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吳冠中和朱碧琴:愛是對你成全,也是自我成長

文 | 江徐

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最近, 臨睡前都在翻看吳冠中自傳, 合上最後一頁, 不禁想到這句被輕易套用從而有點濫俗的話,

放在吳老和其妻朱碧琴身上, 恰如其分。

吳冠中無疑是成功的。

師承林風眠, 成為繪畫藝術上中西合璧的集大成者。 他筆下的江南意境純靜、唯美, 欣賞之余, 讓人心之嚮往。

從江南農村走出的貧寒子弟, 憑藉自己的苦心孤詣、對繪畫藝術堅定不移的追求, 創作一生, 探索一生, 成為中國美術界最後一位學貫中西的泰斗級藝術家。

清剛、執著、生活簡樸、敢於直言, 是吳冠中身上最顯著的特點, 尤其因為他在業界勇於提出不同觀點, 被譽為美術界的魯迅。

年輕時候的吳冠中、朱碧琴夫婦

在他留學回國、取得顯著成就後, 朱碧琴笑侃:你回來後的成就, 實際上是我的成就。

這本是一句無心的玩笑話, 假若認真看, 也能成立。 吳冠中的功成名就, 有她很大功勞。

回首人生, 吳冠中在文章裡寫道:

我一生只看重三個人, 魯迅、梵古和妻子。

魯迅給我方向給我精神,

梵古給我性格給我獨特,

而妻子則成全我一生的夢想, 平凡, 善良, 美。

吳冠中《夫人朱碧琴畫像》

1943年, 世界大戰。 國內處於全力抗日階段, 世事動亂。

彼時, 吳冠中23歲。 從國立藝專畢業, 幾經輾轉, 前往重慶大學建築系任教。 朱碧琴在這所大學附小任教。 姻緣巧合, 千里相會, 吳冠中一位同學恰恰是她老師。 於是相識, 很快相愛。

在戀愛問題上, 我一直是唯情主義。 吳冠中這樣評價自己。

他和朱碧琴的結合, 找不出什麼浪漫故事, 兩個人算不上志趣相投, 開始得很平淡, 很簡單。 正是這種全憑感覺的結合, 才有後面的艱難曲折、不離不棄的陪伴。

在他眼裡, 她平凡、善良、也很美, 一雙動人的眼睛, 讓他一見鍾情, 屬於自己偏愛的類型——有《浮生六記》中芸娘那種溫婉, 有《傷逝》中子君那種勇敢。

朱碧琴是湖南姑娘, 出生在普通的公務員家庭, 從小簡樸, 對人生沒有太大奢望, 只想找個人相依相伴, 安居樂業。

當談婚論嫁提上議程, 父親提醒她, 學藝術的將來都窮。 她不在乎他窮, 也並非賭他是繪畫領域一支潛力股, 純粹被對方的熱情和真摯感動, 心被攝住, 只能嫁。

陳之佛為吳冠中、朱碧琴夫婦主持婚禮

1946年, 兩人在南京結婚, 由美術教育家陳之佛主持婚禮。 從此, 美人相伴, 宜室宜家, 亦願現世早日安穩。

這一年, 吳冠中考取公費留學, 新婚燕爾的甜蜜縈繞心頭, 他就要奔赴異國。 她不懂藝術, 只知道藝術是他的命。 再不舍, 也尊重他的選擇。

臨行前, 吳冠中想要一隻手錶, 到了國外,沒有手錶,諸多不便,但是沒有買表的余錢。他想到新婚妻子有一隻金手鐲,她母親送的。實在沒有其他辦法,他試探著問,能否將手鐲賣了買手錶。一開始,她有猶豫,說是假手鐲,不值錢。沒過幾天,她最終把手鐲交到他手上。

因為,她非常清楚,什麼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她也明白,愛一個人,應該成全他的夢想。

自此,他前往法國,踏上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她則回到他的宜興老家待產。

吳冠中(左)留學法國期間,與同學在一起

1950年,留學結束,去留成為一個問題。

於繪畫,他悟到了藝術應該在屬於自己的土壤裡發芽的道理;于感情,國內有他心愛的妻子,兩人有過山盟海誓。

他問及她的建議,她坦白不願一輩子住到國外,最終決定還是取決於他自己。吳冠中在散文裡寫道:

她不過是天平上的小小砝碼,關鍵時刻卻左右大局。

他選擇了回國,一家三口在北京團聚,過起艱難又溫馨的小日子。

他在美術學院任教,因為不願隨波逐流,不斷遭受壓制。她除了擔任小學教育工作外,還要關心他和家人的飲食起居,包攬一切家務,任勞任怨。

從一開始,她就不懂藝術,也沒想他在繪畫上取得多大成就,只希望他留學歸來,在高等學府任教,早出晚歸,一日三餐,四季相伴。

沒想到丈夫在藝術道路上一意孤行,從國外帶回來大量裸體畫尤其讓她反感。有過不解,有過離開的念頭,有過“如果有下輩子,我肯定再也不嫁給你了”的埋怨話,最終還是被他炙熱的心留住,繼續默默地支持著,無限包容著。

相伴數十載,行至暮年,吳冠中回憶起那段歲月,明白妻子為他藝術事業、為家庭所做的犧牲是他無法償還的。她放棄自己的工作,忍受著他的自私。

吳冠中《雙燕》

當時,他們住胡同宿舍,為了便於採光,吳冠中將最大一間開天窗做畫室。夏天,太陽從天窗直曬下來,溽熱難忍,她未吐怨言。

條件有限,為了給吳冠中提供安靜的創作環境,每到星期天和節假日,她會帶著孩子們到街上去,放下窗簾、鎖上房門,不願他被打擾。吳冠中自認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雙燕》,就誕生於此。

吳冠中在家做大幅畫時,因為精神高度集中,不斷出汗,不斷脫衣服,她伺候在一旁,隨時洗刷墨盤色碟、更換清水,拍下他投入創作時的“醜態”。

吳冠中在一篇名為《他和她》的散文裡這樣寫道:

在苦難的歲月中,他說他的命運是被她決定的;當他感到他幸而走上了真正的藝術之路時,他說他的成就歸屬於她的賜予。

深情厚誼,溢於言表。

1983年,吳冠中、朱碧琴夫婦在黃山寫生

吳冠中與朱碧琴的深情陪伴,凝聚在一張相片之中。

相片中,他倆已是鬢髮略顯斑白的老人。他將一隻腳翹在欄杆上,這樣便於將畫板擱在膝蓋上,神情專注,凝望對面水墨般雲山霧罩的景致,一邊將它描摹於紙上。她站在他身後,一手拄拐杖,一手撐雨傘,為他和畫紙遮擋風雨。

那是1983年,吳冠中偕妻在黃山寫生。法國一位元攝影師剛好路過,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動人畫面。

實際上,半生走來,她總在為他撐傘。

有一年,他陪她去貴陽探望她病危的老母。途徑桂林,逗留一天。他被甲天下的山水深深吸引,冒雨在江邊作畫。本來自行觀光的她自然過來撐傘,陪他吹冷風。畫到一定階段,需要搬動畫架,改變寫生地點,雨更大,風不歇,畫架支不住,她索性雙手扶住畫面,用自己的身體替代畫架。兩個人、四隻手,都凍得僵硬……

吳冠中 《桂林景色》

有一年,她陪他前往巴黎寫生、辦畫展。陪他故地重遊、參觀他當年學習的教室和庭院之餘,也陪他寫生。三月的巴黎,小雨淅淅瀝瀝,她依然是他背後不離不棄的撐傘匠……

退休後,兒女各自成家,他每次到外地寫生都由她陪伴。雖然無法體會他當年風雨中寫生的艱難,至少也是共甘同苦。她幫他背畫夾,找石凳當凳子,看他繪畫,用相機拍下他的創作狀態,下雨時候為他和他的畫作撐傘……

這些畫面,不禁讓我想起《牽手》中兩句歌詞: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

一路風雨相伴,在一次次成全中,她開始懂得他、體諒他、理解他。這樣一個懂得的過程,對於她、對於他倆的愛而言,何嘗不是成長?

“她勸他懸崖勒馬,遠離名利。她的淡泊與善良,始終是他精神上的保護傘。” 吳冠中在文章裡這樣寫道。

吳冠中、朱碧琴夫婦在京郊百花山

因為經歷,所以懂得。

在看他寫生的過程中,她窺見了丈夫人生的另一面,加上她後來的工作從小學調到美術研究機構。對於繪畫,她從之前的事不關己轉變成志同道合。

鑒於工作需要,她開始同畫冊、繪畫著作打交道,不時向身邊的他請教。這倒成為他們新的相處模式,在吳冠中看來,她既像自己的新學生,又像初相識的新朋友。

經過一段時間的潛移默化,她開始學著審視、欣賞起丈夫的作品。關於繪畫藝術,從一開始的零交流到她成為他作品的第一讀者,再到後來,她成為他作品的權威評論者。包括哪件作品值得留下來,哪件可以毀掉,他都願意聽取她意見。

吳冠中說,他的畫需要給兩個人看:一個是西方的大師,一個是自己的妻子。大師代表藝術標準,妻子代表普通中國人的欣賞水準和審美情趣。

晚年的吳冠中、朱碧琴夫婦

如果說,朱碧琴以前只是吳冠中生活上的賢內助,後來,她還成為他創作上的解語花。

再一起出去寫生,她有時會幫他選景,被採納時,就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悅。他有自己的審美局限,她無條無框的天真反倒帶來啟發。

她陪他去往世界各地辦畫展,參觀博物館、一起探訪莫内故居,掃梵古墓,在塞納河畔漫步、觀光三藩市大峽谷……

人兒悄然老去,生活變了個樣。年輕時候跨洋隔海,老來作伴走江湖。

1987年,古稀之年的吳冠中訪問印度回國,途徑曼谷,特意去往首飾店,挑了一款式樣老舊卻能代表自己心意的——和妻子當年經賣掉那只極為相似的手鐲,送給她——

任時光匆匆,美人遲暮,四十年過去,他始終銘記妻子那份情意。

對於桑榆晚景,吳冠中心中曾有“沈園柳老不吹綿”的滄桑之感。

他倆不再相伴走天涯,每天就近在龍潭湖邊散步,回憶似水年華。

夕陽無限好,近了黃昏又如何?

有一次,他倆散步歸來,牽著手回公寓。樓下有一群年輕人在打網球,其中一位女孩舉著球拍向他倆高呼:爺爺奶奶真幸福!

晚年的朱碧琴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過去的記憶悉數消除,甚至連飲食起居都成為麻煩,心心念念唯獨不忘丈夫畫畫的事。

吳冠中曾經對妻子說:你走在我前面是你的福氣。但,最終,還是他先走了。

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在北京病逝,享年91歲。

已經糊塗的朱碧琴不知道丈夫已經走自己在前面,她總是習慣性地問家人:吳先生怎麼還沒有回來?

在她記憶中,他依然在外面某個地方畫畫,只因為投入而忘記回家。

這樣的忘卻,能否算一種幸福?

吳先生在晚年嘗試水墨漢字藝術,他寫的“伴侶”二字,突出單人旁的兩個人,突出“侶”字當中兩個口,突出“伴”字當中兩條始終平行始終相伴的直線,突出可以代表窺視人生之眼的兩個點,白紙黑字,濃墨粗筆,筆筆擊中人心。

讀過吳老自傳,被他的藝術精神感動,被他與妻子朱碧琴成全對方、成長自我的深厚感情打動。深覺“伴侶”二字,可做他倆相伴一生最美的注腳。

作者: 江徐,讀者微信專欄作者,80後老少女,自由寫作者。煮字療饑,借筆劃心,微信公眾號:江徐的自留地(ID :jiangxv08)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讀者》

到了國外,沒有手錶,諸多不便,但是沒有買表的余錢。他想到新婚妻子有一隻金手鐲,她母親送的。實在沒有其他辦法,他試探著問,能否將手鐲賣了買手錶。一開始,她有猶豫,說是假手鐲,不值錢。沒過幾天,她最終把手鐲交到他手上。

因為,她非常清楚,什麼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她也明白,愛一個人,應該成全他的夢想。

自此,他前往法國,踏上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她則回到他的宜興老家待產。

吳冠中(左)留學法國期間,與同學在一起

1950年,留學結束,去留成為一個問題。

於繪畫,他悟到了藝術應該在屬於自己的土壤裡發芽的道理;于感情,國內有他心愛的妻子,兩人有過山盟海誓。

他問及她的建議,她坦白不願一輩子住到國外,最終決定還是取決於他自己。吳冠中在散文裡寫道:

她不過是天平上的小小砝碼,關鍵時刻卻左右大局。

他選擇了回國,一家三口在北京團聚,過起艱難又溫馨的小日子。

他在美術學院任教,因為不願隨波逐流,不斷遭受壓制。她除了擔任小學教育工作外,還要關心他和家人的飲食起居,包攬一切家務,任勞任怨。

從一開始,她就不懂藝術,也沒想他在繪畫上取得多大成就,只希望他留學歸來,在高等學府任教,早出晚歸,一日三餐,四季相伴。

沒想到丈夫在藝術道路上一意孤行,從國外帶回來大量裸體畫尤其讓她反感。有過不解,有過離開的念頭,有過“如果有下輩子,我肯定再也不嫁給你了”的埋怨話,最終還是被他炙熱的心留住,繼續默默地支持著,無限包容著。

相伴數十載,行至暮年,吳冠中回憶起那段歲月,明白妻子為他藝術事業、為家庭所做的犧牲是他無法償還的。她放棄自己的工作,忍受著他的自私。

吳冠中《雙燕》

當時,他們住胡同宿舍,為了便於採光,吳冠中將最大一間開天窗做畫室。夏天,太陽從天窗直曬下來,溽熱難忍,她未吐怨言。

條件有限,為了給吳冠中提供安靜的創作環境,每到星期天和節假日,她會帶著孩子們到街上去,放下窗簾、鎖上房門,不願他被打擾。吳冠中自認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雙燕》,就誕生於此。

吳冠中在家做大幅畫時,因為精神高度集中,不斷出汗,不斷脫衣服,她伺候在一旁,隨時洗刷墨盤色碟、更換清水,拍下他投入創作時的“醜態”。

吳冠中在一篇名為《他和她》的散文裡這樣寫道:

在苦難的歲月中,他說他的命運是被她決定的;當他感到他幸而走上了真正的藝術之路時,他說他的成就歸屬於她的賜予。

深情厚誼,溢於言表。

1983年,吳冠中、朱碧琴夫婦在黃山寫生

吳冠中與朱碧琴的深情陪伴,凝聚在一張相片之中。

相片中,他倆已是鬢髮略顯斑白的老人。他將一隻腳翹在欄杆上,這樣便於將畫板擱在膝蓋上,神情專注,凝望對面水墨般雲山霧罩的景致,一邊將它描摹於紙上。她站在他身後,一手拄拐杖,一手撐雨傘,為他和畫紙遮擋風雨。

那是1983年,吳冠中偕妻在黃山寫生。法國一位元攝影師剛好路過,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動人畫面。

實際上,半生走來,她總在為他撐傘。

有一年,他陪她去貴陽探望她病危的老母。途徑桂林,逗留一天。他被甲天下的山水深深吸引,冒雨在江邊作畫。本來自行觀光的她自然過來撐傘,陪他吹冷風。畫到一定階段,需要搬動畫架,改變寫生地點,雨更大,風不歇,畫架支不住,她索性雙手扶住畫面,用自己的身體替代畫架。兩個人、四隻手,都凍得僵硬……

吳冠中 《桂林景色》

有一年,她陪他前往巴黎寫生、辦畫展。陪他故地重遊、參觀他當年學習的教室和庭院之餘,也陪他寫生。三月的巴黎,小雨淅淅瀝瀝,她依然是他背後不離不棄的撐傘匠……

退休後,兒女各自成家,他每次到外地寫生都由她陪伴。雖然無法體會他當年風雨中寫生的艱難,至少也是共甘同苦。她幫他背畫夾,找石凳當凳子,看他繪畫,用相機拍下他的創作狀態,下雨時候為他和他的畫作撐傘……

這些畫面,不禁讓我想起《牽手》中兩句歌詞: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

一路風雨相伴,在一次次成全中,她開始懂得他、體諒他、理解他。這樣一個懂得的過程,對於她、對於他倆的愛而言,何嘗不是成長?

“她勸他懸崖勒馬,遠離名利。她的淡泊與善良,始終是他精神上的保護傘。” 吳冠中在文章裡這樣寫道。

吳冠中、朱碧琴夫婦在京郊百花山

因為經歷,所以懂得。

在看他寫生的過程中,她窺見了丈夫人生的另一面,加上她後來的工作從小學調到美術研究機構。對於繪畫,她從之前的事不關己轉變成志同道合。

鑒於工作需要,她開始同畫冊、繪畫著作打交道,不時向身邊的他請教。這倒成為他們新的相處模式,在吳冠中看來,她既像自己的新學生,又像初相識的新朋友。

經過一段時間的潛移默化,她開始學著審視、欣賞起丈夫的作品。關於繪畫藝術,從一開始的零交流到她成為他作品的第一讀者,再到後來,她成為他作品的權威評論者。包括哪件作品值得留下來,哪件可以毀掉,他都願意聽取她意見。

吳冠中說,他的畫需要給兩個人看:一個是西方的大師,一個是自己的妻子。大師代表藝術標準,妻子代表普通中國人的欣賞水準和審美情趣。

晚年的吳冠中、朱碧琴夫婦

如果說,朱碧琴以前只是吳冠中生活上的賢內助,後來,她還成為他創作上的解語花。

再一起出去寫生,她有時會幫他選景,被採納時,就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悅。他有自己的審美局限,她無條無框的天真反倒帶來啟發。

她陪他去往世界各地辦畫展,參觀博物館、一起探訪莫内故居,掃梵古墓,在塞納河畔漫步、觀光三藩市大峽谷……

人兒悄然老去,生活變了個樣。年輕時候跨洋隔海,老來作伴走江湖。

1987年,古稀之年的吳冠中訪問印度回國,途徑曼谷,特意去往首飾店,挑了一款式樣老舊卻能代表自己心意的——和妻子當年經賣掉那只極為相似的手鐲,送給她——

任時光匆匆,美人遲暮,四十年過去,他始終銘記妻子那份情意。

對於桑榆晚景,吳冠中心中曾有“沈園柳老不吹綿”的滄桑之感。

他倆不再相伴走天涯,每天就近在龍潭湖邊散步,回憶似水年華。

夕陽無限好,近了黃昏又如何?

有一次,他倆散步歸來,牽著手回公寓。樓下有一群年輕人在打網球,其中一位女孩舉著球拍向他倆高呼:爺爺奶奶真幸福!

晚年的朱碧琴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過去的記憶悉數消除,甚至連飲食起居都成為麻煩,心心念念唯獨不忘丈夫畫畫的事。

吳冠中曾經對妻子說:你走在我前面是你的福氣。但,最終,還是他先走了。

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在北京病逝,享年91歲。

已經糊塗的朱碧琴不知道丈夫已經走自己在前面,她總是習慣性地問家人:吳先生怎麼還沒有回來?

在她記憶中,他依然在外面某個地方畫畫,只因為投入而忘記回家。

這樣的忘卻,能否算一種幸福?

吳先生在晚年嘗試水墨漢字藝術,他寫的“伴侶”二字,突出單人旁的兩個人,突出“侶”字當中兩個口,突出“伴”字當中兩條始終平行始終相伴的直線,突出可以代表窺視人生之眼的兩個點,白紙黑字,濃墨粗筆,筆筆擊中人心。

讀過吳老自傳,被他的藝術精神感動,被他與妻子朱碧琴成全對方、成長自我的深厚感情打動。深覺“伴侶”二字,可做他倆相伴一生最美的注腳。

作者: 江徐,讀者微信專欄作者,80後老少女,自由寫作者。煮字療饑,借筆劃心,微信公眾號:江徐的自留地(ID :jiangxv08)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讀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