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愛字畫丨文征明瘋狂起來,張旭都得靠邊站!隨便手稿,便是秒殺!

文征明(1470.11.28—1559.3.28), 原名壁(或作璧), 字征明。 四十二歲起, 以字行, 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 故號“衡山居士”, 世稱“文衡山”, 漢族, 長州(今江蘇蘇州)人, 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 因官至翰林待詔, 私諡貞獻先生, 故稱“文待詔”、“文貞獻”。 為人謙和而耿介, 甯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 文征明託病不前往。 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 授翰林待詔。 他不事權貴, 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 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 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 詩、文、書、畫無一不精, 人稱是“四絕”的全才, 詩宗白居易、蘇軾, 文受業于吳寬,

學書于李應禎, 學畫于沈周。 其與沈周共創“吳派”。 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 在詩文上, 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1525年作 行書次韻陳道濟雜詩 手卷 水墨紙本

早年時光

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年11月28日), 文征明生於一個武官家庭。

成化八年壬辰(1472年), 父林舉進士, 擔任溫州永嘉縣令。 攜家赴任。 母祁氏相繼攜文征明兄弟前往文林赴任地。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年), 文征明小時候生性遲鈍但是為人忠厚。 同年五月廿七日, 母祁氏卒。 於是被撫養于裡中外祖母家。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

7歲的文征明還不能說話, 但父親文林認為他會大器晚成。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 11歲開始能說話, 於是就讀外塾。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 父文林起複知博平縣。 征明隨侍。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年), 文林因為政績考核要前往京城, 征明隨侍。 不久提拔為南京太僕寺丞, 請假回歸故里。 返吳後, 文征明與唐寅、都穆結為朋友;並且跟從都穆學詩。 唐寅也經常來到文征明家, 向文林請教。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年), 隨父在安徽, 讀書並且認真體會古人之德, 能自會有所得。 後其父擔任太僕寺少卿, 文征明作為官屬, 陪侍父親文林左右。

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 從安徽歸還故鄉, 成為鄉里的秀才。 歲試時, 宗師批評文征明其字不佳, 評價為三等。 因此文征明開始精研書法,

刻意臨學。 與蔡羽、吳爟結為朋友。

書文同進

弘治二年己酉(1489年), 當時學官嚴厲, 拘文法, 循章句。 文征明雖然練習程式之文, 但是心底裡卻很是不願意學習。 於是在間隙讀《左傳》、《史記》、兩《漢書》及古今文集。 與祝明、都穆、唐寅提倡為古文辭。 祝允明、楊循吉皆折輩行相交。 初識沈周, 觀沈周畫《長江萬里圖》於雙娥精舍, 很是羡慕和讚賞他的繪畫技藝, 於是跟從沈周學畫。 周剛開始不希望文征明因為繪畫妨礙了他的科舉大業, 但是最終還是傾盡全力將所有的畫藝教授給他;並且非常喜歡和器重他。

弘治四年辛亥(1491年), 跟從南京太僕寺少卿李應禎學書。 李應禎書跡清古, 將其書訣傳授征明。

弘治五年壬子(1492年), 父林移病歸,

這個時候李應禎致仕, 同舟東歸, 相從甚樂。 抵家後, 于所居隙地築停雲館。 娶昆山吳愈第三女。 征明內行淳古, 和妻子白頭偕老, 一生之中從未變過心。

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 為王銀鉤勒竹題詩。 跋夏昺畫《雲山圖》。 得到一古硯, 取名“五星”, 詩以紀之。 當時唐寅放誕不羈。 征明雖然其性格和唐寅完全不一樣, 兩人卻親密無間。

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 以父命從吳寬游, 時寬丁繼母憂于家, 悉以古文法授之, 且為延譽於公卿間。 秋, 第一次趕赴南京參加鄉試, 考試不中。 認識金陵顧璘、陳沂、王韋、徐霖。 畫《金焦落照圖》。 曾經與唐寅商酌畫法, 認為作畫應以六朝為師, 設色以閑淡為貴。 又謂南宋李唐丘壑佈置, 可為初學之師。

屢試不第

弘治十年丁巳(1497年), 與徐禎卿、錢同愛、朱凱、張靈等交往同遊。 征明既博古善議論,又通曉元、明之際舊事,為時推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號稱為“吳中四才子”。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年),春,父林出任溫州知府。秋,二試應天不利,唐寅考試應天府鄉試第一。父林在任,還書誡慰之。有《詠文信國事》詩,又畫信國公像。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唐寅被罷黜,撰寫長文給文征明,以表達其志向,文征明因為都穆檢舉唐寅開始疏遠都穆。當年文征明遠遊閩、浙、湘、贛。六月七日,文林病逝,享年五十五歲。文征明攜帶醫生前往去幫父親檢查疾病,卻晚了三日才到。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七月,文征明三試應天,考試不中,陳淳同行。觀唐閻立本畫、元趙孟頫書,跋之。友人曾經掘地得宋高宗與嶽飛手敕刻石,沈周與文征明皆題《滿江紅》詞。又沈周畫山梔以配征明畫菊並題。[4]

正德二年丁卯(1507年),兄長文奎因事遭到麻煩,文征明千方百計為兄長調和維護,滿了一個月事情才得以成功化解。五月十一日,前往相城訪沈周。周命鉤撫無錫華氏藏《唐摹萬歲通天進帖》。秋,四試應天,考試不中。

正德四年己巳(1509年),春,為金陵嚴賓題舊作《桐陰高士圖》。朱應登自南京戶部主事升延平知府,文征明為之作《劍浦春雲圖》送別。功名未就,以筆墨為生計,不無食指之憂,有寄陳鑰乞米詩。

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正月廿八日,為朱承爵跋所藏蘇軾父子帖。五試應天,考試不中。應吳興吳琉邀請,撰送劉麟擢守西安敘。

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六月,小楷抄錄《鐵崖諸公花遊倡和詩》並追和一首,贈與弟子王守。六試應天,考試不中。順道至滁訪叔父森。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秋,七試應天,考試不中。重陽日,小集唐寅北園,有詩。時寅已治圃舍北桃花塢中,結亭曰夢墨,自號六如。

入仕乞歸

嘉靖二年(1523年),文征明接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以貢生進京,經

文征明蘇州石刻像

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

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居官三年,考滿,當赴吏部,而因有所顧慮徘徊不前沒去赴職。再上疏乞歸,再次沒有答覆。大概自官京師,歸思未嘗稍釋,多有懷歸之作,如《病中又懷吳中諸寺》等詩。張璁既用議禮驟貴,諷征明主之,征明辭。至是,楊一清與璁謀,欲遷征明官。征明乃多次上疏乞歸,始得致仕。十月十日出京,阻冰潞河。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巡按郭宗皋為征明建坊于德慶橋西。征明以書與知府王儀請辭,未果。三月,《停雲館帖》卷二“唐撫晉帖”上石。五月十七日,王榖祥過訪,談及畫竹,為寫竹冊並識。

遊山作畫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年)三月七日,七十五歲的文征明與諸友游東禪寺及南城,見桃花盛放,歸寫《桃源洞小景》並書《桃花源記》。望日,與朱朗、周天球、彭年及子彭、台至宜興,游史濟玉陽洞天。此行曾為宜興吳儔作《滄谿圖》。七月,行書《蘭亭序》扇。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年)三月,文征明與湯珍、錢同愛及甥陸之箕遊宜興善權洞。過吳氏,觀吳倫舊藏趙伯駒《春山樓臺圖》並題。四月十日,小楷《千字文》於玉磬山房。六月八日,為華雲寫生十幅,用細筆白描,而神明不衰。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二月四日,跋米芾臨《禊帖》。是月,《停雲館帖》卷十“國朝名人書”摹勒上石。三月既望,病癒,行書《早朝詩》十首。觀仇英畫《玩古圖》,作《玩古圖說》。是月,跋《蘭馨帖》,考定為唐張旭書。[3]

執筆而逝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年),二月既望,行書《山居篇》及前後《赤壁賦》。春,久雨。客攜沈周《溪山深秀圖》至玉磬山房,借留半載,摹臨一過並題。偶得古紙數翻,作墨戲並錄舊作。四月既望,仿倪瓚作小幅。是月,雨窗作《雲山卷》並題。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為禦史嚴傑母書寫墓誌,沒有寫完就離開了人世。其弟子私諡貞獻。

成就綜述

文征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

《歸去來兮辭》頁,明,文徵明書(2張)

事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幹筆皴擦和書法飛白,于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佈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棱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徵,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文征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征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文征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文征明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的領袖,門人、弟子眾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5]

繪畫成就

初期作品

冰姿倩影圖(3張)

文征明初期的作品,可以看見其纖細而精密記憶及有力的組織能力的表現方法。用普通線條的細心描寫,不但很精緻,一旦使用模糊的效果,在微妙的灰色部分就會生動起來。濃墨通常只作重點式地使用,色彩也就淡多了。這麼做的結果,根據畫冊中的《風雨孤舟圖》或米芾風格的《春山煙樹圖》,就要被歸入宋末繪畫的樣式。然而在同時,這圖甚至連《雨餘春樹圖》使用青綠色的古風或《溪山深雪圖》的雪景技巧都談不上。當時活躍于蘇州的畫家們,尤其是承教于沈周的弟子,封元代大家都有相當的敬慕之意。《仿王蒙山水圖》是文征明透過其生活體驗,所做的一連串相同主題的作品中最早的一幅。在《東林避暑圖》中——稍稍大膽地使用沈周的風格——可以看出倪瓚的格調。在纖細的小品《秋山圖》裡也可看到吳鎮的影子;現存于上海的《天平紀遊圖》(1508年),即是用黃公望的格調。而代表性的《聽泉圖》裡的敏銳和簡潔,以及簡拙的古風,都比較接近趙孟頫的風格。[6]

此時文征明的山水畫有兩種比較典型的風格:“粗文”和“細文”。他的粗筆山水主要取法沈周和吳鎮,在粗簡中表現出層次和韻味;細筆山水則取法于趙孟頫、王蒙,用筆細密,佈景繁密。設色多以青綠重彩或間施淺絳繪之,清雅寧靜,具有很強的裝飾意味。文征明性情溫和儒雅,尤推崇秀潤、細麗、含蓄的畫風,作品以細筆山水為主。這與沈周的雄強剛健、粗獷張揚的畫風明顯不同。收藏界歷來有“粗文細沈”之說,他的粗筆山水因數量較少而更受藏家鍾愛。

後期作品

文征明後期作品,將青綠法和淺降法結合運用。文征明的青綠山水有兩種,一種是較濃的,另一種是較淡的。前一種作品如《仿趙伯驌後赤壁圖》、《春深高樹圖》、《曉春高樹圖》等,後一種作品比較多,如《蘭亭序》、《雨餘春樹圖》、《滸溪草堂圖》等。文征明在青綠山水的設色方面繼承了趙孟頫的設色方法,趙孟頫的設色與宋代院畫相比,已不是那種濃豔俗氣的設色法,他本人也對宋人濃豔的設色方式大加批評,儘管如此,趙孟頫有些精工秀麗的青綠山水中仍有宋代院體畫作濃豔的遺風。文征明在青綠山水的設色上可以說已經完全擺脫了宋代院體濃豔俗氣的畫風,從他的作品來看,文氏巧妙地將青綠法和淺降法融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既清麗雅致,又富有筆墨情趣。文征明是文人畫家中非常重視色彩效果的畫家,在中國畫的設色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開創了明代青綠山水畫的新風格。[2]

從現存世的文征明作品來看,以元四家筆墨為主要取法物件的作品非常多,反映出文氏對元人筆墨的偏愛。他的畫中並不是單一地運用元四家中某個人的筆法和墨法,而是善於把各家的筆墨、構圖以及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繪畫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文征明對於元人筆墨和形式美感的研習是相當深厚的,元四家的各種筆墨特色和造型手法在他的畫中得到完美地承繼與轉化。

書法成就

楷書赤壁賦

文征明于書法則是博飛專精的典範。文征明的小楷造詣最高。主要師法傳為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以及鐘繇《宣示》,王獻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筆法於一爐,形成“溫純精絕”的自家風貌。[7]

文征明的行書大致可分兩大類風格:一是以王羲之《聖教序》筆意為主所寫的行書小品;一是以黃山谷筆意書寫的大行楷。他在形成這兩大類風格之前,同樣經歷過博采階段,他不僅搜遍盡可能見到的王羲之法帖,還深入臨習過顏真卿《爭座位》、《祭侄文稿》、《劉中使帖》、《瀛州帖》、蘇東坡《前赤壁賦》(並為此以蘇體補書所缺三十六字)、黃山谷《經伏波神祠詩》、《竹枝詞》以及米芾、趙孟頫等行書大家的墨蹟。有時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樣,以蘇、黃、米等人的筆意書寫自己的詩文。當然他並未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是入後知出,對古法進行了揚棄,最後求得適合己性的自家筆法。

文征明的草書除學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學懷素、黃山谷的狂草。最常見的還是前一類小草,且時常融入他的小行書中,狂草作品很少,僅見他分別作於43歲、50歲、51歲的三件作品。43歲應友囑作《東林避暑圖卷題詩》(現藏紐約美術館)以黃山谷行書、狂草及蘇體行書各書詩一首。其中狂草《上巳日獨行溪上有懷》十七行,體由山谷及狂素。50歲所作《草書卷》(現藏無錫博物館)則是學山谷狂草《竹枝詞》後有所得而擬其筆意所作。51歲所作《八月六日書事·秋懷七律詩合卷》(現藏上海博物館)則已脫去山谷狂草形骸,直逼懷素神意。此幅與以狂草見長的祝枝山相比,毫不遜色。李登在此卷後跋雲:書家擬仿,雖極品皆可致力,所謂步步趨趨,惟草聖如顛素不可擬仿,何?危波以縱逸。而以擬仿,神先乖隔。故能逼真,所謂飄逸絕塵而膛乎其後者也。

文征明的隸書作品不多,但他頗為自得。主要學鐘繇、梁鵠等。他有時以隸書作跋,如《跋范庵石湖詩卷》、《跋康裡子山書李白詩》等;也常作四體千字文(正、草、隸、篆);有時以大字隸書作引首。他的大字隸書與小字隸書大異其趣。 此外,他曾集漢隸書寫《漢隸韻要》(祝允明校韻,國家圖書館藏)可見他于隸書用功之勤,推廣此體也不遺餘力。文征明的隸書雖不是他最擅長的書體,卻也是明代隸書風格的典型,恐怕與此舉不無關係。文征明的篆書與其他書體相比算是弱項。但在寫篆書風氣沉寂的明代,他的篆書仍是相當難得而珍貴的。《藝苑巵言》由於文征明常書千字文作日課,故其篆書自有相當的基本功力。

文嘉《先君行略》曾雲:“公平生雅慕元趙文敏公,每事多師之。論者的公博學,詩、詞、文章、書、畫,雖與趙同,而出處純正,若或過之。”由此可知文徵征明不但詩文書畫皆絕,而且于書法一門亦篆隸正行草皆擅,比他的前輩師友吳、王、李、沈、祝等更多能於篆隸兩體。因此,他能繼祝允明之後主盟吳門書派。[2]

詩歌成就

文征明前期為“東莊十友”與“吳中四才子”之一,後期又“主風雅數十年”。文詩宗宋與宗中晚唐,融各家之所長,如陸詩之工整、蘇詩之文人意趣、白詩之雅致、柳詩之幽深等。于此之外,文征明自身的性格、趣尚融化於詩中,形成了“雅飭之中,時饒逸韻”的詩風。

其一,雅飭之中,文詩的“雅”,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詩在結構和辭句上的安排,亦偏雅化。在文詩中,其結構嚴謹,句式工整,體現了整飭的特點。征明曾學陸遊,二者詩中均喜用對偶句。在文詩中,對偶句比比皆是,其常用的對偶句有四類:數字對、疊字對、色彩對和人地名對。

其二,“逸韻”詩風 ,文詩中的“逸韻”主要體現在隱逸之情和飄逸之美。文征明有濃厚的隱逸情結,自然在詩中有所流露。而其隱逸情懷的超凡脫俗,尤使其詩表現出飄逸的神采。再者文征明的雅致和隱逸情懷使其詩脫離塵俗,染上一縷不食人間煙火之氣。其部分詩作寫得飄逸灑脫。如《醉仙圖》。

綜上,文征明詩風既“雅飭”,亦饒“逸韻”,吳中地域特色鮮明,充滿“雅”之氣息,與當時吳中“俚俗”詩歌形成鮮明反差。受吳中俗文化的影響,文征明亦作有極少量帶有俚俗特點的詩歌,但雅致詩歌占絕對主導地位。文詩取盛唐之下,依照當時七子派的標準,文詩格調不高,而其部分詩作體現出來的飄逸奔放之氣,使其詩擺脫了柔靡的格調,只是所占比例不大;同時,文詩不能純粹以七子派的標準來衡量,需用辯證的眼光來看,自有獨特的美學價值。[8]

富餘藏書

文征明家藏書籍、書畫極富,真贗縱橫。收藏的古籍中,善本較多,宋刻本有《周易》《資治通鑒》《洪氏集驗方》《沖虛至德真經》《杜工部草堂詩箋》《白氏文集》等10數種,近千卷。其藏書樓名眾多,今從其藏書印知道有“玉蘭堂”、“辛夷館”、“翠竹齋”、“梅花書屋”、“梅溪精舍”、“玉盤山房”、“煙條館”、“悟言室”、“清白堂”、“歸來堂”等。藏書印章還有“竺塢”、“悟言室”、“江左”、“停雲”等。卒後,其子文彭、文嘉,皆能保藏其書籍和書畫

東瓶別墅圖 手卷 設色絹本

文徵明鑒識精明,立意高遠,又泳涵經史以通名理,有正人君子醇正清雅之風,絕無跋扈囂張之氣。特別是應詔入京的三年,因專業書寫誥敕,不僅書藝大進,且書風尚漸整齊。梁巘評“文衡山書方整遒勁,力追唐人。晚年始一意永師,求之圓潤,而神韻蘊藉矣。”

徵明汲取了趙孟頫的圓潤、歐陽詢的嚴整、二王的飄逸和黃庭堅的清勁。起筆多用露鋒,或露藏兼之。行筆中鋒,筋骨血肉勻當。轉折處方圓兼用,富於變化。點拂波捺之間,使轉運行之際,筆筆有自,處處見法。用筆之妙,珠圓玉潤,清氣拂頰,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姿媚之內。特別是八十歲以後的作品,心手相忘,全以神運,出神入化。清人評價道“衡山太史書畫瓣香松雪,筆法到格,乎入吳興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閒適之趣味,別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潔所至”。

文徵明的行草書結字,與米芾風格迥異,絕無大起大落的左欹右側,穩健如趙松雪,又不囿于趙書。在穩健的同時,個體字的布白又十分巧妙。文徴明書作的單個字在平正中,通過闊白、開張、上提、錯位等方法,經營好內部空白,輕重虛實相稱,使得結字活潑,富有動勢,寓險絕于平正之中,含秀姿於端莊之內。文徵明的結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字帶畫意,常常將山水蘭竹的畫法參入筆劃,或穿插縈帶,或枝葉相疊,畫意橫生,如“風舞瓊花,鳥鳴竹澗”。

章法

文徴明書作章法與其繪畫佈局有異曲同工之妙。王澍《虛舟題跋》中評價文徴明《蘭亭圖》的章法十分精到:“為《蘭亭圖》者,不難於“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獨能傳出“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意,乃佳。待詔此圖,用意閑遠,能使繁者簡,實者虛,恍如親見當年遊目騁懷嘯詠自得,一段和明悅暢意象”徴明經營章法的妙處。他的書作大都從高處落墨,以遠處養勢。疏而不散,曠而不空,大有一瀉千里之感。文徴明的行草書作,章法大都取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在一行中沿著中線左右搖擺。從字與字的關係看,隨著筆法和墨色的變化,寫出疏密錯落有致、輕重大小相間的形態。從整體看,上下左右映帶,筆斷意連,氣勢連貫,和諧統一。

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貫的書法風格,這或許與他本人心性的謹嚴與認真,堅守儒家中和溫柔的審美風範有關。文徴明對古典書法的全面回歸與繼承是繼趙孟頫之後的第一人,從篆隸到楷行草,涉及古典的方方面面。而且,對每一種書體,文氏莫不奉古賢為矩鑊,悉心追摹。他的古典書風之格調,遠較明初書家高明。故清代梁巘說“文書整齊,少嫌單弱,而溫雅圓和,自屬有養之品”。

鑒定範圍:瓷器、青花瓷器、玉器、字畫、翡翠、古玉、鑒定、拍賣、收藏、銅鏡、宣德爐、花梨木、傢俱、紫檀木、沉香木、黃花梨、天珠、隕石、奇石、尋寶、金絲楠木、田黃石、雞血石、銅錢、象牙等。

完全都是免費鑒定哦^_^ PS:您要是想給老師紅包,小編也沒意見 ^_^

喜歡文征明的書法嗎? (多選) 0人 0% 喜歡 0人 0% 不喜歡 0人 0% 唯吾知足 投票

征明既博古善議論,又通曉元、明之際舊事,為時推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號稱為“吳中四才子”。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年),春,父林出任溫州知府。秋,二試應天不利,唐寅考試應天府鄉試第一。父林在任,還書誡慰之。有《詠文信國事》詩,又畫信國公像。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唐寅被罷黜,撰寫長文給文征明,以表達其志向,文征明因為都穆檢舉唐寅開始疏遠都穆。當年文征明遠遊閩、浙、湘、贛。六月七日,文林病逝,享年五十五歲。文征明攜帶醫生前往去幫父親檢查疾病,卻晚了三日才到。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七月,文征明三試應天,考試不中,陳淳同行。觀唐閻立本畫、元趙孟頫書,跋之。友人曾經掘地得宋高宗與嶽飛手敕刻石,沈周與文征明皆題《滿江紅》詞。又沈周畫山梔以配征明畫菊並題。[4]

正德二年丁卯(1507年),兄長文奎因事遭到麻煩,文征明千方百計為兄長調和維護,滿了一個月事情才得以成功化解。五月十一日,前往相城訪沈周。周命鉤撫無錫華氏藏《唐摹萬歲通天進帖》。秋,四試應天,考試不中。

正德四年己巳(1509年),春,為金陵嚴賓題舊作《桐陰高士圖》。朱應登自南京戶部主事升延平知府,文征明為之作《劍浦春雲圖》送別。功名未就,以筆墨為生計,不無食指之憂,有寄陳鑰乞米詩。

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正月廿八日,為朱承爵跋所藏蘇軾父子帖。五試應天,考試不中。應吳興吳琉邀請,撰送劉麟擢守西安敘。

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六月,小楷抄錄《鐵崖諸公花遊倡和詩》並追和一首,贈與弟子王守。六試應天,考試不中。順道至滁訪叔父森。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秋,七試應天,考試不中。重陽日,小集唐寅北園,有詩。時寅已治圃舍北桃花塢中,結亭曰夢墨,自號六如。

入仕乞歸

嘉靖二年(1523年),文征明接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以貢生進京,經

文征明蘇州石刻像

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

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居官三年,考滿,當赴吏部,而因有所顧慮徘徊不前沒去赴職。再上疏乞歸,再次沒有答覆。大概自官京師,歸思未嘗稍釋,多有懷歸之作,如《病中又懷吳中諸寺》等詩。張璁既用議禮驟貴,諷征明主之,征明辭。至是,楊一清與璁謀,欲遷征明官。征明乃多次上疏乞歸,始得致仕。十月十日出京,阻冰潞河。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巡按郭宗皋為征明建坊于德慶橋西。征明以書與知府王儀請辭,未果。三月,《停雲館帖》卷二“唐撫晉帖”上石。五月十七日,王榖祥過訪,談及畫竹,為寫竹冊並識。

遊山作畫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年)三月七日,七十五歲的文征明與諸友游東禪寺及南城,見桃花盛放,歸寫《桃源洞小景》並書《桃花源記》。望日,與朱朗、周天球、彭年及子彭、台至宜興,游史濟玉陽洞天。此行曾為宜興吳儔作《滄谿圖》。七月,行書《蘭亭序》扇。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年)三月,文征明與湯珍、錢同愛及甥陸之箕遊宜興善權洞。過吳氏,觀吳倫舊藏趙伯駒《春山樓臺圖》並題。四月十日,小楷《千字文》於玉磬山房。六月八日,為華雲寫生十幅,用細筆白描,而神明不衰。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二月四日,跋米芾臨《禊帖》。是月,《停雲館帖》卷十“國朝名人書”摹勒上石。三月既望,病癒,行書《早朝詩》十首。觀仇英畫《玩古圖》,作《玩古圖說》。是月,跋《蘭馨帖》,考定為唐張旭書。[3]

執筆而逝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年),二月既望,行書《山居篇》及前後《赤壁賦》。春,久雨。客攜沈周《溪山深秀圖》至玉磬山房,借留半載,摹臨一過並題。偶得古紙數翻,作墨戲並錄舊作。四月既望,仿倪瓚作小幅。是月,雨窗作《雲山卷》並題。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為禦史嚴傑母書寫墓誌,沒有寫完就離開了人世。其弟子私諡貞獻。

成就綜述

文征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

《歸去來兮辭》頁,明,文徵明書(2張)

事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幹筆皴擦和書法飛白,于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佈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棱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徵,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文征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征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文征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文征明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的領袖,門人、弟子眾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5]

繪畫成就

初期作品

冰姿倩影圖(3張)

文征明初期的作品,可以看見其纖細而精密記憶及有力的組織能力的表現方法。用普通線條的細心描寫,不但很精緻,一旦使用模糊的效果,在微妙的灰色部分就會生動起來。濃墨通常只作重點式地使用,色彩也就淡多了。這麼做的結果,根據畫冊中的《風雨孤舟圖》或米芾風格的《春山煙樹圖》,就要被歸入宋末繪畫的樣式。然而在同時,這圖甚至連《雨餘春樹圖》使用青綠色的古風或《溪山深雪圖》的雪景技巧都談不上。當時活躍于蘇州的畫家們,尤其是承教于沈周的弟子,封元代大家都有相當的敬慕之意。《仿王蒙山水圖》是文征明透過其生活體驗,所做的一連串相同主題的作品中最早的一幅。在《東林避暑圖》中——稍稍大膽地使用沈周的風格——可以看出倪瓚的格調。在纖細的小品《秋山圖》裡也可看到吳鎮的影子;現存于上海的《天平紀遊圖》(1508年),即是用黃公望的格調。而代表性的《聽泉圖》裡的敏銳和簡潔,以及簡拙的古風,都比較接近趙孟頫的風格。[6]

此時文征明的山水畫有兩種比較典型的風格:“粗文”和“細文”。他的粗筆山水主要取法沈周和吳鎮,在粗簡中表現出層次和韻味;細筆山水則取法于趙孟頫、王蒙,用筆細密,佈景繁密。設色多以青綠重彩或間施淺絳繪之,清雅寧靜,具有很強的裝飾意味。文征明性情溫和儒雅,尤推崇秀潤、細麗、含蓄的畫風,作品以細筆山水為主。這與沈周的雄強剛健、粗獷張揚的畫風明顯不同。收藏界歷來有“粗文細沈”之說,他的粗筆山水因數量較少而更受藏家鍾愛。

後期作品

文征明後期作品,將青綠法和淺降法結合運用。文征明的青綠山水有兩種,一種是較濃的,另一種是較淡的。前一種作品如《仿趙伯驌後赤壁圖》、《春深高樹圖》、《曉春高樹圖》等,後一種作品比較多,如《蘭亭序》、《雨餘春樹圖》、《滸溪草堂圖》等。文征明在青綠山水的設色方面繼承了趙孟頫的設色方法,趙孟頫的設色與宋代院畫相比,已不是那種濃豔俗氣的設色法,他本人也對宋人濃豔的設色方式大加批評,儘管如此,趙孟頫有些精工秀麗的青綠山水中仍有宋代院體畫作濃豔的遺風。文征明在青綠山水的設色上可以說已經完全擺脫了宋代院體濃豔俗氣的畫風,從他的作品來看,文氏巧妙地將青綠法和淺降法融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既清麗雅致,又富有筆墨情趣。文征明是文人畫家中非常重視色彩效果的畫家,在中國畫的設色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開創了明代青綠山水畫的新風格。[2]

從現存世的文征明作品來看,以元四家筆墨為主要取法物件的作品非常多,反映出文氏對元人筆墨的偏愛。他的畫中並不是單一地運用元四家中某個人的筆法和墨法,而是善於把各家的筆墨、構圖以及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繪畫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文征明對於元人筆墨和形式美感的研習是相當深厚的,元四家的各種筆墨特色和造型手法在他的畫中得到完美地承繼與轉化。

書法成就

楷書赤壁賦

文征明于書法則是博飛專精的典範。文征明的小楷造詣最高。主要師法傳為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以及鐘繇《宣示》,王獻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筆法於一爐,形成“溫純精絕”的自家風貌。[7]

文征明的行書大致可分兩大類風格:一是以王羲之《聖教序》筆意為主所寫的行書小品;一是以黃山谷筆意書寫的大行楷。他在形成這兩大類風格之前,同樣經歷過博采階段,他不僅搜遍盡可能見到的王羲之法帖,還深入臨習過顏真卿《爭座位》、《祭侄文稿》、《劉中使帖》、《瀛州帖》、蘇東坡《前赤壁賦》(並為此以蘇體補書所缺三十六字)、黃山谷《經伏波神祠詩》、《竹枝詞》以及米芾、趙孟頫等行書大家的墨蹟。有時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樣,以蘇、黃、米等人的筆意書寫自己的詩文。當然他並未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是入後知出,對古法進行了揚棄,最後求得適合己性的自家筆法。

文征明的草書除學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學懷素、黃山谷的狂草。最常見的還是前一類小草,且時常融入他的小行書中,狂草作品很少,僅見他分別作於43歲、50歲、51歲的三件作品。43歲應友囑作《東林避暑圖卷題詩》(現藏紐約美術館)以黃山谷行書、狂草及蘇體行書各書詩一首。其中狂草《上巳日獨行溪上有懷》十七行,體由山谷及狂素。50歲所作《草書卷》(現藏無錫博物館)則是學山谷狂草《竹枝詞》後有所得而擬其筆意所作。51歲所作《八月六日書事·秋懷七律詩合卷》(現藏上海博物館)則已脫去山谷狂草形骸,直逼懷素神意。此幅與以狂草見長的祝枝山相比,毫不遜色。李登在此卷後跋雲:書家擬仿,雖極品皆可致力,所謂步步趨趨,惟草聖如顛素不可擬仿,何?危波以縱逸。而以擬仿,神先乖隔。故能逼真,所謂飄逸絕塵而膛乎其後者也。

文征明的隸書作品不多,但他頗為自得。主要學鐘繇、梁鵠等。他有時以隸書作跋,如《跋范庵石湖詩卷》、《跋康裡子山書李白詩》等;也常作四體千字文(正、草、隸、篆);有時以大字隸書作引首。他的大字隸書與小字隸書大異其趣。 此外,他曾集漢隸書寫《漢隸韻要》(祝允明校韻,國家圖書館藏)可見他于隸書用功之勤,推廣此體也不遺餘力。文征明的隸書雖不是他最擅長的書體,卻也是明代隸書風格的典型,恐怕與此舉不無關係。文征明的篆書與其他書體相比算是弱項。但在寫篆書風氣沉寂的明代,他的篆書仍是相當難得而珍貴的。《藝苑巵言》由於文征明常書千字文作日課,故其篆書自有相當的基本功力。

文嘉《先君行略》曾雲:“公平生雅慕元趙文敏公,每事多師之。論者的公博學,詩、詞、文章、書、畫,雖與趙同,而出處純正,若或過之。”由此可知文徵征明不但詩文書畫皆絕,而且于書法一門亦篆隸正行草皆擅,比他的前輩師友吳、王、李、沈、祝等更多能於篆隸兩體。因此,他能繼祝允明之後主盟吳門書派。[2]

詩歌成就

文征明前期為“東莊十友”與“吳中四才子”之一,後期又“主風雅數十年”。文詩宗宋與宗中晚唐,融各家之所長,如陸詩之工整、蘇詩之文人意趣、白詩之雅致、柳詩之幽深等。于此之外,文征明自身的性格、趣尚融化於詩中,形成了“雅飭之中,時饒逸韻”的詩風。

其一,雅飭之中,文詩的“雅”,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詩在結構和辭句上的安排,亦偏雅化。在文詩中,其結構嚴謹,句式工整,體現了整飭的特點。征明曾學陸遊,二者詩中均喜用對偶句。在文詩中,對偶句比比皆是,其常用的對偶句有四類:數字對、疊字對、色彩對和人地名對。

其二,“逸韻”詩風 ,文詩中的“逸韻”主要體現在隱逸之情和飄逸之美。文征明有濃厚的隱逸情結,自然在詩中有所流露。而其隱逸情懷的超凡脫俗,尤使其詩表現出飄逸的神采。再者文征明的雅致和隱逸情懷使其詩脫離塵俗,染上一縷不食人間煙火之氣。其部分詩作寫得飄逸灑脫。如《醉仙圖》。

綜上,文征明詩風既“雅飭”,亦饒“逸韻”,吳中地域特色鮮明,充滿“雅”之氣息,與當時吳中“俚俗”詩歌形成鮮明反差。受吳中俗文化的影響,文征明亦作有極少量帶有俚俗特點的詩歌,但雅致詩歌占絕對主導地位。文詩取盛唐之下,依照當時七子派的標準,文詩格調不高,而其部分詩作體現出來的飄逸奔放之氣,使其詩擺脫了柔靡的格調,只是所占比例不大;同時,文詩不能純粹以七子派的標準來衡量,需用辯證的眼光來看,自有獨特的美學價值。[8]

富餘藏書

文征明家藏書籍、書畫極富,真贗縱橫。收藏的古籍中,善本較多,宋刻本有《周易》《資治通鑒》《洪氏集驗方》《沖虛至德真經》《杜工部草堂詩箋》《白氏文集》等10數種,近千卷。其藏書樓名眾多,今從其藏書印知道有“玉蘭堂”、“辛夷館”、“翠竹齋”、“梅花書屋”、“梅溪精舍”、“玉盤山房”、“煙條館”、“悟言室”、“清白堂”、“歸來堂”等。藏書印章還有“竺塢”、“悟言室”、“江左”、“停雲”等。卒後,其子文彭、文嘉,皆能保藏其書籍和書畫

東瓶別墅圖 手卷 設色絹本

文徵明鑒識精明,立意高遠,又泳涵經史以通名理,有正人君子醇正清雅之風,絕無跋扈囂張之氣。特別是應詔入京的三年,因專業書寫誥敕,不僅書藝大進,且書風尚漸整齊。梁巘評“文衡山書方整遒勁,力追唐人。晚年始一意永師,求之圓潤,而神韻蘊藉矣。”

徵明汲取了趙孟頫的圓潤、歐陽詢的嚴整、二王的飄逸和黃庭堅的清勁。起筆多用露鋒,或露藏兼之。行筆中鋒,筋骨血肉勻當。轉折處方圓兼用,富於變化。點拂波捺之間,使轉運行之際,筆筆有自,處處見法。用筆之妙,珠圓玉潤,清氣拂頰,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姿媚之內。特別是八十歲以後的作品,心手相忘,全以神運,出神入化。清人評價道“衡山太史書畫瓣香松雪,筆法到格,乎入吳興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閒適之趣味,別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潔所至”。

文徵明的行草書結字,與米芾風格迥異,絕無大起大落的左欹右側,穩健如趙松雪,又不囿于趙書。在穩健的同時,個體字的布白又十分巧妙。文徴明書作的單個字在平正中,通過闊白、開張、上提、錯位等方法,經營好內部空白,輕重虛實相稱,使得結字活潑,富有動勢,寓險絕于平正之中,含秀姿於端莊之內。文徵明的結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字帶畫意,常常將山水蘭竹的畫法參入筆劃,或穿插縈帶,或枝葉相疊,畫意橫生,如“風舞瓊花,鳥鳴竹澗”。

章法

文徴明書作章法與其繪畫佈局有異曲同工之妙。王澍《虛舟題跋》中評價文徴明《蘭亭圖》的章法十分精到:“為《蘭亭圖》者,不難於“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獨能傳出“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意,乃佳。待詔此圖,用意閑遠,能使繁者簡,實者虛,恍如親見當年遊目騁懷嘯詠自得,一段和明悅暢意象”徴明經營章法的妙處。他的書作大都從高處落墨,以遠處養勢。疏而不散,曠而不空,大有一瀉千里之感。文徴明的行草書作,章法大都取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在一行中沿著中線左右搖擺。從字與字的關係看,隨著筆法和墨色的變化,寫出疏密錯落有致、輕重大小相間的形態。從整體看,上下左右映帶,筆斷意連,氣勢連貫,和諧統一。

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貫的書法風格,這或許與他本人心性的謹嚴與認真,堅守儒家中和溫柔的審美風範有關。文徴明對古典書法的全面回歸與繼承是繼趙孟頫之後的第一人,從篆隸到楷行草,涉及古典的方方面面。而且,對每一種書體,文氏莫不奉古賢為矩鑊,悉心追摹。他的古典書風之格調,遠較明初書家高明。故清代梁巘說“文書整齊,少嫌單弱,而溫雅圓和,自屬有養之品”。

鑒定範圍:瓷器、青花瓷器、玉器、字畫、翡翠、古玉、鑒定、拍賣、收藏、銅鏡、宣德爐、花梨木、傢俱、紫檀木、沉香木、黃花梨、天珠、隕石、奇石、尋寶、金絲楠木、田黃石、雞血石、銅錢、象牙等。

完全都是免費鑒定哦^_^ PS:您要是想給老師紅包,小編也沒意見 ^_^

喜歡文征明的書法嗎? (多選) 0人 0% 喜歡 0人 0% 不喜歡 0人 0% 唯吾知足 投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