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都說《妖鈴鈴》尷尬,我有不同意見!

吳君如導演, 集合了開心麻花、小岳嶽、papi醬等南北各路笑星的《妖鈴鈴》憑藉超強陣容賺足了眼球!更在首日斬獲8600萬票房, 位居第一位。

只不過, 電影在豆瓣的評分不太樂觀, 僅有沒過及格線的5.1分。 不同觀眾對影片的評價也十分兩極。

有人直言“笑不出來”, 都是陳年老梗, 臺詞尷尬, 笑點尷尬, 強行煽情更尷尬。

但也有不少港片迷堅持為導演月臺, 說電影裡的梗只有港片迷才能懂, 對經典僵屍片和恐怖喜劇的致敬也是滿滿的回憶殺。

《妖鈴鈴》究竟如何?到底尷尬不尷尬?我們專門請到研究香港電影的阿蒙老師, 一起聊聊電影裡的香港喜劇元素:

文:阿蒙

說實話, 看《妖鈴鈴》之前, 我是有點忐忑的, 關鍵在於吳君如、開心麻花和嶽雲鵬——如此鮮明的“港式喜劇”、“話劇”和“相聲”招牌混在一起, 很難不讓人對影片有“大雜燴”的預判。

更何況所謂“南北融合”, 也難免會讓人懷疑其核心特色究竟在哪?再加上還加入了papi醬的網路段子, 一旦失手違和, 便很易淪為“四不像”...

但觀影結束後, 我覺得這種忐忑似乎有些多餘了, 不光在於《妖鈴鈴》確實將集中風格融合得自然流暢, 兼有鮮明的類型元素和濃郁的人情主題, 更讓我想起港式喜劇一貫的創作核心:無論什麼題材, 都不放過任何讓觀眾捧腹的機會, 哪怕在最悲慘的戲份中加插笑料, 只要那一刻讓觀眾笑出來, 就是勝利!

這就是為什麼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開始, 各種你可能意想不到的“XX喜劇”逐漸成為港片的主流,

如功夫喜劇、動作喜劇、愛情喜劇、驚險喜劇、恐怖喜劇等等, 曾被影片人總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怪現象”。

《妖鈴鈴》可謂繼承了“恐怖喜劇”的看家本領, 整部戲充滿“邪門”奇趣, 一邊鬼影幢幢、陰風陣陣, 一邊又讓觀眾在心驚膽戰中忍俊不禁。

雖然受限於審查,

始終是“裝神弄鬼”, 但這次吳君如在監製陳可辛的配合下, 將電影拍得生猛詼諧, 還充滿娛樂性, 不僅比各種粗製濫造的“國產恐怖片”更見實力, 也多少為“恐怖喜劇”與內地電影市場的融合帶來參考借鑒。

《妖鈴鈴》故事很簡單:奸商父子想搶舊樓產權, 但樓內尚有幾戶人家拒不搬遷, 所以奸商買通一個“驅鬼神婆”做戲,企圖靠“鬧鬼”將釘子戶趕走云云。

光說這棟名為萌貴坊(“猛鬼坊”諧音)的城中孤樓,就十足過往港式喜劇裡頻繁出現的公共屋邨,看似空間狹窄,設施破舊,但鄰里間互相關照、趣事頻生,從80年代的“富貴逼人”系列,到幾年前的《72家租客》、《我愛香港開心萬歲》等,屋邨都是港式喜劇的重要場景。

比起港式喜劇的屋邨居民以“伯父”“師奶”為主的設定,《妖鈴鈴》裡的釘子戶更具“南北融合”屬性。

既有過氣古惑仔(吳鎮宇、方中信),也有內地情感劇裡常見的單親父子(張譯、李亦航),加上“無厘頭”式的小男人夫婦(潘斌龍、papi醬),和接當下地氣的網紅(焦俊豔),已看出人物設定的多元,且證明影片“玩”心甚重。

從這些角色引出的“鈴姐”吳君如,可以說是她又一次“找對路子”的演出:首先,“鈴姐”帶有她8、90年代常見的港式“吖烏婆”(即外表行為都不討好的女性)影子,為混口飯吃各種投機取巧、貪小便宜,為扮鬼嚇人寧願“醜態百出”,正是港式喜劇對這類形象最典型的創作寫照。

其次,“鈴姐”也延續了吳君如式的“悲喜劇”特色,表面看似舉止誇張惹笑,內裡卻有一段悲傷往事。

如片中她在眾住戶各歎生活不易時,面帶傷感回憶自己童年喪父一幕,就讓人想起《金雞》裡的“阿金”,儘管地位卑微,卻從不放棄,反懂得憑樂觀心境追求生活,所以觀眾既能體會“鈴姐”的無奈,又能感受她內心的正能量,這正是吳君如作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喜劇笑匠之一的原因。

然後,“鈴姐”也展現吳君如的另一喜劇標籤:人情味。從1992年的《家有喜事》開始,吳君如就愈發擅長飾演這種搞笑又暖心的人物,所以片中“程大嫂”不修邊幅,卻扛起整個家的生活責任。

《金雞》中的阿金瘋癲卻充滿人情味

《金雞》的“阿金”身為妓女,卻為每位顧客甚至搶劫她的人帶來溫暖;到了《妖鈴鈴》,她則為釘子戶們討回公道,智鬥奸商,眾人那句“鈴姐,怎麼辦啊?”無疑傳遞了他們對她的信任。

可見,吳君如的喜劇風格自成一格,卻不流於生硬做作,而是以“人情”為基礎,通過表演和細節傳達“笑中帶淚”的本色,所以《妖鈴鈴》裡她假裝“鬼上身”,化妝成小男孩死去的母親逗他開心,兩人互相鼓勵支持的橋段,若換成其他喜劇女星,還真不一定演的出這種溫馨感。

還有,被陳可辛稱為“驚(悚)喜(劇)片”的《妖鈴鈴》,也是吳君如的強項之一,在於她上世紀8、90年代演過的港式恐怖喜劇,如《猛鬼大廈》、《一眉道人》、《新僵屍先生》、《一眉道姑》等,產量不少於20部。

她在這類影片中的表演總能發揮“調劑”作用,如觀眾剛看一幕恐怖畫面,但鏡頭一轉,卻見吳君如瞪大雙眼裂開大嘴高呼“救命”,害怕瞬間成了搞笑。

《猛鬼大廈》劇照

又如她自己變鬼企圖害人,本來陰森恐怖,卻能突然交出一個充滿喜感的表情,觀眾也頓時不覺得此“鬼”可怕;甚至被鬼窮追不捨,她也能趁喘口氣時說出幾句搞笑臺詞...所以,當年能在一部港式恐怖喜劇中看到吳君如,恐懼心理就被沖淡一半了。

《妖鈴鈴》也是如此,觀眾可能會被“鈴姐”面目猙獰從電梯縫裡探出頭來一幕嚇到,但隨即又會被她各種“裝模作樣”弄得大笑不止。剛才還被一堆“喪屍”追殺,轉頭又見“鈴姐”拿別人的腦袋去撞開門鎖。這種怕一陣樂一陣的表演方式,不僅是吳君如的符號,也是港式喜劇的符號。

《一眉道人》劇照

當然,作為香港喜劇人,吳君如也在《妖鈴鈴》中凸顯更多港式喜劇符號。

第一是經典情懷,片中吳鎮宇和方中信飾演的古惑仔分別叫“阿明”和“阿仁”,吳鎮宇身處險境時向方中信坦白自己當年被刪掉檔案,摔到失憶後每句話都說“我是員警”,顯然都是對《無間道》的影射惡搞。

此外兩人要持刀看“喪屍”一幕,配上《亂世巨星》歌曲,也即刻讓觀眾想起《古惑仔》,何況“無間道”與“古惑仔”本身就是內地觀眾最熟悉的港片系列之一,所以《妖鈴鈴》的情懷元素正是“投其所好”。

第二是港樂情懷。片中“鈴姐”被釘子戶們責備,決定為他們討回公道,這時背景音樂響起譚詠麟金曲《朋友》,展現“鈴姐”抗爭奸商,和釘子戶的生活狀態,再穿插雙方重歸於好的過程,效果流暢自然,又將先前的“驚喜”氣氛轉為暖心感動,可見對港樂的嫺熟運用。

事實上,此前吳君如主演的兩部《金雞》已有成功先例,如第一集結尾阿金奔跑配上《一生何求》,第二集阿金懷念殉職醫生配上《信》,都第一時間打動觀眾,《妖鈴鈴》也做到了。

第三是玩“無厘頭”。得益于周星馳,這三個字在當下內地已是無人不曉,概括起來就是“你笑就行,不必講究”。

作為“女版周星馳”,吳君如過往的喜劇表演也少不了這類風格,這回在《妖鈴鈴》裡同樣有所表現,尤其高潮的“閻王夜審”,各路人馬cosplay地獄,讓沈騰和嶽雲鵬以為自己“下地獄”,就是“港式無厘頭”的典型套路,觀眾看到這也同樣不管什麼邏輯,一路笑到底足矣。

總之,從吳君如表演到整部《妖鈴鈴》,觀眾都將看到原汁原味又引人回味的“港式喜劇”特色。

至於《妖鈴鈴》的另一特色,自然是不顯違和的“南北融合”,這自然與陳可辛的監製有關。

在人物表演上,除了吳君如的港式“吖烏婆”風格,飾演大boss的沈騰也延續了他“冷面笑匠”的特色,往往沒有表情時就最好笑,尤其被“審”一幕,毫不誇張的“冷臉”配上懶洋洋的腔調講著臺詞,實在讓人捧腹,所以這場高潮戲,沈騰實質跟吳君如各有千秋,共展笑點。

至於跟兩人呼應的,當然是嶽雲鵬的“賤萌”演法,言行舉止各種“欠打”,但總是“出口成章”,動輒抖個包袱,自然吸引觀眾。

片中嶽雲鵬也延續一貫的“作死”風格,從前面扮鬼到後面被“審”,都將“不要臉”玩的相當有趣,所以觀眾看沈騰被他氣到“淡定”的表情,這種反差就是全片的一大笑點所在。

還有papi醬的各種網路段子,夾在港式笑料、開心麻花、相聲創意中也並不生硬。

另外,片中papi醬的造型來自上世紀70年代的經典喜劇人物“林亞珍”:冬菇頭、大眼鏡、中性造型、說話粗直,同樣是一次成功的“南北融合”。

papi的冬菇頭與吳君如在《家有喜事》中的造型相似度很高

至於場面調度,《妖鈴鈴》照例結合港式喜劇與開心麻花風格:前半部的鬧鬼和扮鬼,就有一點傳統港片“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特長。

後半部的“閻王夜審”,又延續開心麻花的舞臺劇風格,不靠誇張動作,更多強調人物的表情臺詞及演技默契等,但兩者之間並不割裂,反而各有特色,自然過渡。

可見《妖鈴鈴》既在創意上做到風格多元,也在技術上實現流暢融合,南北特色絕非刻意表露,而是通過劇情人物細節等交替運用,從這點而言,確實稱得上是一次成功的融合。

總之,《妖鈴鈴》讓我看出吳君如首執導筒的創意,更願意稱之為近年國產電影的“驚喜”之作,因從類型創意到觀眾感受,它確實擔當得起這個讚賞。

撰文/阿蒙

所以奸商買通一個“驅鬼神婆”做戲,企圖靠“鬧鬼”將釘子戶趕走云云。

光說這棟名為萌貴坊(“猛鬼坊”諧音)的城中孤樓,就十足過往港式喜劇裡頻繁出現的公共屋邨,看似空間狹窄,設施破舊,但鄰里間互相關照、趣事頻生,從80年代的“富貴逼人”系列,到幾年前的《72家租客》、《我愛香港開心萬歲》等,屋邨都是港式喜劇的重要場景。

比起港式喜劇的屋邨居民以“伯父”“師奶”為主的設定,《妖鈴鈴》裡的釘子戶更具“南北融合”屬性。

既有過氣古惑仔(吳鎮宇、方中信),也有內地情感劇裡常見的單親父子(張譯、李亦航),加上“無厘頭”式的小男人夫婦(潘斌龍、papi醬),和接當下地氣的網紅(焦俊豔),已看出人物設定的多元,且證明影片“玩”心甚重。

從這些角色引出的“鈴姐”吳君如,可以說是她又一次“找對路子”的演出:首先,“鈴姐”帶有她8、90年代常見的港式“吖烏婆”(即外表行為都不討好的女性)影子,為混口飯吃各種投機取巧、貪小便宜,為扮鬼嚇人寧願“醜態百出”,正是港式喜劇對這類形象最典型的創作寫照。

其次,“鈴姐”也延續了吳君如式的“悲喜劇”特色,表面看似舉止誇張惹笑,內裡卻有一段悲傷往事。

如片中她在眾住戶各歎生活不易時,面帶傷感回憶自己童年喪父一幕,就讓人想起《金雞》裡的“阿金”,儘管地位卑微,卻從不放棄,反懂得憑樂觀心境追求生活,所以觀眾既能體會“鈴姐”的無奈,又能感受她內心的正能量,這正是吳君如作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喜劇笑匠之一的原因。

然後,“鈴姐”也展現吳君如的另一喜劇標籤:人情味。從1992年的《家有喜事》開始,吳君如就愈發擅長飾演這種搞笑又暖心的人物,所以片中“程大嫂”不修邊幅,卻扛起整個家的生活責任。

《金雞》中的阿金瘋癲卻充滿人情味

《金雞》的“阿金”身為妓女,卻為每位顧客甚至搶劫她的人帶來溫暖;到了《妖鈴鈴》,她則為釘子戶們討回公道,智鬥奸商,眾人那句“鈴姐,怎麼辦啊?”無疑傳遞了他們對她的信任。

可見,吳君如的喜劇風格自成一格,卻不流於生硬做作,而是以“人情”為基礎,通過表演和細節傳達“笑中帶淚”的本色,所以《妖鈴鈴》裡她假裝“鬼上身”,化妝成小男孩死去的母親逗他開心,兩人互相鼓勵支持的橋段,若換成其他喜劇女星,還真不一定演的出這種溫馨感。

還有,被陳可辛稱為“驚(悚)喜(劇)片”的《妖鈴鈴》,也是吳君如的強項之一,在於她上世紀8、90年代演過的港式恐怖喜劇,如《猛鬼大廈》、《一眉道人》、《新僵屍先生》、《一眉道姑》等,產量不少於20部。

她在這類影片中的表演總能發揮“調劑”作用,如觀眾剛看一幕恐怖畫面,但鏡頭一轉,卻見吳君如瞪大雙眼裂開大嘴高呼“救命”,害怕瞬間成了搞笑。

《猛鬼大廈》劇照

又如她自己變鬼企圖害人,本來陰森恐怖,卻能突然交出一個充滿喜感的表情,觀眾也頓時不覺得此“鬼”可怕;甚至被鬼窮追不捨,她也能趁喘口氣時說出幾句搞笑臺詞...所以,當年能在一部港式恐怖喜劇中看到吳君如,恐懼心理就被沖淡一半了。

《妖鈴鈴》也是如此,觀眾可能會被“鈴姐”面目猙獰從電梯縫裡探出頭來一幕嚇到,但隨即又會被她各種“裝模作樣”弄得大笑不止。剛才還被一堆“喪屍”追殺,轉頭又見“鈴姐”拿別人的腦袋去撞開門鎖。這種怕一陣樂一陣的表演方式,不僅是吳君如的符號,也是港式喜劇的符號。

《一眉道人》劇照

當然,作為香港喜劇人,吳君如也在《妖鈴鈴》中凸顯更多港式喜劇符號。

第一是經典情懷,片中吳鎮宇和方中信飾演的古惑仔分別叫“阿明”和“阿仁”,吳鎮宇身處險境時向方中信坦白自己當年被刪掉檔案,摔到失憶後每句話都說“我是員警”,顯然都是對《無間道》的影射惡搞。

此外兩人要持刀看“喪屍”一幕,配上《亂世巨星》歌曲,也即刻讓觀眾想起《古惑仔》,何況“無間道”與“古惑仔”本身就是內地觀眾最熟悉的港片系列之一,所以《妖鈴鈴》的情懷元素正是“投其所好”。

第二是港樂情懷。片中“鈴姐”被釘子戶們責備,決定為他們討回公道,這時背景音樂響起譚詠麟金曲《朋友》,展現“鈴姐”抗爭奸商,和釘子戶的生活狀態,再穿插雙方重歸於好的過程,效果流暢自然,又將先前的“驚喜”氣氛轉為暖心感動,可見對港樂的嫺熟運用。

事實上,此前吳君如主演的兩部《金雞》已有成功先例,如第一集結尾阿金奔跑配上《一生何求》,第二集阿金懷念殉職醫生配上《信》,都第一時間打動觀眾,《妖鈴鈴》也做到了。

第三是玩“無厘頭”。得益于周星馳,這三個字在當下內地已是無人不曉,概括起來就是“你笑就行,不必講究”。

作為“女版周星馳”,吳君如過往的喜劇表演也少不了這類風格,這回在《妖鈴鈴》裡同樣有所表現,尤其高潮的“閻王夜審”,各路人馬cosplay地獄,讓沈騰和嶽雲鵬以為自己“下地獄”,就是“港式無厘頭”的典型套路,觀眾看到這也同樣不管什麼邏輯,一路笑到底足矣。

總之,從吳君如表演到整部《妖鈴鈴》,觀眾都將看到原汁原味又引人回味的“港式喜劇”特色。

至於《妖鈴鈴》的另一特色,自然是不顯違和的“南北融合”,這自然與陳可辛的監製有關。

在人物表演上,除了吳君如的港式“吖烏婆”風格,飾演大boss的沈騰也延續了他“冷面笑匠”的特色,往往沒有表情時就最好笑,尤其被“審”一幕,毫不誇張的“冷臉”配上懶洋洋的腔調講著臺詞,實在讓人捧腹,所以這場高潮戲,沈騰實質跟吳君如各有千秋,共展笑點。

至於跟兩人呼應的,當然是嶽雲鵬的“賤萌”演法,言行舉止各種“欠打”,但總是“出口成章”,動輒抖個包袱,自然吸引觀眾。

片中嶽雲鵬也延續一貫的“作死”風格,從前面扮鬼到後面被“審”,都將“不要臉”玩的相當有趣,所以觀眾看沈騰被他氣到“淡定”的表情,這種反差就是全片的一大笑點所在。

還有papi醬的各種網路段子,夾在港式笑料、開心麻花、相聲創意中也並不生硬。

另外,片中papi醬的造型來自上世紀70年代的經典喜劇人物“林亞珍”:冬菇頭、大眼鏡、中性造型、說話粗直,同樣是一次成功的“南北融合”。

papi的冬菇頭與吳君如在《家有喜事》中的造型相似度很高

至於場面調度,《妖鈴鈴》照例結合港式喜劇與開心麻花風格:前半部的鬧鬼和扮鬼,就有一點傳統港片“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特長。

後半部的“閻王夜審”,又延續開心麻花的舞臺劇風格,不靠誇張動作,更多強調人物的表情臺詞及演技默契等,但兩者之間並不割裂,反而各有特色,自然過渡。

可見《妖鈴鈴》既在創意上做到風格多元,也在技術上實現流暢融合,南北特色絕非刻意表露,而是通過劇情人物細節等交替運用,從這點而言,確實稱得上是一次成功的融合。

總之,《妖鈴鈴》讓我看出吳君如首執導筒的創意,更願意稱之為近年國產電影的“驚喜”之作,因從類型創意到觀眾感受,它確實擔當得起這個讚賞。

撰文/阿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