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滴滴電動車主:龐大而獨特的“新群體”

▲ 杭州車主冉毅春, 全國和她一樣的滴滴新能源車主有26萬之多。

于師傅是一位有著二十八年工齡的高壓電工, 但是這兩年他更習慣被稱作“滴滴師傅”。

雖然經驗豐富, 但于師傅在電廠的工作很清閒, 收入也不高。 和很多同事一樣, 他決定兼職做滴滴車主。

職業使然, 于師傅對電動汽車有特殊的興趣, 這也使他成為北京最早的一批新能源滴滴車主。 “一開始買了一輛續航150公里的電動車, 一邊上班一邊開滴滴, 兩年不到就掙回了車錢。 ”新能源車節約成本, 讓于師傅的額外收入多了不少。 最近, 他又換了一輛續航400公里的電動汽車, 一天跑下來都不用充電, 更加方便了。 “現在我基本上已經告別加油站了。 ”

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

說起新能源乘用車, 就不得不提中國在全球擁有的領先市場份額, 而其中滴滴新能源車主則是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

根據財新發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指數(NEVI),

2017年前11個月中國以47.9萬輛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佔據全球48.4%的市場份額。 截止2017年11月, 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保有量超過110萬輛, 占全球總體份額的36.8%;而僅僅在滴滴平臺上, 就有26萬輛新能源汽車提供網約車服務, 數量已經超過挪威、法國、英國等歐洲電動汽車大國的保有量。

在網約車應用場景下, 新能源汽車的日均行駛里程更多, 充電更為頻繁, 這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滴滴新能源車主”群體。

通過分析平臺註冊時間, 我們發現滴滴新能源車註冊數量與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有相似趨勢。 早在兩年多以前, 用電動汽車開滴滴的人還不算多, 新能源車在全國的銷量也以較慢的速度增長。 2016年上半年, 新晉的滴滴新能源車主數量迅速攀升, 與此同時是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的持續增長。 時間來到2017年, 與全國銷量走勢類似, 在滴滴出行平臺上註冊的新能源汽車數也先後經歷了短暫的低谷期和穩定的增長期。

進一步觀察車主特徵, 不難發現年齡在26-35歲之間的“成手”最多, 在滴滴所有新能源車主中占比52%。 此外, 有3成車主是36-45歲之間的“熟手”, 有1成車主是46歲以上的“老司機”, 還有7%的車主是年齡不足25歲的“小鮮肉”。

相比其他地區,北京、浙江和廣東的新能源汽車數量有明顯優勢。在交通相對擁擠的一線城市,對燃油車牌照和行駛的諸多限制讓新能源車變得更有吸引力。在北京,新能源汽車不受“限行”和“限號”約束;在上海和深圳,新能源牌照也無需競價拍賣。在滴滴平臺上,僅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新能源車就占全國總量的20%,杭州、青島、成都等准一線城市的數量也不容小覷。

進一步分析2017年各城市滴滴新能源車的出行資料,可以發現:2017年杭州為全國貢獻了7.7%的“綠色”出行量,遠超第二名襄陽的4.4%。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的一名滴滴新能源車主2017年累計運送超過2.5萬人次,位居全國首位。在餘下排行中,廊坊和濱州等中小城市也躋身前十,成為滴滴新能源車出行量較多的城市。

就行駛里程而言,北京超越杭州成為滴滴新能源車“最能跑”的城市,重慶、天津、廈門等城市也依次上榜。青島的一名滴滴新能源車主2017年累計行駛里程達9.6萬公里,冠絕全國。

聚合充電樁資源

和私家車主一樣,滴滴新能源車主也會有“里程焦慮”。“儀錶盤顯示只夠跑30公里的時候,我就開始慌了,生怕找不到充電樁。”在滴滴車主段師傅看來,“滴滴師傅”是最受電動汽車續航所困擾的群體,“冬天和夏天要給乘客開空調,所以更需要經常補電。”

放眼全球,中國無疑是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然而,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統計,中國目前的“車樁比”仍處於較高水準,平均每個充電設施要服務7.8輛電動汽車,遠高於歐美水準。這對於擁有強充電需求的滴滴新能源車主尤為不便。

由於充電基礎設施自身的特殊性,滴滴新能源汽車等運營類車輛成為充電運營商普遍看好的“香餑餑”。然而,滴滴車主普遍抱怨的快充樁數量少、燃油車占位和“找樁難”等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能源汽車在共用出行領域更大規模的應用。

針對社會分散充電樁利用率較低這一痛點,滴滴近日推出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功能“小桔充電”。通過線上聚合現有的充電樁資源,小桔充電精准面向具有高頻充電需求的滴滴新能源車主,有利於提高社會分散電樁的利用率,讓充電設施真正實現“圍繞用戶建樁”。

2017年,中國政府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出臺了多項重量級產業政策:《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大力發展汽車先進技術,形成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和先進節能汽車梯次合理的產業格局以及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將針對車企進行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積分)和新能源乘用車生產(NEV積分)情況的“雙積分”考核。隨著政策逐步落地和實施,在技術更新換代的主導推動下,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支持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已處於引領未來汽車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而作為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承載平臺,滴滴出行也有望成為未來汽車場景化應用的最前沿。

相比其他地區,北京、浙江和廣東的新能源汽車數量有明顯優勢。在交通相對擁擠的一線城市,對燃油車牌照和行駛的諸多限制讓新能源車變得更有吸引力。在北京,新能源汽車不受“限行”和“限號”約束;在上海和深圳,新能源牌照也無需競價拍賣。在滴滴平臺上,僅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新能源車就占全國總量的20%,杭州、青島、成都等准一線城市的數量也不容小覷。

進一步分析2017年各城市滴滴新能源車的出行資料,可以發現:2017年杭州為全國貢獻了7.7%的“綠色”出行量,遠超第二名襄陽的4.4%。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的一名滴滴新能源車主2017年累計運送超過2.5萬人次,位居全國首位。在餘下排行中,廊坊和濱州等中小城市也躋身前十,成為滴滴新能源車出行量較多的城市。

就行駛里程而言,北京超越杭州成為滴滴新能源車“最能跑”的城市,重慶、天津、廈門等城市也依次上榜。青島的一名滴滴新能源車主2017年累計行駛里程達9.6萬公里,冠絕全國。

聚合充電樁資源

和私家車主一樣,滴滴新能源車主也會有“里程焦慮”。“儀錶盤顯示只夠跑30公里的時候,我就開始慌了,生怕找不到充電樁。”在滴滴車主段師傅看來,“滴滴師傅”是最受電動汽車續航所困擾的群體,“冬天和夏天要給乘客開空調,所以更需要經常補電。”

放眼全球,中國無疑是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然而,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統計,中國目前的“車樁比”仍處於較高水準,平均每個充電設施要服務7.8輛電動汽車,遠高於歐美水準。這對於擁有強充電需求的滴滴新能源車主尤為不便。

由於充電基礎設施自身的特殊性,滴滴新能源汽車等運營類車輛成為充電運營商普遍看好的“香餑餑”。然而,滴滴車主普遍抱怨的快充樁數量少、燃油車占位和“找樁難”等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能源汽車在共用出行領域更大規模的應用。

針對社會分散充電樁利用率較低這一痛點,滴滴近日推出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功能“小桔充電”。通過線上聚合現有的充電樁資源,小桔充電精准面向具有高頻充電需求的滴滴新能源車主,有利於提高社會分散電樁的利用率,讓充電設施真正實現“圍繞用戶建樁”。

2017年,中國政府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出臺了多項重量級產業政策:《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大力發展汽車先進技術,形成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和先進節能汽車梯次合理的產業格局以及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將針對車企進行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積分)和新能源乘用車生產(NEV積分)情況的“雙積分”考核。隨著政策逐步落地和實施,在技術更新換代的主導推動下,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支持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已處於引領未來汽車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而作為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承載平臺,滴滴出行也有望成為未來汽車場景化應用的最前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