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賈乃亮:付出型的人格,何時才是盡頭

1

賈乃亮先生發佈了一個聲明。

看哭了好多人。

之所以看哭, 大概是許多人, 從聲明中看到自己吧?

由是一個詞突然浮現:付出型人格。

實際是助人型人格(The Helper)。 也是極為普遍的一種認知狀態。 相當數量的人, 長期被困在這種狀態中, 付出無盡, 卻步步唯艱, 枉費徒勞。

2

現實生活中盡多這樣的人:

一是不善溝通, 不愛吭聲。 明明沒什麼錯失, 卻屢遭指責, 但又不知如何應答, 通常以耷拉著腦殼做為回應。

二是自虐式勞作, 就如頭牛, 具強大傷害力卻任勞任怨。 吃一根草, 也能擠一桶奶。 他們幻想著這些付出能夠感動上蒼, 但其實很難。

三是疏離於共同人格的營建。 什麼叫共同人格呢?恩愛夫妻, 飲食相共, 臥吸相擁, 會慢慢長成夫妻臉。 並達成於一種生活上的默契。 這種默契來源於雙方同步思維, 你知我心, 我明你意, 魚水情歡, 冷暖相知。 這種狀態就叫共同人格。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麼叫共同人格, 也不知道如何營建, 他們的工作好比是在沙灘上建樓房, 就算建好了, 也只是住進他一個人。

四是一味自責。 正如我們在賈先生的聲明中看到的,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兒, 先劈頭蓋臉把自己斥責一通。 也不管責任在誰, 也不管事情究竟, 反正是我錯了, 都怪我。 遠距離觀看, 大家還是認可這種情形的, 但如果近在眼前, 內心反應全然相反。

最後一點是自甘弱勢。 只因為你所做的, 並非是人家想要的。 你又不知道人家想要什麼, 或是明明知道卻一味逃避, 最後都會形成這種卑微狀態。

3

法國大文豪雨果, 有部小說《海上勞工》, 堪稱是助人型人格之經典。

書中的男主角, 是個水手。 他深深的愛著船主的女兒。 但是水手好羞澀, 不敢表白, 連跟對方說句話都不敢。

忽然有天, 船主的船被人弄沉了。 情急之下, 船主說:誰能把我的船撈上來, 我就把女兒嫁給他。

大家聽了, 紛紛搖頭:有沒有搞錯?人力豈能撈得出沉入海底的船?根本不可能好嗎。

只有水手, 聽了這話後立即行動。 所以這部書, 就是水手如何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從深海中撈出沉船。

愛的力量, 超越一切。

水手竟然成功了。

他欣喜的返回, 卻見到心愛的姑娘,正拉著男友的手,幸福舉行婚禮。

原來,船主說完那句話,就忘了。姑娘更不可能拿這事當真,該戀愛時,就戀愛。而姑娘尋找愛情時,最愛她的水手,一個人遠遠的躲在海面上撈船呢。愛情來到了,你卻不在現場,這又怪誰?

小說結尾,水手在黑夜中,坐在礁石上,看著姑娘度蜜月的船駛遠,由任黑暗的海水,慢慢把自己淹沒。

很悲涼是不是?

——實際上,整個故事是個隱喻。

——暗示的是一個人心靈成長,所要走過的階段。

4

你可能會發現,人喜歡說相互矛盾的話。

有時我們說:你要有強大的自我。

有時我們又說:你不要太自我!

……那我們的自我,到底是應該強大,還是相反涅?

其實這兩個自我,說的不是同一個。

自我是什麼?

認知而已。

當我們說你要強大自我時,說的是明晰正確的認知。

當我們說你不要太自我,是說自我中錯誤的、異常固執的認知。

如同一個人的身體,有強壯有瘦弱。自我也有強大與虛弱之分。

——認知越是明晰,自我越是強大。

——認知越是昏澀,自我越是虛弱。

如果自我太虛弱,又會怎樣?

——那他就缺乏自信,會在外界尋找肯定。

——就有可能形成助人型人格,渴望通過巨大的付出,獲得認可。

5

網上有個故事,說有個姑娘,深愛著老公,每天早早起來,給老公做極豐盛的早餐。她認為如果讓老公吃到飛起,肯定會更愛自己。

但是老公呢?他其實只想多睡一會兒。

老公根本不想起床,她卻固執的硬把老公拖起來。這讓她的勞動量激增,除了豐盛的早餐,還要花大力氣把老公拖起來。

終於有一天老公炸了,沖她大吼:我更需要的是睡眠,我睡眠不足你知道不?早餐我在上班路上買個煎餅就得,幹嗎非要折騰我?

什麼?你怎麼可以……你竟然……你……姑娘震驚了:

你知道我做早餐多麼辛苦嗎?你以為我就不想多睡一會兒嗎?你以為我把你從床上拉起來容易嗎?我這麼做都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這個家,為了愛你?

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助人型人格思維。

——每個助人型人格的心裡,都藏著一個渴望關愛的小孩子。

——小孩子,會一再做成年人喜歡他做的事兒,並期待著獎勵與關愛的回饋。

——其實多數孩子所做的事兒,對成年人來說屁價值也沒有。但為了讓孩子省心別鬧,大都會象徵性的鼓勵幾句。

——但成年人社會,不再是幼稚園。你必須知道對方想要什麼,才能做到點子上。

6

網上還有個故事,一個孩子,已經成年卻仍然幼稚蠢萌,遭父親斥駡。

孩子大怒,立即離家出走,跑到極遠的地方打工。

他發誓,不混出點人樣來,不見父母。

這一混,就是整整五年。

五年後,他帶著賺來的錢,興高采烈的回家。可是家裡只有高過半人的青草,一個人影也沒有。

父親母親呢?

父親母親,在兒子出走後陷入崩潰,四方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絕望中的父母不斷自責,患上重病,已經於兩年前不治身亡。

當時這孩子就震驚了。他把成長當成了賭氣,把人生當成了懲罰。他完全活在自己的意識裡,期望著有一天風光體面,讓父母刮目相看——卻完全也沒想過,當他離家出走後,帶給父母的是什麼!

有些人也是這樣,賭氣任性,從愛的現場出走,失所依附。

7

助人型人格,多是生活在幻覺中。

他們不知道,人間情愛,或是人與人的關係,是通過頻繁互動達成的。但由於他們的認知,本質上還是個嬰兒,始終對抗成長,拒不接受成人規範下的互動機制。

他們愛賭氣,總是逃回到舊式的認知區域中,機械的、大量的重複同質工作。

他們不肯學習溝通,不知道如何營建共同人格。當雙方漸行漸遠,他就把所有的艱苦勞作端上桌,向你展示一個無盡付出卻慘遭背棄的悲哀人設。

8

摒除小概率事件,我們在現實中遭遇到的所有麻煩,多源自於自我人格缺陷。

你有多不成熟,就要付出多少代價。

9

如果被生活傷害,應該怎麼辦?

接受成長!

而不是仍然退縮回嬰孩式的應激模式,展示一個近乎完美的付出型人格,贏取同情分。

10

不成熟的、太脆弱的、助人型人格的成長,必須要突破五個禁制:

一是,轉向自我為中心。

從謀求他人認同,轉向自我認同。從小心翼翼看他人臉色,轉向廊清認知。

二是,學習豐盈人格。

自我太脆弱,只是因循守舊。蹲在認知舒適區裡,不敢越雷池一步,同質性的工作做得再多,也無助于人格成長。

三是,勇於突破。

突破的第一步,先得承認自己是有局限的。但如果蹲在認知舒適區,即使是承認局限,也是有口無心。最好的辦法是利用網路的便利,讀未讀過的書,走未走過的路,結交能讓自己長見識的人。

四是,學習營建共同人格。

如果你愛她,那就帶她去完全陌生的地方,去看陌生的風景,吃奇怪的食物。最好是車子壞在半路,你帶她連滾帶爬闖過難關。這些都是常識了,如網路所說:一起扛過槍,一起渡過江,一起下過鄉,一起嫖……哎,後面這個不可以。總之,共同人格是共同的特殊經歷所形成,這是所有相愛的人,都要明白的道理。

最後一個,人性,人性,認知永遠的人性。

人性這個東西,超蠢萌又超智慧。人在平時說的,或是提出的要求,根本就不是本意。如果你連這些話也聽,放棄自我趨奉對方,人家就會討厭死你。你必須要因應成長的使命,向更高認知挺進。比之于強壯的身體,智慧的輾壓更是野蠻霸道。

愛,實際是種嚴重不對等的關係。因為羡慕,渴望征服,所以生出愛意。這就是高顏值,或是強壯的身體更易於打動異性的原因。

真正的愛情,不是靜態的,也非平面的,而是一個不停成長的共生體。你必須要在這個共生體中保持強大,始終成長,才會源源不斷激發出更多愛意。儘管這些都是常識,卻仍需要時常提醒自己,惕戒自勵,你必須要時刻守護在愛的現場,才能與愛在一起。

卻見到心愛的姑娘,正拉著男友的手,幸福舉行婚禮。

原來,船主說完那句話,就忘了。姑娘更不可能拿這事當真,該戀愛時,就戀愛。而姑娘尋找愛情時,最愛她的水手,一個人遠遠的躲在海面上撈船呢。愛情來到了,你卻不在現場,這又怪誰?

小說結尾,水手在黑夜中,坐在礁石上,看著姑娘度蜜月的船駛遠,由任黑暗的海水,慢慢把自己淹沒。

很悲涼是不是?

——實際上,整個故事是個隱喻。

——暗示的是一個人心靈成長,所要走過的階段。

4

你可能會發現,人喜歡說相互矛盾的話。

有時我們說:你要有強大的自我。

有時我們又說:你不要太自我!

……那我們的自我,到底是應該強大,還是相反涅?

其實這兩個自我,說的不是同一個。

自我是什麼?

認知而已。

當我們說你要強大自我時,說的是明晰正確的認知。

當我們說你不要太自我,是說自我中錯誤的、異常固執的認知。

如同一個人的身體,有強壯有瘦弱。自我也有強大與虛弱之分。

——認知越是明晰,自我越是強大。

——認知越是昏澀,自我越是虛弱。

如果自我太虛弱,又會怎樣?

——那他就缺乏自信,會在外界尋找肯定。

——就有可能形成助人型人格,渴望通過巨大的付出,獲得認可。

5

網上有個故事,說有個姑娘,深愛著老公,每天早早起來,給老公做極豐盛的早餐。她認為如果讓老公吃到飛起,肯定會更愛自己。

但是老公呢?他其實只想多睡一會兒。

老公根本不想起床,她卻固執的硬把老公拖起來。這讓她的勞動量激增,除了豐盛的早餐,還要花大力氣把老公拖起來。

終於有一天老公炸了,沖她大吼:我更需要的是睡眠,我睡眠不足你知道不?早餐我在上班路上買個煎餅就得,幹嗎非要折騰我?

什麼?你怎麼可以……你竟然……你……姑娘震驚了:

你知道我做早餐多麼辛苦嗎?你以為我就不想多睡一會兒嗎?你以為我把你從床上拉起來容易嗎?我這麼做都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這個家,為了愛你?

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助人型人格思維。

——每個助人型人格的心裡,都藏著一個渴望關愛的小孩子。

——小孩子,會一再做成年人喜歡他做的事兒,並期待著獎勵與關愛的回饋。

——其實多數孩子所做的事兒,對成年人來說屁價值也沒有。但為了讓孩子省心別鬧,大都會象徵性的鼓勵幾句。

——但成年人社會,不再是幼稚園。你必須知道對方想要什麼,才能做到點子上。

6

網上還有個故事,一個孩子,已經成年卻仍然幼稚蠢萌,遭父親斥駡。

孩子大怒,立即離家出走,跑到極遠的地方打工。

他發誓,不混出點人樣來,不見父母。

這一混,就是整整五年。

五年後,他帶著賺來的錢,興高采烈的回家。可是家裡只有高過半人的青草,一個人影也沒有。

父親母親呢?

父親母親,在兒子出走後陷入崩潰,四方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絕望中的父母不斷自責,患上重病,已經於兩年前不治身亡。

當時這孩子就震驚了。他把成長當成了賭氣,把人生當成了懲罰。他完全活在自己的意識裡,期望著有一天風光體面,讓父母刮目相看——卻完全也沒想過,當他離家出走後,帶給父母的是什麼!

有些人也是這樣,賭氣任性,從愛的現場出走,失所依附。

7

助人型人格,多是生活在幻覺中。

他們不知道,人間情愛,或是人與人的關係,是通過頻繁互動達成的。但由於他們的認知,本質上還是個嬰兒,始終對抗成長,拒不接受成人規範下的互動機制。

他們愛賭氣,總是逃回到舊式的認知區域中,機械的、大量的重複同質工作。

他們不肯學習溝通,不知道如何營建共同人格。當雙方漸行漸遠,他就把所有的艱苦勞作端上桌,向你展示一個無盡付出卻慘遭背棄的悲哀人設。

8

摒除小概率事件,我們在現實中遭遇到的所有麻煩,多源自於自我人格缺陷。

你有多不成熟,就要付出多少代價。

9

如果被生活傷害,應該怎麼辦?

接受成長!

而不是仍然退縮回嬰孩式的應激模式,展示一個近乎完美的付出型人格,贏取同情分。

10

不成熟的、太脆弱的、助人型人格的成長,必須要突破五個禁制:

一是,轉向自我為中心。

從謀求他人認同,轉向自我認同。從小心翼翼看他人臉色,轉向廊清認知。

二是,學習豐盈人格。

自我太脆弱,只是因循守舊。蹲在認知舒適區裡,不敢越雷池一步,同質性的工作做得再多,也無助于人格成長。

三是,勇於突破。

突破的第一步,先得承認自己是有局限的。但如果蹲在認知舒適區,即使是承認局限,也是有口無心。最好的辦法是利用網路的便利,讀未讀過的書,走未走過的路,結交能讓自己長見識的人。

四是,學習營建共同人格。

如果你愛她,那就帶她去完全陌生的地方,去看陌生的風景,吃奇怪的食物。最好是車子壞在半路,你帶她連滾帶爬闖過難關。這些都是常識了,如網路所說:一起扛過槍,一起渡過江,一起下過鄉,一起嫖……哎,後面這個不可以。總之,共同人格是共同的特殊經歷所形成,這是所有相愛的人,都要明白的道理。

最後一個,人性,人性,認知永遠的人性。

人性這個東西,超蠢萌又超智慧。人在平時說的,或是提出的要求,根本就不是本意。如果你連這些話也聽,放棄自我趨奉對方,人家就會討厭死你。你必須要因應成長的使命,向更高認知挺進。比之于強壯的身體,智慧的輾壓更是野蠻霸道。

愛,實際是種嚴重不對等的關係。因為羡慕,渴望征服,所以生出愛意。這就是高顏值,或是強壯的身體更易於打動異性的原因。

真正的愛情,不是靜態的,也非平面的,而是一個不停成長的共生體。你必須要在這個共生體中保持強大,始終成長,才會源源不斷激發出更多愛意。儘管這些都是常識,卻仍需要時常提醒自己,惕戒自勵,你必須要時刻守護在愛的現場,才能與愛在一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