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懿真可憐 三國有這麼多好吃的 侯吉卻沒給他做!

古人說食色性也, 飲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2017年歷史大劇《軍師聯盟》的大獲成功, 一大功勞就在於加入了很多關於“吃”的內容,

讓歷史劇更加接地氣, 收穫了一大批“吃貨”觀眾。 電視劇中很多關於飲食的鏡頭讓人感慨, 這哪裡是什麼歷史劇, 分明是《舌尖上的中國》三國版。

導演把“吃”當成是刻畫人物性格、失去劇情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 因此整部劇裡充斥著各種關於美食的鏡頭。 鏡頭雖多, 但不得不說導演和編劇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 縱觀全劇, 沒有出現特別雷的“食物穿越”事件, 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魏晉時期的人們的飲食習俗。

不過《軍師聯盟》更多是反映了魏國北方地區的飲食習俗, 而沒有體現吳國和蜀國的美食。 這邊筆者為筆者朋友們準備了一份“三國穿越食譜“, 而且上面絕大部分美食連劇中的司馬懿都沒有吃過哦。

1、五味脯

在《軍師聯盟》之中, 司馬懿為避出仕, 自殘雙腿, 他的大廚侯吉為了憐惜公子, 便給司馬懿做了一道五味脯。

在《齊民要術》中記述了五味脯的做法:農曆二月和九、十月間, 將牛、羊、肉、獐、鹿、豬肉切成條子或長片, 將肉骨頭搗碎煮成骨汁, 放入豆豉再煮, 加上花椒末、桔皮和生薑末,

將肉脯浸入鮮汁中, 用手搓揉, 使其入味, 取出後用細繩穿掛在屋北簷下陰乾後便能食用。

2、胡羹

胡羹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原的中亞飲食之法, 起初僅有皇室中人享用, 到了魏晉時期, 逐漸在民間廣為流行。 《齊民要術》中記載做法如下:

用羊肋六斤,又肉四斤,水四升,煮;出肋,切之。 蔥頭一片,胡婪(今之香菜)一兩,安石榴數合,口調其味。

3、胡炮肉

胡炮肉是由波斯傳入中國的名菜, 將羊肚及肉放入燒熱的坑中炮熟的特有烹調方式, 產于波斯氣味辛香的革拔和胡椒,使胡炮肉具有濃郁的波斯烹調色彩。 《齊民要術》記載做法大致如下:

取一歲肥羊, 現殺現切, 精肉和脂肪都切成細縷菜絲, 下入豆豉中, 加鹽、蔥白、薑、花椒、蓽拔、胡椒調味。 將羊肉洗淨翻過來, 把切好的羊肉裝到羊肚中, 以滿為度, 縫合好, 在凹坑中生火, 燒紅了, 移卻灰火, 把羊肚在火坑中, 再蓋上灰火, 再起火燃燒, 約燒煮一頓飯的時間, 便熟了, 其肚香美異常。

4、七寶駝蹄羹

曹植不僅是個大才子, 詩寫得好, 也精於飲食。 他自己研製出了一味“七寶駝蹄羹”, 深受皇室喜愛, 連幾百年後的宋代文豪蘇東坡也對此讚歎不已。 不過可惜的是, 曹植發明的七寶駝蹄羹做法已失傳。 我們只能從明代食譜有關“駝蹄羹”的制法中去猜測曹植的做法。 制法如下:

將鮮駝蹄用沸水燙腿毛, 去爪甲,去污垢老皮,洗乾淨醃一宿。再用開水退去鹹味,用慢火煮至爛熟。湯汁稠濃成羹,再加調味品。

5、武昌魚

清蒸武昌編魚,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道傳統名菜。由於武昌魚肉質細嫩,其味十分鮮美,所以從三國時代起就一直馳名夭下。清蒸武昌魚色澤潔白,加上紅、黃、褐、綠的配料,魚肉細嫩肥美。

6、蒸豚

蒸豚就是蒸小豬,這是魏晉時期士大夫飯桌上的珍品。《齊民要術》記載做法如下:

好肥豚一頭,淨冼垢,煮令半熟,以豉汁漬之。生林米一升,勿令近水,濃豉汁漬米,令黃色,炊作飯,複以豉汁灑之。細切姜、桔皮各一升,蔥白(三寸)四升,桔葉一升,合著甑中,密覆,蒸兩三炊久。複以豬膏三升,合豉汁一升酒,便熟也。

7、跳丸炙

這是《食經》中記載的魏晉時期的一道名菜,其實就是現在的肉丸湯。在《齊民要術》中有其做法記載:

羊肉十斤,豬肉十斤,縷切之;生薑三升,桔皮五葉,藏(醃)瓜二升,蔥白五升,合搗,令如彈丸。別以五斤羊肉作臚,乃下丸炙煮之,作丸也。

三國時期雖然戰亂頻繁,但大量的人口遷徒卻導致了不同地區間飲食文化的交流。如從西域地區來的人民,傳入了胡羹、胡飯、胡炮、烤肉、涮肉等制法;從東南來的人民,傳入了叉烤、臘味等制法;從南方沿海地區來的人民,傳入了烤鵝、魚生等制法;從西南滇蜀來的人民,傳入了紅油魚香等飲食珍品,這些都豐富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容。

上面所列舉的菜肴只是魏晉時比較有代表性的美食中的一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齊民要術》或者《食珍錄》,上面記載了許多肴撰的烹製方法。

不過能享用得起上述這些美食的,通常是皇室、士大夫階層或富裕人家,普通百姓是消費不起的。“灌園鬻疏,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臘之費”,普通百姓平常都是吃素,只有在過年過節時才能吃得上肉。那些較為富裕的人家才能經常吃魚、雞、豬、羊等肉食。

去爪甲,去污垢老皮,洗乾淨醃一宿。再用開水退去鹹味,用慢火煮至爛熟。湯汁稠濃成羹,再加調味品。

5、武昌魚

清蒸武昌編魚,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道傳統名菜。由於武昌魚肉質細嫩,其味十分鮮美,所以從三國時代起就一直馳名夭下。清蒸武昌魚色澤潔白,加上紅、黃、褐、綠的配料,魚肉細嫩肥美。

6、蒸豚

蒸豚就是蒸小豬,這是魏晉時期士大夫飯桌上的珍品。《齊民要術》記載做法如下:

好肥豚一頭,淨冼垢,煮令半熟,以豉汁漬之。生林米一升,勿令近水,濃豉汁漬米,令黃色,炊作飯,複以豉汁灑之。細切姜、桔皮各一升,蔥白(三寸)四升,桔葉一升,合著甑中,密覆,蒸兩三炊久。複以豬膏三升,合豉汁一升酒,便熟也。

7、跳丸炙

這是《食經》中記載的魏晉時期的一道名菜,其實就是現在的肉丸湯。在《齊民要術》中有其做法記載:

羊肉十斤,豬肉十斤,縷切之;生薑三升,桔皮五葉,藏(醃)瓜二升,蔥白五升,合搗,令如彈丸。別以五斤羊肉作臚,乃下丸炙煮之,作丸也。

三國時期雖然戰亂頻繁,但大量的人口遷徒卻導致了不同地區間飲食文化的交流。如從西域地區來的人民,傳入了胡羹、胡飯、胡炮、烤肉、涮肉等制法;從東南來的人民,傳入了叉烤、臘味等制法;從南方沿海地區來的人民,傳入了烤鵝、魚生等制法;從西南滇蜀來的人民,傳入了紅油魚香等飲食珍品,這些都豐富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容。

上面所列舉的菜肴只是魏晉時比較有代表性的美食中的一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齊民要術》或者《食珍錄》,上面記載了許多肴撰的烹製方法。

不過能享用得起上述這些美食的,通常是皇室、士大夫階層或富裕人家,普通百姓是消費不起的。“灌園鬻疏,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臘之費”,普通百姓平常都是吃素,只有在過年過節時才能吃得上肉。那些較為富裕的人家才能經常吃魚、雞、豬、羊等肉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