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黃陂雨霖村:歷史在此穿梭 明清任你穿越

雨霖村, 一座位于武漢黃陂木蘭鄉中心的千年古村, 朴秀而寧靜, 對於喜好古建築的人來說, 這裡是不容錯過的去處, 因為這裡有湖北最大的古建築博物館,

它是由省古建築保護中心將湖北境內分散於民間的多座原生態古民居文物建築, 集中搬遷複建形成的。

目前, 已從陽新縣、通山縣、崇陽縣、棗陽市等地整體搬遷複建十餘棟, 有建于唐末的“廖氏官堂”, 有建於清代的“竹林舊宅”……穿梭其中, 仿若穿越時空, 那些曾灑滿歡聲笑語的庭院、留下斑駁滄桑的青磚灰瓦、無不是記錄和傳承老屋生息繁衍的生動卷軸。

明清古建築博物館:歷史在此穿梭

雨霖古建築群地處黃陂區木蘭湖雨霖村, 又稱“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館”和“湖北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館區內以搶救性搬遷複建的古建築作為展廳及庫房, 占地161畝, 總建築面積12022平方米, 其中既有半部世家(宋太祖旁系後裔)的民居,

又有出過許多才子的廖氏官堂, 還有張之洞的別墅, 以及北伐軍葉挺的指揮部。 館區還修建了東南園墅、西部山寨等6大景區, 並設計了湖北明代藩王歷史文化專題陳列, 讓觀眾感受“觀民間古宅藝術, 賞王府珍貴文物”的樂趣, 體驗荊楚地域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和博大精深的民間古建築藝術魅力。

史書記載, 明代共有220余名藩王, 湖北是藩王重地。 朱元璋始封藩王, 武昌即為楚王的府第所在, 之後共44位藩王均受封, 藩王數量僅次於河南。 全國現已清理發掘的明藩王墓10餘處, 湖北就有5處, 居全國第一。

依照“保護為主, 搶救第一”的文物管理方針, 省文化廳將分散在全省的著名古民居文物建築, 進行集中搬遷複建。 這些豐贍的遺存, 如今或實物、或模型、或圖片等, 彙聚在雨霖村的明代藩王博物館中, 展現千年塵封的歷史。 這些隱匿在喧囂之外, 靜靜佇立在歷史煙塵中的建築, 或許才是讓我們讀懂歷史的關鍵所在。

目前, 陽新、通山, 棗陽、崇陽等地首批12座古民居、宗祠會館等建築, 已呈現在木蘭湖畔, 供遊人免費參觀。

有考古專家說, 明朝是湖北經濟發展的巔峰時期之一, 明藩王文化不僅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 還對湖北明清文化有著重要影響。 但湖北已挖掘的藩王墓分散在武漢、襄陽、鐘祥等地, 所有建築和文物也都保存於當地, 不利於形成系統保護。 通過興建博物館, 將分散在各地的文物遷入館內, 將古建築搬遷複建, 對明代建築和文物的保護具有積極意義。

半部世家:滿含儒家情懷的家宅

緊貼木蘭湖南岸邊,佇立著一幢青磚青瓦老屋,它面闊三間,依次為前廳、天井、後堂。正門高懸“半部世家”石刻匾額,門樓額枋上雕有八仙朝聖與雙龍,這是遷自陽新白沙鎮潘橋巢門村的趙氏老屋,屬於清代建築。

半部世家原屋主人趙啟輝系北宋太宗皇帝趙匡胤的後裔,老屋大門的匾額上刻著“半部世家”,出自“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把儒家學說的忠孝仁愛的為政之道、濟世利人的道德修養和處世心態體現得淋漓盡致。

趙氏老屋院落相套,為硬山擱檁結構,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中有天井,對稱佈局,院落相套。高牆封閉自成一體,馬頭翹角錯落有致,白牆黛瓦典雅大方,建築外觀青磚門罩,磚雕鏤窗,木雕楹柱;彩繪以暗八仙、吉祥草、山水畫、百鳥圖相組合,使建築美輪美奐。

古人雲:“無雕不成屋,有雕斯為貴。”趙氏老屋的雕刻工藝精美絕倫,成為整棟建築的最大亮點。老屋門廳前有鏤空雕花門樓,門廳內有格扇屏風;天井兩側的廂房外牆活靈活現的獅頭柱十分精巧;天井周邊看枋設有垂花柱,垂花柱頭雕有獅、象、麒麟,柱底雕有花籃和燈籠,柱間雕有神話、戲劇故事和別致的花罩裝飾,華貴典雅。二層環廊處設“美人靠”。後堂內的鵝頸軒、方形藻井、如意軒、額枋及斜撐都有壽山福海等歷史傳說故事的單面透雕,耐人尋味。堂內不設立柱,整個空間寬敞明亮,造就了傳統民居科學合理的生存藝術空間。

廖氏官堂:罕見的懸山式建築

廖氏官堂原址位於崇陽縣金堂鎮,明代建築。據族譜記載,廖氏家族于唐宣宗初年從浙江金華遷徙而來。其先祖在鎮壓唐末農民起義中,為朝庭累立戰功,至元末明初,又為朱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明朝洪武年間,追封廖氏先祖廖忠為虎威將軍,廖恕為瑞國公。被朝廷賜修官堂、廟宇並予公祭。

廖氏官堂于明萬曆年間曾有過一次大修。現存建築一組三進,分別為下堂、中堂和上堂,由院落相連。官堂面闊五間或五間並列,下堂又為官堂的正面入口,大門簷下設有斗拱,硬山擱檁結構,中堂、後堂均為穿鬥式結構,在明間則借鑒了抬梁式的建築結構特徵,增加枋的斷面尺寸,枋不僅穿柱而且還抬柱,使部分柱子不落地,擴大了室內的使用空間,使堂屋的公共活動空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廖氏官堂為懸山式建築,屋面坡度平緩,用材粗獷,上堂金柱直徑達80釐米,建築多處使用斗拱,月梁形穿枋,中堂、上堂柱礎粗壯、古樸。這些建築特徵都顯現了明代建築的基本要素。這座明代早期,處於崇山峻嶺之中的家族式官堂在全國民用建築中極為罕見,它的發現和保護,為研究我國南方明代建築制度和政治經濟的歷史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竹林舊宅:突破傳統的傳統建築

“竹林舊宅”(又名阮氏老屋)原址湖北通山縣黃沙鋪鎮,清初建築。據族譜記載,阮世祖阮籍為魏晉時期的七名士之一,因常聚竹林、針貶時事,被尊稱為“竹林七賢”。留下了“古時明月下,竹林有七賢”佳話。

阮家於清康熙年間從江西搬遷到湖北通山后,為敬仰先賢修建了竹林堂,故稱竹林舊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該舊宅分為前廳、天井、廂房、後堂四部分。為鄂東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傳統民居。前廳大門置雕刻精緻的門軸石、門檻石。明次間用木隔斷,後堂穿鬥梁架,柱不落地,立于大額杭之上,擴大了室內使用面積。

出行路線

半部世家:滿含儒家情懷的家宅

緊貼木蘭湖南岸邊,佇立著一幢青磚青瓦老屋,它面闊三間,依次為前廳、天井、後堂。正門高懸“半部世家”石刻匾額,門樓額枋上雕有八仙朝聖與雙龍,這是遷自陽新白沙鎮潘橋巢門村的趙氏老屋,屬於清代建築。

半部世家原屋主人趙啟輝系北宋太宗皇帝趙匡胤的後裔,老屋大門的匾額上刻著“半部世家”,出自“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把儒家學說的忠孝仁愛的為政之道、濟世利人的道德修養和處世心態體現得淋漓盡致。

趙氏老屋院落相套,為硬山擱檁結構,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中有天井,對稱佈局,院落相套。高牆封閉自成一體,馬頭翹角錯落有致,白牆黛瓦典雅大方,建築外觀青磚門罩,磚雕鏤窗,木雕楹柱;彩繪以暗八仙、吉祥草、山水畫、百鳥圖相組合,使建築美輪美奐。

古人雲:“無雕不成屋,有雕斯為貴。”趙氏老屋的雕刻工藝精美絕倫,成為整棟建築的最大亮點。老屋門廳前有鏤空雕花門樓,門廳內有格扇屏風;天井兩側的廂房外牆活靈活現的獅頭柱十分精巧;天井周邊看枋設有垂花柱,垂花柱頭雕有獅、象、麒麟,柱底雕有花籃和燈籠,柱間雕有神話、戲劇故事和別致的花罩裝飾,華貴典雅。二層環廊處設“美人靠”。後堂內的鵝頸軒、方形藻井、如意軒、額枋及斜撐都有壽山福海等歷史傳說故事的單面透雕,耐人尋味。堂內不設立柱,整個空間寬敞明亮,造就了傳統民居科學合理的生存藝術空間。

廖氏官堂:罕見的懸山式建築

廖氏官堂原址位於崇陽縣金堂鎮,明代建築。據族譜記載,廖氏家族于唐宣宗初年從浙江金華遷徙而來。其先祖在鎮壓唐末農民起義中,為朝庭累立戰功,至元末明初,又為朱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明朝洪武年間,追封廖氏先祖廖忠為虎威將軍,廖恕為瑞國公。被朝廷賜修官堂、廟宇並予公祭。

廖氏官堂于明萬曆年間曾有過一次大修。現存建築一組三進,分別為下堂、中堂和上堂,由院落相連。官堂面闊五間或五間並列,下堂又為官堂的正面入口,大門簷下設有斗拱,硬山擱檁結構,中堂、後堂均為穿鬥式結構,在明間則借鑒了抬梁式的建築結構特徵,增加枋的斷面尺寸,枋不僅穿柱而且還抬柱,使部分柱子不落地,擴大了室內的使用空間,使堂屋的公共活動空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廖氏官堂為懸山式建築,屋面坡度平緩,用材粗獷,上堂金柱直徑達80釐米,建築多處使用斗拱,月梁形穿枋,中堂、上堂柱礎粗壯、古樸。這些建築特徵都顯現了明代建築的基本要素。這座明代早期,處於崇山峻嶺之中的家族式官堂在全國民用建築中極為罕見,它的發現和保護,為研究我國南方明代建築制度和政治經濟的歷史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竹林舊宅:突破傳統的傳統建築

“竹林舊宅”(又名阮氏老屋)原址湖北通山縣黃沙鋪鎮,清初建築。據族譜記載,阮世祖阮籍為魏晉時期的七名士之一,因常聚竹林、針貶時事,被尊稱為“竹林七賢”。留下了“古時明月下,竹林有七賢”佳話。

阮家於清康熙年間從江西搬遷到湖北通山后,為敬仰先賢修建了竹林堂,故稱竹林舊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該舊宅分為前廳、天井、廂房、後堂四部分。為鄂東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傳統民居。前廳大門置雕刻精緻的門軸石、門檻石。明次間用木隔斷,後堂穿鬥梁架,柱不落地,立于大額杭之上,擴大了室內使用面積。

出行路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