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陸儼少:不能拿別人糟粕和垃圾拼湊一起,攤開紙才想到畫

陸儼少

1909-1993年

陸儼少, 又名砥, 字宛若, 擅畫山水, 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 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

線條疏秀流暢, 剛柔相濟。 雲水為其絕詣, 有雄秀跌宕之概。 勾雲勾水, 煙波浩淼, 雲蒸霧靄, 變化無窮, 並創大塊留白、墨塊之法。 兼作人物、花卉, 書法亦獨創一格。

陸儼少1927年拜馮超然為師, 並與吳湖帆相識, 在兩位先生處, 看到不少歷代名家真跡。 抗日戰爭期間, 陸儼少流寓內地, 1946年回歸故鄉。 在此之前, 陸儼少的作品大部分是對古代傳統的消化和吸收。 返鄉途徑三峽的經歷, 引發了他的創新意識, 開始將以前局部改造傳統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

1956年, 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1961年至1966年, 赴浙江美術學院兼職山水畫教席;在此期間, 其繪畫個性得以發展, 最終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放和收

畫要放, 也要能收。 畫山水首先必須摸清楚山石的向背結構, 峰巒及其龍脈的起伏走向, 樹的分枝, 泉流的源委, 雲氣的往來, 道路的出入, 橋樑屋宇的位置等等, 甚至一根細草, 一叢蘆葦, 也都要有交代。 當初學時期, 沒有細緻而精到地摸索一番, 使它了然於胸中, 這樣就想放, 就想超脫畦徑,

創立面目, 正為沒有經過收的功夫, 心中無數, 放手亂塗, 筆墨無方, 徒驚世目。 如經細細推敲, 墨團之外, 內容空虛, 一無所有。 而且習慣於這樣的“放”, 盡情直下, 如脫韁之馬, 不可收束, 就是回過頭來, 再想做點基本功夫也不可能。 所以一定要在早年時期扎扎實實做基本功, 等到火候既到, 這時面目已具, 創法有成, 放筆直下, 似不思考, 而實精思熟慮, 無懈可擊。 所以在初學的時候, 不宜放得過早, 將會限制將來的提高。

陸儼少作品

動和靜

山水畫求其靜中有動, 動中有靜。 峰巒、山石、屋宇、橋樑之類, 是靜止的東西, 要畫得穩重。 雲水等要畫得流動, 草樹有風則動, 無風則靜, 在動靜之間。 畫雪景要畫得靜, 畫大風大雨要畫得動。 由於物件的殊異, 引起了畫法的動靜不同。 山是靜的, 由於雲氣的流動而益見其靜;急流是動的, 由於礁石的兀峙而益見其動。 同樣的情形, 形成矛盾的兩個方面, 但要求其統一, 形成很好的對比。 再如, 有的筆沉著凝重, 力透紙背, 有不可動搖之勢, 是屬於靜的方面,

如畫山石等等。 而畫雲水, 用筆流暢飛動, 和山石在筆墨上形成尖銳的對比, 使動者益動, 靜者益靜。 但在另一方面, 靜中也有動, 動中也有靜, 峰巒因雲氣的流動, 也好象在奔走;急流因礁石的阻擋, 也咽塞而徘徊。 此就其整個大體而言, 在局部細部, 用筆也要動靜參用, 幾筆凝重沉著之間, 參以幾筆飛動之勢, 求其不平, 而得節奏之美。

陸儼少作品

沉著和痛快

沉著痛快,是評畫的很高標準。沉著和痛快,是兩回事,往往沉著了就不能痛快;痛快了就不能沉著。二者一靜一動,好象不可兼得。實則二者毫不矛盾,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沉著,而沒有痛快,筆墨就要“呆”、要“木”。如果只有痛快而沒有沉著,那未所謂痛快,每每要滑到“輕”和“薄”上去。所以有了沉著,再加痛快,才能做到筆墨運用的極致。我的經驗,下筆之前,必須運氣,運指腕。然後下筆之際,氣沉丹田(利用腹部呼吸),同時很靈活地運用指和腕,心有定力,下筆直書,做到既扎實,又飛動。平時加強訓練,腦子裡時常要有此境界,日積月累,功到自成。

陸儼少作品

畫貴自然

山水畫首貴自然,切忌做作,不但在章法上要來龍去脈,開合清楚,順情合理,毫不牽強。就是在用筆上,也要揮寫自如,節奏分明。作者有此情調,看畫者才能與之共鳴,收到舒暢愉怡、精神向上的效果。如果不是這樣,用筆欲行又止,妄生圭角,霸悍狂怪,不近人情,看之彆扭,即不是好畫。畫有畫品,因人而異,首貴乎真。有時從容不迫,雲煙落紙,弄筆如彈丸,隨意點染,皆成文章;有時揎拳卷袖,狂叫驚呼,下筆如急風驟雨,頃刻而就。不論何種畫品,第一要真,要自然。急所應急,慢所應慢,有時振筆疾書,有時輕描淡寫。好比聽琴聽琵琶,有時呢呢如兒女語,有時如壯士赴戰場,總之輕重徐疾,相互應用,使一幅畫有 ,有低潮,波瀾起伏,氣象萬千,要讓覽者應接不暇,挹趣無窮。

陸儼少作品

創立面目

一個人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不強求硬做而成。如果塗了花臉說他有面目,這個面目也不可貴。一定要結合自已的各種修養,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這樣形成一個面目,才是可貴。但也不是說有了面目就算好,獐頭鼠且,也是一個面目,但這個面目不討人歡喜,必須有一個使人看了心愛,過後還要想看的面目。

格調二字,雖然好象是抽象的東西,但形成好面目,必須有高格調,這種高格調,是摒去了上面所說的甜俗氣、獷悍氣、陳腐氣、黑氣等等。吸取外來,不是拿別人的糟粕和垃圾拼湊一起,成了垃圾箱、泔腳缸,而是冶鑄百家的精華,成為一塊好鋼。看上去有自己獨特的面目,而細細推尋,各有來歷,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創新不已,面目日變,年歲已邁,而藝術生命常青不老,最為可貴。

陸儼少作品

兼 善

我們往往看到山水畫家,偶作花卉,能夠脫去花卉畫家的老框框,自出新意,別饒奇趣。但是花卉畫家,如作山水,多不入格,其故何在?我的不成熟體會:山水畫用筆變化最多,點線上有了功夫,用在花卉上,好比有了五千兵,只用三千,自能指揮如意,綽綽有餘。花卉畫上點線用筆變化較少,用來畫山水,好比只有三千兵,卻要當五千用,以少用多,當然捉襟見肘,使轉不靈。而且在畫史上每有山水、人物、花卉三者兼工的畫家,一般也是花卉最好,山水最次。現在我們要求繪畫為三大革命服務,不宜分工太細,以致局限太多。所以山水畫家,最好兼工人物花卉,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山水畫上,也多需要點綴人物花卉,所以兼工,對山水畫本身,也有好處的。

陸儼少作品

學畫時間

有些人常恨作畫時間太少。如果作畫時間實在太少,甚至沒有,固然有礙作畫的提高,但從早到晚,筆不停畫,也不一定可以提高很多。第一須要多想,時時存想,有一個“畫”字在腦子裡,涵泳醞釀,再加之適當的肌肉訓練,這樣也不害其時間較少,也可達到提高的目的。而且把全部精力都撲在畫上,不問其他學問,也不一定可以得到不斷提高的效果。尤其已到相當水準,再想往上提,更是這樣。以我個人的學習經驗,全部精力是十分的話,三分寫字,讀書——包括讀馬列著作以及中外文學書,倒要占去四分,作畫卻僅僅是三分。這種分法,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不同,不能要求一律。但以我個人的經歷,認為是行之有效的。

這三種學問,也就是時常講的“詩、書、畫”。這三個姐妹藝術,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宋代陸放翁告誡他的兒子做詩說,“功夫在詩外”,是一點也不錯的。如果一頭只埋在畫裡,沒有其他學問的互相促進,到一定程度,再提高是很難的。我們不能求速效,學畫在初學階段,兼學寫字,並讀些書,看不出什麼效果,但到一定的階段,便見分曉,就覺得讀書寫字,有些功夫,對提高有很大的好處。不僅在讀書的時候要想到畫,寫字的時候要想到畫,而且在平常生活的接觸中,也要時刻想到畫,不能一張紙攤開來才想到畫。從前有個故事:宋代翟院深,起初畫未成名,做吹鼓手,他看到夏天雲彩的變化而想到畫。在寫字上這樣的故事更多,如唐代張旭看麼孫大娘舞劍器,以及遇到擔夫爭道而草書長進;宋代黃山谷看長年蕩槳,聞江水暴漲而悟筆法。一定要有這種精神,深思妙悟,鍥而不捨,積之歲月,而後有成。

陸儼少作品

推陳出新

學畫山水,不能全憑一己白手起家,必須學習傳統。但是學到傳統之後,不能停留在傳統上,還必須“化”,化為自己的東西,化為時代的東西,闖出一條路子來,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繪畫藝術和別的藝術一樣,貴在創造,使人看了有新鮮的感覺。如果抄襲別人,不加以“化”,完全是別人的面目,尤其一些大名家,大家所熟知的面目,那就不新鮮了,也就不能吸引人,失去藝術的魅力。所以必須推陳出新,從陳的基礎上推進一步,化入自己的東西,創造出新的面目來。

整理:《一幅好畫》頭條社

主題:大師的藝術,大美的生活

編輯:FANG

陸儼少作品

沉著和痛快

沉著痛快,是評畫的很高標準。沉著和痛快,是兩回事,往往沉著了就不能痛快;痛快了就不能沉著。二者一靜一動,好象不可兼得。實則二者毫不矛盾,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沉著,而沒有痛快,筆墨就要“呆”、要“木”。如果只有痛快而沒有沉著,那未所謂痛快,每每要滑到“輕”和“薄”上去。所以有了沉著,再加痛快,才能做到筆墨運用的極致。我的經驗,下筆之前,必須運氣,運指腕。然後下筆之際,氣沉丹田(利用腹部呼吸),同時很靈活地運用指和腕,心有定力,下筆直書,做到既扎實,又飛動。平時加強訓練,腦子裡時常要有此境界,日積月累,功到自成。

陸儼少作品

畫貴自然

山水畫首貴自然,切忌做作,不但在章法上要來龍去脈,開合清楚,順情合理,毫不牽強。就是在用筆上,也要揮寫自如,節奏分明。作者有此情調,看畫者才能與之共鳴,收到舒暢愉怡、精神向上的效果。如果不是這樣,用筆欲行又止,妄生圭角,霸悍狂怪,不近人情,看之彆扭,即不是好畫。畫有畫品,因人而異,首貴乎真。有時從容不迫,雲煙落紙,弄筆如彈丸,隨意點染,皆成文章;有時揎拳卷袖,狂叫驚呼,下筆如急風驟雨,頃刻而就。不論何種畫品,第一要真,要自然。急所應急,慢所應慢,有時振筆疾書,有時輕描淡寫。好比聽琴聽琵琶,有時呢呢如兒女語,有時如壯士赴戰場,總之輕重徐疾,相互應用,使一幅畫有 ,有低潮,波瀾起伏,氣象萬千,要讓覽者應接不暇,挹趣無窮。

陸儼少作品

創立面目

一個人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不強求硬做而成。如果塗了花臉說他有面目,這個面目也不可貴。一定要結合自已的各種修養,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這樣形成一個面目,才是可貴。但也不是說有了面目就算好,獐頭鼠且,也是一個面目,但這個面目不討人歡喜,必須有一個使人看了心愛,過後還要想看的面目。

格調二字,雖然好象是抽象的東西,但形成好面目,必須有高格調,這種高格調,是摒去了上面所說的甜俗氣、獷悍氣、陳腐氣、黑氣等等。吸取外來,不是拿別人的糟粕和垃圾拼湊一起,成了垃圾箱、泔腳缸,而是冶鑄百家的精華,成為一塊好鋼。看上去有自己獨特的面目,而細細推尋,各有來歷,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創新不已,面目日變,年歲已邁,而藝術生命常青不老,最為可貴。

陸儼少作品

兼 善

我們往往看到山水畫家,偶作花卉,能夠脫去花卉畫家的老框框,自出新意,別饒奇趣。但是花卉畫家,如作山水,多不入格,其故何在?我的不成熟體會:山水畫用筆變化最多,點線上有了功夫,用在花卉上,好比有了五千兵,只用三千,自能指揮如意,綽綽有餘。花卉畫上點線用筆變化較少,用來畫山水,好比只有三千兵,卻要當五千用,以少用多,當然捉襟見肘,使轉不靈。而且在畫史上每有山水、人物、花卉三者兼工的畫家,一般也是花卉最好,山水最次。現在我們要求繪畫為三大革命服務,不宜分工太細,以致局限太多。所以山水畫家,最好兼工人物花卉,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山水畫上,也多需要點綴人物花卉,所以兼工,對山水畫本身,也有好處的。

陸儼少作品

學畫時間

有些人常恨作畫時間太少。如果作畫時間實在太少,甚至沒有,固然有礙作畫的提高,但從早到晚,筆不停畫,也不一定可以提高很多。第一須要多想,時時存想,有一個“畫”字在腦子裡,涵泳醞釀,再加之適當的肌肉訓練,這樣也不害其時間較少,也可達到提高的目的。而且把全部精力都撲在畫上,不問其他學問,也不一定可以得到不斷提高的效果。尤其已到相當水準,再想往上提,更是這樣。以我個人的學習經驗,全部精力是十分的話,三分寫字,讀書——包括讀馬列著作以及中外文學書,倒要占去四分,作畫卻僅僅是三分。這種分法,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不同,不能要求一律。但以我個人的經歷,認為是行之有效的。

這三種學問,也就是時常講的“詩、書、畫”。這三個姐妹藝術,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宋代陸放翁告誡他的兒子做詩說,“功夫在詩外”,是一點也不錯的。如果一頭只埋在畫裡,沒有其他學問的互相促進,到一定程度,再提高是很難的。我們不能求速效,學畫在初學階段,兼學寫字,並讀些書,看不出什麼效果,但到一定的階段,便見分曉,就覺得讀書寫字,有些功夫,對提高有很大的好處。不僅在讀書的時候要想到畫,寫字的時候要想到畫,而且在平常生活的接觸中,也要時刻想到畫,不能一張紙攤開來才想到畫。從前有個故事:宋代翟院深,起初畫未成名,做吹鼓手,他看到夏天雲彩的變化而想到畫。在寫字上這樣的故事更多,如唐代張旭看麼孫大娘舞劍器,以及遇到擔夫爭道而草書長進;宋代黃山谷看長年蕩槳,聞江水暴漲而悟筆法。一定要有這種精神,深思妙悟,鍥而不捨,積之歲月,而後有成。

陸儼少作品

推陳出新

學畫山水,不能全憑一己白手起家,必須學習傳統。但是學到傳統之後,不能停留在傳統上,還必須“化”,化為自己的東西,化為時代的東西,闖出一條路子來,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繪畫藝術和別的藝術一樣,貴在創造,使人看了有新鮮的感覺。如果抄襲別人,不加以“化”,完全是別人的面目,尤其一些大名家,大家所熟知的面目,那就不新鮮了,也就不能吸引人,失去藝術的魅力。所以必須推陳出新,從陳的基礎上推進一步,化入自己的東西,創造出新的面目來。

整理:《一幅好畫》頭條社

主題:大師的藝術,大美的生活

編輯:FA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