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詩詞中的商丘(二十)

■主講人:劉萬華, 河南商城人, 商丘師範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文學博士。

上期中, 劉萬華副教授已為大家解讀“蘇門四學士”中黃庭堅、秦觀兩人的部分作品。 本期, 劉萬華繼續解讀“蘇門四學士”餘下二人晁補之、張耒作品中的商丘元素。 晁補之曾在商丘為官, 對商丘一些風物的描寫真實而直觀。 其《照碧堂記》一文, 不僅展示了照碧堂上觀商丘景色之盛, 也側面證實了商丘曲藝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繁榮昌盛。 張耒《自南京之陳宿柘城》《倉前村民輸麥行並序》則記錄了當時百姓生活之疾苦。

《好事近 (南都寄曆下人)》

絲管鬧南湖, 湖上醉游時晚。 獨看小橋官柳, 淚無言偷滿。

坐中誰唱解愁辭, 紅妝勸金盞。 物是奈人非是, 負東風心眼。

解析:作品選自《晁補之詞編年箋注》。 晁補之(1053年—1110年), 字無咎, 號歸來子, 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 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 晁補之生長在士宦之家、書香門第, 幼能屬文, 日誦千言, 早負盛名。 《宋史》有其傳。 晁補之曾因修《神宗實錄》失實罪名, 連貶應天府、亳州、信州等地, 因此留下了與商丘有關的作品。 晁補之工詩善文, 所作詩文凡70卷, 名《雞肋集》, 另有收錄晁補之詞作的《晁氏琴趣外篇》6卷, 均有輯本傳世。 今人喬力將其詞校注整理為《晁補之詞編年箋注》(齊魯書社, 1992年)。

紹聖二年(1095年)春,

晁補之離齊州赴通判應天府任, 對於這次貶謫, 他心頭鬱鬱不解。 此詞當為初至應天府任所時作。 上闋寫南湖景色絢麗, 遊人如市, 笙歌歡徹, 自己卻獨獨觀柳枝而暗暗垂淚。 這是為什麼呢?並不明言。 下闋則另撇開一筆, 說歌女殷勤勸酒, 唱曲解愁。 不過這愁字又怎能輕易消釋?至此, 始就“物是奈人非是”二句結束, 並暗暗照應了前面的“淚無言偷滿”, 總為柳色青青, 兩地春心並無異樣, 只是人卻難留啊!這首小詞, 造語清淺, 筆致流暢, 全然無須典故的牽引烘托, 但亦情味深永。

晁補之在作品中花費了不少筆墨來描繪商丘景色, 以此來襯托個人心事。 如作於紹聖三年(1096年)通判毫州(今安徽亳州)時的《水龍吟(寄留守無愧文)》一詞,

上闋憶趙無愧, 仍從應天府的南湖景色著筆, 意致輕靈, 多見疏雋清麗韻味;下闋注重於自我境遇情懷的抒寫, 劉、白等唐賢的引入, 並不獨取其文采風流、輝耀百代, 而是更有感於仕途坎坷、宦海險惡這方面歷史現實的相似, 因之結拍仍歸束到眼前來, 以情化景, 含思沉鬱, 一派迷惘悵望溢諸言外。

《照碧堂記》

解析:本文寫于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二月。 照碧堂位於應天府城的城牆上, 年久失修, 曾肇出知應天府時斥資將其修葺一新, 囑晁補之作此記。

據《明一統志》中記載, 照碧堂“在府舊南城上。 宋建南都, 作於城上, 以臨南湖, 故名”。 朱彝尊在為宋犖所寫《楓香詞序》中這樣記載:“商丘之南京也, 東都盛時, 由汴水浮舟, 達通津門三百里而近。

車徙之擊互, 冠蓋之絡繹, 妖童光伎自露臺瓦市, 而至樂府之流傳。 朝依聲而夕勾隊於照碧堂上, 蓋流風雖遠, 遺響宜有。 ”由此可知, 照碧堂是當時的大型演出場所, 日夜都有戲曲演出。

晁補之于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降應天府通判, 曾在商丘居住半年。 六年後, 晁補之再因黨爭, 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寫此文。

曾肇(1047年—1107年), 字子開, 建昌南豐人, 為曾鞏、曾布的弟弟, 其因名列元祐黨籍, 一再被貶。 晁補之于揚州任時, 曾與曾肇相偕遊湖, 因二人遭遇類似, 所以相惜之心特別濃厚。

作者描繪在照碧堂上觀景之盛:“拊檻極目, 天垂野盡, 意若遐騖太空者, 花明草熏, 百物媚嫵, 湖光彌漫, 飛射堂棟, 長夏畏日, 坐見風雨自堤而來, 水波紛紜,

柳搖而荷靡, 鷗鳥盡舞, 客顧而嬉, 翛然不能去。 ”文字清新流暢, 生動活潑, 只是通篇行文略嫌冗雜, 失諸晦澀。

《泊南京登岸有作呈子由子中子敏逸民》

客行歲雲暮, 孤舟沖北風。

出門何蕭條, 驚沙吹走蓬。

北涉濉河水, 南望宋王台。

落葉舞我前, 鳴鳥一何哀。

重城何喧喧, 車馬溢四郭。

朱門列大第, 高甍麗飛閣。

湯湯長河水, 赴海無還期。

蒼蒼柏與松, 岡原常不移。

覽物若有歎, 誰者知我心?

口吟新詩章, 手撫白玉琴。

鳴琴感我情, 一奏涕淚零。

子期久已死, 何人為我聽?

推琴置之去, 酌我黃金罍。

幽憂損華姿, 流景良易頹。

解析:作品選自《張耒集》卷9。 作者張耒(1054年—1114年), 字文潛, 號柯山, 祖籍亳州譙縣(今屬安徽), 生長于楚州淮陰(今屬江蘇), 晚年居河南淮陽。 他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三人被時人譽為“蘇門四學士”。 《宋史》卷444有傳。著作有《柯山集》50卷、《拾遺》12卷、《續拾遺》1卷、《宛邱集》,詞有《柯山詩餘》。今人李逸安等點校有《張耒集》(中華書局,1990年)。其詩多反映民生苦樂,把風霜雨雪與農事歉豐聯繫起來,抒發與農民同憂喜的摯情。詩風質樸平易,簡淡秀朗。由於他生活閱歷的環境與商丘鄰近,所以有不少這方面的詩作。

此詩作于元豐元年(1078年)歲暮,張耒赴任壽安尉途中,至南京,遂有此作呈好友蘇轍(子由)、王肄(子中)、王遹(子敏)、文務光(逸民)等人。歲暮時節,驚沙吹蓬,落葉飛舞,詩人孤身一人,沿運河一路北上,來到了“重城何喧喧,車馬溢四郭。朱門列大第,高甍麗飛閣”——繁華的南京城,兩相對比,更突出了作者懷才不遇的鬱悶之情。臨行,蘇轍等人賦詩送別並安慰張耒,兩人同病相憐,互有贈答,相互慰藉。

《自南京之陳宿柘城》

荒城人稀荊棘老,野兔驚跳出寒草。

茫茫落日黃雲西,驅馬城邊尋古道。

入門四顧皆桑田,居民三五依道邊。

暮投佛寺下馬立,沖眼滿屋燃萁煙。

老僧自言八十餘,老矣不能營所居。

村童依灶展敗席,上有空梁懸木魚。

旋汲新泉濯雙手,青燈照客黃昏後。

群兒爛漫眠我前,新月欲傾光入牖。

夜敲僧室借酒壺,不惜青錢取次沽。

酒香入戶推枕起,剔燈吹火燃銅盂。

大杯一沃不留滴,滿眼棼然睡來集。

明朝上馬倒殘壺,不怕新霜敗裘濕。

解析:張耒自南城赴陳州,路過柘城,所見所感,遂賦此作。詩人眼中滿是水災之後的淒涼景象:城池荒廢,人煙稀少,城池內外荊棘滿地,居所變為桑田,百姓流離失所。詩人在唏噓感歎之餘,不僅表達了對災民的同情,也流露了對官員賑災不力的批評。

張耒另一首《戲同小兒作望南京內門》意境截然不同。“別都制度擬王畿,雙闕岧(上山,下堯)望太微。萬乘旂常難望幸,九天樓觀自相輝。百年龍虎興王氣,萬雉金湯卻敵威。一夢江南尚淹泊,風塵似欲變征衣。”詩歌寫出了作為陪都之一的南都,在制度以及城池規模上場面宏大,強調南京作為宋代建號之地,所具有的恢弘的“龍虎興王氣”,能夠震懾敵威。

《倉前村民輸麥行並序》

“余過宋,見倉前村民輸麥,止車槐陰下,其樂洋洋也。晚複過之,則扶車半醉,相招歸矣。感之,因作輸麥行,以補樂府之遺。”

場頭雨幹場地白,老稚相呼打新麥。

半歸倉廩半輸官,免教縣吏相催迫。

羊頭車子毛巾囊,淺泥易涉登前岡。

倉頭買券槐陰涼,清嚴官吏兩平量。

出倉掉臂呼同伴,旗亭酒美單衣換。

半醉扶車歸路涼,月出到家妻具飯。

一年從此皆閑日,風雨閉門公事畢。

射狐罝免歲蹉跎,百壺社酒相經過。

解析:此詩描寫農民負擔雖然很沉重,官府的催迫也很嚴厲,而能留下一半仍使農民覺得滿足。這首詩有濃厚的與民同樂的味道,但民之樂實由於“半歸倉廩”,而這既由於風調雨順獲得豐收,也因為官府未盤剝至盡,因此,本詩對民樂的強調歌詠,有向統治者披陳輕徭薄賦即能與民生息的思想。

《宋史》卷444有傳。著作有《柯山集》50卷、《拾遺》12卷、《續拾遺》1卷、《宛邱集》,詞有《柯山詩餘》。今人李逸安等點校有《張耒集》(中華書局,1990年)。其詩多反映民生苦樂,把風霜雨雪與農事歉豐聯繫起來,抒發與農民同憂喜的摯情。詩風質樸平易,簡淡秀朗。由於他生活閱歷的環境與商丘鄰近,所以有不少這方面的詩作。

此詩作于元豐元年(1078年)歲暮,張耒赴任壽安尉途中,至南京,遂有此作呈好友蘇轍(子由)、王肄(子中)、王遹(子敏)、文務光(逸民)等人。歲暮時節,驚沙吹蓬,落葉飛舞,詩人孤身一人,沿運河一路北上,來到了“重城何喧喧,車馬溢四郭。朱門列大第,高甍麗飛閣”——繁華的南京城,兩相對比,更突出了作者懷才不遇的鬱悶之情。臨行,蘇轍等人賦詩送別並安慰張耒,兩人同病相憐,互有贈答,相互慰藉。

《自南京之陳宿柘城》

荒城人稀荊棘老,野兔驚跳出寒草。

茫茫落日黃雲西,驅馬城邊尋古道。

入門四顧皆桑田,居民三五依道邊。

暮投佛寺下馬立,沖眼滿屋燃萁煙。

老僧自言八十餘,老矣不能營所居。

村童依灶展敗席,上有空梁懸木魚。

旋汲新泉濯雙手,青燈照客黃昏後。

群兒爛漫眠我前,新月欲傾光入牖。

夜敲僧室借酒壺,不惜青錢取次沽。

酒香入戶推枕起,剔燈吹火燃銅盂。

大杯一沃不留滴,滿眼棼然睡來集。

明朝上馬倒殘壺,不怕新霜敗裘濕。

解析:張耒自南城赴陳州,路過柘城,所見所感,遂賦此作。詩人眼中滿是水災之後的淒涼景象:城池荒廢,人煙稀少,城池內外荊棘滿地,居所變為桑田,百姓流離失所。詩人在唏噓感歎之餘,不僅表達了對災民的同情,也流露了對官員賑災不力的批評。

張耒另一首《戲同小兒作望南京內門》意境截然不同。“別都制度擬王畿,雙闕岧(上山,下堯)望太微。萬乘旂常難望幸,九天樓觀自相輝。百年龍虎興王氣,萬雉金湯卻敵威。一夢江南尚淹泊,風塵似欲變征衣。”詩歌寫出了作為陪都之一的南都,在制度以及城池規模上場面宏大,強調南京作為宋代建號之地,所具有的恢弘的“龍虎興王氣”,能夠震懾敵威。

《倉前村民輸麥行並序》

“余過宋,見倉前村民輸麥,止車槐陰下,其樂洋洋也。晚複過之,則扶車半醉,相招歸矣。感之,因作輸麥行,以補樂府之遺。”

場頭雨幹場地白,老稚相呼打新麥。

半歸倉廩半輸官,免教縣吏相催迫。

羊頭車子毛巾囊,淺泥易涉登前岡。

倉頭買券槐陰涼,清嚴官吏兩平量。

出倉掉臂呼同伴,旗亭酒美單衣換。

半醉扶車歸路涼,月出到家妻具飯。

一年從此皆閑日,風雨閉門公事畢。

射狐罝免歲蹉跎,百壺社酒相經過。

解析:此詩描寫農民負擔雖然很沉重,官府的催迫也很嚴厲,而能留下一半仍使農民覺得滿足。這首詩有濃厚的與民同樂的味道,但民之樂實由於“半歸倉廩”,而這既由於風調雨順獲得豐收,也因為官府未盤剝至盡,因此,本詩對民樂的強調歌詠,有向統治者披陳輕徭薄賦即能與民生息的思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