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銀行委外加碼權益投資 公募基金摩拳擦掌

本報記者 徐金忠

在嚴監管之下, 銀行委外業務整體退潮成為行業共識。 不過, 銀行委外的投資理財需求仍然存在。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 在2017年公募基金賺錢效應的推動下, 多家銀行動用數百億元資金投向權益類基金產品, 並且風險偏好有所提升。

基金爭取受託機會

業內通常把銀行將自營或理財資金委託給本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代為投資的委託投資模式認定為委外業務。

通常, 銀行委外資金出於風控的要求, 偏好投向債券基金等固定收益類產品。 2017年, 監管部門打出重拳, 委外業務退潮,

市場上不時出現固收類基金產品“迷你化”甚至清盤的情況。 不過, 銀行資金仍存在委託管理的需求, 委外業務正在告別此前粗放的發展方式, 資金委託管理趨於精細化。 在委外業務的調整過程中, 公募權益投資基金正在迎來新的機會。

委外資金借道偏股基金投資權益類資產近兩年才起步。 2017年, 公募基金優異的業績令委託銀行回報不菲。 多家銀行在研判後市及相關重量級資金委託人的動向後, 準備2018年增加投向權益類資產的資金規模。

一家大型銀行的委外資金此前僅小規模參與權益類投資, 但2017年獲得了豐厚回報。 這家銀行決定加大權益類投資規模, 計畫將達500億元, 公募基金產品將是主要投資方向。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機構權益投資人士透露,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2018年委外資金投資A股的規模大約在200億-300億元之間, 另有200億元將投資港股。 這家銀行此前在權益類投資領域一直較為領先。 目前多家公募基金機構力爭進入該銀行遴選受託機構的核心備選池(備選機構在10家左右)。

該公募基金人士介紹, 銀行在選擇和考核管理人方面有一套嚴格的流程。 公募基金機構因為其制度管理、資訊披露、歷史業績等方面的優勢, 更容易得到銀行資金的青睞。 委託公募機構管理資金, 銀行既能有相應的收益預期, 又較易符合監管和風控的相關要求。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 今年擬進行權益類投資的銀行委外資金對公募機構更加友好, 風險偏好也有所提升,

從而給了基金管理人更大的操作空間。

委外整體退潮

雖然有銀行委外加大權益類投資的力度, 但委外業務整體正在退潮。

銀行委外業務的火熱終於迎來嚴格監管。 2017年, 銀監會、證監會、人民銀行等部門出臺一系列措施, 促使銀行資金回歸本位, 防範金融風險, 銀行委外業務熱潮的消退已成為業內共識。

公募有動力更有壓力

在委外業務結構調整之際, 公募基金機構積極在權益類投資領域爭取機會。

基金業人士表示, 此前委外業務火熱時, 公司內部不少資源向承接委外資金的固收部門傾斜。

特別是一些銀行系基金公司, 只要固收部門做好委外大單, 似乎整個公司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如今, 固收類委外業務大面積退潮,

權益類委外業務則迎來了發展機會, 公募機構特別是權益類投資部門有了更大的動力。 業內很多人對之前固收類委外產品的膨脹頗多微詞, 認為這樣的發展是畸形的, 是基金公司“自廢武功”之舉。 如今權益類委外業務的發展符合基金公司全面、均衡發展的需求, 不少基金機構正在摩拳擦掌。

同時, 委外業務整體退潮, 大型銀行提升自身投資能力, 中小銀行回歸資金存貸角色……多重因素使希望繼續承接委外資金的基金機構面臨壓力。 李奇霖指出, 對銀行的資管業務而言, 委外業務在某種程度上是近距離實戰演習的機會。 在“後剛兌時代”, 銀行理財業務的投資管理能力至關重要, 委外終究只是借助外來機構管理資金的方式,

提升銀行自身投研能力才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當前很多銀行的資管部門正在向這方面努力。

業內人士表示, 對於公募基金等非銀資管機構, 要麼具有核心的、難以複製的資產管理能力, 讓銀行資金趨之若鶩, 要麼提升自己的管理和服務能力, 輸出投研管理能力, 提升深度服務能力, 這樣才能與銀行共用資管行業發展的機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