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輪胎行業深度報告:超萬億市場,重資產行業

核心要點

概覽:超萬億市場, 重資產行業。

當前全球輪胎總產值超1.2萬億, 產量約20億條, 過去10年複合增速3.9%;其中, 中國分別貢獻35%的產量和20%的產值,

連續10年全球居首, 複合增速8.3%, 市場規模超過2000億。

輪胎下游應用主要為汽車(95%+, 包括乘用車和商用車), 其中, 乘用車胎市場是核心戰場(體量占比:國內約80%, 歐美90%+;增速:15%+)。

格局:全球整體穩定, 中國變數最大;國內群雄割據, 尚無執牛耳者。

輪胎是成熟期行業,

當前已形成由品牌決定勝負, 以三巨頭+八大跨國集團為主、集中發展的競爭格局;預計未來增速將長期保持在2~5%。

中國輪胎工業起步晚但發展快, 用10年時間把全球份額從5%提升至20%, 是全市場最大變數, 預計未來3年需求複合增速在15%左右;然而, 大而不強、多而不合、結構性過剩、無行業領袖等問題是國內輪胎產業再上臺階的最大桎梏。

趨勢:從OEM到自主品牌, 向上滲透進口替代開啟新紀元。

在行業自身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內在需要與原材料等各方成本大漲導致企業經營困難的外部推動下, 我國輪胎工業已從原來以OEM為主、跑馬圈地式的無序擴張向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的發展模式轉變。

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市場的向上滲透成為了新時期輪胎企業的發展目標。 在注重性價比的替換市場和品牌為王的配套市場, 自主品牌的滲透率分別已由10年前的20%和7%, 提升至如今的40%和24%, 上升趨勢明顯、空間巨大。

從低端割據到向上滲透, 國產輪胎產業升級、進口替代、集中度提升的發展新紀元已開啟。

推手:天時地利人和, 自主品牌需求擴容時。

我們看好自主品牌在替換和配套市場滲透率雙提升, 帶來需求擴容, 核心推手有三:

1) 天時:國產汽車蓬勃發展助推民族輪胎品牌成長, 是歷史大機遇;

2) 地利:國家大力支持民族品牌建設, 多平臺亮相世界;

3) 人和:技術日臻成熟, 可比肩巨頭, 自主品牌已成功打入德、日、美、韓四大車系配套體系。

自主品牌在乘用車胎市場滲透率有望在2020年達到35%/43%/53%(當前33%), 對應全市場規模2600/3100/3600億元(當前2000億), CAGR7%/12%/16%;同時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龍頭搶佔存量市場, 瓜分增量市場。

誰先破局?彎道超越還看“品牌+產品+管道”三駕馬車。

從歷史經驗和國際比較來看,品牌聲譽是輪胎企業的立足之本;產品技術是長期發展的根本推手;管道控制是實現發展閉環,提升份額的抓手。

在上述三個維度中,佈局水準和執行力跑在前列的國內龍頭胎企必將率先破局,坐享發展紅利。

下載本文完整報告,請在PC端訪問樂晴智庫網站www.767stock.com

輪胎行業簡介

輪胎是各種車輛和機械製品的最重要的組成部件之一,通常安裝在金屬輪輞上,起到支承車身,緩衝外界衝擊作用,對承載性、牽引性、緩衝性要求嚴格。輪胎工業也是橡膠工業的重要板塊,占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輪胎的上游原料涉及橡膠、鋼鐵(鋼絲簾線)、炭黑及橡膠助劑等,下游應用主要為汽車(少量農用、工程機械和航空用胎等)。

輪胎有多種分類口徑

按產品應用,一般會分為乘用車胎、商用車胎以及工程胎。其中商用車輪胎主要用作生產資料(包括輕載(輕卡)胎、載重胎等),而乘用車輪胎則為個人消費品(用於轎車),工程胎則包括工程機械輪胎、工業車輛輪胎、農用輪胎等,還有極少量的力車胎、摩托車胎和航空輪胎。

按結構設計,可分為斜交線輪胎和子午線輪胎,後者與前者的本質區別在於胎體簾線的角度與徑向呈零度,且相鄰層的簾線不是相交合適相互平行的。其中,子午胎可再細分為半鋼子午胎和全鋼子午胎。

本報告主要探討窄口徑下的汽車輪胎(涵蓋乘用車胎和商用車胎)。目前,我國中高端乘用車胎市場主要被外資優勢品牌佔據,而國內品牌主要集中在商用車胎及低端乘用車胎市場。而半鋼子午胎(對應乘用車胎和輕卡)是行業競爭的核心戰場。

輪胎是重資產行業,毛利對原材料價格敏感度高

原材料為輪胎製造的主要成本,約占70-80%。而從原材料結構來看,主材是橡膠,其中天然橡膠成本占比最高,約4成;合成橡膠占1~2成,部分可與天膠相互替代,且價格強聯動);此外,鋼絲簾線約占16.0%,化工輔料約占9.6%,炭黑約占8.3%,其他費用約占12.8%。

輪胎毛利對膠價波動敏感性相對較高。

輪胎採取報價制,國內多為間接的經銷模式,輪胎廠商對管道和終端的的控制力不強,議價能力也較弱,所以輪胎的價格調整往往滯後於橡膠價格的波動。

尤其在原料價格大漲的時期,國內輪胎廠提價空間小,議價週期長,產品價差大幅收窄,壓縮毛利,因此國內輪胎製造的毛利率與天膠價格呈現出較明顯的負相關性關係。

國際巨頭議價能力強,毛利波動小。進一步來看,我們比較了國際巨頭(普利司通/固特異/米其林/韓泰,分別代表日/美/法/韓系輪胎)與國內輪胎上市企業的毛利率對天然橡膠價格波動的敏感性。

全球格局穩定,中國是最大變數

全球輪胎供需:市場超萬億,需求有分化

全球產值穩中微降,出貨量弱有復蘇

2012年起全球輪胎銷售額穩中微降。2010年,全球輪胎市場銷售額首次超過1500億美元,2011年更是突破1800億美元,來到歷史峰值(1875億美元)。此後,全球輪胎市場開始駛入緩慢向下通道。

繼2015年大幅下降11%之後,2016年全球輪胎產值再次下降6%,已低於2010年的水準。從數量上看,2016年在全球汽車市場穩步增長以及中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刺激下,輪胎市場迎來弱復蘇,全球輪胎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2%至19.63億條。

全球競爭格局:龍頭地位穩定,產能向亞洲轉移

世界輪胎工業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已經完全進入以市場為中心的、由品牌決定優劣勝負的競爭時代。當下已形成三巨頭+八大跨國集團為主、高度密集、集中發展的競爭格局;上述企業佔據了 70%的世界輪胎市場,品牌售價高出市場價格 50%到一倍。

目前,世界市場上的各類汽車輪胎品牌已有近 300 種之多,主要來自於 85 家輪胎企業,人們以其品牌的影響力和滿意度劃分為四大類型,並以此彰顯企業的實力和強大的程度。

龍頭排名穩定,集中度高位趨降

行業集中度居於高位,巨頭份額呈現下降趨勢。美國《橡膠與塑膠新聞》和《輪胎商業》 公佈的全球輪胎 75 強排行榜顯示,輪胎行業的集中度居於高位,CR3/CR10/CR20/CR75分別達到 38%/65%/79%/97。

根據 2017 年度排名,“三巨頭”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異 市場占比總計約 37.67%,前 10 位、20 位的企業銷售額分別超過市場總值的 64.85%和78.56%,前 75 強企業銷售額超過市場份額的 96.58%。

但同時巨頭的市場份額呈現出下降 的趨勢,從 2006 到 2016 年,前 3 強的市場占比從 53%大幅下降至 38%,前 10 強的市場 份額從 77%降至 65%,中小輪胎企業增長更為強勁。

地區增速分化,產能向亞洲轉移

輪胎 75 強數量和銷售額分佈差別明顯,歐美日市場集中度高於其他亞洲國家,亞洲新 興市場有望出現輪胎巨頭。

從數量分佈上看,亞洲國家居於領先地位。中國企業數量最多並 迅速增加,從 2006 年的 16 家增長至 2017 年的 33 家;印度企業數量位居第 2,為 8 家; 美國企業數量略有下降,從 8 家降至 5 家;臺灣、日本、韓國企業數量穩定在 3-5 家。75強分佈從 30 個地區集中至 21 個地區。

亞洲市場份額逐步提高,成為輪胎行業主要產銷地。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的輪胎工業在過去十多年飛速發展,帶動亞洲輪胎市場全球占比逐步提升。

2005 至 2016 年,亞洲國家除日本外的輪胎市場份額約從 15%上升到 31% ,而歐洲、日本、美國的市場份額均有所下降。當前,輪胎行業已經形成了亞洲、歐洲和北美三足鼎立的格局。

中資企業是近年全球輪胎工業的最大亮色

中國輪胎企業成長壯大,全球市場影響力提升。

美國《橡膠與塑膠新聞》與《輪胎商業》公佈的年度全球輪胎75強排行榜顯示,我國輪胎企業不斷壯大。

相比2000年,中國大陸16家企業入圍全球輪胎企業75強,銷售額僅為25.3億美元,占世界輪胎銷售額的比例為3.63%;2017年,入圍75強的中國大陸企業有33家,位居世界第1,合計銷售額217.20億美元,占世界銷售額的14.38%。

其中,杭州中策2016年銷售額32.29億美元,排名第10位,為大陸排名最靠前的企業;三角集團、山東玲瓏輪胎、山東恒豐橡膠、雙星輪胎、建大輪胎也都在2017年度榜單中排在前25位;排名中上游的企業數量顯著增加,前40位的中國企業由2006年的9家增加到2017年的16家;其中新晉企業華勤橡膠以排名第31位成績挺進40強。

中國輪胎企業世界產銷占比及市場影響力均顯著提升,預計該趨勢未來幾年將持續。

未來全球市場趨勢預測:整體增速不高,中國一枝獨秀

整體銷售額穩中有升,中國保持高增速。我們預計到2020年,全年輪胎需求量可超過25億條,複合增速在3~5%左右;其中,北美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穩定,預計增速不超過2%;最大的需求增速貢獻來自於中國。

具體來看中國市場。

從保有量來看,中國目前仍是年輕的汽車消費市場。截至2016年,我國汽車年銷量已連續8年居於世界第一。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約2億輛,保有量占全球20%,銷量占全球30%。目前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約140台,總體而言仍屬於年輕的汽車消費市場。

2015年以前,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年均複合增速超過15%,對應到2017年以後的替換胎市場需求增量。而根據當前2個億的汽車保有量和即將突破3000萬輛/年的新車銷售規模,到2020年,預計我國汽車保有量的複合增速將保持在13%左右,帶動2年以後替換胎市場同等規模的需求增速。

尤其是考慮到2016年乘用車市場15%的銷量激增,預計2018~2019年,國內替換胎市場將迎來一波需求爆發,整體規模上一臺階。

此外,考慮到原配胎對應的新車銷量複合增速也能保持在5%上下。基於上述判斷,我們認為,到2020年,中國輪胎的年均複合增速將望保持在15%左右。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從歷史經驗和國際比較來看,品牌聲譽是輪胎企業的立足之本;產品技術是長期發展的根本推手;管道控制是實現發展閉環,提升份額的抓手。

在上述三個維度中,佈局水準和執行力跑在前列的國內龍頭胎企必將率先破局,坐享發展紅利。

下載本文完整報告,請在PC端訪問樂晴智庫網站www.767stock.com

輪胎行業簡介

輪胎是各種車輛和機械製品的最重要的組成部件之一,通常安裝在金屬輪輞上,起到支承車身,緩衝外界衝擊作用,對承載性、牽引性、緩衝性要求嚴格。輪胎工業也是橡膠工業的重要板塊,占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輪胎的上游原料涉及橡膠、鋼鐵(鋼絲簾線)、炭黑及橡膠助劑等,下游應用主要為汽車(少量農用、工程機械和航空用胎等)。

輪胎有多種分類口徑

按產品應用,一般會分為乘用車胎、商用車胎以及工程胎。其中商用車輪胎主要用作生產資料(包括輕載(輕卡)胎、載重胎等),而乘用車輪胎則為個人消費品(用於轎車),工程胎則包括工程機械輪胎、工業車輛輪胎、農用輪胎等,還有極少量的力車胎、摩托車胎和航空輪胎。

按結構設計,可分為斜交線輪胎和子午線輪胎,後者與前者的本質區別在於胎體簾線的角度與徑向呈零度,且相鄰層的簾線不是相交合適相互平行的。其中,子午胎可再細分為半鋼子午胎和全鋼子午胎。

本報告主要探討窄口徑下的汽車輪胎(涵蓋乘用車胎和商用車胎)。目前,我國中高端乘用車胎市場主要被外資優勢品牌佔據,而國內品牌主要集中在商用車胎及低端乘用車胎市場。而半鋼子午胎(對應乘用車胎和輕卡)是行業競爭的核心戰場。

輪胎是重資產行業,毛利對原材料價格敏感度高

原材料為輪胎製造的主要成本,約占70-80%。而從原材料結構來看,主材是橡膠,其中天然橡膠成本占比最高,約4成;合成橡膠占1~2成,部分可與天膠相互替代,且價格強聯動);此外,鋼絲簾線約占16.0%,化工輔料約占9.6%,炭黑約占8.3%,其他費用約占12.8%。

輪胎毛利對膠價波動敏感性相對較高。

輪胎採取報價制,國內多為間接的經銷模式,輪胎廠商對管道和終端的的控制力不強,議價能力也較弱,所以輪胎的價格調整往往滯後於橡膠價格的波動。

尤其在原料價格大漲的時期,國內輪胎廠提價空間小,議價週期長,產品價差大幅收窄,壓縮毛利,因此國內輪胎製造的毛利率與天膠價格呈現出較明顯的負相關性關係。

國際巨頭議價能力強,毛利波動小。進一步來看,我們比較了國際巨頭(普利司通/固特異/米其林/韓泰,分別代表日/美/法/韓系輪胎)與國內輪胎上市企業的毛利率對天然橡膠價格波動的敏感性。

全球格局穩定,中國是最大變數

全球輪胎供需:市場超萬億,需求有分化

全球產值穩中微降,出貨量弱有復蘇

2012年起全球輪胎銷售額穩中微降。2010年,全球輪胎市場銷售額首次超過1500億美元,2011年更是突破1800億美元,來到歷史峰值(1875億美元)。此後,全球輪胎市場開始駛入緩慢向下通道。

繼2015年大幅下降11%之後,2016年全球輪胎產值再次下降6%,已低於2010年的水準。從數量上看,2016年在全球汽車市場穩步增長以及中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刺激下,輪胎市場迎來弱復蘇,全球輪胎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2%至19.63億條。

全球競爭格局:龍頭地位穩定,產能向亞洲轉移

世界輪胎工業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已經完全進入以市場為中心的、由品牌決定優劣勝負的競爭時代。當下已形成三巨頭+八大跨國集團為主、高度密集、集中發展的競爭格局;上述企業佔據了 70%的世界輪胎市場,品牌售價高出市場價格 50%到一倍。

目前,世界市場上的各類汽車輪胎品牌已有近 300 種之多,主要來自於 85 家輪胎企業,人們以其品牌的影響力和滿意度劃分為四大類型,並以此彰顯企業的實力和強大的程度。

龍頭排名穩定,集中度高位趨降

行業集中度居於高位,巨頭份額呈現下降趨勢。美國《橡膠與塑膠新聞》和《輪胎商業》 公佈的全球輪胎 75 強排行榜顯示,輪胎行業的集中度居於高位,CR3/CR10/CR20/CR75分別達到 38%/65%/79%/97。

根據 2017 年度排名,“三巨頭”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異 市場占比總計約 37.67%,前 10 位、20 位的企業銷售額分別超過市場總值的 64.85%和78.56%,前 75 強企業銷售額超過市場份額的 96.58%。

但同時巨頭的市場份額呈現出下降 的趨勢,從 2006 到 2016 年,前 3 強的市場占比從 53%大幅下降至 38%,前 10 強的市場 份額從 77%降至 65%,中小輪胎企業增長更為強勁。

地區增速分化,產能向亞洲轉移

輪胎 75 強數量和銷售額分佈差別明顯,歐美日市場集中度高於其他亞洲國家,亞洲新 興市場有望出現輪胎巨頭。

從數量分佈上看,亞洲國家居於領先地位。中國企業數量最多並 迅速增加,從 2006 年的 16 家增長至 2017 年的 33 家;印度企業數量位居第 2,為 8 家; 美國企業數量略有下降,從 8 家降至 5 家;臺灣、日本、韓國企業數量穩定在 3-5 家。75強分佈從 30 個地區集中至 21 個地區。

亞洲市場份額逐步提高,成為輪胎行業主要產銷地。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的輪胎工業在過去十多年飛速發展,帶動亞洲輪胎市場全球占比逐步提升。

2005 至 2016 年,亞洲國家除日本外的輪胎市場份額約從 15%上升到 31% ,而歐洲、日本、美國的市場份額均有所下降。當前,輪胎行業已經形成了亞洲、歐洲和北美三足鼎立的格局。

中資企業是近年全球輪胎工業的最大亮色

中國輪胎企業成長壯大,全球市場影響力提升。

美國《橡膠與塑膠新聞》與《輪胎商業》公佈的年度全球輪胎75強排行榜顯示,我國輪胎企業不斷壯大。

相比2000年,中國大陸16家企業入圍全球輪胎企業75強,銷售額僅為25.3億美元,占世界輪胎銷售額的比例為3.63%;2017年,入圍75強的中國大陸企業有33家,位居世界第1,合計銷售額217.20億美元,占世界銷售額的14.38%。

其中,杭州中策2016年銷售額32.29億美元,排名第10位,為大陸排名最靠前的企業;三角集團、山東玲瓏輪胎、山東恒豐橡膠、雙星輪胎、建大輪胎也都在2017年度榜單中排在前25位;排名中上游的企業數量顯著增加,前40位的中國企業由2006年的9家增加到2017年的16家;其中新晉企業華勤橡膠以排名第31位成績挺進40強。

中國輪胎企業世界產銷占比及市場影響力均顯著提升,預計該趨勢未來幾年將持續。

未來全球市場趨勢預測:整體增速不高,中國一枝獨秀

整體銷售額穩中有升,中國保持高增速。我們預計到2020年,全年輪胎需求量可超過25億條,複合增速在3~5%左右;其中,北美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穩定,預計增速不超過2%;最大的需求增速貢獻來自於中國。

具體來看中國市場。

從保有量來看,中國目前仍是年輕的汽車消費市場。截至2016年,我國汽車年銷量已連續8年居於世界第一。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約2億輛,保有量占全球20%,銷量占全球30%。目前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約140台,總體而言仍屬於年輕的汽車消費市場。

2015年以前,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年均複合增速超過15%,對應到2017年以後的替換胎市場需求增量。而根據當前2個億的汽車保有量和即將突破3000萬輛/年的新車銷售規模,到2020年,預計我國汽車保有量的複合增速將保持在13%左右,帶動2年以後替換胎市場同等規模的需求增速。

尤其是考慮到2016年乘用車市場15%的銷量激增,預計2018~2019年,國內替換胎市場將迎來一波需求爆發,整體規模上一臺階。

此外,考慮到原配胎對應的新車銷量複合增速也能保持在5%上下。基於上述判斷,我們認為,到2020年,中國輪胎的年均複合增速將望保持在15%左右。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