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hello!樹先生》之後,韓傑希望《解憂雜貨店》給年輕人力量

“以前我對這個世界是有很強的批判態度, 但隨著年齡增長, 創作歷程更加豐厚以後, 在創作的道德觀上我覺得應該給觀眾一種激勵, 給觀眾一種力量。 ”

作者 | 秦泉

在第一次聽到製片人介紹他翻拍東野圭吾的小說時, 韓傑並沒有興趣, 也沒有自信拍好。 因為他對犯罪題材沒有太大的興趣, 對於機關算盡的懸疑故事方法一直心有抵觸, 所有他並不自信可以拍好。 直到幾天後第二個電話告訴他《解憂雜貨店》是東野非常獨特的一部小說, 而且是青春勵志類的。 這才讓韓傑“動心”了。

“小說的精神內核非常打動我,

另外其對時間、空間的處理方式, 正是我近年在探索的電影語言”, 韓傑對《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說。

韓傑(前排左一)

韓傑對時間、空間的探索有著持久的執念, 事實上這部《解憂雜貨店》是其第三次探討這個美學。

2011年的電影作品《Hello!樹先生》中, 在開場的寫實段落之後,

電影不知不覺進入到一個 “魔幻” 時空, 精神描寫、現實與超現實的故事交融並進, 展現出更立體魔幻的故事感。

2014年拍攝但還未上映的電影《冒牌三勇士》則是三個青年以不同的方式穿越到中日蘇在二戰尾聲的一個奇幻勵志故事。 在這次的新片《解憂雜貨店》中時空旅行超現實表現這方面的探索則可稱為集大成之作。

“這部影片中有大量的對於時間空間的處理:時間交叉、拉伸、變形;空間的穿越, 變化在《解憂雜貨店》都有很多表現形式。 ”

電影《解憂雜貨店》講述了三個年輕人“誤入”雜貨店, 同過去93年的人人用書信對話, 最後串聯起所有人的人生的故事。 導演韓傑說過去的三個故事分別對應著理想、愛和財富。

這是一個勵志的治癒系故事。 而在“解憂“之前韓傑最被關注的一部作品是寫實頹廢的《Hello!樹先生》, 這部文藝片當年在上映時激起了廣泛的討論, 回顧創作歷程的變化, 韓傑認為創作是有階段性的。 在當下這個階段, 他更願意通過作品給年輕觀眾傳遞情感、精神的力量。

韓傑說這部作品做到了, 在他半個月的路演過程中, 各城市的觀眾都對這部作品持讚譽態度。 “影片中包括懷舊、倫理、情感、理想的內容, 給予了他們很多養分, 他們看完以後收穫很大”, 韓傑對《三聲》說。

目前, 這部由萬達、英皇以及亭東影業出品的《解憂雜貨店》正在上映中, 票房即將越過2億元。 在影片上映之際, 我們找到了電影導演韓傑, 他同我們聊了聊這部電影的創作過程, 他之於時間、空間的迷戀, 以及他的未來計畫。

以下是《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與韓傑的對話整理:

秦昊(左)、韓傑(右)

問:怎樣的契機有了這次拍《解憂雜貨店》的機會?

韓傑:當時製片人給我打電話說東野圭吾的小說有無興趣拍, 我對東野圭吾的認知多是懸疑推理的故事, 興趣不大當時就沒考慮。

幾天後製片人又和我說是《解憂雜貨店》, 看完小說後非常被打動, 它的精神內核非常打動我, 時代感和故事的力度都很強, 包括對時間、空間的處理方式, 正好是我想探索的地方, 於是就接拍了。

這部小說的源頭在英皇電影, 英皇電影和萬達一起投資,然後還有韓寒的亭東影業也加入進來了。

問:亭東影業為什麼會加入進來,韓寒對這部影片的參與度是怎樣的?

韓傑:韓寒是這部影片的藝術指導。當時萬達和英皇就有一個想法,希望找到韓寒來作為從文學的身份到電影改編的參與,有一個身份的支持。

在劇本創作階段韓寒就和我們一起聊人物設置、故事的設計、時代背景、故事類型。製作上韓寒的參與不多,之後主要是後期剪輯階段,他在剪輯上給了我意見和一些修改建議。

我和韓寒以前的電影中都有自覺的三人行的故事,我覺得這種人設有些審美疲勞了。我們一致同意將三人行其中一個換成女孩。這樣故事就有了新鮮感。

另外一個討論點, 原來的劇本初稿中,三個人給晴美寫回信,明確告知哪年買房產哪年買股票,韓寒就說電影要給觀眾正確的勵志感,他建議跨越25年的兩個年代的年輕人首要的是彼此表達困惑迷茫,進而再表達時代發展的潮流和現狀,而不是機會主義地告訴93年的晴美什麼時候買房產和什麼時候買股票。

問:為什麼會對小說中時間、空間的處理感興趣,電影中也有很強的這方面的表述?

韓傑:對時間、空間的處理是電影藝術最重要的美學魅力,中國電影自誕生以來,相比較於西方電影、日本電影,我們對電影本體的藝術形式探索在時間、空間上的探索還不夠完備。

對時空的超現實處理,我是從2011《Hello!樹先生》就開始探索的,抽象世界、心理世界跟這個現實世界的關聯性、交叉產生的故事性、多重空間的敘事性、以及時間的壓縮、變形種種的探索,從那時候就開始了。

2014年我還拍了一部電影,黃軒主演的《冒牌三勇士》,這個電影也是關於時空旅行的。那麼到了《解憂雜貨店》正好是我第三部,這次算是對這個時空旅行超現實美學命題的又一次全新探索。

問:從《Hello!樹先生》的作者電影立場到這部大IP、大製作的《解憂雜貨店》,導演的個人表達、或者話語權在這方面前有怎樣的改變?

韓傑:我其實一直保持著導演創作的重要性,我覺得這是電影的核心,只是說有時候需要改變一種合作模式,包括創作模式、製片模式、宣發模式,這個改變和調整,是順應行業發展的規律的。

我的《Hello!樹先生》當時的製作條件、商業合作模式,早已具備了行業完整的工業模式。只是觀眾和影評人在故事的藝術性方面認為是一部作者電影或藝術電影,然後便認為那是一部獨立電影。

我其實是在工業系統中做到了故事的藝術性和製作的獨立性。在整個行業的發展中,我自己也在作製片模式和商業模式上的調整。故事方面,我未來還要做類型化的完善,逐漸推進類型模式,然後建立導演個人的美學特質。

問:《Hello!樹先生》有那種寫實風以及頹廢的情緒存在,再到這部《解憂雜貨店》又變成了治癒系的。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轉變?

韓傑: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創作觀和道德觀的變化。

之前我對於社會,對個人的身份一直自己的焦慮,我對這個世界有很強的批判態度,這是之前的一個創作階段。

隨著年齡的增長,創作的歷程更加豐厚後,在創作的道德觀上我覺得應該給觀眾一種激勵,給觀眾一種力量,所以就有了《解憂雜貨店》這樣的作品。總的來說,就是希望將來更多的年輕人作為受眾的主體,給他們拍有力量的電影,從情感上到精神上。

問:這部電影來源於東野圭吾的小說,改編海外版權的過程順暢嗎,《解憂雜貨店》改編的邊界在哪裡?

韓傑:日本小說在內容保護上一定是很高的,保護意識都非常高。我非常理解,如果翻拍不好,對於文化交流是不好的事,我高度認同這件事,所以事實上也確實存在,他們對版權的保護甚至可以說是嚴苛的。

我作為創作人,反而覺得是一件好事。這麼多年輕人喜歡這部小說,我們更應該尊重原作,尊重原作的思想內核。在內容上要講一個合理性,改編的合理性。

我們之前出的大綱、分場大綱都會給日方版權公司看,每一步都做了及時溝通,事實上在最後成片出來,我覺得在精神內核上高度尊重了原小說,然後在文化落地上、故事的合理性上,是實現得比較好的。

問:這部影片的籌備、拍攝時間表是怎樣的,感覺宣發的時間不是特別長?

韓傑:我們在製作上的時間挺短的,但這是在一個合理的範疇之內。

我是在2016年開始進入到全新的劇本創作階段,我們一直在醞釀。這個小說的故事體量大,人物眾多,所以籌備工作也需要更多時間、團隊人力。而且場景也多,年代也多,等於我們一半多的拍攝內容是年代戲。

所以在製作上有一些艱巨,然後片方很早就選定的元旦這個檔期,所以我們留給宣發的時間就更短了。好在,我們有非常精良的團隊,我們的兩位監製都非常有經驗,也非常理解、支持我的工作。我們團隊有非常詳盡的製作計畫,我們的效率非常高。

問:為什麼最後選擇的是這三個90年代故事?

韓傑:本身小說就有非常好的基礎,它提供了非常豐厚的故事素材。但對於電影的時長和故事深入度所能承受的量,它是裝不下的。而且我們還要做一個故事主題的選擇,來對應不同觀眾群。

這個電影不單是對應最主要的年輕觀眾群體,分開來看,三個年代故事裡面還有大量90年代的記憶和懷舊感。

在主題上,我們選取了三個:理想、愛、財富,這都是對應90年代的。這個年代感會讓我們60後70後看了以後有所感懷。

那2017年的三個少年闖入者,我們主要講他們經過對90年代的那些人與故事的理解,然後產生愛的覺醒,並且自我救贖的故事。他們三人的故事非常適合90後00後的觀眾觀看。

問:電影上映後網路上就有了評價,您對影片的口碑在意嗎?

韓傑:一部電影不可能人人都喜歡。有特別喜歡的,有覺得還行的,也有覺得特別差的,也有心生厭惡的……這些都很正常,我作為創作人,我盡力把電影拍到我認為最好的狀態,這是對我最重要的。

當然也有人故意抹黑,這分為三種人,受雇來黑你的人,想無端發洩情緒的人,自以為有審美的人。對於這三類,我覺得他們挺可憐的。

事實上我這半個月路演當中,觀眾在看完之後很多人覺得受到了溫暖和鼓舞。影片中包括懷舊、倫理、情感、理想的內容給予了他們很多養分,他們看完以後收穫很大。有的觀眾甚至都三次進影院刷這部電影。

問:這部電影完成之後對您的導演職業的發展意味著什麼?會接拍更商業的類型片嗎?

韓傑:我在職業的邊界上沒有清晰的劃分意識。電影史上對電影商業與電影藝術之間互為矛盾的討論從來沒停止過,這種矛盾天天在上演。我覺得重要的是兩者比例的調適,以及資源的有效組合。

商業與藝術兩個意識缺一不可。我未來在內容上會多創作一些給年輕觀眾觀看的故事題材,比如青春、理想、歷險,時空旅行,超現實、人文未來的探索等等。從製作的喜好上來說,我更喜歡拍中低型成本的製作,這樣相對更有創新的自由。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英皇電影和萬達一起投資,然後還有韓寒的亭東影業也加入進來了。

問:亭東影業為什麼會加入進來,韓寒對這部影片的參與度是怎樣的?

韓傑:韓寒是這部影片的藝術指導。當時萬達和英皇就有一個想法,希望找到韓寒來作為從文學的身份到電影改編的參與,有一個身份的支持。

在劇本創作階段韓寒就和我們一起聊人物設置、故事的設計、時代背景、故事類型。製作上韓寒的參與不多,之後主要是後期剪輯階段,他在剪輯上給了我意見和一些修改建議。

我和韓寒以前的電影中都有自覺的三人行的故事,我覺得這種人設有些審美疲勞了。我們一致同意將三人行其中一個換成女孩。這樣故事就有了新鮮感。

另外一個討論點, 原來的劇本初稿中,三個人給晴美寫回信,明確告知哪年買房產哪年買股票,韓寒就說電影要給觀眾正確的勵志感,他建議跨越25年的兩個年代的年輕人首要的是彼此表達困惑迷茫,進而再表達時代發展的潮流和現狀,而不是機會主義地告訴93年的晴美什麼時候買房產和什麼時候買股票。

問:為什麼會對小說中時間、空間的處理感興趣,電影中也有很強的這方面的表述?

韓傑:對時間、空間的處理是電影藝術最重要的美學魅力,中國電影自誕生以來,相比較於西方電影、日本電影,我們對電影本體的藝術形式探索在時間、空間上的探索還不夠完備。

對時空的超現實處理,我是從2011《Hello!樹先生》就開始探索的,抽象世界、心理世界跟這個現實世界的關聯性、交叉產生的故事性、多重空間的敘事性、以及時間的壓縮、變形種種的探索,從那時候就開始了。

2014年我還拍了一部電影,黃軒主演的《冒牌三勇士》,這個電影也是關於時空旅行的。那麼到了《解憂雜貨店》正好是我第三部,這次算是對這個時空旅行超現實美學命題的又一次全新探索。

問:從《Hello!樹先生》的作者電影立場到這部大IP、大製作的《解憂雜貨店》,導演的個人表達、或者話語權在這方面前有怎樣的改變?

韓傑:我其實一直保持著導演創作的重要性,我覺得這是電影的核心,只是說有時候需要改變一種合作模式,包括創作模式、製片模式、宣發模式,這個改變和調整,是順應行業發展的規律的。

我的《Hello!樹先生》當時的製作條件、商業合作模式,早已具備了行業完整的工業模式。只是觀眾和影評人在故事的藝術性方面認為是一部作者電影或藝術電影,然後便認為那是一部獨立電影。

我其實是在工業系統中做到了故事的藝術性和製作的獨立性。在整個行業的發展中,我自己也在作製片模式和商業模式上的調整。故事方面,我未來還要做類型化的完善,逐漸推進類型模式,然後建立導演個人的美學特質。

問:《Hello!樹先生》有那種寫實風以及頹廢的情緒存在,再到這部《解憂雜貨店》又變成了治癒系的。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轉變?

韓傑: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創作觀和道德觀的變化。

之前我對於社會,對個人的身份一直自己的焦慮,我對這個世界有很強的批判態度,這是之前的一個創作階段。

隨著年齡的增長,創作的歷程更加豐厚後,在創作的道德觀上我覺得應該給觀眾一種激勵,給觀眾一種力量,所以就有了《解憂雜貨店》這樣的作品。總的來說,就是希望將來更多的年輕人作為受眾的主體,給他們拍有力量的電影,從情感上到精神上。

問:這部電影來源於東野圭吾的小說,改編海外版權的過程順暢嗎,《解憂雜貨店》改編的邊界在哪裡?

韓傑:日本小說在內容保護上一定是很高的,保護意識都非常高。我非常理解,如果翻拍不好,對於文化交流是不好的事,我高度認同這件事,所以事實上也確實存在,他們對版權的保護甚至可以說是嚴苛的。

我作為創作人,反而覺得是一件好事。這麼多年輕人喜歡這部小說,我們更應該尊重原作,尊重原作的思想內核。在內容上要講一個合理性,改編的合理性。

我們之前出的大綱、分場大綱都會給日方版權公司看,每一步都做了及時溝通,事實上在最後成片出來,我覺得在精神內核上高度尊重了原小說,然後在文化落地上、故事的合理性上,是實現得比較好的。

問:這部影片的籌備、拍攝時間表是怎樣的,感覺宣發的時間不是特別長?

韓傑:我們在製作上的時間挺短的,但這是在一個合理的範疇之內。

我是在2016年開始進入到全新的劇本創作階段,我們一直在醞釀。這個小說的故事體量大,人物眾多,所以籌備工作也需要更多時間、團隊人力。而且場景也多,年代也多,等於我們一半多的拍攝內容是年代戲。

所以在製作上有一些艱巨,然後片方很早就選定的元旦這個檔期,所以我們留給宣發的時間就更短了。好在,我們有非常精良的團隊,我們的兩位監製都非常有經驗,也非常理解、支持我的工作。我們團隊有非常詳盡的製作計畫,我們的效率非常高。

問:為什麼最後選擇的是這三個90年代故事?

韓傑:本身小說就有非常好的基礎,它提供了非常豐厚的故事素材。但對於電影的時長和故事深入度所能承受的量,它是裝不下的。而且我們還要做一個故事主題的選擇,來對應不同觀眾群。

這個電影不單是對應最主要的年輕觀眾群體,分開來看,三個年代故事裡面還有大量90年代的記憶和懷舊感。

在主題上,我們選取了三個:理想、愛、財富,這都是對應90年代的。這個年代感會讓我們60後70後看了以後有所感懷。

那2017年的三個少年闖入者,我們主要講他們經過對90年代的那些人與故事的理解,然後產生愛的覺醒,並且自我救贖的故事。他們三人的故事非常適合90後00後的觀眾觀看。

問:電影上映後網路上就有了評價,您對影片的口碑在意嗎?

韓傑:一部電影不可能人人都喜歡。有特別喜歡的,有覺得還行的,也有覺得特別差的,也有心生厭惡的……這些都很正常,我作為創作人,我盡力把電影拍到我認為最好的狀態,這是對我最重要的。

當然也有人故意抹黑,這分為三種人,受雇來黑你的人,想無端發洩情緒的人,自以為有審美的人。對於這三類,我覺得他們挺可憐的。

事實上我這半個月路演當中,觀眾在看完之後很多人覺得受到了溫暖和鼓舞。影片中包括懷舊、倫理、情感、理想的內容給予了他們很多養分,他們看完以後收穫很大。有的觀眾甚至都三次進影院刷這部電影。

問:這部電影完成之後對您的導演職業的發展意味著什麼?會接拍更商業的類型片嗎?

韓傑:我在職業的邊界上沒有清晰的劃分意識。電影史上對電影商業與電影藝術之間互為矛盾的討論從來沒停止過,這種矛盾天天在上演。我覺得重要的是兩者比例的調適,以及資源的有效組合。

商業與藝術兩個意識缺一不可。我未來在內容上會多創作一些給年輕觀眾觀看的故事題材,比如青春、理想、歷險,時空旅行,超現實、人文未來的探索等等。從製作的喜好上來說,我更喜歡拍中低型成本的製作,這樣相對更有創新的自由。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