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匠人 · “中國金繕第一人”以最貴重修補殘缺,以最尊重接納無常

10年與金繕為伴, 他修復了2000多個破碎的器物, 也修復了2000顆惜物的心。 對他來說, 以最貴重的物質去修補殘缺, 以最慎重的態度去面對破裂,

以最隆重的儀式去接納生命中種種的不完美, 金繕這種工藝不只是對於器物的態度, 更是對於生命的態度。

我們總說“人生無常”,

誰也說不清楚,

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其實, 物的命運和人一樣,

在這世間經歷著種種悲歡離合,

也會磕傷、碰傷、摔傷,

總有身不由己的傷。

這些受了傷的器物到了鄧彬手上,

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

一道道傷痕化作金色的阡陌,

破鏡不但重圓,

被賦予了新的美感。

鄧彬手中的這支神奇的魔法棒,

叫做金繕。

在網路上, 鄧彬有一個綽號,

叫做“中國金繕第一人”,

但鄧彬從沒把自己當成傳統匠人。

年輕時, 他更喜歡奔放的西方藝術,

迷搖滾、愛畫版畫,

又得過幾個全國級版畫大獎,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

他理所當然的沉浸在當代藝術領域。

但冥冥之中似有天定,

鄧彬與金繕就是有著解不開的緣分。

從華中師大版畫專業畢業後,

鄧彬來到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擔任講師。

受到無錫雅致的江南文化風氣影響,

他漸漸喜歡上了古典傢俱,

為了修復那些破損嚴重的老傢俱,

他自學了大漆工藝,

接觸到了屬於漆藝範疇的金繕,

並就此迷上了金繕工藝。

金繕,即“以金修繕”,

用大漆作為粘合劑和塑型劑,

把破損的器物重組完整,

再將金粉或金箔貼於表面,

把殘缺的部分突出,

但不突兀,

甚至達到了原物沒有的藝術境界。

金繕工藝源於日本,

屬於“侘寂”美學,

可是,鄧彬一貫看不上

古典藝術的含蓄,

怎麼偏偏喜歡上了金繕?

他說:“金繕改變了我的世界觀”。

“金繕並非一定要用金不可,

用金是一種態度。

對待殘缺的東西,

要做的不是隱藏,

而是以最貴重、

最尊重的態度去接納。”

黑色碗盞上曲折的金線,

像劃破夜空的閃電,嫵媚勾魂;

青綠杯碟上延伸的裂紋,

如肆意生長的樹枝,優雅盎然。

原本破碎不堪的器物,

在鄧彬手中,

總能綻放出讓人驚豔的美感,

但這種美,來的並不容易。

很多人誇鄧彬修復的作品,

線條靈動,

有時似閃電,凜冽,

有時似蛛網,纏綿,

有時似流水,綿延。

為了能把握住線條的分寸感,

鄧彬苦練書法好幾個月,

僅為提升自己的手腕控制力。

他說,"金繕要做得漂亮,

修補的每根線條輕重緩急和停頓

都要和器物有相當的融合度,

整體才能做得漂亮。"

每次遇上缺肉的瓷器,

鄧彬都特別頭疼,

誰都知道缺口越小,越好掌握,

缺得多了,不光做工需要的時間長,

形態還很難拿捏。

但他從不拒絕,

即便在一個不算值錢的小碗身上,

花上幾個月時間,他在所不惜。

因為他覺得,

自己修補的不光是破損了的瓷器,

還有瓷器主人那顆惜物的心。

所以紫砂、琉璃、玉,

甚至琥珀、珊瑚,

這些日本傳統的金繕修復中,

極少或從不觸碰的材質。

鄧彬都願意克服重重困難,

慢慢摸索修復方法,

花費修復瓷器多三四倍的時間,

去修復它們。

他說:“感恩之情,常懷惜物之心,

縱使人生無常,

世界也會對你溫柔以待。”

在金繕應用的上,

鄧彬敢於大膽探索,

突破修復材質的束縛。

但在修復手法上,

他卻是個極為保守的人。

不少做金繕的人,

喜歡在修補的地方玩些花樣,

比如把缺口做成一隻螞蚱,

或者一片荷葉,

鄧彬也曾嘗試著做過一些器物,

但始終覺得不好,

不到萬不得已,他絕對不做。

他的作品基本上都遵循金繕的規矩,

以最簡單的線條加以修復,

他說“用金繕為器物加分,

而不是加料,

不能彰顯自己,

不能蓋住器物本身的氣質。

破碎是你無法預計的,

我又不能改變它的形狀,

而是根據它,把它做到極致。

它很有限制,

但往往有限制才會有自由。"

重拾破碎而不失尊嚴,

撫平傷痛卻有新歡喜。

這就是鄧彬恪守的金繕之道,

他說是金繕教會他如何面對不完美的人生,

“生活中的諸般不美好,

皆可以溫柔以待,

亦能別開生面。”

正午文化:你的專業是漆畫創作,是什麼機緣讓你開始了金繕創作的?

鄧彬:之所以會去選擇做金繕,是因為受到日本漆器修補的啟發和影響。我最早是玩老傢俱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老傢俱因為使用年限的緣故,多少都會存在損壞。於是我便介入到漆修,用傳統大漆修復這些老傢俱,使其重獲牢固,恢復日常。在做傢俱修復的過程中,我開始認識到大漆傢俱中的一些熗金和描金工藝,且被其精湛的技藝所折服。在鑽研漆修的過程中偶然接觸到日本金繕,於是一見傾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便花費時間專研此技藝,直至今時。

正午文化:你覺得金繕這項技藝魅力在哪裡?

鄧彬:金繕是源自日本的修復藝術,本質上屬於漆藝的範疇,與中國傳統瓷器修復技術鋦瓷類似。金繕的本意是:在於面對不完美的事物時,用一種近乎完美的手段來對待。雖然用金不是太多,但是金代表一種態度,用世上最貴重的物質來面對缺陷,精心修繕,面對缺陷不去試圖掩蓋。我非常喜歡金繕工藝的這種態度,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在無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對美的嚮往。

正午文化:金繕工藝最難的部分就是對器物形制的把握與還原,這方面你通常是怎麼把控的?

鄧彬:玩老傢俱的經歷,讓我對老物件的形制與氣息有了很好的瞭解與掌握,因為審美在一定層面上它是相互融合貫通的;加之對版畫的專研也讓我在塑型和審美上具備藝術性,這樣一來在金繕點線面的表達上都能做到得心應手;更重要的是我身邊有很多的朋友是專業做古玩收藏的,我有很好的機會可以直接接觸到這些歷史尤物,這為我在理解器物美學方面提供了一種機遇和可能,也基於此,才能將金繕修補與器物相融,做到盡“繕”盡美。

正午文化:在傳統技藝日漸消失的今日,你對金繕修復抱持以怎樣的寄託與期許?

鄧彬:今日手作工藝之消亡,源于工業文明的推廣與升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對手工技藝的認識過於輕浮。因為工業文明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效率和可能,所以大多數人便趨同于追逐更高的利益,導致我們整個的注意力都投向了這樣一些產業。再加上歷史上對傳統技藝的毀滅性的破壞,使得一種繼承關係被打破,繼而也導致了如今的狀態。但是我相信隨著人們對傳統技藝的追尋與再認識,以及大眾審美的慢慢回歸,最終這種深植於記憶深處的手作溫度會重回日常,並且日趨繁榮,因為我們的審美,就是在這歷史久遠的技藝中逐漸形成的。

鄧彬

畢業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版畫專業,現執教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因其金繕技藝了得,被譽為“中國金繕第一人”致力於古代傢俱修復、漆藝領域。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創,轉載請注明◎

金繕,即“以金修繕”,

用大漆作為粘合劑和塑型劑,

把破損的器物重組完整,

再將金粉或金箔貼於表面,

把殘缺的部分突出,

但不突兀,

甚至達到了原物沒有的藝術境界。

金繕工藝源於日本,

屬於“侘寂”美學,

可是,鄧彬一貫看不上

古典藝術的含蓄,

怎麼偏偏喜歡上了金繕?

他說:“金繕改變了我的世界觀”。

“金繕並非一定要用金不可,

用金是一種態度。

對待殘缺的東西,

要做的不是隱藏,

而是以最貴重、

最尊重的態度去接納。”

黑色碗盞上曲折的金線,

像劃破夜空的閃電,嫵媚勾魂;

青綠杯碟上延伸的裂紋,

如肆意生長的樹枝,優雅盎然。

原本破碎不堪的器物,

在鄧彬手中,

總能綻放出讓人驚豔的美感,

但這種美,來的並不容易。

很多人誇鄧彬修復的作品,

線條靈動,

有時似閃電,凜冽,

有時似蛛網,纏綿,

有時似流水,綿延。

為了能把握住線條的分寸感,

鄧彬苦練書法好幾個月,

僅為提升自己的手腕控制力。

他說,"金繕要做得漂亮,

修補的每根線條輕重緩急和停頓

都要和器物有相當的融合度,

整體才能做得漂亮。"

每次遇上缺肉的瓷器,

鄧彬都特別頭疼,

誰都知道缺口越小,越好掌握,

缺得多了,不光做工需要的時間長,

形態還很難拿捏。

但他從不拒絕,

即便在一個不算值錢的小碗身上,

花上幾個月時間,他在所不惜。

因為他覺得,

自己修補的不光是破損了的瓷器,

還有瓷器主人那顆惜物的心。

所以紫砂、琉璃、玉,

甚至琥珀、珊瑚,

這些日本傳統的金繕修復中,

極少或從不觸碰的材質。

鄧彬都願意克服重重困難,

慢慢摸索修復方法,

花費修復瓷器多三四倍的時間,

去修復它們。

他說:“感恩之情,常懷惜物之心,

縱使人生無常,

世界也會對你溫柔以待。”

在金繕應用的上,

鄧彬敢於大膽探索,

突破修復材質的束縛。

但在修復手法上,

他卻是個極為保守的人。

不少做金繕的人,

喜歡在修補的地方玩些花樣,

比如把缺口做成一隻螞蚱,

或者一片荷葉,

鄧彬也曾嘗試著做過一些器物,

但始終覺得不好,

不到萬不得已,他絕對不做。

他的作品基本上都遵循金繕的規矩,

以最簡單的線條加以修復,

他說“用金繕為器物加分,

而不是加料,

不能彰顯自己,

不能蓋住器物本身的氣質。

破碎是你無法預計的,

我又不能改變它的形狀,

而是根據它,把它做到極致。

它很有限制,

但往往有限制才會有自由。"

重拾破碎而不失尊嚴,

撫平傷痛卻有新歡喜。

這就是鄧彬恪守的金繕之道,

他說是金繕教會他如何面對不完美的人生,

“生活中的諸般不美好,

皆可以溫柔以待,

亦能別開生面。”

正午文化:你的專業是漆畫創作,是什麼機緣讓你開始了金繕創作的?

鄧彬:之所以會去選擇做金繕,是因為受到日本漆器修補的啟發和影響。我最早是玩老傢俱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老傢俱因為使用年限的緣故,多少都會存在損壞。於是我便介入到漆修,用傳統大漆修復這些老傢俱,使其重獲牢固,恢復日常。在做傢俱修復的過程中,我開始認識到大漆傢俱中的一些熗金和描金工藝,且被其精湛的技藝所折服。在鑽研漆修的過程中偶然接觸到日本金繕,於是一見傾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便花費時間專研此技藝,直至今時。

正午文化:你覺得金繕這項技藝魅力在哪裡?

鄧彬:金繕是源自日本的修復藝術,本質上屬於漆藝的範疇,與中國傳統瓷器修復技術鋦瓷類似。金繕的本意是:在於面對不完美的事物時,用一種近乎完美的手段來對待。雖然用金不是太多,但是金代表一種態度,用世上最貴重的物質來面對缺陷,精心修繕,面對缺陷不去試圖掩蓋。我非常喜歡金繕工藝的這種態度,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在無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對美的嚮往。

正午文化:金繕工藝最難的部分就是對器物形制的把握與還原,這方面你通常是怎麼把控的?

鄧彬:玩老傢俱的經歷,讓我對老物件的形制與氣息有了很好的瞭解與掌握,因為審美在一定層面上它是相互融合貫通的;加之對版畫的專研也讓我在塑型和審美上具備藝術性,這樣一來在金繕點線面的表達上都能做到得心應手;更重要的是我身邊有很多的朋友是專業做古玩收藏的,我有很好的機會可以直接接觸到這些歷史尤物,這為我在理解器物美學方面提供了一種機遇和可能,也基於此,才能將金繕修補與器物相融,做到盡“繕”盡美。

正午文化:在傳統技藝日漸消失的今日,你對金繕修復抱持以怎樣的寄託與期許?

鄧彬:今日手作工藝之消亡,源于工業文明的推廣與升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對手工技藝的認識過於輕浮。因為工業文明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效率和可能,所以大多數人便趨同于追逐更高的利益,導致我們整個的注意力都投向了這樣一些產業。再加上歷史上對傳統技藝的毀滅性的破壞,使得一種繼承關係被打破,繼而也導致了如今的狀態。但是我相信隨著人們對傳統技藝的追尋與再認識,以及大眾審美的慢慢回歸,最終這種深植於記憶深處的手作溫度會重回日常,並且日趨繁榮,因為我們的審美,就是在這歷史久遠的技藝中逐漸形成的。

鄧彬

畢業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版畫專業,現執教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因其金繕技藝了得,被譽為“中國金繕第一人”致力於古代傢俱修復、漆藝領域。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創,轉載請注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