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傳統文化中龍圖騰是怎麼來的?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 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了。 這個時期, 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 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有計劃地畜養起來, 有選擇地種植穀物食用。 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 學會了搭簡單的房子, 開始磨制石器、骨器, 手工製作陶器, 逐漸定居下來, 從事生產活動。 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廣泛, 自然界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越來越大。

龍, 作為一種崇拜現象, 一種對自然力的“理解”, 也就從這個時候起, 開始出現了它的“模糊集合”。

考古發現:炎黃二帝生存的年代距今大約5000年左右, 而考古發現距今5000年以上的龍器物已有多件, 如遼寧阜新查海出土的距今達8000年的石塊堆塑龍, “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 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 龍全長近20米, 寬近2米, 揚首張口, 彎腰弓背,

尾部若隱若現。 這條石龍, 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內蒙古赤峰趙寶溝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陶紋龍。 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8000年的陶器龍紋。 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的距今達7000年的彩陶龍。 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龍。 內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出土的距今達6000年的黃土夯築龍。 湖北黃梅焦墩出土的距今近6000的河卵石擺塑龍。 甘肅甘穀西坪出土的距今5500年的彩陶龍。 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5000年以上的玉龍。 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彩陶盤龍。 安徽含山淩家灘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白玉龍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 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

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龍的框架、要素、樣式, 秦漢之後的歷朝歷代, 直到今天, “龍”還都在不斷地納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是怎麼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 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說法。 筆者認為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 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像性為特徵的“模糊思維”。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 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 它是從魚、鱷、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 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 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 又涵蘊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 它的形成過程, 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 “源于生活又高於生活”,

其間滲透著、灌注著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圖騰, 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彙, 意思是“他的親族”。 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係, 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 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誌、象徵和保護神。 世界各國不少學者, 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象做過考察和研究, 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 其殘餘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