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原材料上漲!施工單位也吃不消60億虧損壓身政府工程的停工危機!

摘要

據安徽省幾家主要施工企業初步測算, 該省僅省會合肥目前正在建設的政府性投資專案工程總造價在400億元左右, 按材料上漲影響合同總價15%估算, 施工企業承擔的帳面“超支負擔”保守估算接近60億元。

一封由16家龍頭企業聯名蓋章的求助信, 引爆建築大省安徽的政府性投資項目的停工危機。 在主要建築材料出現大幅漲價後, 承擔了安徽省主要政府投資項目的企業已經舉步維艱, 幾乎所有項目進展緩慢, 甚至出現停工現象。

據安徽省幾家主要施工企業初步測算, 該省僅省會合肥目前正在建設的政府性投資專案工程總造價在400億元左右,

按材料上漲影響合同總價15%估算, 施工企業承擔的帳面“超支負擔”保守估算接近60億元。

“這是不可抗力造成的, 企業無力承擔, 我們向政府遞交了緊急求助信, 希望政府出臺政策, 幫建築企業化解生存危機。 ”據悉,在皖施工企業已經聯名向政府主管部門遞交了求助報告.

記者日前從安徽省住建廳和合肥市住建委獲悉, 企業的集體報告已經引起重視, 省住建廳和合肥市住建委在調研和徵求意見的基礎上, 已提出解決問題的草案, 正依程式呈遞報批。

停工陰影下的建築業悲音

“我這個標段是2016年8月中的標, 現在的價格與當時相比, 主要建築材料要多支出4000多萬元。 ”12月26日,

在合肥市愛和安置點棚戶區改造項目現場, 安徽省元盛建工集團專案負責人王士兵對記者說。

據悉, 元盛建工承建的該項目二標段總中標價為2.24億, 總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 鋼材用量是1萬噸, 混凝土7.5萬方, 水泥2.6萬噸。 在相隔一年多的時間裡, 鋼材單價由2500元/噸漲到4700元/噸,

幾乎翻倍;混凝土單價由300元升至450元, 水泥則由220元升至560元左右。

這樣的漲幅, 令施工企業難以承受。 王士兵表示, 以安徽省省會合肥為例, 政府性投資項目, 施工企業與甲方簽訂的是“固定總價合同”, 即人工、材料、機械等費用變化, 由承建方承擔。 “我們現在壓力很大, 如果政府不調整政策, 我們施工企業無法正常施工, 也無法按期交付。 ”他說。

記者在合肥採訪了多個政府性投資項目, 情形幾乎與元盛建工一樣。

安徽富煌建設公司承建的“年產十萬套新能源汽車車身”的政府招商引資項目, 因鋼材價格上漲導致公司巨大虧損, 該專案工程總額5億元, 目前已經完成交付並投入生產。 該項目負責人劉華清表示, 據測算,

項目增加的支出接近6000萬元。

一個名叫“濱湖沁園”的保障房專案, 由中建四局、中建五局、中建八局、安徽三建各負責一個標段的建設。 一位元在現場的工程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因建材價格大幅上漲, 該工地曾整體停工兩個多月, 12月初才恢復施工。

“這幾家國資背景的建築企業一度集體停工, 後來在政府的壓力下恢復施工, 不過施工人數減少, 進展也放緩了。 ”這位負責人稱, 以專案二標段為例, 目前工人只有200人左右, 與正常時間相比少了一半多。

安徽水安建設集團一位負責人表示, 2017年該公司數十個專案整體“虧損”比例在15%左右, 初步測算“虧損額”接近10億元。

增負60億, 企業上書求助

相似的政府項目, 同樣的“總價合同”, 在主要建材大幅上漲的背景下,

安徽省建築施工企業面臨整體巨額虧損的局面。

2017年11月, 以安徽三建公司、安徽水安建設集團、安徽魯班建設投資集團等為首的16家龍頭建築企業, 向安徽省住建廳、省建設工程造價管理總站、省建築行業協會、合肥市城鄉建委等單位提交報告, 陳述材料價格異常上漲導致企業虧損的情況、面臨的困難, 以及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建議、請求。

報告稱, 因外部政策環境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 鋼材、混凝土、水泥、黃沙、石子等建材價格異常瘋漲, 導致施工方成本直線上升, 供應商出現拒絕按原採購價供貨的情形, 對龍頭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 將嚴重損害建築業的健康平穩發展, 也會導致一批施工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施工企業提供的報告中,進度嚴重滯後的44個,已停工5個,無一專案進度正常。報告披露,某綜合管廊項目虧損2.2億,為單個虧損最大項目,而最小的某幼稚園項目也虧損77萬,平均而言,每個項目虧損2200萬元。

在合肥採訪期間,一位元建築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初步統計,僅合肥目前正在建設的政府性投資專案,工程總造價在400億元左右,按材料上漲影響15%造價計算,施工企業將“超支”近60億元。

報告指出,此輪材料的市場價格異常上漲,即便有經驗的施工企業在簽訂合同時也無法預見,且漲幅遠遠超出施工單位能夠承受的範圍,作為政府投資性專案的出資方,各地方政府應“調差”(調整差價)。

同樣的遭遇曾在2007年時出現過,而肇事者也是建材價格上漲。據稱,一批知名建築企業和納稅大戶受漲價大潮影響,至今深陷危機。如安徽凱源、安徽亞坤等。

一位建築企業老總表示,當前最好的辦法是停工“止損”,但民企往往不敢,一旦被列入黑名單,則未來會被排除在投標之外。“央企有停工的情形,民企只能向政府求救,以拖待變。”他說。

急迫期待“政策”調整

“建材價格大漲是全國性現象,為何只有安徽建築企業反應最強烈?因為是政策問題。”在合肥採訪期間,多位受訪企業負責人這樣表示。

安徽省自2007年以來,政府投資項目均採用材料包死合同模式,即固定材料價格。與甲方簽訂的施工合同裡,有關“價格調整”子目中,均約定“不予調整”。這意味著,一旦建材價格出現大幅上漲,中標企業將承擔巨大的風險。

安徽鑫盛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王道倫表示:“這一做法的好處是,避免建築施工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在工程結算中謀取不正當利益。相當於一刀切,堵住了利益輸送的漏洞。但這一簡單做法的弊端與優點一樣明顯,最大的問題便是無法應對材料價格巨幅波動。”

住建部制定實施的《2013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中規定,建築工程發承包時,必須在招標檔、合同中明確計價中的風險及其範圍,不能採用無限風險、所有風險等類似語句,且有“由於市場特價波動影響合同價款的,應由發承包雙方合理分攤”條款。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法學院建設管理與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才良律師事務所律師王令表示,從相關事實來看,安徽建築業實行多年的“合同固定材料價格”做法,涉嫌與上述行業標準相懟,導致合同的一方承擔過多的風險與義務,失去了合同的公平性,此做法應當調整,使得合同的訂立更加科學。

據瞭解,山東、江蘇、浙江等地,政府投資性項目均採取材料可調的合同,以應對價格變化。此外,非政府投資性專案上,發承包雙方均允許調價。

在皖施工企業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交的報告中,對施行多年的“總價合同”痼疾提出了解決方案:規範新簽訂的建築工程承包合同,引入風險分析機制,引導並允許發承包雙方根據市場調整利益。

“我們認為,當主要材料變化在正負5%時以內時,由承包人自行承擔,5%以外的部分,可依據材料資訊按實調整。”上述報告表示。

在施工企業看來,這一政策調整,將影響全省建築業的平穩運行。建築業是安徽省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和優勢產業,不僅關係到數十家龍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牽動著數以萬計的建築工人。

據悉,在施工企業通過不同形式向主管部門反映困難後,安徽省住建廳、合肥市住建委等非常重視,有關處室對此展開了多次調研,並牽頭起草了相關請示報告,提出了初步解決方案。

“我們急切期待政府出臺政策,儘快化解建築企業危機。”多家企業負責人表達了這一期望。

施工企業提供的報告中,進度嚴重滯後的44個,已停工5個,無一專案進度正常。報告披露,某綜合管廊項目虧損2.2億,為單個虧損最大項目,而最小的某幼稚園項目也虧損77萬,平均而言,每個項目虧損2200萬元。

在合肥採訪期間,一位元建築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初步統計,僅合肥目前正在建設的政府性投資專案,工程總造價在400億元左右,按材料上漲影響15%造價計算,施工企業將“超支”近60億元。

報告指出,此輪材料的市場價格異常上漲,即便有經驗的施工企業在簽訂合同時也無法預見,且漲幅遠遠超出施工單位能夠承受的範圍,作為政府投資性專案的出資方,各地方政府應“調差”(調整差價)。

同樣的遭遇曾在2007年時出現過,而肇事者也是建材價格上漲。據稱,一批知名建築企業和納稅大戶受漲價大潮影響,至今深陷危機。如安徽凱源、安徽亞坤等。

一位建築企業老總表示,當前最好的辦法是停工“止損”,但民企往往不敢,一旦被列入黑名單,則未來會被排除在投標之外。“央企有停工的情形,民企只能向政府求救,以拖待變。”他說。

急迫期待“政策”調整

“建材價格大漲是全國性現象,為何只有安徽建築企業反應最強烈?因為是政策問題。”在合肥採訪期間,多位受訪企業負責人這樣表示。

安徽省自2007年以來,政府投資項目均採用材料包死合同模式,即固定材料價格。與甲方簽訂的施工合同裡,有關“價格調整”子目中,均約定“不予調整”。這意味著,一旦建材價格出現大幅上漲,中標企業將承擔巨大的風險。

安徽鑫盛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王道倫表示:“這一做法的好處是,避免建築施工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在工程結算中謀取不正當利益。相當於一刀切,堵住了利益輸送的漏洞。但這一簡單做法的弊端與優點一樣明顯,最大的問題便是無法應對材料價格巨幅波動。”

住建部制定實施的《2013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中規定,建築工程發承包時,必須在招標檔、合同中明確計價中的風險及其範圍,不能採用無限風險、所有風險等類似語句,且有“由於市場特價波動影響合同價款的,應由發承包雙方合理分攤”條款。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法學院建設管理與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才良律師事務所律師王令表示,從相關事實來看,安徽建築業實行多年的“合同固定材料價格”做法,涉嫌與上述行業標準相懟,導致合同的一方承擔過多的風險與義務,失去了合同的公平性,此做法應當調整,使得合同的訂立更加科學。

據瞭解,山東、江蘇、浙江等地,政府投資性項目均採取材料可調的合同,以應對價格變化。此外,非政府投資性專案上,發承包雙方均允許調價。

在皖施工企業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交的報告中,對施行多年的“總價合同”痼疾提出了解決方案:規範新簽訂的建築工程承包合同,引入風險分析機制,引導並允許發承包雙方根據市場調整利益。

“我們認為,當主要材料變化在正負5%時以內時,由承包人自行承擔,5%以外的部分,可依據材料資訊按實調整。”上述報告表示。

在施工企業看來,這一政策調整,將影響全省建築業的平穩運行。建築業是安徽省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和優勢產業,不僅關係到數十家龍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牽動著數以萬計的建築工人。

據悉,在施工企業通過不同形式向主管部門反映困難後,安徽省住建廳、合肥市住建委等非常重視,有關處室對此展開了多次調研,並牽頭起草了相關請示報告,提出了初步解決方案。

“我們急切期待政府出臺政策,儘快化解建築企業危機。”多家企業負責人表達了這一期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