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學武究竟為了什麼?與人爭鬥?以武止戈?

道家武術, 以明道理為首選, 養生次之, 技擊末端。 每一個動作都暗含著道家生活哲理、修行理念。 眼見圖片上鄭師和道長的這個武術起架,

深堷道家思想精髓:神形兼備、安之若素、處之泰然, 左手向前伸出表示友好, 在古代喝酒和茶的時候都有禮節, 表示請對方先喝, 您先請, 我不會主動出擊;目視前方, 眼睛既不圓凳, 也不輕描蔑視, 神情自若, 外松內定;右手作為主動的攻擊手手掌向下放在胸前, 給人一種雖然我請您優先, 但不代表自己是不懂防守的意思。 要是沒有練過武術的人一看, 一定不會認為這是一種武術的起式, 倒像是在和別人禮尚往來, 中國是個儒教發展了幾千年的國家, 而儒教推行禮制幾千年了。

“常常說禮多人不怪”, 為什麼呢, 因為經常有禮能夠避免很多矛盾衝突, 同時還能避免很多猜忌, 在生活中起到安寧心神的作用。 老有人說儒道本一家, 作為在中國相互發展了幾千年的兩大思想派別, 之中的優秀文化一定有相容並包的地方, 儒家常講要“先禮而後兵”, 其實這句話同樣也是道家的至理名言。

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反對鬥爭, 愛好和平, 道法自然;反對擾民, 反對侵略戰爭;對於能先下手強制服對手, 也不會主動出擊。 禮在道家看來也是尤為重要, 能先禮, 如此要是避免了爭鬥, 就不用在動武了。 武乃止戈,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話, 止戈目的達到了, 不就是武的真諦嗎。

如果禮上不成非要打, 那麼自衛除魔也為真武, 就能以靜治動, 以慢打快, 後發先至, 見招拆招, 隨它之變化而變化, 粘、黏、連、隨、打, 永遠處於不敗之地, 最終取得戰鬥的勝利, 保護了自身。

鄭道長這招起勢不止充分體現了道家真武的理念, 還體現出人于自然的和諧, 不再是兩人在對抗, 而是天地人本就和諧一體,

本就不分離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