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拿下5500億!碧桂園背後:一個農民的狠勁

2017年, 碧桂園拿下中國地產銷售業績第一名!

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發佈, 2017年共有144家房地產企業銷售業績過百億, 16家企業躋身千億俱樂部, 截止2017年末, 碧桂園以5500.1億元排在榜首, 碧桂園、萬科、恒大三家龍頭房企均破5000億, 千億房企數量達17家。

很多人不知道, 碧桂園的成功背後隱藏了一個關於用人的秘密。

6年, 從400億到3000億

兩人在一場高爾夫球賽間隙交流, 那時58歲的楊國強問了同齡的馬明哲一個管理問題。

10年前, 楊國強把女兒楊惠妍推向了中國首富的位置, 但面對業內最受追捧的保險公司掌門人, 他態度謙遜。

楊國強問:“你管理平安萬億資產, 有什麼秘方?”

馬明哲說:“我能有什麼秘方, 就是用優秀的人。 我這有很多年薪千萬的人。 ”

回去後, 楊國強對時任碧桂園人力資源總經理彭志斌說:“我給你30個億, 你去給我找300個人來。 ”

在這場對話發生之前, 2010年, 中建五局總經理莫斌接受楊國強邀請, 加入碧桂園任總裁。 2015年他的年薪躍為605.4萬元, 略高於碧桂園董事局副主席楊惠妍603.5萬元的年薪。 2013年, 中海集團董事朱榮斌加入碧桂園, 任執行董事及聯席總裁, 兩年後他拿到了553.6萬元的年薪。 2014年, 同樣有中海、中建職業背景的吳建斌,

出任碧桂園首席財務官, 2015年年薪為619.5萬元。 到2016年結束時, 來自中建的劉森峰, 成為碧桂園第一位年收入過億元的區域總裁。 同時, 碧桂園成為業界擁有博士數量最多的地產商。

2016年, 碧桂園以銷售額3088.4億元躋身中國房企三甲, 僅次於恒大的3733.7億元與萬科的3647.7億元。 而在6年前, 碧桂園的年度銷售規模僅為329億元。 那時, 這家誕生於廣東佛山順德的地產商, 多被業界認為是一家中小型家族企業。

變化是翻天覆地式的。 6年間, 碧桂園的業績規模成倍增長。 2011年432億元, 2012年476億元, 2013年1060億元, 2014年1288億元, 2015年1402億元, 2016年3088.4億元, 這樣的增長速度, 在地產行業並不多見。

此時回顧那場大佬對話, 外人並不知道楊國強內心曾經歷什麼樣的衝擊。 市場變化多端, 同行不斷洗牌,

碧桂園規模躍進, 與人才打造、激勵制度、架構體系、管理思維等一系列變化息息相關。 這一切又首先歸於一個人, 即楊國強的變化。

“我有時靠直覺做決策。 ”面對涉及企業治理的諸多關鍵問題, 這位62歲的碧桂園掌門人沒有太多餘的話。

我是一個農民

他同時是一個集矛盾於一身的人。 一些地產同行會說, 他本質上依然是一個農民;但另一些人強調, 他是個有大智慧的企業家。

多年來, 楊國強延續著中國農民式的低姿態, 這讓他在同類企業家中更顯低調而謹慎。 據瞭解, 在與王石、任正非等企業家私下交流時, 他言必談自己是個農民, 沒有讀過什麼書, 自己的觀點不一定對, 但就是這麼想的。 熟悉楊的人稱, 這些開場白之後才是他的真實想法。

接近他的人說, 楊國強的閱讀量並不小, 經常給碧桂園高管推薦書籍, 據說他最愛讀的是法國作家盧梭的《懺悔錄》, 自已讀過數遍, 亦多次向人推薦。

楊國強深諳在中國經商的政治語境。 在公眾場合, 他常會提起自己年少時穿不起鞋的窘迫往事。 在追昔撫今的反差中, 一再感恩機遇, 感謝國家。

在仍以規模座次論高下的地產商隊伍中, 楊國強治下的碧桂園, 已成為同行不容忽視的對手。 但楊國強的身邊人說, 楊的危機感很強, “他整天都在擔心公司會倒閉”。

“我們要的都是‘奇葩’”

在碧桂園官網上, 楊國強在2017年元旦致辭中寫道, “有人才有天下!”。 接近楊國強的人說, 對於人才越發重視, 是近幾年來他最大的變化。

碧桂園之變起步於2010年。那一年,楊國強加大了對外部職業經理人的招攬力度。當年37歲的彭志斌,到碧桂園任人力資源總經理,此前他在華信惠悅諮詢公司與中糧地產任職。他是一個風趣而健談的人,帶著人力資源從業者慣有的隨和笑容。

彭志斌的任務是從頭建設人力基礎體系,以提高碧桂園人才團隊的職業化程度。

此時,碧桂園剛從金融危機裁員創痛中走過來,總部200餘人,坐落在順德這樣的三線小城,無論是企業形象、團隊建設、還是對外吸引力,都幾度飄搖,人心惶惶。

楊國強對人才的渴求,也到了迫不及待的頂點。他對彭志斌說:“你能不能幫我搞一個盒子,把一個人裝進去,然後按鈕一按,出來就可以知道這人行還是不行,是60分還是70分?”但世上沒有這樣的盒子,優秀人才到新環境不一定就成功,融入組織更需要過程。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簡稱GE)在1990年發動全球人才招攬計畫,其萬里挑一的選拔方式,最初啟發了彭志斌及其人力資源管理團隊。

2013年,他們擬就一個“全球30%碩士、70%博士”的新招聘計畫。這個計畫深刻影響楊國強,促使他做了一個新決定——啟動“未來領袖計畫”,在全球廣招名校博士,碧桂園給這些人才以高薪和高職業前景承諾,其力度與廣度,為中國地產行業所罕見。

到2016年底,入職碧桂園的博士已超過400人。但只有高中學歷的楊國強仍不滿足,他向內部發出了一個最新的動員令:2017年碧桂園還要新招300名博士,其中至少有200名博士是海外招聘,海外啟用。

這是一份沉重的招聘工作,它意味著在2017年,按10%的選拔率,彭志斌和人力資源管理團隊需要面試大約3000人,平均每天面試至少30人,這還不包括面試其他管理層人員。過去3年來,他總共面試了一萬多名博士生,這也成為碧桂園人力資源部門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

最近兩年,博士生開始進入碧桂園的區域總裁隊伍。比如碧桂園澳洲區域總裁胡國韜,就是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畢業的博士,加入碧桂園不足3年。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森林城市首席戰略官于潤澤博士,加入碧桂園也不過兩年多。碧桂園內部目標是,到2017年要培養超過100名博士成為專案總經理、區域總或更高級別的管理者。

通過超常規的人力建設,碧桂園建立起一個遠超同行的“青年近衛軍”,他們在一個曾經被認為是家族企業的公司內部得到“火箭式”升遷,向內外發出的信號頗為強烈,這個隊伍中將有人會成為碧桂園的高層管理者,他們是碧桂園數千億規模目標的把關人。

同時,資深職業經理人繼續受到重用。最近6年碧桂園的規模躍進,有很大一部分就源自資深職業經理人的貢獻。楊國強拉起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從2010年的空降總裁莫斌開始,一路壯大。到2016年底,碧桂園多出1400多名外來職業經理人,他們多在碧桂園找到了職業存在感。

絕招:合夥人制度

挖角與留人截然不同。想要讓外來的職業經理人真正立足于一家民營企業,需要管理者展示胸懷,並給出有誠意的薪金。

為此,楊國強拿出了又一個秘密武器。這是一個幾年後將被證明,比單純人才培養更有遠見、也更有支撐性的舉措。這個計畫來自沃爾瑪分享合夥人制度的啟發,它不僅能讓員工覺得自己和公司時刻站在一起,也能有效應對樓市存在的“駕駛員風險”。

在地產行業,“駕駛員風險”是指房企中各地負責人的才能與當地銷售業績的風險關係。一個不稱職的負責人就像一名飛行失衡的駕駛員,會給公司帶來一場災難。楊國強需要做的,是從根本上確保各地每一位“駕駛員”的盡心盡責。

碧桂園“成就共用”與“同心共用”人才激勵機制由此誕生。它們分別在2012年和2014年正式亮相。後者是前者的升級版,是通過讓碧桂園員工入股專案,跟投獲益,通過超額利潤分紅,讓所有人更關注為企業創造價值。

這個合夥人制度是楊國強一手主推,它們都旨在讓每一個“駕駛員”投入更大的工作積極性,以合夥人方式與專案更緊密聯結,從而獲得更大的回報。這是楊國強用來將外部優秀職業經理人與碧桂園綁定的利益繩索。

2016半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碧桂園共有319個專案引入合夥人制度,採取了專案跟投。碧桂園跟投年化自有資金收益率約為65%。

外部人才招納和激勵制度,為碧桂園從百億到千億注入了催化劑。2012年,碧桂園銷售額476億元。這一年開始推行“成就共用”制度,但在推行的第一年,所有人都將信將疑。到年底時,有人發現自己竟拿到了8000萬元的收入,便去詢問楊國強,是否給自己多打了一個零。楊告訴他這是根據他的業績和分紅所得。這件事在公司內部刺激了很多人,大家發現原來激勵並非只是空頭支票。

“所以到2013年,所有人都拼命了。”碧桂園江蘇區域總裁劉森峰告訴董小姐。2013年底,碧桂園銷售額暴漲至1060億元,翻了兩倍多,從此跨過千億門檻。

企業銷售額激增,與市場年景好的外部因素有關,但人的能動性被調動起來,也讓碧桂園表現出更多的狼性。這最終在人員收入上反映出來。

到2016年底,在激勵制度下,已有碧桂園項目總經理年收入過千萬,有區域總裁年收入過億。拿到過億元收入的是劉森峰,他所在的江蘇區域專案跟投了1.5億元。

“我自己的身家全部投在裡面,連房子都全部抵押了。我們整個區域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劉森峰說。

管理11萬員工的辦法:把碧桂園裝進口袋

一個不斷膨脹的碧桂園被製造出來。當前,碧桂園旗下擁有700多個項目和接近11萬名員工。楊國強如何去管理如此龐大的碧桂園,如何保證對公司的風險控制?

除了給予信任和激勵,楊國強還有個秘密武器,資訊化。

2014年底,陳立豔接受楊惠妍的邀請,來到碧桂園任職集團副總裁兼資訊管理中心總經理。此前,她供職于用友軟體集團18年,是個性格爽朗又雷厲風行的人,善於處理複雜事務。

她給楊國強的承諾是,“我要把碧桂園裝進你的口袋裡,讓你想怎麼看,就怎麼看,想怎麼管,就怎麼管。”這也是她來碧桂園的使命。

在那之前,碧桂園只有資訊流程部,42人,70%是大專生,內部叫這個部門為“修電腦的”。這個部門裡有許多是廣東順德本地人,家業殷實,把生活當主業,視工作為副業,下午5點半以後就幾乎不見蹤影,並不認為楊國強的數千億規模夢想與自己有何關聯。

陳立豔組建新的資訊管理中心,招兵買馬,一個人也沒有開除。但改變正在發生。這個部門花近10個月時間,清理了碧桂園近400個專案資料,統一了專案名稱等各類資料。

現在每天早晨,楊國強、莫斌可以通過手機系統看見前一天碧桂園產生的所有資料,如各地投資、售房、收款情況等等,700多名地方專案總經理乃至分隔號線人員,可以根據即時資料,知道自己與考核指標還差多遠。這些資料是對碧桂園全產業鏈的梳理與淨化。

在系統中,碧桂園4000多種業務都實現了流程管理,每一個業務的進度都被設計了紅綠燈的預警時間。當出現3個紅燈,業務相關人員會被職能中心負責人約談,一旦出現4個紅燈,等待你的是總裁莫斌的約談。

在系統試運行期間,許多人不適應這樣的流程管理,一個職能中心常常爆出100多個紅燈。“我們每天早上的習慣就是摸手機,看看業務進度變色了沒有,有變色了的就趕緊抓緊。”一位碧桂園員工說。

在碧桂園,節點管理正變得越來越嚴苛,這保證了高執行力。它最終成為碧桂園業績躍進的助推器,也是規模導向的重要支撐。

“碧桂園必須這樣,太人文,太柔弱,是行不通的。”彭志斌告訴記者。

過去,碧桂園練就了開盤最快的功夫,一切以快周轉為導向。2011年,碧桂園開盤週期為11個月。到2016年,項目從拿地到開盤的平均週期已經提升到6個月以內,短於業界平均開盤週期8個月。

對資訊與產品的掌控,增加了楊國強對三千億元碧桂園的統治感與安全感。在過去的資訊拆解中,碧桂園這個龐然大物的每一塊骨骼和肌肉都開始顯現,這讓它看起來既熟悉又有點兒陌生,更重要的是,它還要繼續長大。

楊國強的10條秘密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與楊國強溝通。

上一次看見他還是在碧桂園的一個大型會議上,他站在臺上講當年穿不起鞋的故事。那個故事我已聽過不下5次。

這一次,我們是在一個飯局上。楊國強坐在我的對面,隔著圓桌,他一進來便脫了鞋,赤著腳盤腿坐在椅子上。這也是年少務農保留下來的習慣。

我走上前去,遞上名片,他站起來看了我一眼,用潮汕式普通話說,“哎呀,姑娘那麼漂釀(亮)啊。”

氣氛瞬間熱絡起來。

這似乎是一個很純真又直接的老人,他今年62歲。在後來的交流中,他時不時拋問題過來,“你怎麼看….”,“你覺得這怎麼樣?”話題都是圍繞他最近的心思所在、那個如今在外界飽受爭議的海外大盤森林城市。

說到開心處,他把雙手舉過頭頂,發出爽朗的笑聲,“哎呀呀我太高興了。”

我們在廣東佛山順德碧桂園總部的大樓裡吃飯,經濟學家許小年剛好來訪,就在隔壁。飯吃到一半,楊國強拿起酒杯,踱了出去,去找許小年。

兩人聊的全然不是房地產,而是宇宙和人類的起源。聊到人類社會的形成就像是馬拉松的最後半步,他們感歎人類的渺小與短暫。

許小年對楊國強說,老闆的心胸、視野和思維模式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規模。他覺得楊國強和華為任正非有諸多相似的地方。

上一次,任正非和許小年也有過類似的私下交流。那時,任正非問許小年,人工智慧最終能幹掉人類嗎?

許小年回答他,從神學和人學的角度看,都不可能。因為人不可能超過上帝,而人做出來的東西也不可能超越人類。

瞧瞧,都是根本性問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企業家都不是正常人的段子。

過去六年,楊國強以一種匪夷所思的速度,把碧桂園從432億帶到3088.4億,銷售規模翻了七倍多。在這個曾經被看作小型家族企業的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翻天覆地式的變化背後,楊國強最擔心的風險是不是已經臨近?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記者多次走訪,前前後後採訪了十幾位碧桂園內部人士,他們中有人在關鍵的崗位見證了企業之變,有人在去年拿到了超過億元的年薪,被視為碧桂園最大的貢獻者之一。

在北京、順德、南京三地輾轉,歷時近三個月,記者用一萬五千字的篇幅報導,嘗試去剖析碧桂園並解答以上問題。

我還記得,有好幾天,在順德,我站在碧桂園總部大樓前,去觀察這家企業最核心的所在。集團總部就像是一台巨型CPU,每天有許多指令從這裡傳達到地方。在一些地區,每天銷售一個億的現象正在發生。碧桂園正在迅速長大。

已經晚上九點多,這裡仍舊燈火通明。加班早已成為常態,工作節奏快到可以從員工穿梭在工位間的跑步姿勢感受出來。

“我這兩年在碧桂園老了很多,頭髮也少了很多。”

“我一年內瘦了15斤。”

“碧桂園的車輪滾得很快,我要是跑慢一點自己就跑丟了。”

“我們就像上了發條一樣,就像打了雞血一樣。”

不斷有人這麼告訴我,不斷地採訪與瞭解,讓碧桂園這個龐然大物的每一塊骨骼和肌肉都開始顯現,這讓它看起來既熟悉又有點兒陌生,更重要的是,它還在繼續快速長大。

在二條貼出正文之前,記者先摘出一些有趣的花絮與細節,一些生動的故事場景,也許你可以從中看看碧桂園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以及楊國強的性格。

這裡面不乏很多被隱藏的故事,一些信息量豐富的細節,那裡有屬於楊國強企業治理的秘密。

【懺悔錄】在與王石、任正非等企業家私下交流時,楊國強言必談自己是個農民,沒有讀過什麼書,自己的觀點不一定對,但熟悉楊的人說,這些開場白之後才是他的真實想法。楊國強的閱讀量並不小,經常給碧桂園高管推薦書籍,據說他最愛讀的是法國作家盧梭的《懺悔錄》,已讀過數遍,也多次向人推薦。

【倒閉】楊國強的身邊人說,楊的危機感很強,“他整天都在擔心公司會倒閉”。

【盒子】楊國強對他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彭志斌說:“你能不能幫我搞一個盒子,把一個人裝進去,然後按鈕一按,出來就可以知道這人行還是不行,是60分還是70分?”

【1億元】到2016年底,在激勵制度下,已有碧桂園項目總經理年收入過千萬,有區域總裁年收入過億。拿到過億元收入的是劉森峰,他所在的江蘇區域總計在專案上跟投了1.5億元。

【淘汰】碧桂園的遊戲規則是大浪淘沙。很多老隊員離開了,業績不行就是要被淘汰的,而且只有一年期限。碧桂園是結果導向,通過壓力競爭,促使新老碧桂園人融合。

【題字】題字與送字是楊國強的管理方式。楊國強曾經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莫斌題一幅字。最近一幅是“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楊國強希望把碧桂園做到地產企業裡的規模第一,現在排名第三。

在碧桂園,劉森峰是唯一獲贈楊國強題字的區域總裁。劉森峰的這一幅充滿了楊國強的祝福之情:“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座次】在碧桂園一個月舉辦一次的總部高管會上,區域“國王”們會按照業績數排座位,業績可觀的坐在前排,以此後推。這個做法很讓人受刺激,每個人都很在意自己的位子,有許多區域總會感到很沒面子。

【提問與回答】楊國強曾問一位剛上任的高層職業經理人:“如果我讓你做A,但是你心裡想做B時,你會怎麼做?”

這位高管想了想回答:“我會先做B,但是我會按照老闆的決策,按最小的成本給你切換到A。”這個回答讓楊國強很滿意。

【華為】與萬科類似,碧桂園也希望成為地產界的華為。在碧桂園內部,華為是對標物件。過去6年間,碧桂園的一系列變化中可以看到模仿華為的某些影子。

碧桂園之變起步於2010年。那一年,楊國強加大了對外部職業經理人的招攬力度。當年37歲的彭志斌,到碧桂園任人力資源總經理,此前他在華信惠悅諮詢公司與中糧地產任職。他是一個風趣而健談的人,帶著人力資源從業者慣有的隨和笑容。

彭志斌的任務是從頭建設人力基礎體系,以提高碧桂園人才團隊的職業化程度。

此時,碧桂園剛從金融危機裁員創痛中走過來,總部200餘人,坐落在順德這樣的三線小城,無論是企業形象、團隊建設、還是對外吸引力,都幾度飄搖,人心惶惶。

楊國強對人才的渴求,也到了迫不及待的頂點。他對彭志斌說:“你能不能幫我搞一個盒子,把一個人裝進去,然後按鈕一按,出來就可以知道這人行還是不行,是60分還是70分?”但世上沒有這樣的盒子,優秀人才到新環境不一定就成功,融入組織更需要過程。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簡稱GE)在1990年發動全球人才招攬計畫,其萬里挑一的選拔方式,最初啟發了彭志斌及其人力資源管理團隊。

2013年,他們擬就一個“全球30%碩士、70%博士”的新招聘計畫。這個計畫深刻影響楊國強,促使他做了一個新決定——啟動“未來領袖計畫”,在全球廣招名校博士,碧桂園給這些人才以高薪和高職業前景承諾,其力度與廣度,為中國地產行業所罕見。

到2016年底,入職碧桂園的博士已超過400人。但只有高中學歷的楊國強仍不滿足,他向內部發出了一個最新的動員令:2017年碧桂園還要新招300名博士,其中至少有200名博士是海外招聘,海外啟用。

這是一份沉重的招聘工作,它意味著在2017年,按10%的選拔率,彭志斌和人力資源管理團隊需要面試大約3000人,平均每天面試至少30人,這還不包括面試其他管理層人員。過去3年來,他總共面試了一萬多名博士生,這也成為碧桂園人力資源部門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

最近兩年,博士生開始進入碧桂園的區域總裁隊伍。比如碧桂園澳洲區域總裁胡國韜,就是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畢業的博士,加入碧桂園不足3年。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森林城市首席戰略官于潤澤博士,加入碧桂園也不過兩年多。碧桂園內部目標是,到2017年要培養超過100名博士成為專案總經理、區域總或更高級別的管理者。

通過超常規的人力建設,碧桂園建立起一個遠超同行的“青年近衛軍”,他們在一個曾經被認為是家族企業的公司內部得到“火箭式”升遷,向內外發出的信號頗為強烈,這個隊伍中將有人會成為碧桂園的高層管理者,他們是碧桂園數千億規模目標的把關人。

同時,資深職業經理人繼續受到重用。最近6年碧桂園的規模躍進,有很大一部分就源自資深職業經理人的貢獻。楊國強拉起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從2010年的空降總裁莫斌開始,一路壯大。到2016年底,碧桂園多出1400多名外來職業經理人,他們多在碧桂園找到了職業存在感。

絕招:合夥人制度

挖角與留人截然不同。想要讓外來的職業經理人真正立足于一家民營企業,需要管理者展示胸懷,並給出有誠意的薪金。

為此,楊國強拿出了又一個秘密武器。這是一個幾年後將被證明,比單純人才培養更有遠見、也更有支撐性的舉措。這個計畫來自沃爾瑪分享合夥人制度的啟發,它不僅能讓員工覺得自己和公司時刻站在一起,也能有效應對樓市存在的“駕駛員風險”。

在地產行業,“駕駛員風險”是指房企中各地負責人的才能與當地銷售業績的風險關係。一個不稱職的負責人就像一名飛行失衡的駕駛員,會給公司帶來一場災難。楊國強需要做的,是從根本上確保各地每一位“駕駛員”的盡心盡責。

碧桂園“成就共用”與“同心共用”人才激勵機制由此誕生。它們分別在2012年和2014年正式亮相。後者是前者的升級版,是通過讓碧桂園員工入股專案,跟投獲益,通過超額利潤分紅,讓所有人更關注為企業創造價值。

這個合夥人制度是楊國強一手主推,它們都旨在讓每一個“駕駛員”投入更大的工作積極性,以合夥人方式與專案更緊密聯結,從而獲得更大的回報。這是楊國強用來將外部優秀職業經理人與碧桂園綁定的利益繩索。

2016半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碧桂園共有319個專案引入合夥人制度,採取了專案跟投。碧桂園跟投年化自有資金收益率約為65%。

外部人才招納和激勵制度,為碧桂園從百億到千億注入了催化劑。2012年,碧桂園銷售額476億元。這一年開始推行“成就共用”制度,但在推行的第一年,所有人都將信將疑。到年底時,有人發現自己竟拿到了8000萬元的收入,便去詢問楊國強,是否給自己多打了一個零。楊告訴他這是根據他的業績和分紅所得。這件事在公司內部刺激了很多人,大家發現原來激勵並非只是空頭支票。

“所以到2013年,所有人都拼命了。”碧桂園江蘇區域總裁劉森峰告訴董小姐。2013年底,碧桂園銷售額暴漲至1060億元,翻了兩倍多,從此跨過千億門檻。

企業銷售額激增,與市場年景好的外部因素有關,但人的能動性被調動起來,也讓碧桂園表現出更多的狼性。這最終在人員收入上反映出來。

到2016年底,在激勵制度下,已有碧桂園項目總經理年收入過千萬,有區域總裁年收入過億。拿到過億元收入的是劉森峰,他所在的江蘇區域專案跟投了1.5億元。

“我自己的身家全部投在裡面,連房子都全部抵押了。我們整個區域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劉森峰說。

管理11萬員工的辦法:把碧桂園裝進口袋

一個不斷膨脹的碧桂園被製造出來。當前,碧桂園旗下擁有700多個項目和接近11萬名員工。楊國強如何去管理如此龐大的碧桂園,如何保證對公司的風險控制?

除了給予信任和激勵,楊國強還有個秘密武器,資訊化。

2014年底,陳立豔接受楊惠妍的邀請,來到碧桂園任職集團副總裁兼資訊管理中心總經理。此前,她供職于用友軟體集團18年,是個性格爽朗又雷厲風行的人,善於處理複雜事務。

她給楊國強的承諾是,“我要把碧桂園裝進你的口袋裡,讓你想怎麼看,就怎麼看,想怎麼管,就怎麼管。”這也是她來碧桂園的使命。

在那之前,碧桂園只有資訊流程部,42人,70%是大專生,內部叫這個部門為“修電腦的”。這個部門裡有許多是廣東順德本地人,家業殷實,把生活當主業,視工作為副業,下午5點半以後就幾乎不見蹤影,並不認為楊國強的數千億規模夢想與自己有何關聯。

陳立豔組建新的資訊管理中心,招兵買馬,一個人也沒有開除。但改變正在發生。這個部門花近10個月時間,清理了碧桂園近400個專案資料,統一了專案名稱等各類資料。

現在每天早晨,楊國強、莫斌可以通過手機系統看見前一天碧桂園產生的所有資料,如各地投資、售房、收款情況等等,700多名地方專案總經理乃至分隔號線人員,可以根據即時資料,知道自己與考核指標還差多遠。這些資料是對碧桂園全產業鏈的梳理與淨化。

在系統中,碧桂園4000多種業務都實現了流程管理,每一個業務的進度都被設計了紅綠燈的預警時間。當出現3個紅燈,業務相關人員會被職能中心負責人約談,一旦出現4個紅燈,等待你的是總裁莫斌的約談。

在系統試運行期間,許多人不適應這樣的流程管理,一個職能中心常常爆出100多個紅燈。“我們每天早上的習慣就是摸手機,看看業務進度變色了沒有,有變色了的就趕緊抓緊。”一位碧桂園員工說。

在碧桂園,節點管理正變得越來越嚴苛,這保證了高執行力。它最終成為碧桂園業績躍進的助推器,也是規模導向的重要支撐。

“碧桂園必須這樣,太人文,太柔弱,是行不通的。”彭志斌告訴記者。

過去,碧桂園練就了開盤最快的功夫,一切以快周轉為導向。2011年,碧桂園開盤週期為11個月。到2016年,項目從拿地到開盤的平均週期已經提升到6個月以內,短於業界平均開盤週期8個月。

對資訊與產品的掌控,增加了楊國強對三千億元碧桂園的統治感與安全感。在過去的資訊拆解中,碧桂園這個龐然大物的每一塊骨骼和肌肉都開始顯現,這讓它看起來既熟悉又有點兒陌生,更重要的是,它還要繼續長大。

楊國強的10條秘密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與楊國強溝通。

上一次看見他還是在碧桂園的一個大型會議上,他站在臺上講當年穿不起鞋的故事。那個故事我已聽過不下5次。

這一次,我們是在一個飯局上。楊國強坐在我的對面,隔著圓桌,他一進來便脫了鞋,赤著腳盤腿坐在椅子上。這也是年少務農保留下來的習慣。

我走上前去,遞上名片,他站起來看了我一眼,用潮汕式普通話說,“哎呀,姑娘那麼漂釀(亮)啊。”

氣氛瞬間熱絡起來。

這似乎是一個很純真又直接的老人,他今年62歲。在後來的交流中,他時不時拋問題過來,“你怎麼看….”,“你覺得這怎麼樣?”話題都是圍繞他最近的心思所在、那個如今在外界飽受爭議的海外大盤森林城市。

說到開心處,他把雙手舉過頭頂,發出爽朗的笑聲,“哎呀呀我太高興了。”

我們在廣東佛山順德碧桂園總部的大樓裡吃飯,經濟學家許小年剛好來訪,就在隔壁。飯吃到一半,楊國強拿起酒杯,踱了出去,去找許小年。

兩人聊的全然不是房地產,而是宇宙和人類的起源。聊到人類社會的形成就像是馬拉松的最後半步,他們感歎人類的渺小與短暫。

許小年對楊國強說,老闆的心胸、視野和思維模式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規模。他覺得楊國強和華為任正非有諸多相似的地方。

上一次,任正非和許小年也有過類似的私下交流。那時,任正非問許小年,人工智慧最終能幹掉人類嗎?

許小年回答他,從神學和人學的角度看,都不可能。因為人不可能超過上帝,而人做出來的東西也不可能超越人類。

瞧瞧,都是根本性問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企業家都不是正常人的段子。

過去六年,楊國強以一種匪夷所思的速度,把碧桂園從432億帶到3088.4億,銷售規模翻了七倍多。在這個曾經被看作小型家族企業的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翻天覆地式的變化背後,楊國強最擔心的風險是不是已經臨近?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記者多次走訪,前前後後採訪了十幾位碧桂園內部人士,他們中有人在關鍵的崗位見證了企業之變,有人在去年拿到了超過億元的年薪,被視為碧桂園最大的貢獻者之一。

在北京、順德、南京三地輾轉,歷時近三個月,記者用一萬五千字的篇幅報導,嘗試去剖析碧桂園並解答以上問題。

我還記得,有好幾天,在順德,我站在碧桂園總部大樓前,去觀察這家企業最核心的所在。集團總部就像是一台巨型CPU,每天有許多指令從這裡傳達到地方。在一些地區,每天銷售一個億的現象正在發生。碧桂園正在迅速長大。

已經晚上九點多,這裡仍舊燈火通明。加班早已成為常態,工作節奏快到可以從員工穿梭在工位間的跑步姿勢感受出來。

“我這兩年在碧桂園老了很多,頭髮也少了很多。”

“我一年內瘦了15斤。”

“碧桂園的車輪滾得很快,我要是跑慢一點自己就跑丟了。”

“我們就像上了發條一樣,就像打了雞血一樣。”

不斷有人這麼告訴我,不斷地採訪與瞭解,讓碧桂園這個龐然大物的每一塊骨骼和肌肉都開始顯現,這讓它看起來既熟悉又有點兒陌生,更重要的是,它還在繼續快速長大。

在二條貼出正文之前,記者先摘出一些有趣的花絮與細節,一些生動的故事場景,也許你可以從中看看碧桂園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以及楊國強的性格。

這裡面不乏很多被隱藏的故事,一些信息量豐富的細節,那裡有屬於楊國強企業治理的秘密。

【懺悔錄】在與王石、任正非等企業家私下交流時,楊國強言必談自己是個農民,沒有讀過什麼書,自己的觀點不一定對,但熟悉楊的人說,這些開場白之後才是他的真實想法。楊國強的閱讀量並不小,經常給碧桂園高管推薦書籍,據說他最愛讀的是法國作家盧梭的《懺悔錄》,已讀過數遍,也多次向人推薦。

【倒閉】楊國強的身邊人說,楊的危機感很強,“他整天都在擔心公司會倒閉”。

【盒子】楊國強對他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彭志斌說:“你能不能幫我搞一個盒子,把一個人裝進去,然後按鈕一按,出來就可以知道這人行還是不行,是60分還是70分?”

【1億元】到2016年底,在激勵制度下,已有碧桂園項目總經理年收入過千萬,有區域總裁年收入過億。拿到過億元收入的是劉森峰,他所在的江蘇區域總計在專案上跟投了1.5億元。

【淘汰】碧桂園的遊戲規則是大浪淘沙。很多老隊員離開了,業績不行就是要被淘汰的,而且只有一年期限。碧桂園是結果導向,通過壓力競爭,促使新老碧桂園人融合。

【題字】題字與送字是楊國強的管理方式。楊國強曾經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莫斌題一幅字。最近一幅是“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楊國強希望把碧桂園做到地產企業裡的規模第一,現在排名第三。

在碧桂園,劉森峰是唯一獲贈楊國強題字的區域總裁。劉森峰的這一幅充滿了楊國強的祝福之情:“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座次】在碧桂園一個月舉辦一次的總部高管會上,區域“國王”們會按照業績數排座位,業績可觀的坐在前排,以此後推。這個做法很讓人受刺激,每個人都很在意自己的位子,有許多區域總會感到很沒面子。

【提問與回答】楊國強曾問一位剛上任的高層職業經理人:“如果我讓你做A,但是你心裡想做B時,你會怎麼做?”

這位高管想了想回答:“我會先做B,但是我會按照老闆的決策,按最小的成本給你切換到A。”這個回答讓楊國強很滿意。

【華為】與萬科類似,碧桂園也希望成為地產界的華為。在碧桂園內部,華為是對標物件。過去6年間,碧桂園的一系列變化中可以看到模仿華為的某些影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