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鹽亭映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桃子龍

項目級別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代表性傳承人

劉世龍

“桃子龍”是產生並流傳於鹽亭地區一種獨特的龍舞。 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其造型獨特、形似蟠桃、舞動方式與其它龍舞大不相同, 多用於喜慶、壽誕場合, 取仙桃獻壽之意, 故俗稱“桃子龍”。 由於歷史滄桑, “桃子龍”也基本絕跡, 在鹽亭的偏遠山區龍譚民俗文化區僅存極少數知識老人對“桃子龍”的製作工藝、音樂打擊、舞蹈表演有所瞭解。

《四川省舞蹈志》對“鹽亭桃子龍”有文字記載。 “桃子龍具體產生年代不詳, 但鹽亭地區一直有桃子龍各耍各的民間俗語, 喻意互不相干的人際關係。 因此可以推斷, 桃子龍產生和形成的年代已相當久遠, 並且曾經是當地人民人盡皆知的一種民間娛樂形式”。

遠古時期人類靠採集果實為主要食物, 桃是祖先較早的野生可食植物果實之一。 它味甜、色鮮、形美, 極得人們的喜愛與尊崇, 久而久之便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靈物, 成了長壽和多子多福的象徵。 古書《典術》載:“桃者, 五木之精也。 ”又稱“靈樹、神樹、仙木”。 仙家道士、巫師用桃木劍斬妖除魔, 用桃木做符令震邪。 由此可見, “桃子龍”始於史前先民生活, 源於神話傳說。

耍(舞)桃子龍的隊伍, 由頭包桃紅色頭巾, 身穿桃花色古便衣服, 腰系桃紅色彩帶, 足穿古式布鞋、布靴的九個青年組成, 每人各耍一物互不相連, 故有“桃子龍各耍各”的說法。 表演中的舞蹈動作有觀賞桃花, 或桃園起舞,

或桃林醉酒, 或桃林詠唱、或植樹、澆花、撲蝶、摘桃、品桃、獻桃等, 無論千變萬化的單人起舞或集體造型, 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桃子龍”的音樂是古代的打擊樂和管樂曲牌。 凡參與音樂的人員都要著古裝, 根據表演中的舞情, 或悠揚、或高昂、或慢或快、或強或弱給以恰到好處的緊密配合。

最後由龍頭引道、龍尾隨後, 把組成龍身的7個桃子獻給當場接受慶拜的主人公。

通過“桃子龍”可以透視古人在勞動生活中以“桃”為主體, 以“各耍各”為特徵, 具有悠久文化和高雅價值的民俗傳統藝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