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行仁的關鍵:內心誠正 不去害人

文/趙大山

如果通過學習, 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那麼, 一定就能在生活中落實嗎?不好說, 從小父母、老師教育我們, 要做好人, 長大了要為社會做貢獻, 但是, 長大了我們真的做到了嗎?不一定。 所以, 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一定要有內在的真誠。 行仁的關鍵就是一個誠字。

《論語》並沒有直接用到“誠”這個字。 但有兩段話可以證明孔子所講踐行仁道的根本態度就是一個“誠”。

子曰:“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思無邪。 ”

“思無邪”, 是描述魯國一位國君檢閱軍隊的時候, 戰車前行的盛況。 “思”助動詞, 無實在意思;“無邪”, 指馬匹向前直行, 不走彎路。 孔子引用這句話, 意思是說, 《詩經》三百篇, 用一句話來表達, 就是真誠而正直。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天不說話, 但它使四季更替, 百物生長, 這就是天之“誠”。

《論語》裡有一個字“忠”, 在我看來, 實際上講的就是誠的意思。 比如孔子說:“君待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 不如丘之如學也。 ”“忠”字在《論語》中出現了十八次, 何謂忠, 心中有“中”就是忠, 心中這個“中”是什麼, 就是誠。 所以, 《論語》談的這個“忠”, 基本上可以做“誠”的意思理解。

孔子之後的學者對“誠”字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如孟子說:“誠者, 天之道也。 思誠者, 人之道也。 ”真誠無妄, 是天道運行的規則, 而努力做到真誠, 是人的正確道路。 “萬物皆備於我, 反身而誠, 樂莫大焉。 ”天下萬物都為我齊備了, 我返躬自省, 做到真誠, 還有什麼快樂比得上呢!

孟子的這兩句話特別重要, 說明什麼?天一往真誠, 不會說今天太陽從東邊出來, 明天就從西邊出來了。 但人不一樣, 他可能選擇真誠, 也可能選擇不真誠, 所以, 孟子強調要“思”, 要“反身”, 就是反省自己, 不能違背內在的良知。

《大學》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八條目最關鍵的就是誠意兩個字。 如何誠意, 《大學》強調要“慎獨”。 就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最是考驗人的時候, 就象有十雙眼睛在盯著你,

十雙手指在指著你一樣。 絕對不能放縱自己, 一放縱自己就會被發現。

儒家另一本經典《中庸》, 就談一個字, 就是“誠”。 《中庸》談誠, 到了一種宗教境界。 《中庸》裡面孔子是怎麼談誠的呢?

子曰:“鬼神之為德, 其盛矣乎。 視之而弗見, 聽之而動聞, 體物而不可遺。 使天下之人,

齊明盛服, 以承祭祀, 洋洋乎, 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 詩曰,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而射思。 夫微之顯, 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

鬼神的功能真是偉大呀, 它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他明察秋毫什麼東西都逃不掉(它的“眼”)。 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 穿著整齊的服裝去祭拜它。 它無所不在, 在你的頭上, 在你的身邊左右, 《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 怎麼能怠慢不敬呢?”(在鬼神“眼”中)隱微的東西都非常明顯, 真實的東西不可掩藏。

誠是什麼?就是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 當你祭拜祖先、祭拜神靈的時候, 你敢有壞心眼?壞心思嗎?你不敢, 因為任何虛的東西、假的東西神靈都知道, 誠就是這樣的心理, 坦坦蕩蕩無任何歪曲的念頭, 對人對事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存在著欺騙人, 作秀,忽悠的念頭。

《中庸》還談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意思是說,發自內心的真誠認識到善的道理,這是出自本性。從明白善的道理做到真誠,這是出於教育。由真誠可做到明善,從明善可做到真誠。實際上是說,人人都有一顆真誠無妄的心,如果能從這顆心出發,自然就會明白行善的道理。但這顆心常常被外在的東西所蒙蔽,所以要通過教育,使大家認識到行善的道理,然後可以做到真誠。這兩種悟道行道的方法,有點象禪宗的頓教和漸教的味道。

說的這麼多,能否給“誠”一個定義呢?很難從正面給誠一個定義,不妨從反面來看,沒有壞的念頭就是誠。《易經》記載了孔子說的一句話:“閑邪存其誠。”能夠防止邪惡的念頭,害人的念頭,誠自然就產生了。

這個修養的功夫和老子所講的相近了。老子怎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對物理世界的知識是越學越多的,但學道的話反而是越來越減少的,一天一天減少,減到無可再減,你就得道了。減什麼呢?所減的就是偏差的觀念,壞的觀念,損人利己的觀念。

兩年前曾看到一個新聞報導,說在四川成都一個老婆婆,七十多歲了,閒不住,經常出來賣黃桷蘭花,一天就賣個幾十塊錢。有一天,她收到了一百塊假錢,後來發現了,就把它燒了。我們普通人的想法,我就裝作不知道,花出去得了唄。當記者採訪她,問你為什麼把它燒了呀。老婆婆的回答非常質樸,知道了這是假錢,我不能去害人啊。不能害人,這就是“閑邪存其誠”,把邪惡的念頭關在心的外面,真誠的心就產生了。老婆婆不一定讀過《論語》,讀過《易經》,讀過《中庸》,但她的言論和行為是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價值的。這說明什麼,儒家“誠”的思想不是憑空杜撰的,而是從人心中體貼而來。只不過我們在物質生活中浸淫太久,使我們的心像鏡子一樣,蒙上了灰,自己都不知道其實它是可以發光發亮的。

作秀,忽悠的念頭。

《中庸》還談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意思是說,發自內心的真誠認識到善的道理,這是出自本性。從明白善的道理做到真誠,這是出於教育。由真誠可做到明善,從明善可做到真誠。實際上是說,人人都有一顆真誠無妄的心,如果能從這顆心出發,自然就會明白行善的道理。但這顆心常常被外在的東西所蒙蔽,所以要通過教育,使大家認識到行善的道理,然後可以做到真誠。這兩種悟道行道的方法,有點象禪宗的頓教和漸教的味道。

說的這麼多,能否給“誠”一個定義呢?很難從正面給誠一個定義,不妨從反面來看,沒有壞的念頭就是誠。《易經》記載了孔子說的一句話:“閑邪存其誠。”能夠防止邪惡的念頭,害人的念頭,誠自然就產生了。

這個修養的功夫和老子所講的相近了。老子怎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對物理世界的知識是越學越多的,但學道的話反而是越來越減少的,一天一天減少,減到無可再減,你就得道了。減什麼呢?所減的就是偏差的觀念,壞的觀念,損人利己的觀念。

兩年前曾看到一個新聞報導,說在四川成都一個老婆婆,七十多歲了,閒不住,經常出來賣黃桷蘭花,一天就賣個幾十塊錢。有一天,她收到了一百塊假錢,後來發現了,就把它燒了。我們普通人的想法,我就裝作不知道,花出去得了唄。當記者採訪她,問你為什麼把它燒了呀。老婆婆的回答非常質樸,知道了這是假錢,我不能去害人啊。不能害人,這就是“閑邪存其誠”,把邪惡的念頭關在心的外面,真誠的心就產生了。老婆婆不一定讀過《論語》,讀過《易經》,讀過《中庸》,但她的言論和行為是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價值的。這說明什麼,儒家“誠”的思想不是憑空杜撰的,而是從人心中體貼而來。只不過我們在物質生活中浸淫太久,使我們的心像鏡子一樣,蒙上了灰,自己都不知道其實它是可以發光發亮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