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桓伊的笛曲《梅花三弄》是用笛子吹奏的麼

《梅花三弄》, 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 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 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 後來改編為古琴曲。 琴曲的樂譜最早見於西元1425年的《神奇秘譜》。

《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裡都曾記載了《梅花三弄》的典故。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 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 恰巧桓伊在岸上過, 王徽之並不相識他。 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 “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 ”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 試為我一奏。 ”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 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 便下車上船。 桓伊坐在胡床上, 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 高妙絕倫。 吹奏完畢, 桓伊立即上車走了。 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

《梅花三弄》全曲共有10個段落, 因為主題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個部位演奏), 故稱“三弄”。 即為:“梅花一弄、弄清風;梅花二弄、弄飛雪;梅花三弄、弄光影;暗香浮動、水清清”。

笛曲《梅花三弄》是用笛子吹奏的麼?其實不是, 那時所說的笛, 應該是我們現在的洞簫。

簫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 我國考古發掘最早的樂器是屬於新石器時期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骨笛, 距今有八千多年的歷史。 賈湖遺址延續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 發現的骨笛包括5孔, 6孔, 7孔, 8孔, 眾多實物證明, 骨笛在此由5孔發展到8孔的完整歷程。 原稱“洞簫”, 現簡稱“簫”。 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 歷史悠久, 音色圓潤輕柔, 幽靜典雅, 適於獨奏和重奏。

在秦漢至唐, 簫是指編管的排簫, 單管簫多稱“笛”。 唐代以前, 笛簫通常不分, 至唐代, 出現了前面六孔、旁邊一孔, 加有竹膜的笛子, 此時笛簫概念基本分開, 橫吹為笛, 豎吹為簫。

洞簫



琴簫合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