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每天多一點詩意——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作者介紹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漢族, 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 學識淵博, 天資極高, 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暢達, 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 善用誇張、比喻, 藝術表現獨具風格, 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

對後世有巨大影響。

創作背景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 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 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作品鑒賞

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 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蕩漾, 波光閃閃, 十分美麗。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 西湖周圍的群山, 迷迷茫茫, 若有若無, 非常奇妙。 從第一首詩可知, 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游宴終日, 早晨陽光明豔, 後來轉陰, 入暮後下起雨來。 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 無論是水是山, 或晴或雨, 都是美好奇妙的。 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 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 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 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 情是廣泛、豪宕之情, 情景交融, 句間情景相對, 西湖之美概寫無餘, 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裡, 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 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 而是遺貌取神, 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 喻體和本體之間, 除了從字面看, 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 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

在風神韻味上, 與想像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 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 所以對西湖來說, 晴也好, 雨也好, 對西子來說, 淡妝也好, 濃抹也好, 都無改其美, 而只能增添其美。 對這個比喻, 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 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 雨天比淡妝”。 兩說都各有所見, 各有所據。 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 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 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 只是一時心與景會, 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 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 想像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 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 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