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胡服騎射的厲害之處,能讓靴子一直橫行到清朝

自有文明以來鞋子就如同衣服一樣重要, 禦寒保暖, 遮體, 還能為自己的身份做注釋。 論起鞋子的發展, 恐怕在早期的時候, 北方應該更勝一籌。 當人類的日常生活因腳而受到阻礙, 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經常凍傷, 為獵取食物流血感染導致死亡, 那麼不由得不考慮穿鞋的問題了。

毋庸置疑剛學會使用工具的人類, 鞋子自然是動物皮毛製成的, 這種鞋叫“裹足鞋”。 在幾片獸皮上穿孔, 用骨針縫合在一起, 再拿動物韌帶再以捆綁在腿腳上, 樣子與今天的靴子極為相似。 這可是距今20000多年前的石器時代, 如此精巧的發明製作, 確實足以印證北京山頂洞人的超群智力。

皮革、草料、木頭這三樣, 基本就是早期最常見的制鞋原材料。

直到中國人掌握了養蠶繅絲, 種植棉花織布, 才有了絲鞋、布鞋, 但這三樣原始材料並沒有丟棄, 配合上絲布, 變得更方便舒適起來, 以此延續使用了幾千年。 直到上世紀出現了塑膠和橡膠材質, 結實耐用的塑膠鞋、防滑防水的橡膠鞋底, 鞋的花樣、種類、工藝才有了更多新鮮的變化。

在商周時期, 鞋還是個珍貴的東西, 可以用來區分貴賤, 代表個人身份的象徵, 貴族腳蹬絲履皮鞋, 平民穿麻葛製品, 奴隸更差或者不穿。 “看人先看鞋”這個思路, 一直保留到人人有鞋穿的時候, 還是會用鞋來區別身份, 王宮大臣與平民百姓穿的自然不同的。

但不變的是靴子這種鞋, 幾千年來備受青睞, 至今不衰。 這恐怕是推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至今為止影響最深遠的一件事。 從少數民族那裡學來的穿短衣、長靴, 不僅上馬能打仗, 下馬也行走自如, 又能耐寒, 成為了中華鞋史上最成功的變革。

從隋代開始靴子被皇帝欽定為宮廷用鞋,是官就要穿靴,黑色的皮靴確實很精神,嚴謹地用六塊皮子縫製而成,東、西、南、北、天、地,並有天地六合的寓意,這就是有名“六合靴”。

鞋叫“鞋”,是在隋唐時期正式得名。明朝的確是參考了些唐代的公服制度,也喜歡官吏穿靴,只不過尺度放的更大了些,不論你是官吏還是百姓,都可以穿。不論什麼材質,靴子必須是黑色的,鞋底邊刷上白粉,名曰“粉底皂靴”,京劇裡人物穿的靴子也是受到這個影響。

但好景不長,很快朱元璋就後悔了,讀書人怎能和平民商賈一樣呢?於是除了官吏和讀書人之類,其他人一律不許穿。

但靴子的特權從來都不包括女人。三寸金蓮經過幾百年的磨合,跌跌撞撞,在明代已經變成了主流,三寸審美得到固話,並上升到女德的嚴肅話題上來。

這哪能比得了大唐人的開明,唐朝女子只要喜歡就可以穿靴,唐代女靴與今天現代時下流行的靴子幾乎無二致,尖圓頭,短款小皮靴。只是在履頭部分,分雀頭履、芴頭履等等,這是考慮到衣裙垂地易被踩踏,履頭較高,可以很好的托起前面的衣衫,不至於絆倒。

清朝是馬背上的民族,清朝的皇帝也從沒忘記,尤善騎馬射獵的祖先習俗,靴子是不二之選。他們對官鞋的定義是長筒靴,春夏秋三季穿絲織物,冬天加絨加厚,天寒地凍地方的人還可以隨意穿靴。如此體貼周到,確實不簡單。

靴子來自少數民族。有時候萬事俱備,而東風就那麼一點就夠了。趙武靈王就在這不起眼的穿著問題,上下了一番功夫,而贏了戰局。趙王讓眾人知道了靴子的好處,從此靴子從漢唐橫行至明清,騎馬穿馬靴;雨雪天氣穿防滑的釘靴;走路穿單底快靴,上朝穿朝靴……

發現和合理利用新東西,總能有意外收穫。就像當代人從石油中提煉了塑膠,再製成了拖鞋、雨鞋、塑膠橡膠鞋底。只是不知,塑膠能行多少年?

文/趙冰凝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認識民俗君請加微信:beijingminsu

從隋代開始靴子被皇帝欽定為宮廷用鞋,是官就要穿靴,黑色的皮靴確實很精神,嚴謹地用六塊皮子縫製而成,東、西、南、北、天、地,並有天地六合的寓意,這就是有名“六合靴”。

鞋叫“鞋”,是在隋唐時期正式得名。明朝的確是參考了些唐代的公服制度,也喜歡官吏穿靴,只不過尺度放的更大了些,不論你是官吏還是百姓,都可以穿。不論什麼材質,靴子必須是黑色的,鞋底邊刷上白粉,名曰“粉底皂靴”,京劇裡人物穿的靴子也是受到這個影響。

但好景不長,很快朱元璋就後悔了,讀書人怎能和平民商賈一樣呢?於是除了官吏和讀書人之類,其他人一律不許穿。

但靴子的特權從來都不包括女人。三寸金蓮經過幾百年的磨合,跌跌撞撞,在明代已經變成了主流,三寸審美得到固話,並上升到女德的嚴肅話題上來。

這哪能比得了大唐人的開明,唐朝女子只要喜歡就可以穿靴,唐代女靴與今天現代時下流行的靴子幾乎無二致,尖圓頭,短款小皮靴。只是在履頭部分,分雀頭履、芴頭履等等,這是考慮到衣裙垂地易被踩踏,履頭較高,可以很好的托起前面的衣衫,不至於絆倒。

清朝是馬背上的民族,清朝的皇帝也從沒忘記,尤善騎馬射獵的祖先習俗,靴子是不二之選。他們對官鞋的定義是長筒靴,春夏秋三季穿絲織物,冬天加絨加厚,天寒地凍地方的人還可以隨意穿靴。如此體貼周到,確實不簡單。

靴子來自少數民族。有時候萬事俱備,而東風就那麼一點就夠了。趙武靈王就在這不起眼的穿著問題,上下了一番功夫,而贏了戰局。趙王讓眾人知道了靴子的好處,從此靴子從漢唐橫行至明清,騎馬穿馬靴;雨雪天氣穿防滑的釘靴;走路穿單底快靴,上朝穿朝靴……

發現和合理利用新東西,總能有意外收穫。就像當代人從石油中提煉了塑膠,再製成了拖鞋、雨鞋、塑膠橡膠鞋底。只是不知,塑膠能行多少年?

文/趙冰凝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認識民俗君請加微信:beijingminsu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