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和發現新大陸比哥倫布早八十年,為何哥倫布能創造新世界

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宣德八年(1433年), 鄭和奉明朝皇帝命令七次南下西洋, 可謂是15世紀對外交流的壯舉, 這件事也一直為中國人引以為傲;為世界航海事業做出了許多貢獻, 也比哥倫布首航整整早了87年;也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航行早62年(英國前海軍軍官、海洋歷史學家孟席斯出版了《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 , 認為鄭和船隊先于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洋洲等地)。 每次航行都長達一年多以上, 哥倫布更望塵莫及。 而為什麼鄭和航海事業無法繼續, 沒能像哥倫布一樣打開一個新世界呢?

鄭和下西洋目的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非常明確:第一是宣揚明朝國威, 第二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第三擴展貿易。 從中可以看出, 主要是“政治目的”, 這樣一來, 就“支費浩繁, 庫藏為虛”, 這也直接導致了明朝皇帝終止了下西洋的直接原因。

鄭和七下西洋, 每次出行二百餘艘艦船,

人數2.7餘人, 如此龐大的隊伍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 也體現出了中國強大的國力。 西洋各國對於鄭和龐大的百艘巨船以及數萬將士, 可謂是戰戰兢兢, 生怕其把自己滅了;鄭和沿途還進行了三次戰役, 幫助了一小國政權轉換, 打敗一想偷襲鄭和小國, 滅了一個海盜集團, 可謂是大展明朝國威。 鄭和碑文上的“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 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 由是海清寧, 番人仰賴者”之語更是最好的證明。

下西洋花費巨大

面子賺足了, 可謂是花費巨大。 永樂年間, 新建和改建約二千艘海船, 其中大多數是寶船(寶船一艘造價約五、六千兩銀子), 光這些船隻的費用就是數年的財政收入(明朝一年財政收入為三百多萬兩), 雖說宣揚國威各國朝貢及經濟發展帶了一定的財富, 但難以填補這個窟窿。 在不堪重負的情況下, 鄭和的壯舉只好中止。 兵部尚書劉大夏為了讓後人不再作航海夢, 給國家財政增加負擔, 把歸入官方檔案的完整航海資料給下令全部燒了。

與此同時, 明代還出臺了相關法律:若將大船雇與下海之人, 分取番貨, 及雖不曾造有大船, 但糾通下海之人, 接置番貨, 與探聽下海之人, 番貨到來, 私買販賣蘇木、胡椒至一千斤以上者, 俱發邊境充軍, 番貨併入官。 到清朝, 更是在此法規上變本加厲, 使得一度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落後西方, 使得中國喪失了發展海上社會經濟的機會, 也使得中國無法建立一支遠航的海軍。

西方各國鼓勵探險, 鼓勵對外擴張

而當時的英國也是封建王朝, 不過他們一直鼓勵造船和買船的國策。 對於造出大型船隻的船商或者購買大型船隻的人政府予以貨幣補貼, 同時西方各國國王及大臣都大力資助那些遠航探險家;不過他們要從搶掠來的財富中抽取利潤。 在這種政策的激勵下, 一個海上強國和議會制的民主國家慢慢崛起。 而哥倫布就是在這種思想下成長起來, 哥倫布這些探險者外出探險主要目的就是去掠奪黃金、白銀、香料、土地或其他奇珍異寶。 國王和政府的支援, 目的也就是為了錢。哥倫布為了說服國王資助自己,可謂花盡心思。不過他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西班牙女王封他為新發現大陸的總督。他可以從這些佔領地區所製造或經營所得黃金、珠寶、香料及其他商品中抽取十分之一歸己,對一切來往於佔領地的船隻有權投資取得八分之一的股份。所有這一切爵位、職位與權利都可以傳給他的繼承人和後代,世襲罔替。在1504年最後一次航海回來,因沒有給女王帶來豐厚的財富而失寵,最後窮困潦倒,不久便病逝。

明清封船的結果

鄭和下西洋400年後,英國人帶著艦隊用大炮打開了清朝的大門,而當時打敗清朝的艦隊並不是什麼鐵甲戰艦,而是二桅或三桅的木質戰船,這些戰船還沒有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高檔。

目的也就是為了錢。哥倫布為了說服國王資助自己,可謂花盡心思。不過他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西班牙女王封他為新發現大陸的總督。他可以從這些佔領地區所製造或經營所得黃金、珠寶、香料及其他商品中抽取十分之一歸己,對一切來往於佔領地的船隻有權投資取得八分之一的股份。所有這一切爵位、職位與權利都可以傳給他的繼承人和後代,世襲罔替。在1504年最後一次航海回來,因沒有給女王帶來豐厚的財富而失寵,最後窮困潦倒,不久便病逝。

明清封船的結果

鄭和下西洋400年後,英國人帶著艦隊用大炮打開了清朝的大門,而當時打敗清朝的艦隊並不是什麼鐵甲戰艦,而是二桅或三桅的木質戰船,這些戰船還沒有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高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