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包頭村鎮地名拾趣

包頭, 背靠陰山, 南望黃河, 東通京津, 西接西北, 北與蒙古國溝通, 南與鄂爾多斯、陝西呼應, 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和漢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民國初, 包頭已成為中國西北著名的水旱碼頭和皮毛集散地, 也是“走西口”的目的地。

日久天長, 這裡形成了很多民族雜居的自然村落, 而現有的自然村落絕大多數形成於明代中葉至民國早期, 蒙古語和漢語的歷史地名較多。

“甲爾壩”、“趙家營子”、“曹家營子”、“昌福窯子”、“萬水泉”、“廠漢村”、“美岱橋”、“二十四頃地”……提起這一個個熟悉而又拗口的地名, 即便是土生土長在包頭地區的人,

也不一定能準確說清一些村落名稱的真正含義及由來。

其實, 無論是以漢語, 還是以蒙古語音、藏族語音或幾種語音混雜命名的自然村落, 都有其明顯的歷史時代特徵和濃厚的地域、宗教、民族特色, 其名稱的來源與背景, 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以地形地貌命名

清朝康熙末年範昭逵《從西紀略》記載:“蒙古以物名地, 率多類此。 ”

很多村鎮是以所處的位置命名:如“後營子”, “後營子”原系蒙古語, 是白石頭的意思, 這是因為村落最初建在今後營子村東北產白石頭的小山下。 不久之後, 在該村的前面即向南六裡處, 從外省來的農民也建立了一處村落, 所以人們便把這兩個村子分別叫後營子和前營子。

“井坪”,

位於東河區西腦包北, 蒙古語為牧場, 自清代晚期, 該地區陸續有山西忻縣農民來此租地壟蔥種瓜, 所產大蔥味濃醇厚, 所產香瓜, 香甜可口, 曾名揚包頭市。 此外還有“圪奔溝”, 村名為蒙古語, 意思為彎曲不平的地方, 該村位於東河區城區以北;“賽忽洞”, 緊依東河城區, 村名為蒙古語, 意為好水井。 “壕賴溝”, 東河城區東, 村名也是蒙古語, 意為彎曲的溝。

“阿塔”, 蒙古語為有金子的山, 現今固陽縣金山鎮因北靠阿塔山, 故稱金山鎮。 “圪旦”、“圪堵”, 東河區有王家圪旦, 九原區有索家圪旦;九原區有段世圪堵、南圪堵和喬圪堵, 之所以起名“圪旦”與“圪堵”, 就是緣於本地人把地形凸起的地方叫“圪旦”或“圪堵”, 兩者稍有區別就是叫“圪堵”的村名多靠近黃河,

因害怕水淹便將村落建在高處。 “土黑麻淖”、“明沙淖”兩個村分別位於九原區和土默特右旗, “淖爾”蒙古語意為“湖泊”, 也因兩村周邊曾有湖泊, 因水而得名; “腦包”, 如東河區的“西腦包”。 “腦包”也譯作“鄂博”、“敖包”, 原是蒙古人做路標和界標的石堆。 清乾隆年間, 當地蒙古人在此砌起一座腦包, 後形成村落;此外還有“善岱”, 蒙古語為低窪、壕溝之意。

以定居者情況命名

自明朝中葉俺答汗與三娘子“放墾”, 直至京綏鐵路1923年修至包頭, 更多的晉北、陝北、冀北漢民走西口來到包頭, 以這些初始定居者的祖籍地命名的村落散佈於包頭市各旗縣, 十分常見。

在包頭, 人們能夠發現許多村名叫什麼“窯子”, 如九原區的“尹六窯子”, 青山區的“昌福窯子”,

石拐區的“二相公窯子”等等。 這是因為最初從外省逃荒來此的貧苦農民, 無錢建房, 多挖窯洞居住。 “二相公窯子”位於包固公路15公里處, 在清代, 因村裡出了文人相公, 排行老二, 人們便把該村叫作二相公窯子。 還有東河區的“劉柱窯子”, 因最早來此定居的劉柱, 所以人們便取村名叫劉柱窯子。

以當地住戶從事的生產勞動命名, 如石拐區的“西勝店”, 西勝店村位於包固公路大德享收費站以北14裡山溝內, 在清末該村老戶石三栓曾開車馬店, 店名叫西勝店, 接待過往客商和大車, 故而得名;“銀匠窯”, 位於東河區巴彥塔拉東大街, 因清同治年間有一張銀匠在城裡設銀匠爐, 而其家住在城郊東南的村莊, 便起該名。 此外還有“馬場”, “大德恒”,

兩地緊鄰, 因清代包頭有家“蒙古行”叫“大德恒”, 在這裡設場放牧, 而放牧地點正是現如今的“馬場”, 所以兩村皆有現如今的村名。

另外, 還以村子的人口、居住狀況等命名, 九原區的“哈林格爾村”, 蒙古語意思為“二十戶人家”, 東河區的黑麻板村, 蒙古語譯為“簡易的房子”。

以名勝古跡命名

眾所周知, 包頭地區有很多歷史文化留下的印記, 而不少地名又與此有關。

以長城命名, 在包頭趙長城沿線一帶的村落, 有的村名就與趙長城有關。 二相公窯子東北一裡處叫古城壕, 相傳古時也是個村落, 今已變為耕地。 由東邊牆村往西行約四裡, 便是今青山區興勝鎮的西邊牆村, 因本地人把趙長城叫邊牆, 這兩個村都在邊牆通過的地方, 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所以才分別取名東、西邊牆。再如九原區原新城鄉境內的邊牆壕村,也是因趙長城通過該地而取名的。

以歷史遺址命名,如九原區麻池鎮“古城村”,是西漢時期臨沃縣城址,分為南、北兩城,它也是迄今漢朝在包頭地區修建的最大城郭;“古城灣”,因西漢時期的稒陽縣城址設於此,再加上緊依黃河一灣道,故起此名;土右旗的“石人塔”,得名於村旁一小山上有尊古代石人。

還有的村名,來源於一段傳奇式的故事。如現今的稀土高新區“萬水泉鎮”,在該鎮原果樹隊村位置,清朝中葉走西口來此的山西人發現該村內有許多泉眼,這裡的泉水雖值嚴冬,但不結冰,泉水湧出勝似溫泉。由於該地泉眼眾多,當地居民稱呼這裡為“亂水泉子”,因該名字不雅,後來在民國時期改名為“萬水泉”。

廣受藏傳佛教傳播影響

明朝隆慶年間,阿拉坦汗(亦稱俺答汗)在包頭市土右旗美岱召屯定居後,被明廷授鍍金銀印,封為“順義王”。自此,阿拉坦汗皈依藏傳佛教——喇嘛教,並在大青山南北建了不少喇嘛寺廟;前清時期,清廷亦把佛教奉為國教,繼續在各地修建寺廟,包頭地區更是寺廟林立,喇嘛眾多,不僅有最早的喇嘛寺廟“美岱召”,還有自治區境內最大的喇嘛寺廟“五當召”,更有分別掌管著西到寧夏,東至呼市之間所有喇嘛寺院行政工作的旗廟“梅力更召”、“昆獨侖召”與“沙爾沁召”。

那時,包頭地區特別是沿大青山一線形成的村落名稱,大多與喇嘛教有聯繫。如喇嘛營灣、大股、圐圙、甲壩、蓋等名稱至少有20多個,其歷史典故大多是由於曾經有喇嘛在當地活動、生息、居住或逗留過。

“沙爾沁的辣椒,海岱的蒜,鄂爾格遜的閨女不用看”這句民間諺語,說的是三個村落的特色,非常詼諧。人們用“順口溜”很上口押韻地把饒有特色的主要村落名字串連起來,說起來順口,記起來容易,所以一直流傳至今。

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所以才分別取名東、西邊牆。再如九原區原新城鄉境內的邊牆壕村,也是因趙長城通過該地而取名的。

以歷史遺址命名,如九原區麻池鎮“古城村”,是西漢時期臨沃縣城址,分為南、北兩城,它也是迄今漢朝在包頭地區修建的最大城郭;“古城灣”,因西漢時期的稒陽縣城址設於此,再加上緊依黃河一灣道,故起此名;土右旗的“石人塔”,得名於村旁一小山上有尊古代石人。

還有的村名,來源於一段傳奇式的故事。如現今的稀土高新區“萬水泉鎮”,在該鎮原果樹隊村位置,清朝中葉走西口來此的山西人發現該村內有許多泉眼,這裡的泉水雖值嚴冬,但不結冰,泉水湧出勝似溫泉。由於該地泉眼眾多,當地居民稱呼這裡為“亂水泉子”,因該名字不雅,後來在民國時期改名為“萬水泉”。

廣受藏傳佛教傳播影響

明朝隆慶年間,阿拉坦汗(亦稱俺答汗)在包頭市土右旗美岱召屯定居後,被明廷授鍍金銀印,封為“順義王”。自此,阿拉坦汗皈依藏傳佛教——喇嘛教,並在大青山南北建了不少喇嘛寺廟;前清時期,清廷亦把佛教奉為國教,繼續在各地修建寺廟,包頭地區更是寺廟林立,喇嘛眾多,不僅有最早的喇嘛寺廟“美岱召”,還有自治區境內最大的喇嘛寺廟“五當召”,更有分別掌管著西到寧夏,東至呼市之間所有喇嘛寺院行政工作的旗廟“梅力更召”、“昆獨侖召”與“沙爾沁召”。

那時,包頭地區特別是沿大青山一線形成的村落名稱,大多與喇嘛教有聯繫。如喇嘛營灣、大股、圐圙、甲壩、蓋等名稱至少有20多個,其歷史典故大多是由於曾經有喇嘛在當地活動、生息、居住或逗留過。

“沙爾沁的辣椒,海岱的蒜,鄂爾格遜的閨女不用看”這句民間諺語,說的是三個村落的特色,非常詼諧。人們用“順口溜”很上口押韻地把饒有特色的主要村落名字串連起來,說起來順口,記起來容易,所以一直流傳至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