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會昌好故事:會昌的各個鄉鎮的地名的由來

會昌各鄉鎮地名由來 生於斯, 對會昌的各地名耳濡目染之時, 往往對地名的來歷心生疑惑。 近日偶見圖書館一本《江西省會昌縣地名志》,

古舊的朱紅色裝幀透出厚重的沉澱, 對身處這現代都市紛繁處竟然能找出一本有關小小家鄉的地名的詳細介紹感到很是震驚, 在欣喜與驚訝之時, 借來小酌卒讀, 倍感親切有餘。

書是80年代的, 厚厚的一本詳實地記錄了各鄉鎮各村落的地名由來和一些人口經濟情況, 其中不乏一些甚是有趣的來歷, 讀過或捧腹大笑, 自娛自樂一番。 現簡略摘錄一些有趣來歷, 以娛同鄉子弟。 。

據同治十一年《會昌縣誌》載:會昌自漢之唐屬於都縣地, 古稱九州鎮(看來九州是從我們那緣來的呵)。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西元983年)使設縣, 適逢鎮人鑿井得磚12塊, 磚上刻有“會昌”(唐武宗年號)篆字, 故以“會昌”為縣名, 一直沿用至今。

湘江鎮, 東、北、西三面臨水,

南接丘陵, 位於貢江上游的“之”字形河套的坪壩上。 古人胡維仲在《登湘江第一樓》一詩中寫道“東閩南粵作咽喉, 雄鎮當年號九州”, 顯示出它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立為兵家必爭之地。 前幾年撤銷併入文武壩鎮。

青雲路——清朝, 此巷對面設考場, 考生進考場都需經過此巷, 為願能考中, 青雲直上, 故名。

湘青路——因地處湘河岸, 主種青菜, 故名。

司背巷——原名所背巷, 民國時, 因巷前曽設國民黨的司法局, 故改現名至今。

西江, 此圩鎮建於清朝中期, 距今二百多年。 原先只有二店鋪。 位於小河西側, 故名。

雞屎堆——因村前有一行似雞屎的土堆, 故名。

老虎踏石——因村前有一石頭形似被老虎踏了一腳, 故名。

龍化——相傳很久以前, 曽有一金雞在建村的地坪上歇腳,

後飛走;在同一時間, 附近 有 一井, 倒入的礱糠會從幾裡遠的河上冒出, 便以為金雞化龍, 從井裡走了, 故名雞化龍, 後改現名。

莊口, 原名洛口。 洛口前稱為桂竹壩, 相傳此地過去有很多桂竹, 後有一山, 形似牛, 有一年, 壩上的竹子突然枯死, 那時對竹子生長特性不明的人, 竟以迷信色彩, 歸咎於後山那頭“牛”把竹子吃掉了。 必須把“牛”的嘴巴絡住, 使之不易把竹子吃掉, 故將桂竹壩改名為“絡嘴”。 後人們感其不雅聽, 考其出貢江邊上, 故將“絡”改為“洛”, 而“嘴”和“口”同義, 又便於書寫, 便把“嘴”改為“口”。 後因該地名與寧都洛口同名, 83年改為莊口。

白鵝, 地形像只鵝, 山嶺上又多白石頭, 故稱白鵝。

文武壩, 解放前為水東鄉, 解放後因與寧都等縣的城郊公社相近,

1982年改為文武壩。 清順治末年, 鄒公亮從歐坊, 李季漢從壩腦遷此。 因鄒氏出了秀才, 李氏常練武, 故名。 會昌縣政府駐地文武壩鎮, 可以說整個縣城屬於文武壩鎮。

鳳凰棟, 取於57年, 與公社駐地南部有坐像鳳凰形的山而得名。 現分別劃入文武壩鎮和莊口鎮管轄。

孫子坑——傳說原名大工坑, 清朝年間, 局部村有個武士路經此地, 問此村叫什麼名字, 村人搭說叫大工村, 武士誤聽為“太公村”, 以為上當, 動手要打人, 並要硬改為孫子坑。 鄰村遂叫該村為孫子坑。 看完, 狂笑不能止。 。 。

珠蘭, 原稱豬欄埠, 因該處三面環山, 一面靠河, 形似“豬欄”, 而過往船隻在此停泊, 故原名“豬欄埠”。 後人們認為用“豬欄”取名, 既不文雅,

又含有辱意, 故用同音“珠蘭”雅化。

曉龍, 建圩於明嘉靖年間。 相傳由富戶劉雲貴夫婦所建。 他先請地理先生選好地基, 後又請一白髮蒼蒼的卜卦先生擇日開圩, 先生回答:暫無吉日, 待後再告。 說完飄忽而去。 市場將竣工的一天晚上, 夫妻同作一夢:店房落成的第三天便是開圩吉日, 但見天剛破曉, 東方泛紅, 街圩的人群便像一條龍絡繹不絕地湧向街圩。 據此第三天開圩, 並取名為曉龍。

文章來源摯愛會昌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