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缺乏這種能力,你將永遠待在社會底層

昨天的共讀裡提到, 大學教育的意義不能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找到一份高收入工作, 還要讓他們掌握學會思考及建立自我的能力。

除此之外, 大學教育還有一項使命, 那就是要教導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

大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 不能僅僅把“教育”二字停留在個體層面, 還應當把觸手深入學生的思想和內心, 讓他們懂得去審視這個世界, 懂得為改善世界奉獻一絲力量。

親愛的各位書友好, 今天起, 我們將一同共讀《優秀的綿羊》。 這本書一共分為12章, 你可以根據我所拆的10個主題點, 每天閱讀一章到三章。

建議今日閱讀完第七章, 第121頁至第137頁。

在開始之前, 你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1.你認為什麼是領導力?

2.在大學裡, 你會因為什麼原因, 參加一場公益活動?

如今整個美國教育環境下的精英教育, 十分強調領導力。 領導力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一項能力, 可問題在於,

這些名校把“領導力”狹隘化了。

這些學校所提倡的領導力是登上社會階層的塔尖, 諸如成為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高端醫院的掌門人、參議員、CEO或者大學校長。

其核心就是, 只要掌權, 不在乎你所選擇的領域。

其實在中國, 這樣的情況也不少見。 學校希望培育出各種行業、各種名企的“領導人”, 似乎領導力的體現就是成為某個行業的前5%。

實際上, 所謂領導力, 是一種特殊的人際影響力。 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會去影響他人, 也會接受他人的影響, 因此每個人都具有潛在的和現實的領導力。

它存在于我們周圍, 在管理層、課堂、競技場、軍隊、上市跨國公司、小公司, 乃至一個小家庭, 都可以看到領導力。

就如德魯克基金會說過的:領導力是怎樣做人的藝術,

而不是怎樣做事的藝術, 最後決定領導者的能力是個人的品質和個性。

這也印證了《優秀的綿羊》裡提到的“最好的領導者就是思想家”。

因此, 作者提出, 現今的頂尖大學應該給“領導力”賦予更高更廣的意義, 與其致力於培養領導者, 不如致力於培養優秀的公民和思想家。

想讓每個人擁有真正的領導力, 最核心的元素是勇氣和想像力。 書中提出了一個新名詞叫做“精神想像力”。

一個人有“精神想像力”意味著他有能力擺脫固有的生活方式。

比如, 當你來到一家咖啡廳時, 你面對幾個固定的選擇:拿鐵、卡布奇諾、摩卡或其他類似的選擇。 但其實, 你還有一種選擇, 那就是轉身離開, 因為這家咖啡廳可能根本不能提供你真正想要的。

當你擁有“精神想像力”後, 你就能通過它找到你真正熱愛的事物, 從而形成一個有能力與這個社會現狀對抗的個體。

你可以選擇去做一些自發純粹的事情;

選擇做一些即使沒有外在獎勵你也會選擇做的事情;

選擇做一些你可以廢寢忘食專注去做的事情;

去做你最喜歡做的事情, 不是你認為自己喜歡或者應該喜歡的。

這可能是碗雞湯, 但它是碗實用性極強的雞湯。 如果你選擇回避上述問題, 你再努力, 充其量, 也就是一隻優秀的綿羊, 談不上能擁有真正的領導力了。

也許你在這個過程中, 會遇到很多不解、反對的聲音, 但要成為這個時代真正的逆襲者, 你需要有強大的意志力。

如果我們的一代又一代都在一片喝彩聲中長大, 並熟練運用各種社交技巧, 穿梭於上流階層。 他們是行業的領導者, 但卻喪失了棱角, 毫無方向、毫無鬥志。

領導者需要完善的是其思想, 而不是簡歷。

在作者看來, 如今頂尖大學的學生參加慈善活動、登上公益講臺, 看似是在為他人服務,實際上是服務於自己。

布朗大學的一位教授也說,現在年輕人有拯救世界的意願,但是這些行為背後的認知往往是,通過某些過程最終為自己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或者權利。

無獨有偶,一位在一所頂尖文理學院的老師也提到,她的學生非常願意接受創造類的挑戰,前提是做這些事能夠幫助他們拿到A。

這就像國內某些大學,不少學生趨之若鶩參加校園紅十字會,培訓救助技能,問其原因,他們說“這樣能給綜合測評加分”。

總而言之,在大學裡參與的某些服務專案或者在重要節假日做的事情,比如“3.5學雷鋒”、“3.12植樹節”,並不能體現學生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至於他人領導的活動,與學生也沒有太大的關聯。

唯一真正有效的,能起作用的,是培養有思想的學生,說得更具體一些,是培養擁有“精神想像力”、懂得質疑的學生。

這需要學生大量閱讀,習慣思考,放緩腳步,投入深度對話。學生必須先弄清楚自己的觀點本質,然後在聚光燈之下以嚴謹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觀點,以批判式邏輯來剖析自己的想法,從而為自己創建一個豐滿的內心世界。

大學教育的意義的確遠超個人教育。

如果你就是大學本意要培養的那種領導者,那麼至少你就應該具備質疑的能力,並且首先應該質疑你自己所接受的大學教育。忙於完善個人簡歷,不如先開始完善我們的思想。獨善其身,方能兼濟天下。

看似是在為他人服務,實際上是服務於自己。

布朗大學的一位教授也說,現在年輕人有拯救世界的意願,但是這些行為背後的認知往往是,通過某些過程最終為自己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或者權利。

無獨有偶,一位在一所頂尖文理學院的老師也提到,她的學生非常願意接受創造類的挑戰,前提是做這些事能夠幫助他們拿到A。

這就像國內某些大學,不少學生趨之若鶩參加校園紅十字會,培訓救助技能,問其原因,他們說“這樣能給綜合測評加分”。

總而言之,在大學裡參與的某些服務專案或者在重要節假日做的事情,比如“3.5學雷鋒”、“3.12植樹節”,並不能體現學生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至於他人領導的活動,與學生也沒有太大的關聯。

唯一真正有效的,能起作用的,是培養有思想的學生,說得更具體一些,是培養擁有“精神想像力”、懂得質疑的學生。

這需要學生大量閱讀,習慣思考,放緩腳步,投入深度對話。學生必須先弄清楚自己的觀點本質,然後在聚光燈之下以嚴謹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觀點,以批判式邏輯來剖析自己的想法,從而為自己創建一個豐滿的內心世界。

大學教育的意義的確遠超個人教育。

如果你就是大學本意要培養的那種領導者,那麼至少你就應該具備質疑的能力,並且首先應該質疑你自己所接受的大學教育。忙於完善個人簡歷,不如先開始完善我們的思想。獨善其身,方能兼濟天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