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業績慘澹,爭權不斷,轉型困難,“中藥第一股”天目藥業重組受挫

頭頂“中藥第一股”的稱號, 天目藥業(600671)卻並沒有因此得到“善待”, 反而嘗盡了失敗的苦果。 業績不振、上演股權爭奪戰、重組頻頻失敗……這家1993年就上市的A股資深參與者, 近年來卻有淪為殼公司的危機。 這家醫藥企業能對症下藥, 支柱不斷流血的傷口嗎?

新年到來, 天目藥業卻沒有迎來開門紅, 為期半年的重大資產重組以失敗告終, 這是自2010年以來, 天目藥業第七次重組失敗。

事實上, 天目藥業因為多年來資本介入, 公司控股權更替頻繁, 致使其始終掙扎在虧損的邊緣。 而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混亂的局面, 上市24年以來,

天目藥業的七次重組竟然全以失敗告終。 然而, 最近的這次重組計畫依舊很可能是因為長城集團為維護控股地位而進行的。

這家身世優良的“中藥第一股”本來的醫藥主業就這麼被耽誤了。 但是, 長城集團給出的“大健康產業”藥方似乎也無法解救天目藥業。

變身“重組失敗專業戶”

1月2日下午, 天目藥業發佈公告稱, 重大資產重組計畫失敗了。

這也意味著, 從2010年以來的七年內, 天目藥業的七次重大資產重組計畫均告失敗。 這樣的失敗率, 也難怪有投資者把天目藥業的重組計畫稱為“忽悠式重組”了。

雖然天目藥業否認自己的重組計畫是“忽悠”, 但是在複牌第一天, 天目藥業在盤中經歷了5.22%的跌幅。 然而, 天目藥業所在的中藥行業板塊的整體漲幅為0.60%。

截至2018年1月3日, 該公司股東人數(戶)為9422, 較上個統計日減少714戶。

值得一提的是, 就在天目藥業正式發佈公告稱重組計畫失敗之前不久, 曾持天目藥業股權超過26%的宋曉明及其“長城匯理系”, 因去年清倉過程違規而被上交所通報批評。 雖然宋曉明當時表示由於持有上市公司的三隻資管計畫存續期屆滿, 清倉乃必然之舉, 但三年狂賺6億的宋曉明依然因天目藥業的多次重組失利而感到遺憾。 畢竟這位“並購教父”曾創辦了全國首只並購基金, 持股三年, 天目藥業的重組還是止步“計畫”。

不過顯然, 天目藥業並不會因為之前“小小的失敗”而卻步。 在2號的投資者說明會上, 天目藥業表示, 將在現有業務的基礎上,

通過內生式管理和外延式並購戰略, 通過各種方式進一步拓展大健康產業, 進一步提升公司持續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不休的股權爭奪戰

這次重組失敗仿佛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在天目藥業的股吧中, 一位投資者就表示, “早就知道重組會失敗”, 其認為天目藥業的這次停盤重組實際上是為了阻礙青島方面強勢增持, 並認為現任控股股東長城集團的主營業務是“搞影視劇”, 十分不看好其跨界, 表示“長城退出大股東之位就是天目重生之時”。

然而, 長城集團明顯不這麼覺得。 在2號的公告中, 天目藥業還表示, 公司控股股東長城集團已在公司公告中聲明, 長城集團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出讓天目藥業控制權。

讓長城集團如此“倔強”的, 或許就是此前經歷的那場股權爭奪戰。

這場股權爭奪戰實際上開始於2011年。 當初, 宋曉明通過旗下並購基金連續舉牌天目藥業, 最終掌握了控股權。 但由於並購基金內鬥, 導致宋曉明黯然離場, 辭去天目藥業董事長職務, 而楊宗昌通過控制深圳長匯等基金, 成為天目藥業的實控人。 2014年的宋曉明返場, 先後拿下了天目藥業逾20%的股份, 超越楊宗昌持股比例。

2015年, 與宋曉明纏鬥多年的楊宗昌選擇清倉, 長城集團持5億元接手了其所有股份, 繼續與宋曉明“鬥智鬥勇”。 在長城集團入局天目藥業股權爭奪戰後, 立即開啟了定增, 在為天目藥業主營業務注入活力的同時, 提升持股比例,

鞏固控股地位。

雖然最終定增專案終止, 但宋曉明最終沒有再與長城集團爭鬥, 而是選擇清倉。 據媒體測算, 長城集團從2015年至2016年初, 為獲得天目藥業股份所耗費的資金就已逾14億元。

不過, 當宋曉明與長城匯理離場時, 接檔入局的匯隆華澤在2017年初便連續四次舉牌天目藥業, 累計持有天目藥業股份比例達到20%, 逼近長城集團27%的持股比例, 穩居第二大股東。

長城集團好不容易坐穩的天目藥業的控股權是否易主便再度引發了市場的猜測。 或許就是因為費盡心力才將天目藥業牢牢握在手中, 所以當匯隆華澤來勢洶洶之時, 長城集團便立刻發佈增持計畫, 稱其與一致行動人將增持天目藥業最多達32%, 並強硬表示不會交出天目藥業的控制權。 匯隆華澤也不甘示弱地披露將進一步增持天目藥業最多達5%。

然而近來失敗的第七次並購重組計畫就是在這一劍拔弩張的形勢下發生的。在匯隆華澤完成第四次舉牌之後的第三天,天目藥業停牌表示正在籌畫重大事項,可能涉及重大資產重組。

雖然長城集團在回復上交所的問詢時稱,停牌重組不是針對匯隆華澤的反收購措施,不過長達半年的停牌,也確實擋下了匯隆華澤繼續舉牌的行動。

移情別戀大健康產業

針對“臨時”籌畫的重組事宜,除了可能存在的反收購第二招之外,天目藥業實際控制人代表、董事、總經理祝政在2017年4月份接受採訪時表示,天目藥業主營業務最近幾年盈利能力較差,收購德昌藥業有利於提升上市公司盈利水準,增強抗風險能力。這番話無疑揭示出了天目藥業的幾波控股人執著於並購重組的目的,即扮靚業績。

天目藥業這麼執著於資產重組,或許就是因為公司的業績看上去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1993年在上交所掛牌的天目醫藥是第一家中藥製劑上市企業,擁有各類藥品批准文號117個,其中列入醫保目錄品種79個,主營業務為原料藥、中成藥、西藥、保健食品等產品的生產銷售,擁有珍珠明目滴眼液、鐵皮石斛等一批特色產品。可惜的是,一批特色產品也沒能帶起公司的業績。

據天目藥業三季報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449萬元,淨利潤853萬元,每股收益0.07元。天目藥業2008-2016年年報顯示,除去2014年,天目藥業在剩下的8年裡,扣非後歸屬淨利潤均為負值。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天目藥業的主營業務發展並不健康。事實上,天目藥業還曾多次遭遇ST。

同時,天目藥業自2004年起,已經連續12年不分紅,每股收益-0.0594元,每股淨資產0.4249元,但是股價卻維持在相對高位。截至2018年1月3日,雖然股價跌幅達到4.43%,但依然收盤價格依然為24.15元/股。考慮到天目藥業多年的股權大亂鬥,慘澹的基本面表現也變成了情有可原的事情。

不過新入主的長城集團也沒有上市公司重心放在藥業上。據瞭解,天目藥業母公司的片劑、顆粒劑、丸劑、合劑等產品的GMP認證於2015年12月31日到期,此後經歷超過一年半的改造,於2017年10月份拿到GMP認證。天目藥業的主打產品明目滴眼液GMP生產線認證於2017年3月啟動改造認證。有評論認為,長時間無法取得GMP認證,是天目藥業重心不在發展主業上導致的。

實際上,天目藥業的心思早就飛到了如今風頭正勁的大健康產業。

事實上,早在2015年,長城影視文化集團的掌門人趙銳勇就曾表示,對於天目藥業,在辦好原有醫藥企業的同時,開展一系列持續的醫藥並購重組,著力發展天目藥業的大健康醫藥產業。

2016年底,天目藥業出資1400萬元與控股股東長城集團等三家投資機構共同籌建了西雙版納長城大健康產業園有限公司。2017年10月,天目藥業又要與多家投資機構籌資設立銀川天目山溫泉養老養生產業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年報中,天目藥業表示要適時成立天目藥業轉向並購基金或與社會資金合作成立基金,用於投資或並購優質醫藥大健康標的。決心這麼大,但2017年的一場大並購依然流產。

事實上,對於天目藥業依靠大健康產業挽救公司基本面的做法,業內並不十分認同。有分析指出,天目藥業多年內鬥造成內耗嚴重,業績滑坡嚴重,同時多次重組失敗,未來能否獲得優的大健康資產,在該領域獲得成功,變數很大。而長城集團對醫藥行業並不足夠瞭解,能否帶領天目藥業,也讓業內人士存疑。

匯隆華澤也不甘示弱地披露將進一步增持天目藥業最多達5%。

然而近來失敗的第七次並購重組計畫就是在這一劍拔弩張的形勢下發生的。在匯隆華澤完成第四次舉牌之後的第三天,天目藥業停牌表示正在籌畫重大事項,可能涉及重大資產重組。

雖然長城集團在回復上交所的問詢時稱,停牌重組不是針對匯隆華澤的反收購措施,不過長達半年的停牌,也確實擋下了匯隆華澤繼續舉牌的行動。

移情別戀大健康產業

針對“臨時”籌畫的重組事宜,除了可能存在的反收購第二招之外,天目藥業實際控制人代表、董事、總經理祝政在2017年4月份接受採訪時表示,天目藥業主營業務最近幾年盈利能力較差,收購德昌藥業有利於提升上市公司盈利水準,增強抗風險能力。這番話無疑揭示出了天目藥業的幾波控股人執著於並購重組的目的,即扮靚業績。

天目藥業這麼執著於資產重組,或許就是因為公司的業績看上去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1993年在上交所掛牌的天目醫藥是第一家中藥製劑上市企業,擁有各類藥品批准文號117個,其中列入醫保目錄品種79個,主營業務為原料藥、中成藥、西藥、保健食品等產品的生產銷售,擁有珍珠明目滴眼液、鐵皮石斛等一批特色產品。可惜的是,一批特色產品也沒能帶起公司的業績。

據天目藥業三季報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449萬元,淨利潤853萬元,每股收益0.07元。天目藥業2008-2016年年報顯示,除去2014年,天目藥業在剩下的8年裡,扣非後歸屬淨利潤均為負值。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天目藥業的主營業務發展並不健康。事實上,天目藥業還曾多次遭遇ST。

同時,天目藥業自2004年起,已經連續12年不分紅,每股收益-0.0594元,每股淨資產0.4249元,但是股價卻維持在相對高位。截至2018年1月3日,雖然股價跌幅達到4.43%,但依然收盤價格依然為24.15元/股。考慮到天目藥業多年的股權大亂鬥,慘澹的基本面表現也變成了情有可原的事情。

不過新入主的長城集團也沒有上市公司重心放在藥業上。據瞭解,天目藥業母公司的片劑、顆粒劑、丸劑、合劑等產品的GMP認證於2015年12月31日到期,此後經歷超過一年半的改造,於2017年10月份拿到GMP認證。天目藥業的主打產品明目滴眼液GMP生產線認證於2017年3月啟動改造認證。有評論認為,長時間無法取得GMP認證,是天目藥業重心不在發展主業上導致的。

實際上,天目藥業的心思早就飛到了如今風頭正勁的大健康產業。

事實上,早在2015年,長城影視文化集團的掌門人趙銳勇就曾表示,對於天目藥業,在辦好原有醫藥企業的同時,開展一系列持續的醫藥並購重組,著力發展天目藥業的大健康醫藥產業。

2016年底,天目藥業出資1400萬元與控股股東長城集團等三家投資機構共同籌建了西雙版納長城大健康產業園有限公司。2017年10月,天目藥業又要與多家投資機構籌資設立銀川天目山溫泉養老養生產業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年報中,天目藥業表示要適時成立天目藥業轉向並購基金或與社會資金合作成立基金,用於投資或並購優質醫藥大健康標的。決心這麼大,但2017年的一場大並購依然流產。

事實上,對於天目藥業依靠大健康產業挽救公司基本面的做法,業內並不十分認同。有分析指出,天目藥業多年內鬥造成內耗嚴重,業績滑坡嚴重,同時多次重組失敗,未來能否獲得優的大健康資產,在該領域獲得成功,變數很大。而長城集團對醫藥行業並不足夠瞭解,能否帶領天目藥業,也讓業內人士存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