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明陽智能:“知行合一”的禦風之道

1.3

T.O.D.A.Y

「風電」

風電“搶裝潮”過後, 趨於飽和的國內市場恐難再上演裝機“神話”, 彼時預計“2017年國內風電裝機將迎來明顯復蘇”, 拐點卻並未如約而至。

站在風電發展新的十字路口, 告別了爆發增長期的風電會否迎來“寒冬”?“棄風限電”頑疾之下, 如何開闢風電新藍海?以空間換時間的低風速、“撿芝麻”的分散式風電、補貼焦慮催生的平價預期、智慧化的未來暢想……風電行業漂亮的成績單背後, 難掩市場變化的暗潮洶湧。

風格一向低調的明陽智能如何應對?近日, 《能源》雜誌記者與明陽智慧執行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張啟應深入探討了風電的困局,

以及海上風電新風口、智慧化發展等議題, 一窺將穩健路線奉為萬能“法寶”, 強調“知行合一”, 腳踏實地做好技術研發的明陽智慧, 如何思考和研判風電產業的今天與未來。

明陽智慧執行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張啟應

《能源》:“搶裝潮”過後,

業界出現了業績下滑的情況, 有聲音認為, 風電發展或將迎來“低潮期”, 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明陽智能如何應對這一困局?

張啟應:從長遠來看, 我對未來風電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但就目前情況而言, 2018年, 可能會出現大家所議論的情況, 風電行業可能會處於一個相對低潮的時期, 我們必須找到突破口, 國家也必須要有支援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決心。

對於如何應對, 明陽智慧的突破口包括四個方面:第一, 進一步加強內部精益管理, 目前我們引入了汽車等其他行業的成功經驗, 在整個生產鏈條上逐步做到精益管理。 第二, 我們希望不僅明陽自己做到精益, 我們還要與戰略供應商和整個供應鏈達成共識, 一起來面對“冬天”。

第三, 品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品質過硬, 意味著將來在運維上可以轉換為實質上成本的大幅下降。 以明陽智慧的MySE機型為例, 在技術方面, MySE機型最核心的理念是製造可與航太級可靠性相媲美的產品。 這樣做的作用是, 從基因上和製造上保持可靠性。

第四, 推動技術創新、技術進步來降低成本。 首先, 舉例來說, 明陽智慧MySE機型使發電機、齒輪箱成為一個綜合的傳動單元, 重量更輕, 而且可靠性非常好, 這樣的技術進步能夠推動成本的下降。 其次, 通過先進的數位化、大資料的運用, 讓風機更“聰明”, 降低運維的成本, “打更多的糧食”。

《能源》:隨著海上發電建設資本聚集、政策加碼, 在“十二五”期間未完成任務的海上風電或將成為一個新的風口,

項目紛紛落地, 同行也在跑馬圈地, 您如何看待海上風電未來發展?明陽智能將如何佈局?

張啟應:海上風電在中國是有挑戰性的, 首先, 我國的風資源並不完美, 除卻臺灣海峽、福建省等區域, 其他海上資源與歐洲相比相對差一些, 平均風速不高。 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 現在中國的海上風電終於啟動了, 並應該快速鋪開, 大步往上走。

其次, 中國的海床相對于歐洲、北海而言, 要複雜得多, 在勘探方面, 對精准度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最後, 中國颱風頻發, 而颱風對海上風電而言挑戰性無疑是非常巨大的。

基於我國獨特的海上特點, 我認為直接拿歐洲的風機來用是行不通的, 經濟性會有所欠缺。 中國的海上風電需要定制化的風機技術、定制化的設備,

要積累豐富的經驗, 特別是在颱風頻發的區域, 需要特別謹慎。

出於經濟性的考慮, 海上風電將迎來“大風機”時代, 明陽智慧也已開始著手相關工作, 並針對中國不同海上區域特點, 推出“量體裁衣”的機型。

明陽智慧針對廣東和福建等颱風頻發地區推出了5.5兆瓦, 風輪直徑達到155米的MySE半直驅混合驅動抗颱風風機。 值得一提的是, 對於臺灣海峽等高風速地區, 明陽智慧已經推出風輪直徑達到158米的7兆瓦的機型。 該機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是目前全球容量最大抗颱風型海上風電機組, 真正代表了中國海上風電機組技術在全球的創新引領。 而在長江以北, 明陽智慧將推出風輪直徑達到180米以上的5.5兆瓦的機型。

《能源》:有聲音說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速度過快,海上風電經驗少、風險高,過快發展並不理性,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張啟應:中國海上風電“十二五”規劃500萬,最後建了幾十萬,沒有完成任務。從整個過程來看,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速度慢了,而不是快了。我始終認為,雖然我們可以等,可以慢慢做,但是機會不等人,自己不做,國外的廠商就會湧入。經過“十二五”,我國海上風電機組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因此,中國的海上風電想要發展,就不能“守株待兔”。用中國的航太事業類比,很多行業只給你一次機會,我比較傾向於把汽車和航太結合起來的方法用在風電上,讓海上風電一次就成功。如果能夠掌握行業的特點和方法,把該做的實驗,比如零部件的實驗、子系統的實驗,整個系統的實驗,結合模擬試驗都做好,就能克服問題。另外,我認為,還要實現海上風機的一體化設計,從風資源分析到葉片設計,從控制策略到多體動力學分析,從塔架基礎優化到經濟性分析等等,想要實現風機穩定運行,這些環節的匹配度非常重要。明陽智慧自主開發出了一體化、高效化、數位化的協同研發平臺——MYPlatFormTM,可以有效解決機組一體化設計的問題。

《能源》:風能正步入“數位化”時代,您如何看待數位化、智能化趨勢?明陽智慧是如何與數位化結合的?

張啟應:我非常認同數位化、智慧化的趨勢,我們要“知行合一”,風電企業在探索大資料為何物時,不能等到理論成熟再去做,而是應該邊做邊摸索。

明陽智慧追求“融動自然,感知未來”,其宗旨是能夠做到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將大資料、雲計算等數位化手段與全球領先的創新智慧風機技術融合,在探索能源未知世界過程中,通過捕捉“天機”,實現了預知未來。

明陽智慧把人的思考方法通過程式的方式編入,同時設計了很多模型,能夠做到讓機組真正感知外界,並通過大資料的統計方法,在提升發電量的同時,降低度電成本。我們把在全國、包括在全球的風機接入總部,把資料存儲起來,進行數位化的分析,在運維方面真正實現了基於狀態的運維。此外,針對不同風機以及同一颱風機在複雜環境下的不同表現,通過大資料的歸類、統計、分析的方法瞭解它的狀態,及時發現問題。

《能源》:未來風電發展面臨的挑戰是什麼?明陽智能將會有哪些顛覆性的突破?

張啟應:風電發展的挑戰主要是兩個方面,其一是電網接納風電的能力。其二是複雜的能源系統,我們不能將風電、光伏、水電等割裂開來,各種能源產業都有自己的利益。同時,我認為,國家表明發展好風電的決心是非常重要的。

未來5年,我的預判是,葉片技術可能會有較大的突破,在新材料、新工藝、新翼型的運用上會更加智慧,葉片將變得更加“聰明”。

明陽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明陽的葉片大部分是自己研發、設計、製造的,同時與國外先進的機構聯合研發,技術與世界同步。值得一提的是,明陽還針對複雜地形研製了分段葉片,可以自信地說,明陽已經掌握了分段葉片的技術。

除了葉片,明陽智慧的MySE系列大風機本身也是一個突破,MySE的半直驅技術可以使整個傳動鏈的效率提高10%以上,在未來的5年,我想在這方面還會有進步。

我認為真正偉大的企業要有決心和責任感,真正的突破,在於把創新做到“知行合一”。當風電發展到某一階段時,需要擺脫模仿,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踏踏實實地做,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才是真正的創新。明陽智慧未來將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做好各項技術研發工作。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能源》:有聲音說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速度過快,海上風電經驗少、風險高,過快發展並不理性,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張啟應:中國海上風電“十二五”規劃500萬,最後建了幾十萬,沒有完成任務。從整個過程來看,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速度慢了,而不是快了。我始終認為,雖然我們可以等,可以慢慢做,但是機會不等人,自己不做,國外的廠商就會湧入。經過“十二五”,我國海上風電機組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因此,中國的海上風電想要發展,就不能“守株待兔”。用中國的航太事業類比,很多行業只給你一次機會,我比較傾向於把汽車和航太結合起來的方法用在風電上,讓海上風電一次就成功。如果能夠掌握行業的特點和方法,把該做的實驗,比如零部件的實驗、子系統的實驗,整個系統的實驗,結合模擬試驗都做好,就能克服問題。另外,我認為,還要實現海上風機的一體化設計,從風資源分析到葉片設計,從控制策略到多體動力學分析,從塔架基礎優化到經濟性分析等等,想要實現風機穩定運行,這些環節的匹配度非常重要。明陽智慧自主開發出了一體化、高效化、數位化的協同研發平臺——MYPlatFormTM,可以有效解決機組一體化設計的問題。

《能源》:風能正步入“數位化”時代,您如何看待數位化、智能化趨勢?明陽智慧是如何與數位化結合的?

張啟應:我非常認同數位化、智慧化的趨勢,我們要“知行合一”,風電企業在探索大資料為何物時,不能等到理論成熟再去做,而是應該邊做邊摸索。

明陽智慧追求“融動自然,感知未來”,其宗旨是能夠做到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將大資料、雲計算等數位化手段與全球領先的創新智慧風機技術融合,在探索能源未知世界過程中,通過捕捉“天機”,實現了預知未來。

明陽智慧把人的思考方法通過程式的方式編入,同時設計了很多模型,能夠做到讓機組真正感知外界,並通過大資料的統計方法,在提升發電量的同時,降低度電成本。我們把在全國、包括在全球的風機接入總部,把資料存儲起來,進行數位化的分析,在運維方面真正實現了基於狀態的運維。此外,針對不同風機以及同一颱風機在複雜環境下的不同表現,通過大資料的歸類、統計、分析的方法瞭解它的狀態,及時發現問題。

《能源》:未來風電發展面臨的挑戰是什麼?明陽智能將會有哪些顛覆性的突破?

張啟應:風電發展的挑戰主要是兩個方面,其一是電網接納風電的能力。其二是複雜的能源系統,我們不能將風電、光伏、水電等割裂開來,各種能源產業都有自己的利益。同時,我認為,國家表明發展好風電的決心是非常重要的。

未來5年,我的預判是,葉片技術可能會有較大的突破,在新材料、新工藝、新翼型的運用上會更加智慧,葉片將變得更加“聰明”。

明陽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明陽的葉片大部分是自己研發、設計、製造的,同時與國外先進的機構聯合研發,技術與世界同步。值得一提的是,明陽還針對複雜地形研製了分段葉片,可以自信地說,明陽已經掌握了分段葉片的技術。

除了葉片,明陽智慧的MySE系列大風機本身也是一個突破,MySE的半直驅技術可以使整個傳動鏈的效率提高10%以上,在未來的5年,我想在這方面還會有進步。

我認為真正偉大的企業要有決心和責任感,真正的突破,在於把創新做到“知行合一”。當風電發展到某一階段時,需要擺脫模仿,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踏踏實實地做,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才是真正的創新。明陽智慧未來將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做好各項技術研發工作。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