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如何把帖臨透?

臨帖很多年了, 對於書法, 尤其對於臨帖, 很有一點自己的體會, 不一定正確, 但也想說出來, 與大家討論。

臨帖臨到什麼程度為好?

我的感覺是得筆法, 得神韻。 可能是由於我臨得不像, 才這樣說來欺騙自己, 但我的這種觀點是近些年來才逐漸形成的, 過去也曾是亦步亦趨, 對照原帖, 絲毫不差地臨寫, 包括原帖中的錯誤塗抹都照貓畫虎般地描下來。 追求所謂的“如帖”, “准臨”, 甚至徒在形似上繞圈子。

但現在, 我基本上不再這樣臨寫, 儘管很多人奉勸我還是老老實實地臨才對, 但我認為我揚棄原帖中我認為並不美的東西並不是不老實的表現,

我臨帖這麼多遍了, 形成自己的審美, 對於認為不好的可以捨棄。

其實我想說呢, 臨得非常像了, 不代表在自己創作上就可以隨心所欲了, 真正的隨心所欲其實是放棄了帖去寫帖裡沒有的字時, 依然讓明白人一眼就看出你臨過哪本帖, 如果臨是臨, 換了別的字——字帖中沒有的字, 寫出來讓人感覺非常茫然, 讓人感覺落款的字與原帖風格並不十分匹配, 那麼這樣的帖其實還沒有臨透。

記得高中時一位教外語的老師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什麼叫把外語學透了?就是可以用外語思考, 做外語的夢。 這話說到家了, 其實世界上沒有有思想的語言, 也沒有有語言的思想。 如果我們外語說得非常流利,

但一旦我們思考問題時, 滿腦子裡運用的還是中文的思維語言、方式, 那麼你在真正的外國人面前說話時, 肯定還會被立即發現骨子裡還是中國人, 血管裡流的不是外國血。

所以臨一本字帖, 更多的是想, 這位書家由此寫向彼是什麼樣的習慣, 是頓挫一下, 還是圓轉而過或是其它的方式, 這些如果集中到一起, 就是一個書家書法的習慣, 而這種習慣被我們長期臨摹後, 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書寫習慣, 我們以後也會用這種方式去寫字, 甚至除了這樣書寫, 我突然發現別樣的寫法都不會了。 雖然這樣仔細對照原帖時, 外形上會有很多的不同, 但由於大原則是不變的, 依然還是得了筆法。

舉一個實例來說明一下,

從古至今, 臨寫(摹寫)王羲之《蘭亭序》的人太多了, 我們知道的就有馮承素菲摹本, 褚遂良摹本, 虞世南臨本, 趙孟頫臨本, 文征明臨本。 古代的大家一致認定馮承素摹本最好, 今天我們大概都會認同翁志飛先生臨得最妙。

翁志飛臨馮本《蘭亭序》

其實後代臨《蘭亭》的人, 基本上都是採用馮承素的摹本, 請看下面(部分):

現在, 我們就以馮摹《蘭亭》為標準, 截取其中一個片斷, 看哪個臨得最像。

先看原帖的片斷, 截取的是“於會稽山”“也群賢畢”八個字。

下在一一來看吧, 先看褚遂良的摹本:

再看虞世南的臨本:

趙孟頫臨本:

文征明臨本:

再看虞世南的臨本:

趙孟頫臨本:

文征明臨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