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資料告訴你:中國城市誰在騰飛,誰在衰落

作者 | 子木

來源 | 子木聊房

在這個日趨激烈的賽場上, 中國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字是什麼?

本文試圖從歷史演變和資本的角度進行一番梳理、歸納與分析。

2010年的時候, 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是克拉瑪依。 這個西北石油小城, 那一年的人均GDP是深圳的1.98倍, 北京的2.58倍。

僅僅五年之後, 這座小城的人均GDP已經差不多被深圳追平, 和北京的差距也拉近到了1.6倍。 在這五年裡, 東部沿海的一線城市保持穩健發展, 而克拉瑪依的GDP則從2010年的700億降至2015年的670億。

這種停滯和萎縮, 是很多內陸資源型城市的命運縮影, 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石油、煤炭、鋼鐵等價格的暴跌。

隨著人口增長的停滯, 房地產的需求停滯, 整個內陸的工業化引擎生了鏽, 三四線城市的未來顯得不容樂觀。

在這種背景下, 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 三四線城市很多年輕人開始大規模向一二線城市遷徙。

2016全國春運流動圖

這是一張根據2016年春運遷徙大資料繪製出的全國春節期間人口流動圖景。

這幅頗為壯觀的圖景, 不僅描繪出了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遷徙活動, 更重要的是, 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足跡和選擇, 描繪出了中國各個城市的地位、等級、關係與糾葛。

不過本文並非從人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而是用資本(錢)。 如果說人口是一個城市的靜脈, 那麼資本就是它的動脈。

要研究城市之間資本的流動, 非常值得關注的就是“企業間的跨城市資本流動”。 【以下資料圖所採取的資料是啟信寶提供的全國1.1億家企業的全樣本資料庫, 搜索了全國近五年(2013.1-2017.6)所有企業間的投融資資訊, 可作為一個參考。 】

通過資料建立城際投資的全國城市拓撲關係網絡,

能夠看到中國城際產業資本的控制中樞, 即以“北上深”為中心的城市網路。

由圖可見, 在整個關係網絡中, “北上深”不斷地向中心地帶移動, 將其他城市排擠在外, 我們還可以把這些城市落在地圖上, 構建出全國跨城市資本流動地圖:

城市資本流動鑽石圖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最亮的三個點分別是: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京津翼城市群。 這三個城市群與成都-重慶西部城市群構成了一個鑽石形狀, 僅有星星點點的東北和西部的幾個亮點游離在外。

這顆大鑽石內的資本流動,

佔據了全國資本流動的九成以上。

接下來看看, 錢是從哪裡流出來的?

在這個榜單上, “北上深”排名前三甲, 其資本流出總量遠超其他城市, 可以說, “北上深”通過一筆筆對外投資, 引導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全國的資金流向和經濟命脈。

杭州則排名第四,打破了“北上廣深”的固局概念,最為亮眼。(接下來上榜的是天津、南京、寧波、蘇州、成都),有5名都是長三角區域的城市,可以看到長三角地區資本的活躍程度。

那麼,這些錢又流向了哪些城市?

由上圖可見,吸引外來控股型投資筆數最多的前三名的還是“北上深”。相比投資排名,寧波搶到了第四名,超過了杭州。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來資本流入城市榜單上,嘉興擠掉了南京,進了前十,顯示出嘉興頗受資本青睞。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三四線城市。前文說到三四線城市的未來似乎不那麼光明,那麼它們未來走向如何?前景又如何?

根據對2016年GDP前100名的城市在過去五年間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遷進行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觀點。

衰落中的城市

100個城市中,GDP增速低於上海(一線中最慢)的有10個城市,占了10%。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北方的資源型城市,包括克拉瑪依、大慶、鐵嶺和鞍山。

崛起中的城市

100個城市中,GDP增速高於深圳(一線中最快)的有13個城市,比衰落中的資源城市還要多。這表明在過去的五年中,三四線城市的整體發展速度並沒有慢於一線城市。

令人頗有點意外的是,這裡面不少是內陸的中小城市,那麼其發展動力究竟來自哪裡?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奧妙,至少可以找到四種原因:

1.國家扶持

這些幸運兒是國家戰略中的支點,大量資金洶湧而至,交通基建設施大幹快上。比如增速前十名中,就包括了遵義。

2.交通要害

內陸的三線城市不靠海,沒有港口,在交通競爭力上似乎要弱一些,其實也不儘然。比如資陽,因為靠近成都的新國際機場;咸陽,靠近西安機場,都在經濟發展上獲得了強大動力。

2012年,唯品會看中了資陽的位置優勢,將這裡設為西部物流基地,隨後京東、順豐等電商物流企業陸續跑來紮堆,後面的發展越來越順。

不過上面講的情況有點可遇而不可求,不是每個城市都能碰到,真正有借鑒意義的,還得看下面兩種類型。

3.成本優勢,產業轉移

製造業從高成本地區向低成本地區的轉移,是一個永恆的過程,只要發達城市的產業在不斷升級,周邊的中小城市就將受惠於此,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比如增速前20 的城市中,就有襄陽、宿遷、淮安等三線城市,屬於產業轉移的受益者。

襄陽可以作為一個代表,這座小城市位於湖北北部,本身沒什麼資源,也不是交通中心,但是由於相對便宜的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使得東風日產看中了這裡,讓天籟、英菲尼迪的生產線落戶,由此發展出了一個完善的汽車工業生態。

4.傳統產業,穩步升級

有些城市無法得到外來資本的眷顧,這種情況下只能自力更生了。比較典型的有宜昌、菏澤、寧德等。

三四線城市和一二線城市的產業升級是截然不同的,由於缺乏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所以不太會是互聯網、人工智慧之類的高大上行業,同時因為缺乏政治資源和交通優勢,因此也很難吸引高精尖的製造業。

三四線城市的升級,更多建立在其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比如宜昌的磷化工、菏澤的煉油化工、寧德的不銹鋼,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產業聚集區。雖然同樣是工業,但是和北方那些資源工業不同的是,其下游需求方向並不是源自房地產。由於穩定的需求紅利,可持續的產業鏈延伸,在推動地方經濟的升級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三四線城市在工業的發展上仍然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仍然大有可為。

此外,三四城市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方向——“加入城市群”。

今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戰略,對標全球打造“中國矽谷”,並且明確廣州、深圳、東莞要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東莞的發展首次被放到與廣州、深圳兩個國家中心城市同一平臺去謀劃推進。

這表明,城市群組團發展已成為中國城市當下乃至未來的重要走向。

從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來看,政府更願意讓城市抱團發展,因為城市群更好實現了產業發展資源更強的聚合效應,群中各個城市可以彼此間進行資源互補,形成更具效率和價值的產業鏈條。以核心大城市帶動周邊二三四線城市經濟的發展。

這也意味著中國城市的競爭格局中,城市群的組團競爭已漸成事實並逐漸激烈和擴大化,但城市間的個體競爭依然存在,並將長期存在,因為對單個城市自身來說,需要在共促合作下競爭,提升自己的話語權,以及在未來城市格局中的權重。

由此可見,“變局+機遇”,正是中國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字。

轉群友評論:不轉變思維就沒有未來!

回首十年觀發現

2007-2017是特殊的十年!這十年,見證了中國經濟增速達到頂點,然後悄然回落!這十年,見證了經濟全球化思潮的極盛和退潮;這十年,也見證了世界的動盪!這是聚變的十年,也是新時代的開端!這十年,中國哪些城市最成功?哪些城市最失敗?

一、最成功的5座城市

1、騰飛的合肥

從不入流省會城市,邁向新一線大城,鋒芒之勁讓傳統大城濟南折腰求教!

2、飛躍的鄭州

從二線省會城市,邁向國家中心城市,鄭州都市圈上升為國家戰略!

3、勵志的貴陽

有志者事竟成,山溝溝裡也能飛出金鳳凰!貴陽十年,就像一場夢飛!

4、夢幻的杭州

是杭州成就了阿裡巴巴,還是阿裡巴巴成就了杭州?總之,它們一起走向世界!

5、圖騰的深圳

全球製造工廠大轉身,變成了全球科技中心!深圳科技企業的能量,已經在左右全球科技!

二、最失敗的5座城市

1、僵屍的瀋陽

70年代的一線城市,80、90年代的二線城市,現在的三線城市!摩天大樓使勁造,造的全是虛幻泡影!

2、愚鈍的濟南

不知道自己該幹嘛,也不知道自己能幹嘛!最庸庸碌碌的大省省會…

3、驕傲的上海

上海還是十年前的上海,但現在的北京和深圳已今非昔比!你錯過了90年代的家電時代,00年代的網路時代,10年代的創業時代,到頭來兩手空空!創四大中心,結果呢…?建中心太多,似乎沒中心 。

4、無智的大連

從神壇到土炕!國際大連,風光不再,東北吹來的風有點冷?

5、愚昧的蘭州

別人建高樓,我也建高樓,別人修地鐵,我也修地鐵,城市產業空心化,知道自己該幹嘛?

杭州則排名第四,打破了“北上廣深”的固局概念,最為亮眼。(接下來上榜的是天津、南京、寧波、蘇州、成都),有5名都是長三角區域的城市,可以看到長三角地區資本的活躍程度。

那麼,這些錢又流向了哪些城市?

由上圖可見,吸引外來控股型投資筆數最多的前三名的還是“北上深”。相比投資排名,寧波搶到了第四名,超過了杭州。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來資本流入城市榜單上,嘉興擠掉了南京,進了前十,顯示出嘉興頗受資本青睞。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三四線城市。前文說到三四線城市的未來似乎不那麼光明,那麼它們未來走向如何?前景又如何?

根據對2016年GDP前100名的城市在過去五年間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遷進行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觀點。

衰落中的城市

100個城市中,GDP增速低於上海(一線中最慢)的有10個城市,占了10%。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北方的資源型城市,包括克拉瑪依、大慶、鐵嶺和鞍山。

崛起中的城市

100個城市中,GDP增速高於深圳(一線中最快)的有13個城市,比衰落中的資源城市還要多。這表明在過去的五年中,三四線城市的整體發展速度並沒有慢於一線城市。

令人頗有點意外的是,這裡面不少是內陸的中小城市,那麼其發展動力究竟來自哪裡?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奧妙,至少可以找到四種原因:

1.國家扶持

這些幸運兒是國家戰略中的支點,大量資金洶湧而至,交通基建設施大幹快上。比如增速前十名中,就包括了遵義。

2.交通要害

內陸的三線城市不靠海,沒有港口,在交通競爭力上似乎要弱一些,其實也不儘然。比如資陽,因為靠近成都的新國際機場;咸陽,靠近西安機場,都在經濟發展上獲得了強大動力。

2012年,唯品會看中了資陽的位置優勢,將這裡設為西部物流基地,隨後京東、順豐等電商物流企業陸續跑來紮堆,後面的發展越來越順。

不過上面講的情況有點可遇而不可求,不是每個城市都能碰到,真正有借鑒意義的,還得看下面兩種類型。

3.成本優勢,產業轉移

製造業從高成本地區向低成本地區的轉移,是一個永恆的過程,只要發達城市的產業在不斷升級,周邊的中小城市就將受惠於此,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比如增速前20 的城市中,就有襄陽、宿遷、淮安等三線城市,屬於產業轉移的受益者。

襄陽可以作為一個代表,這座小城市位於湖北北部,本身沒什麼資源,也不是交通中心,但是由於相對便宜的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使得東風日產看中了這裡,讓天籟、英菲尼迪的生產線落戶,由此發展出了一個完善的汽車工業生態。

4.傳統產業,穩步升級

有些城市無法得到外來資本的眷顧,這種情況下只能自力更生了。比較典型的有宜昌、菏澤、寧德等。

三四線城市和一二線城市的產業升級是截然不同的,由於缺乏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所以不太會是互聯網、人工智慧之類的高大上行業,同時因為缺乏政治資源和交通優勢,因此也很難吸引高精尖的製造業。

三四線城市的升級,更多建立在其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比如宜昌的磷化工、菏澤的煉油化工、寧德的不銹鋼,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產業聚集區。雖然同樣是工業,但是和北方那些資源工業不同的是,其下游需求方向並不是源自房地產。由於穩定的需求紅利,可持續的產業鏈延伸,在推動地方經濟的升級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三四線城市在工業的發展上仍然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仍然大有可為。

此外,三四城市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方向——“加入城市群”。

今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戰略,對標全球打造“中國矽谷”,並且明確廣州、深圳、東莞要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東莞的發展首次被放到與廣州、深圳兩個國家中心城市同一平臺去謀劃推進。

這表明,城市群組團發展已成為中國城市當下乃至未來的重要走向。

從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來看,政府更願意讓城市抱團發展,因為城市群更好實現了產業發展資源更強的聚合效應,群中各個城市可以彼此間進行資源互補,形成更具效率和價值的產業鏈條。以核心大城市帶動周邊二三四線城市經濟的發展。

這也意味著中國城市的競爭格局中,城市群的組團競爭已漸成事實並逐漸激烈和擴大化,但城市間的個體競爭依然存在,並將長期存在,因為對單個城市自身來說,需要在共促合作下競爭,提升自己的話語權,以及在未來城市格局中的權重。

由此可見,“變局+機遇”,正是中國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字。

轉群友評論:不轉變思維就沒有未來!

回首十年觀發現

2007-2017是特殊的十年!這十年,見證了中國經濟增速達到頂點,然後悄然回落!這十年,見證了經濟全球化思潮的極盛和退潮;這十年,也見證了世界的動盪!這是聚變的十年,也是新時代的開端!這十年,中國哪些城市最成功?哪些城市最失敗?

一、最成功的5座城市

1、騰飛的合肥

從不入流省會城市,邁向新一線大城,鋒芒之勁讓傳統大城濟南折腰求教!

2、飛躍的鄭州

從二線省會城市,邁向國家中心城市,鄭州都市圈上升為國家戰略!

3、勵志的貴陽

有志者事竟成,山溝溝裡也能飛出金鳳凰!貴陽十年,就像一場夢飛!

4、夢幻的杭州

是杭州成就了阿裡巴巴,還是阿裡巴巴成就了杭州?總之,它們一起走向世界!

5、圖騰的深圳

全球製造工廠大轉身,變成了全球科技中心!深圳科技企業的能量,已經在左右全球科技!

二、最失敗的5座城市

1、僵屍的瀋陽

70年代的一線城市,80、90年代的二線城市,現在的三線城市!摩天大樓使勁造,造的全是虛幻泡影!

2、愚鈍的濟南

不知道自己該幹嘛,也不知道自己能幹嘛!最庸庸碌碌的大省省會…

3、驕傲的上海

上海還是十年前的上海,但現在的北京和深圳已今非昔比!你錯過了90年代的家電時代,00年代的網路時代,10年代的創業時代,到頭來兩手空空!創四大中心,結果呢…?建中心太多,似乎沒中心 。

4、無智的大連

從神壇到土炕!國際大連,風光不再,東北吹來的風有點冷?

5、愚昧的蘭州

別人建高樓,我也建高樓,別人修地鐵,我也修地鐵,城市產業空心化,知道自己該幹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