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薪火相傳的家教要義

家訓是中國古代家庭傳教後代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的智慧結晶, 是從無數家族興衰成敗中總結出的精髓, 更是我國重視家庭教育這一優良傳統的重要載體。 復旦大學韓昇教授在系統爬梳古典文獻的基礎上, 按照孩童成長所需, 選取當下教育中容易被忽視的盲點, 結合真實的歷史人物與事件, 深入淺出地講述家教的要義真諦, 蔚然成書《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

韓昇教授以漢唐史、古代東亞歷史與國際關係為主要研究方向, 廣涉佛教史、生物遺傳學等領域, 視野開闊, 所講授“東亞文明史”“隋唐史”等課程受到學生廣泛好評。

在與同學們的互動中, 其對於當下大學生校園生活, 內心活動有著全面深入地瞭解。 韓昇教授在教學實踐中支持大學通識教育, 主張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 促進學生成長。 早在2008, 年韓昇教授就曾應復旦大學出版社之邀撰寫《家訓一百句》, 去年九月又曾於北京太廟講授《詩書傳家久——千古家訓的智慧》, 春節再於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開講《中華家訓》, 《良訓傳家》即在此基礎上的厚積薄發之作。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此句常被人解釋為學習要經常複習。 實則不然, “習”是簡體字, 繁體應為“習”, 上半部為“羽”, 該字源於小鳥學飛, 引申為實踐。 故孔子此言是教導人們學習要付諸實踐。

《良訓傳家》所述亦是韓昇教授親身經歷後的經驗之談。 以書中第三部分“咬得菜根, 百事可做”為例, 韓昇教授之父韓國磐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 當代中國魏晉隋唐史學科和中國經濟史學科的奠基者之一。 韓國磐先生本與民國時江蘇籍政要韓國鈞為兄弟行, 無奈家道中衰, 求學期間生活拮据, 戰亂不斷, 數經大病, 學業兩次中斷。 正是這坎坷人生鑄就了韓先生的堅強意志。 韓老確診為食道癌後, 完成了《隋唐五代史綱》的修訂工作。 此後在疾病纏身的狀態下筆耕不綴, 先後著譯《魏晉南北朝史綱》《南北朝經濟史略》《均田制的研究》等論著。

韓昇教授幼承庭訓, 高中畢業後被安排到鼓浪嶼高頻設備廠當臨時工,

半年後回到廠裡做電鍍工, 期間只能利用休息時間讀書。 1982年大學畢業, 好不容易留校參加工作, 又負笈東瀛。 為了體悟日本文學, 他沿著川端康成的道路探尋雪國。 日本文部省給予的獎學金負擔餐飲、交通等已是捉襟見肘, 根本住不起旅館, 於是隻身背著睡袋、乾糧, 走到哪裡睡到哪裡。 韓昇在風餐露宿中明白所有學問都要用生命去體悟。 回國後, 又在每天上下班的地鐵上翻譯了號稱日本漢學研究巔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 正是這些經歷使得韓昇教授成為一位站在日本講臺上為日本學生講授日本史的中國學者。 從韓老先生到韓昇教授, 從不是什麼大富之家, 在求學的路上亦是荊棘滿布, 他們憑著“咬得草根,
百事可做”的精神毅然前行。

“訓”左邊是言字旁, 表示說服、勸導、教育, 右邊是川, 表示寬廣的河水, 自由自在的奔流。 本義是用語言讓人從善如流。 故家訓不應該是讓子女畏懼的訓斥, 而是引導他們堅定真誠之心, 樹立正確三觀, 奔向幸福生活的燈塔。 中國古家訓多以文言寫就, 晦澀難懂, 加之數量繁多, 難以通讀, 雖有文字闡釋之作, 亦難跳出說教之著述形式。 家長們依其指導子女, 自然難以奏效。 《良訓傳家》從《論語》《孟子》《全漢文》《顏氏家訓》《新唐書》《菜根譚》《勸學篇》等古代典籍中汲取智慧, 將歷史人物、典故與家訓融為一體, 再結合當下社會現實和教育盲點, 加以分析指導, 猶如睡前故事一般引人入勝。

《良訓傳家》按照家庭後輩成長先後所需,

在內容上逐步遞進, 指導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依次而行, 幼年時不要過分寵溺, 一味追求知識而忽視道德、性格、思維的引導。

家訓是從人生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智慧, 目的是把成功的經驗傳遞給子孫後代, 讓他們挑起家族和社會的重任, 培養出有用而高雅之人。 千百年來的家訓文化, 潛移默化中規範了我們的思維和行為, 體現出中華民族的道德選擇, 乃至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認同與凝聚力。 (文:秦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