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蕪湖鏡湖旁的“柳春園”,為何歷史上稱為“留春園”?

柳春園, 位於蕪湖鏡湖的東南角, 似一半島, 伸向湖中, 與煙雨墩隔水相對, 面積約八畝, 是鏡湖最早開闢的景區之一。 然而在蕪湖的歷史中,

“柳春園”其實原名“留春園”, 這是為什麼?

邑中風景最佳處——鏡湖

鏡湖, 原名陶塘, 由大小鏡湖兩部分組成。 鏡湖名如其名, 湖泊清澈明亮, 水準如鏡, 環種楊柳, 景勝一方, 歷來“為邑中風景最佳處”。

紹興三十一年(西元1161年)南宋狀元張孝祥, 辭官回到故鄉蕪湖, 即捐出良田百畝, 挖掘成湖, 造福桑梓。 成湖之後, 張孝祥將其命名為“陶塘”, 以表達其追隨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之情。

圖為1928年蕪湖陶塘風景照片

鏡湖形成之後, 也成為蕪湖名勝之處。 從南宋到民國時期, 都有官紳富豪等人士開發建設, 為之增添色彩。 這其中就其中有座園林, 叫長春園。

根據清人錢泳《履園叢話》記載, 長春園在蕪湖北門外, 即原市政協以及體育場一帶。 後來分割成陸羽軒茶社、洪園和鏡湖畫社。 清代一品大臣黃鉞常與當地的書畫家在此研究畫藝。

“留春園”名稱的由來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蕪湖知縣陳聖修看中”長春園“, 同時將長春園一帶的園林, 重新整修, 西南起自一房山, 東至洪園, 合併為一。 新蓋琴餘別館、留春舫,

廣植花木, 改名為“留春園”。

陳聖修還作了一首詩:“賢尹愛湖山, 合併十之九。 小舫曰留春, 我為置杯酒。 ”

“留春園”中“留春”一名, 來源於南宋狀元張孝祥的代表作《蝶戀花·懷於湖》。 其中詞雲:

恰則杏花紅一樹, 撚指來時, 結子青無數。

漠漠春陰纏柳絮, 一天風雨將春去。

春到家山須小住, 芍藥櫻桃, 更是尋芳處。

繞院碧蓮三百畝, 留春待我春應許。

——“留春”一名摘取上引張孝祥詞結句首二字, 定名為“留春園”。

當時的留春園沿湖築起土堤石岸, 桃柳相間, 飛燕如織;湖中遍養荷花, 畫舫悠然來去, 波光粼粼, 照映著蒼翠的赭山、鐵山、古塔、一覽亭, 宛然如湯天池鍛制的鐵畫屏風, 騷人墨客常乘畫舫遊湖飲酒賦詩。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蕪湖人、書法家王澤(1759年—1842年), 從江西贛南道台任上辭官回鄉, 購下留春園。 並新建了一處園林, 取晉代書法家王右軍(羲之)名中一字, 命名為“希右園”。

王澤在其《湖上新葺小園雜詩十首》中曾寫到:

本為童子釣游地,也是中年詩酒場。

勞我以生須逸我,湖山依舊好倘徉。

詩後的注解中寫道:園為長春園,陸羽軒舊基,兼有一房山鏡湖畫社地,後歸邑侯陳岸亭明府,名留春園,遂成官廨。久荒。

從“留春園”到“柳春園”

時光如水流逝,留春園也幾易其主。清代咸豐時,被毀於兵火。清末以後,米捐局,美以美教會創辦的弋磯山醫院分院,安徽公學等,先後設立於此。園址逐漸縮小,最後只存下一塊地皮,幾椽瓦屋,數簇花木而已,“留春園”名存實亡。後人從原本鏡湖的“柳陰”、“留春”二橋的橋名中各取一字,將該園易名為“柳春園”。

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這裡曾被辟為“少年之家”。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鏡湖風景區的不斷重建,曾經消逝於歷史塵煙中的名勝景點又得以恢復,其中包括知春亭、柳陰亭、留春亭、希右亭、兩層樓閣式的歸去來堂、琴餘別館等徽派風格建築。

如今的柳春園入口,嵌一塊橫匾式大理石碑,鐫刻“柳春園”三個遒勁大字,為著名書畫家劉海粟的手跡。走進園區,水榭、曲橋、回廊,盡顯江南園林特色,讓遊人流連忘返。

王澤在其《湖上新葺小園雜詩十首》中曾寫到:

本為童子釣游地,也是中年詩酒場。

勞我以生須逸我,湖山依舊好倘徉。

詩後的注解中寫道:園為長春園,陸羽軒舊基,兼有一房山鏡湖畫社地,後歸邑侯陳岸亭明府,名留春園,遂成官廨。久荒。

從“留春園”到“柳春園”

時光如水流逝,留春園也幾易其主。清代咸豐時,被毀於兵火。清末以後,米捐局,美以美教會創辦的弋磯山醫院分院,安徽公學等,先後設立於此。園址逐漸縮小,最後只存下一塊地皮,幾椽瓦屋,數簇花木而已,“留春園”名存實亡。後人從原本鏡湖的“柳陰”、“留春”二橋的橋名中各取一字,將該園易名為“柳春園”。

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這裡曾被辟為“少年之家”。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鏡湖風景區的不斷重建,曾經消逝於歷史塵煙中的名勝景點又得以恢復,其中包括知春亭、柳陰亭、留春亭、希右亭、兩層樓閣式的歸去來堂、琴餘別館等徽派風格建築。

如今的柳春園入口,嵌一塊橫匾式大理石碑,鐫刻“柳春園”三個遒勁大字,為著名書畫家劉海粟的手跡。走進園區,水榭、曲橋、回廊,盡顯江南園林特色,讓遊人流連忘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