈局,或適度縱深,服從于個人作畫時的瞬間感受,擺脫山水畫審美慣性(如s型構圖)的約束;二方面結合抽象構成與中國畫留白的手法,讓氤氳之氣在密集的點線中穿行流動,如空氣、如光感、如音樂的旋律,讓人在密不透風的緊迫感之中,通過視線追蹤產生心理運動,置觀賞主體於畫面之中,與表達主體重合。疏密轉化,你我相通,這才是畫家的個人表達能夠感動觀者的真正原因;三方面,則在於崔振寬點線用筆的確有老到的功夫,他長期練就的書寫性筆觸成為他自由用筆的基礎。分析具體作品,恰恰是不拘一格的表現性令人刮目。為表現心中丘壑,他不憚使用大小側鋒,也不憚隨意揮灑,任意塗抹。對於用筆,他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一位赳赳武夫,一位舉重冠軍,也許只能畫出一條顫悠悠的‘軟麵條’,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耄耋老者卻可以‘高山墜石’、‘力能扛鼎’”。說到這裡,看官可以明白,筆者並不否定筆墨。筆墨功夫對今日繪畫而言,是筆墨作品的准入條件,正象寫實作品的准入條件是寫實功夫。關鍵是你用筆墨幹什麼,是自囚其間,還是以為起點(也可另尋起點),去獲取表達的自由。這種表達是個體化而非群體化和系統性的。“無法之法乃為至法”,至法者,個體藝術語言的成熟與自由。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的畫,別人已說得太多。我願如崔先生一樣走上絕路,只說自己想說的話,究其一點,不盡其餘。——因為作為獨立的批評個體,我只能學九方皋相馬:“視其所見而不視其所不見”。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崔振寬作品

整理:《一幅好畫》頭條社

主題:大師的藝術,大美的生活

編輯:FA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