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加速器」金融科技助推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劉春生系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藍源資本研究院副院長

張援舒系中央財經大學國際商務碩士研究生

實習編輯 | 王勝昔

金融科技賦能現代化的經濟體系, 服務實體經濟, 特別成為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的助推器。

金融科技惠及長尾用戶和中小微企業

2017年中國金融科技備受矚目, 全球金融科技也迎來爆發式增長, 金融科技的概念炙手可熱。 隨著現代經濟進入資訊化時代, 金融科技驅動形成金融新業態, 為金融行業乃至實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成為解決金融服務中小實體經濟發展瓶頸的有效手段。

從目前看, 中國是金融科技的受惠者, 是全球金融交易最活躍、支付最便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中國目前基本上處於金融科技1.0階段的後期, 並即將邁入到金融科技的2.0階段。

目前中國的金融科技活動, 主要集中在五類機構六大業態。 五類機構包括傳統金融業、互聯網機構、新興互聯網金融、通信機構和基礎設施。 六大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網路借貸、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 互聯網消費金融, 未來一段時期這些業態將不斷創新, 日益繁榮。 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100強企業排名前10中有5家來自中國, 此外包括凡普金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凡普金科”)在內的眾多金融科技企業也正在通過自身技術創新發展, 為更多用戶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金融資訊服務。

中小實體經濟是啟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金融科技降低了金融服務門檻, 通過提升金融資產配置效率,

為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金融支援匱乏等問題找到了突破口。 首先, 通過網路貸款平臺、電商小貸、眾籌融資平臺、大資料金融平臺和資訊化金融機構等, 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有效降低其交易成本, 極大地提高了中小微經濟體獲得金融支持的效率。 第二是強大的平臺服務功能與價值鏈整合能力, 使其吸引大量的合作夥伴、協力廠商開發者、核心企業以及供應鏈條上的眾多中小微企業聚集平臺之中, 利用協力廠商征信平臺和互聯網金融門戶等資訊路徑, 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的資金供求雙方資訊不對稱問題, 並以平臺的高度黏性培養客戶群體,
批量開發平臺客戶, 擴展銷售管道, 增強跨界合作。 第三, 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交易成本高、支付結算效率低等問題, 創新支付路徑, 主要包括協力廠商支付、移動支付和互聯網支付等, 金融科技致力於在融資、資訊、支付結算等方面, 為中小微企業金融困境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促進其迅速蓬勃發展。

金融科技正迎來加速發展的態勢, 但目前在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大資料不能有效應用、競爭過於激烈等問題, 因為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從而產生公眾信任危機。 在金融科技內部各領域之間存在失衡現象, 科學技術的不當應用造成網路資料安全風險和技術依賴風險, 資訊披露的缺失導致資訊不對稱而產生信用風險,

金融創新對傳統立法的衝擊進而引起合規性風險, 這都為金融體系帶來不穩定性。

科技與金融“聯姻”引發業態深層變革

隨著金融和科技的進一步深度融合, 在金融科技領域, 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是在大資料、區塊鏈、雲計算等科技發展的基礎上, 促進“去中心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 引發金融領域更深層的變革, 在諸多金融細分領域, 實現科技與金融更加緊密的結合, 尤其能夠助推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

一是區塊鏈技術促進“去中心化”趨勢。 區塊鏈具有點對點直接交換價值、交易透明不可篡改、安全可靠, 沒有中心化機構等特點。 從目前的趨勢看, 這種即時記錄全部交易的去中心化公開資料庫, 每一個資料節點都可以驗證帳本內容和記錄歷史,提高了系統的可追責性,有助於降低交易和信任風險,降低金融機構的運作成本,實現共用金融的效果。其在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證券清算、貿易融資等領域的探索應用,有可能會重構金融行業底層的架構,建立一種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徹底改變現有金融生態;同時,區塊鏈技術還具有保護文字版權的作用。例如,鏈娛科技未來版權專案與東陽青雨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打造《獵場》《潛伏》等優質作品的IP版權衍生及操作。這也是對中小企業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又一重要拓展。

二是大資料和雲計算。大資料技術通過對大量來源分散,格式不一的資料進行採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而精准地挖掘有效資訊和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作為新一代資訊技術和服務業態,大資料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將開闢了金融服務新範式,在客戶認證、精准行銷、融資授信決策、風險防範、輔助量化交易等領域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雲計算是推動資訊技術能力實現按需供給、促進資訊技術和資料資源充分利用的全新業態,有利於分享資訊知識和創新資源,極大地降低金融業創新和進入門檻,是資訊化發展的重大變革和必然趨勢。比如,凡普金科順勢而為,其自出研發的智慧大資料動態風控系統——FinUp雲圖,可以通過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形成一個模仿人類大腦行為的風控知識體系,將大資料轉化成客戶畫像;通過深度學習自動發現隱藏在複雜關係裡的風險點,挖掘潛在欺詐行為。同時這款智慧風控系統被應用在貸前、貸中、貸後等關鍵業務環節。

三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與金融的融合進一步改變了金融服務的模式、降低金融投資門檻。人工智慧的應用,將會給金融產品、服務管道、服務方式、風險管理、授信融資、投資決策等帶來新一輪的變革,如前端的智能投顧、個人定制,中端的金融授信、反欺詐,後端的智能客服等。人工智慧將使得中低端的分析活動被大面積替換,在時間維度上預測,優化風險定價模型,減少情緒化干擾,優化博弈的策略。人工智慧全維度的應用到互聯網金融及相關領域,它從金融及商業資料中大量提取有用資訊,對資訊加工判斷後回饋給金融機構決策,即時回饋給用戶選擇,從而降低雙方交易的資訊不對稱、不確定性,驅動金融產業的智慧化發展。

金融科技迅猛發展引領風險與監管與時俱進

從“促進”到“異軍突起”,再到“規範”,直至2017年的“高度警惕風險”,政府工作報告連續4年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變化形象地體現出了金融科技飛速發展對金融業風險管理的挑戰與監管的變遷。金融科技發展在帶來金融創新的同時,也蘊藏著很多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響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健。我國政府一系列監管細則陸續出臺和落地,也正努力在加速推動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合規發展。

金融科技對金融穩定存在潛在影響。從積極影響看,金融科技企業增加了多元化金融主體的有效競爭,有利於創新形成新的穩定商業模式,增強金融系統的整體穩健性。金融科技降低服務門檻,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將更多中小微經濟主體納入經濟金融活動,降低了風險集中度;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運用,也會降低資訊不對稱問題,提高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

從負面影響看,在金融科技場景下,整個金融體系內的資金流量和流速都顯著提升,一旦處理不好,它所帶來的損失也是瞬間的。科技技術的高速發展使金融科技風險突破了地域限制,一旦風險暴露,在短時間內便可能迅速演變為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層級暫態演化並波及多個領域。金融科技的極度滲透性和暫態爆發性使風險的演化表現出蔓延傳染的特徵,多部門、多領域參與以及跨行業、跨領域金融產品相互交錯,形成一個龐大的共生體系,現代金融科技風險的監管就面臨著這樣的跨主體、跨領域聯合監管問題。

金融科技公司面臨的週期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投機風險也不容忽視。我國金融科技產業應格外重視經濟週期和金融行業性週期帶來的風險,雖然技術創新改變了很多事情,但是目前來看,還不能改變經濟週期和金融業的行業週期。很多金融科技企業不能進入到成熟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同業市場,當面臨流動性問題時,解決方案比較少,而一些金融科技企業設計的產品,本身就面臨比較高的

流動性隱患。當面臨新的市場機會,常常湧現出很多投機型的創業者、風投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他們會加大金融科技企業的運營成本,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一些金融科技企業也往往批量地出現,批量地死亡。可以說,目前我國金融科技企業面臨的週期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投機風險比較突出。

此外,科學技術的不當應用造成的資料安全與資訊科技風險等操作風險,資訊披露的缺失導致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的信用風險,金融創新對傳統立法的衝擊進而引起的合規性風險,也都為金融體系帶來不穩定性。金融科技雖然推動了金融服務和基礎設施的線上化、開放化,同時也使得技術依賴風險和網路安全風險進一步集聚,金融科技服務的眾多長尾客戶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弱,更容易產生羊群效應,放大金融順週期性。

金融科技的發展推動了金融創新,同時也倒逼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面對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不同步帶來的監管空白與挑戰,我國監管部門應與時俱進,突破傳統的審慎監管和機構監管的方式,在大資料、區塊鏈、雲計算等科技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金融合規、場景依託和技術驅動三位一體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突出監管科技在金融監管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對金融監管進行重構。

基於金融新業態,樹立“穿透式”監管理念。我國互聯網專項整治方案在正文中多次明確提出了“穿透式”監管的概念,確立了穿透式監管理念。針對趨於混業經營的金融新業態,在監管的過程中打破“身份”的標籤,從業務的本質入手,將資金來源、中間環節和資金最終流向穿透聯結起來,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辨別業務本質,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規則。使金融監管和風險排查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同時避免因監管規則的不統一導致監管套利。

監管科技是重塑金融監管的核心要素。監管應與創新的發展與時俱進,強化監管科技在實踐中的應用,利用大資料、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依託場景在穿透式監管理念的指引下,重視科學技術監管手段的運用,形成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動態的回饋機制。在重視監管科技的同時,還要重構監管的法律法規,堅持技術治理與法律治理相結合。

展望未來,世界經濟已經站在新週期的起點上,科技革命帶來的商業模式、產業結構顛覆式的變化在金融領域也即將掀起風暴,除了擁抱變化,別無選擇。

本文根據作者2017年底,參加凡普金科集團有限公司的調研之後,在“FinTech賦能·構建現代經濟體系暨《金融科技服務中小實體經濟調查報告》座談會”的發言整理而成,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戳連結,更有料!

每一個資料節點都可以驗證帳本內容和記錄歷史,提高了系統的可追責性,有助於降低交易和信任風險,降低金融機構的運作成本,實現共用金融的效果。其在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證券清算、貿易融資等領域的探索應用,有可能會重構金融行業底層的架構,建立一種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徹底改變現有金融生態;同時,區塊鏈技術還具有保護文字版權的作用。例如,鏈娛科技未來版權專案與東陽青雨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打造《獵場》《潛伏》等優質作品的IP版權衍生及操作。這也是對中小企業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又一重要拓展。

二是大資料和雲計算。大資料技術通過對大量來源分散,格式不一的資料進行採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而精准地挖掘有效資訊和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作為新一代資訊技術和服務業態,大資料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將開闢了金融服務新範式,在客戶認證、精准行銷、融資授信決策、風險防範、輔助量化交易等領域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雲計算是推動資訊技術能力實現按需供給、促進資訊技術和資料資源充分利用的全新業態,有利於分享資訊知識和創新資源,極大地降低金融業創新和進入門檻,是資訊化發展的重大變革和必然趨勢。比如,凡普金科順勢而為,其自出研發的智慧大資料動態風控系統——FinUp雲圖,可以通過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形成一個模仿人類大腦行為的風控知識體系,將大資料轉化成客戶畫像;通過深度學習自動發現隱藏在複雜關係裡的風險點,挖掘潛在欺詐行為。同時這款智慧風控系統被應用在貸前、貸中、貸後等關鍵業務環節。

三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與金融的融合進一步改變了金融服務的模式、降低金融投資門檻。人工智慧的應用,將會給金融產品、服務管道、服務方式、風險管理、授信融資、投資決策等帶來新一輪的變革,如前端的智能投顧、個人定制,中端的金融授信、反欺詐,後端的智能客服等。人工智慧將使得中低端的分析活動被大面積替換,在時間維度上預測,優化風險定價模型,減少情緒化干擾,優化博弈的策略。人工智慧全維度的應用到互聯網金融及相關領域,它從金融及商業資料中大量提取有用資訊,對資訊加工判斷後回饋給金融機構決策,即時回饋給用戶選擇,從而降低雙方交易的資訊不對稱、不確定性,驅動金融產業的智慧化發展。

金融科技迅猛發展引領風險與監管與時俱進

從“促進”到“異軍突起”,再到“規範”,直至2017年的“高度警惕風險”,政府工作報告連續4年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變化形象地體現出了金融科技飛速發展對金融業風險管理的挑戰與監管的變遷。金融科技發展在帶來金融創新的同時,也蘊藏著很多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響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健。我國政府一系列監管細則陸續出臺和落地,也正努力在加速推動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合規發展。

金融科技對金融穩定存在潛在影響。從積極影響看,金融科技企業增加了多元化金融主體的有效競爭,有利於創新形成新的穩定商業模式,增強金融系統的整體穩健性。金融科技降低服務門檻,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將更多中小微經濟主體納入經濟金融活動,降低了風險集中度;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運用,也會降低資訊不對稱問題,提高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

從負面影響看,在金融科技場景下,整個金融體系內的資金流量和流速都顯著提升,一旦處理不好,它所帶來的損失也是瞬間的。科技技術的高速發展使金融科技風險突破了地域限制,一旦風險暴露,在短時間內便可能迅速演變為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層級暫態演化並波及多個領域。金融科技的極度滲透性和暫態爆發性使風險的演化表現出蔓延傳染的特徵,多部門、多領域參與以及跨行業、跨領域金融產品相互交錯,形成一個龐大的共生體系,現代金融科技風險的監管就面臨著這樣的跨主體、跨領域聯合監管問題。

金融科技公司面臨的週期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投機風險也不容忽視。我國金融科技產業應格外重視經濟週期和金融行業性週期帶來的風險,雖然技術創新改變了很多事情,但是目前來看,還不能改變經濟週期和金融業的行業週期。很多金融科技企業不能進入到成熟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同業市場,當面臨流動性問題時,解決方案比較少,而一些金融科技企業設計的產品,本身就面臨比較高的

流動性隱患。當面臨新的市場機會,常常湧現出很多投機型的創業者、風投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他們會加大金融科技企業的運營成本,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一些金融科技企業也往往批量地出現,批量地死亡。可以說,目前我國金融科技企業面臨的週期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投機風險比較突出。

此外,科學技術的不當應用造成的資料安全與資訊科技風險等操作風險,資訊披露的缺失導致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的信用風險,金融創新對傳統立法的衝擊進而引起的合規性風險,也都為金融體系帶來不穩定性。金融科技雖然推動了金融服務和基礎設施的線上化、開放化,同時也使得技術依賴風險和網路安全風險進一步集聚,金融科技服務的眾多長尾客戶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弱,更容易產生羊群效應,放大金融順週期性。

金融科技的發展推動了金融創新,同時也倒逼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面對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不同步帶來的監管空白與挑戰,我國監管部門應與時俱進,突破傳統的審慎監管和機構監管的方式,在大資料、區塊鏈、雲計算等科技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金融合規、場景依託和技術驅動三位一體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突出監管科技在金融監管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對金融監管進行重構。

基於金融新業態,樹立“穿透式”監管理念。我國互聯網專項整治方案在正文中多次明確提出了“穿透式”監管的概念,確立了穿透式監管理念。針對趨於混業經營的金融新業態,在監管的過程中打破“身份”的標籤,從業務的本質入手,將資金來源、中間環節和資金最終流向穿透聯結起來,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辨別業務本質,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規則。使金融監管和風險排查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同時避免因監管規則的不統一導致監管套利。

監管科技是重塑金融監管的核心要素。監管應與創新的發展與時俱進,強化監管科技在實踐中的應用,利用大資料、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依託場景在穿透式監管理念的指引下,重視科學技術監管手段的運用,形成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動態的回饋機制。在重視監管科技的同時,還要重構監管的法律法規,堅持技術治理與法律治理相結合。

展望未來,世界經濟已經站在新週期的起點上,科技革命帶來的商業模式、產業結構顛覆式的變化在金融領域也即將掀起風暴,除了擁抱變化,別無選擇。

本文根據作者2017年底,參加凡普金科集團有限公司的調研之後,在“FinTech賦能·構建現代經濟體系暨《金融科技服務中小實體經濟調查報告》座談會”的發言整理而成,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戳連結,更有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