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馮傳友:一個愛書人的書香人生

馮傳友在書房

2016年7月28日, 第二十六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十大讀書人物”評選結果揭曉, 包頭本土讀書人馮傳友榜上有名。

縱觀馮傳友的成長史,

從海邊小村的苦孩子, 到賣醬油臭豆腐的售貨員;從公安偵察員、秘書, 到企業領導人, 再到電臺主持人、企業報編輯, 他每一步的提升和轉變, 都與讀書有關。 可以說, 馮傳友的人生就是與書香相伴的人生, 沒有書, 就沒有他的今天。

小村裡的抄書少年

馮傳友出生在膠東一個沿海的小村莊, 當地樸實的世風鑄就了他善良、認真、堅韌的性格。 難忘的兒時記憶, 為他日後的很多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

28年前, 我在膠東的鄉下讀小學。 那時的鄉下孩子, 得到一分錢都是不容易的, 一斤樹種, 一毛多錢;一斤幹草藥三毛五分錢, 想買本書, 是多麼地不易啊!五年級的一天, 縣書店拉來了一車書, 在學校的當院攤開來, 供師生選購。

我在令人目不暇接的書叢中巡視著——我沒錢, 只能過一過眼癮, 解解眼饞而已。 突然, 一本小小的、厚厚的、豆綠色封面的《新華字典》攫住了我的雙眼。 我蹲了下來, 小心翼翼地把書捧在手中。 多麼美妙的書啊, 多麼有趣的插圖啊!老師說過, 字典是無聲的老師。 我要有一本字典該有多好啊, 在校聽老師講課, 放學以後可跟無聲老師學習, 看課外書遇到攔路虎, 也不用東問西問了。

我蹲在那裡翻呀讀呀, 忘記了時間, 忘記了身邊的一切, 直到書店工作人員提醒, 我才抬頭四顧, 發現原本熱鬧的校園已安靜下來, 書攤周圍僅剩下幾位老師和學生, 工作人員在收攤了。 怎麼辦?欲買身上沒有分文, 不買又捨不得放下。 工作人員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讓我快點回家取錢, 我說不是這村的, 家離這裡很遠。 說畢, 我又問, 明天還來嗎?說明天不來了, 換學校。 我聽了戀戀不捨地放下書, 放下又拿起來, 仔細地看了定價:1元。 我問工作人員, 星期天把錢送到縣裡行嗎?工作人員很為難地搖了搖頭。 我又一次放下了字典, 但雙眼還捨不得移開。 突然, 一隻熟悉的手把它拿了起來, 遞到了我的面前, “傳友同學, 先拿上, 錢, 我給你墊上。 這字典就兩本, 現在不買, 以後怕買不上了。 ”這是教我語文課的杜老師。 我雙眼一酸, 感激的淚水湧了出來, 叫了一聲“杜老師!”然後深深地向老師鞠了一躬, 把這本已在我手中捧了半下午的字典, 又緊緊地捂在了胸前。

這是馮傳友前幾年寫下的《第一本字典》裡的文字,

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還有一篇文章, 記述他第一次買書的經歷。 為了買書, 他在放學以後爬樹擼樹籽, 到河沿采草藥賣。 一個秋天, 好容易攢足了五毛錢, 就約上一個小夥伴, 一同奔向十裡外的縣城去買書。

馮傳友的中學時代是在“文革”期間度過的。 那時買不到書, 他就借書看, 看到自己喜歡的, 就用筆記本抄下來。 他手抄過郭沫若的《女神》, 戈壁舟的《我迎著陽光》, 李瑛的《紅柳集》, 嚴陣的《琴泉》, 郭小川的《將軍三部曲》抄了一半, 書就被人要回去了, 讓他懊惱不已。

後來, 他用手抄的詩歌組成了一組六篇《詩人筆下的包頭》, 在《包頭廣播電視報》連載後, 被《鹿鳴》《鐵花》《五月風》《人民文學(副刊)》轉載。 馮傳友在他的《我的幾部手抄本》一文中寫道“那時,

圖書園地一片荒蕪, 想得到一本書讀談何容易!一旦有所得, 便如獲至寶, 不分晝夜, 生吞活剝。 我的幾部手抄本, 便是這時產生的。 ”一部近二十萬字的詩集《我迎著陽光》抄完後感動了書主, 將這部詩集贈送給了他。

辭典為“媒”結良友

馮傳友喜歡買各類工具書, 大凡自己認為有用的, 財力又允許, 就想方設法買來, 至今已有數百部。 他在《四角號碼情結》一文中寫道:“這些工具書對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有著極大的幫助, 也增添了無限的樂趣, 可以說, 它們使我受益無窮。 ”讀工具書有什麼樂趣?這令人有些費解, 我們一般只是在遇到難懂的字詞時才會想到工具書, 很難從中找到樂趣。 可讀了《閑翻辭書》和《辭書為“媒”結書友》這些文章後, 你就會發現,讀工具書還真有樂趣。

“南京大學徐雁先生主編了一部《中國讀書大辭典》,由南大出版社出版發行。就是在這本書裡,我初識了蘇州的藏書家、書話作家王稼句先生。”這是馮傳友在他的《此書為媒結書友》一文中的幾句話。他正是通過辭典,和王稼句先生有了書信往來,通過求書,結為書友。而且他的這篇文章還在包頭市的一次讀書徵文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

“我認為,工具書到用的時候再查,那只是利用了它功能的一部分,平時沒事可以常翻翻,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舉幾個例子:早年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看到周太史續娶了個大煙鬼回來,這個煙鬼進門第一天就非常傲慢,作者吳趼人用了個‘老氣橫秋’來形容這個煙鬼,讓我很不理解。那時我對‘老氣橫秋’一詞只理解為年輕人沒有朝氣。後來閑翻《小說詞語匯釋》,無意中發現有這個詞的解釋,而且舉得正是我看到的這個例子,心裡豁然開朗,原來,‘老氣橫秋’還有‘目空一切’的含義,這樣再看原文,就好理解了。還有一次看報,見到一個‘文武昆亂不擋’的片語,很不理解,查遍了手邊的《成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諺語詞典》《熟語詞典》《辭源》《辭海》等詞典,也沒找到這個詞。這樣過了兩三年,其間又見到過這個詞。後來我買到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一次閑翻,不意在這裡見到了它,那時,我死也沒想到它會是一個戲曲術語。它的解釋是‘有些京劇演員的技藝全面,戲路寬廣,昆曲、亂彈、文戲和武戲中的許多人物皆能扮演,人稱‘文武昆亂不擋’。如果不是閑翻《中國大百科全書》,我至今也不理解這個詞的含義,因為除此而外,我還沒有見到哪部辭書對此有所解釋。”讀到這裡,真的是同作者一起看到了一段文字的另一種理解思路。

兼職十年電臺主播

馮傳友的工作經歷有點傳奇,售貨員、公安偵察員、秘書、商廈領導,兼職電臺主持人,後來加盟包商銀行編報紙。這樣多變的人生經歷,並沒有妨礙他讀書,這樣的毅力,令人敬佩。他說,是讀書,在不斷改變著自己的命運。

小學畢業後,馮傳友從鄉下老家來到包頭讀中學。高中畢業待業一年後當了售貨員,是毛澤東主席的兩首詞改變了他的命運。1976年元旦,《人民日報》發表了兩首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鳥兒問答》。剛參加工作兩個半月因一場副傷寒實際上班不足二十天的馮傳友,利用夜班不忙的時間,把兩首詞抄下來背誦,並翻看不多的幾本資料和《唐詩選》,查閱詞裡的典故。之後,商店召開學習毛主席詩詞講用大會,講用者有商店的書記、理論學習班的輔導員和理論骨幹。他所在的日夜門市部主任說,新來的馮傳友愛看書,讓他代表咱們去吧。前面五位的演講詞大多來自《人民日報》的導讀,馮傳友卻另闢蹊徑,滔滔不絕。講完之後,他鞠躬謝了三次,聽眾才讓他下了講臺。

如果沒有對書籍的熱愛,沒有對詩詞的抄錄和背誦,沒有對詩詞典故的瞭解,就算上了講臺,人生也不會有什麼改變。生活就是這樣,下一秒將會怎麼樣我們誰都不知道,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馮傳友因為熱愛,時時讀書,時時充電,雖然不知前途如何,卻一直在努力。

1992年,馮傳友被任命為包頭某商廈副總經理。1999年4月,又被任命為黨總支書記。在這之前,他曾向包頭電臺建議開設一個讀書欄目,並允諾每週提供一篇稿件。當年6月,電臺台長找他說,“讀書欄目不開,開個更大的,文學節目,你來做怎麼樣?”就這樣,《558文學網站》在當年7月8日正式開播,一播就是七年,介紹包頭作家二百余人,介紹包頭作家作品三百餘部;介紹各地作家數十人,作品數百部。2006年,電臺生活娛樂廣播開播,馮傳友應邀創辦介紹包頭歷史文化、古今人物、方言民俗的《魅力包頭》節目,而且辦成了廣電局的品牌欄目。這一辦,又是整整三年。編輯地方文化節目需要深厚的知識儲備,而馮傳友早已數遍讀過曾任包頭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的史學家李少欽先生主編的《包頭史話》,讀過包頭醫學院教授、史學家張貴先生的《包頭史稿》,還有其他大量的包頭史料。他說,僅僅讀這些是不夠的,還要讀《史記》《漢書》《三國志》《魏書》《元史》裡的相關部分,正是有這樣的讀書量做支撐,才讓這個節目做得有聲有色。

馮傳友拜訪鐘叔河先生

馮傳友從2005年在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民間讀書年會至今,斷斷續續已參加了十一屆。他說,參加全國讀書年會,既開闊了視野,又結交了書友。

在北京,他結識了《人民日報》前文藝部主任、著名作家袁鷹先生,拜訪了人民日報出版社前社長、著名藏書家姜德明先生,利用大會組織參觀老舍故居和布衣書局之機,陪同資深翻譯家文潔若先生;在南昌,他利用會議組織參觀古村落的機會,陪伴嶽麓書院出版社前總編輯、著名出版家鐘叔河先生。每一次參會,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電臺主持節目時,他就得力于這些全國名家的助陣,在節目中介紹他們的作品,如果有人來包頭,就請到直播間,豐富節目的內容。

馮傳友拜訪鐘叔河先生

將企業報辦成文化陣地

2009年,馮傳友受邀加盟包商銀行,編輯《包商時報》,同時創辦了《包商書聲》讀書版。他充分利用資源,發表知名專家學者、教授、藏書家、作家、讀書人的原創文章,受到讀者的好評和喜愛,讀者和作者遍及除澳門、西藏、青海之外的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特區)。

甘肅省張掖圖書館館長、學者黃岳年先生在《名家雲集的〈包商時報〉》一文中寫道:“剛獲贈時是對開四版,一個副刊版,僅僅兩期後,就改成對開八版,報紙名稱也啟用更富有現代意味的名字,副刊由原來的一個版面增加到四個,在書話版‘包商書聲’之外,又增加了文化版‘包商文苑’、綜合娛樂版‘包商廣場’,攝影專版‘包商攝影’。一家企業報紙有四個文化副刊版,這在全國企業界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它對中國夢中全力弘揚文化的意義,是一個有益的貢獻。”

對於《包商時報》的作者,黃岳年先生在文中評價道,“他們(作者)中,有的是碩果僅存的鴻儒,如年登大耄來新夏先生……有的是名重當代,也一定青史可垂的碩儒俊彥,如當代書香社會的領軍人物、中國閱讀學會會長、南京大學的徐雁教授。有的是才華橫溢、名重一方的飽學之士,如姑蘇王稼句……”

的確,《包商時報》文化魅力的形成,根源於飽讀詩書的文化人。有著“中國第一藏書家”美譽的韋力,把自己關於學人學術的研究文字一次次交給《包商時報》,以系列化的筆觸,重現了梁啟超、楊守敬等人的文化風貌。以《書話史隨劄》等著作享譽書界的王成玉,是武漢書香狀元。他在《包商時報》上開設了“書話點將錄”專欄,對今日書話進行梳理。蔡登山,這位對近現代文化深有研究的臺灣學人,出過大量的文化紀實片,著作等身,在兩岸學術界享有很高聲望。蔡先生看重《包商時報》的品位,他給馮傳友首發的文字,都是潛心深研的結晶。

類似名家的作品在《包商時報》上不勝枚舉,這也成了國內眾多名家爭相閱讀的原因。黃岳年先生說:“打開這份報紙,讀著它,悸動和心儀的情愫,會成為恒久的文化因數,這時候的想法,往往就剩下一個了,那就是珍藏。”

著名作家馬嘶評價說:“我想,這是由於這張報紙所堅持的辦報方針和編者不懈努力所形成的樸實而高雅風格,使得這些大手筆願意把自己心愛的精神產品奉獻給它。反之,也正是由這些美文構成的精神盛筵,才造就了《包商時報》特有的藝術魅力,這樣你來我往,形成良性迴圈,《包商時報》也就贏得了在廣大讀者中的特殊地位。”

暖石齋裡的藏書文化

很多同事走進馮傳友的辦公室,都為滿櫃的書所震驚,等到看到媒體報導的《馮傳友和他的“暖石齋”》才知道,辦公室裡的書只是小小一部分,和暖石齋裡書的數量相比,差遠了。

山東《新泰文史》主編、作家阿瀅先生在一篇《造訪暖石齋》的文章中寫道:“那是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其中書房占了兩室一廳,兩個朝陽的居室都被書侵佔,客廳裡也有一面書牆,靠北的一間做了臥室。書房外掛著原包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東生先生題寫的‘暖石齋’匾額,兩個書房中間掛了一幅包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文奇先生書寫的‘書癡’二字。暖石齋的書櫥都是放了裡外兩層書,沙發、茶几上也都摞滿了書,伸手所觸皆書也。”

簽名本也是暖石齋的一大特色,姜德明先生的著作簽名本有三十本左右,韓石山先生的簽名本也有三十餘本,還有文潔若、沈昌文、牛漢、袁鷹、鐘叔河、流沙河、陳子善、黃裳、鐵凝等名家的簽名本。

暖石齋成了包頭的一個文化符號,尤其是馮傳友在2015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屆“書香之家”,在2016年第二十六屆書博會上獲評“全國讀書人物”後更是如此。《山西文學》前主編韓石山、十堰作家李傳新、南京《開卷》主編董甯文、北京作家韓三洲、《芳草地》主編譚宗遠、成都學者龔明德、山東《日記雜誌》主編于曉明、深圳藏書家張洋、已故長沙《書人》主編蕭金鑒等專家學者、藏書家、作家都曾訪問過暖石齋。

馮傳友說,他的中小學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讀的,沒學到什麼文化,沒有童子功,後來雖然上過三年半脫產大專,但沒有機會坐圖書館。所以,就拼命自學,大量讀書。讀《論語》還要把楊伯峻、李澤厚、陳曉芬與徐儒宗三個不同版本對照讀,讀經典古籍總要把《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放在手邊,有時還要查《爾雅》等工具書,這表面看好像是一種讀書方法,其實是功力不夠的表現,那只有活到老、學到老了。

你就會發現,讀工具書還真有樂趣。

“南京大學徐雁先生主編了一部《中國讀書大辭典》,由南大出版社出版發行。就是在這本書裡,我初識了蘇州的藏書家、書話作家王稼句先生。”這是馮傳友在他的《此書為媒結書友》一文中的幾句話。他正是通過辭典,和王稼句先生有了書信往來,通過求書,結為書友。而且他的這篇文章還在包頭市的一次讀書徵文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

“我認為,工具書到用的時候再查,那只是利用了它功能的一部分,平時沒事可以常翻翻,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舉幾個例子:早年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看到周太史續娶了個大煙鬼回來,這個煙鬼進門第一天就非常傲慢,作者吳趼人用了個‘老氣橫秋’來形容這個煙鬼,讓我很不理解。那時我對‘老氣橫秋’一詞只理解為年輕人沒有朝氣。後來閑翻《小說詞語匯釋》,無意中發現有這個詞的解釋,而且舉得正是我看到的這個例子,心裡豁然開朗,原來,‘老氣橫秋’還有‘目空一切’的含義,這樣再看原文,就好理解了。還有一次看報,見到一個‘文武昆亂不擋’的片語,很不理解,查遍了手邊的《成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諺語詞典》《熟語詞典》《辭源》《辭海》等詞典,也沒找到這個詞。這樣過了兩三年,其間又見到過這個詞。後來我買到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一次閑翻,不意在這裡見到了它,那時,我死也沒想到它會是一個戲曲術語。它的解釋是‘有些京劇演員的技藝全面,戲路寬廣,昆曲、亂彈、文戲和武戲中的許多人物皆能扮演,人稱‘文武昆亂不擋’。如果不是閑翻《中國大百科全書》,我至今也不理解這個詞的含義,因為除此而外,我還沒有見到哪部辭書對此有所解釋。”讀到這裡,真的是同作者一起看到了一段文字的另一種理解思路。

兼職十年電臺主播

馮傳友的工作經歷有點傳奇,售貨員、公安偵察員、秘書、商廈領導,兼職電臺主持人,後來加盟包商銀行編報紙。這樣多變的人生經歷,並沒有妨礙他讀書,這樣的毅力,令人敬佩。他說,是讀書,在不斷改變著自己的命運。

小學畢業後,馮傳友從鄉下老家來到包頭讀中學。高中畢業待業一年後當了售貨員,是毛澤東主席的兩首詞改變了他的命運。1976年元旦,《人民日報》發表了兩首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鳥兒問答》。剛參加工作兩個半月因一場副傷寒實際上班不足二十天的馮傳友,利用夜班不忙的時間,把兩首詞抄下來背誦,並翻看不多的幾本資料和《唐詩選》,查閱詞裡的典故。之後,商店召開學習毛主席詩詞講用大會,講用者有商店的書記、理論學習班的輔導員和理論骨幹。他所在的日夜門市部主任說,新來的馮傳友愛看書,讓他代表咱們去吧。前面五位的演講詞大多來自《人民日報》的導讀,馮傳友卻另闢蹊徑,滔滔不絕。講完之後,他鞠躬謝了三次,聽眾才讓他下了講臺。

如果沒有對書籍的熱愛,沒有對詩詞的抄錄和背誦,沒有對詩詞典故的瞭解,就算上了講臺,人生也不會有什麼改變。生活就是這樣,下一秒將會怎麼樣我們誰都不知道,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馮傳友因為熱愛,時時讀書,時時充電,雖然不知前途如何,卻一直在努力。

1992年,馮傳友被任命為包頭某商廈副總經理。1999年4月,又被任命為黨總支書記。在這之前,他曾向包頭電臺建議開設一個讀書欄目,並允諾每週提供一篇稿件。當年6月,電臺台長找他說,“讀書欄目不開,開個更大的,文學節目,你來做怎麼樣?”就這樣,《558文學網站》在當年7月8日正式開播,一播就是七年,介紹包頭作家二百余人,介紹包頭作家作品三百餘部;介紹各地作家數十人,作品數百部。2006年,電臺生活娛樂廣播開播,馮傳友應邀創辦介紹包頭歷史文化、古今人物、方言民俗的《魅力包頭》節目,而且辦成了廣電局的品牌欄目。這一辦,又是整整三年。編輯地方文化節目需要深厚的知識儲備,而馮傳友早已數遍讀過曾任包頭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的史學家李少欽先生主編的《包頭史話》,讀過包頭醫學院教授、史學家張貴先生的《包頭史稿》,還有其他大量的包頭史料。他說,僅僅讀這些是不夠的,還要讀《史記》《漢書》《三國志》《魏書》《元史》裡的相關部分,正是有這樣的讀書量做支撐,才讓這個節目做得有聲有色。

馮傳友拜訪鐘叔河先生

馮傳友從2005年在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民間讀書年會至今,斷斷續續已參加了十一屆。他說,參加全國讀書年會,既開闊了視野,又結交了書友。

在北京,他結識了《人民日報》前文藝部主任、著名作家袁鷹先生,拜訪了人民日報出版社前社長、著名藏書家姜德明先生,利用大會組織參觀老舍故居和布衣書局之機,陪同資深翻譯家文潔若先生;在南昌,他利用會議組織參觀古村落的機會,陪伴嶽麓書院出版社前總編輯、著名出版家鐘叔河先生。每一次參會,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電臺主持節目時,他就得力于這些全國名家的助陣,在節目中介紹他們的作品,如果有人來包頭,就請到直播間,豐富節目的內容。

馮傳友拜訪鐘叔河先生

將企業報辦成文化陣地

2009年,馮傳友受邀加盟包商銀行,編輯《包商時報》,同時創辦了《包商書聲》讀書版。他充分利用資源,發表知名專家學者、教授、藏書家、作家、讀書人的原創文章,受到讀者的好評和喜愛,讀者和作者遍及除澳門、西藏、青海之外的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特區)。

甘肅省張掖圖書館館長、學者黃岳年先生在《名家雲集的〈包商時報〉》一文中寫道:“剛獲贈時是對開四版,一個副刊版,僅僅兩期後,就改成對開八版,報紙名稱也啟用更富有現代意味的名字,副刊由原來的一個版面增加到四個,在書話版‘包商書聲’之外,又增加了文化版‘包商文苑’、綜合娛樂版‘包商廣場’,攝影專版‘包商攝影’。一家企業報紙有四個文化副刊版,這在全國企業界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它對中國夢中全力弘揚文化的意義,是一個有益的貢獻。”

對於《包商時報》的作者,黃岳年先生在文中評價道,“他們(作者)中,有的是碩果僅存的鴻儒,如年登大耄來新夏先生……有的是名重當代,也一定青史可垂的碩儒俊彥,如當代書香社會的領軍人物、中國閱讀學會會長、南京大學的徐雁教授。有的是才華橫溢、名重一方的飽學之士,如姑蘇王稼句……”

的確,《包商時報》文化魅力的形成,根源於飽讀詩書的文化人。有著“中國第一藏書家”美譽的韋力,把自己關於學人學術的研究文字一次次交給《包商時報》,以系列化的筆觸,重現了梁啟超、楊守敬等人的文化風貌。以《書話史隨劄》等著作享譽書界的王成玉,是武漢書香狀元。他在《包商時報》上開設了“書話點將錄”專欄,對今日書話進行梳理。蔡登山,這位對近現代文化深有研究的臺灣學人,出過大量的文化紀實片,著作等身,在兩岸學術界享有很高聲望。蔡先生看重《包商時報》的品位,他給馮傳友首發的文字,都是潛心深研的結晶。

類似名家的作品在《包商時報》上不勝枚舉,這也成了國內眾多名家爭相閱讀的原因。黃岳年先生說:“打開這份報紙,讀著它,悸動和心儀的情愫,會成為恒久的文化因數,這時候的想法,往往就剩下一個了,那就是珍藏。”

著名作家馬嘶評價說:“我想,這是由於這張報紙所堅持的辦報方針和編者不懈努力所形成的樸實而高雅風格,使得這些大手筆願意把自己心愛的精神產品奉獻給它。反之,也正是由這些美文構成的精神盛筵,才造就了《包商時報》特有的藝術魅力,這樣你來我往,形成良性迴圈,《包商時報》也就贏得了在廣大讀者中的特殊地位。”

暖石齋裡的藏書文化

很多同事走進馮傳友的辦公室,都為滿櫃的書所震驚,等到看到媒體報導的《馮傳友和他的“暖石齋”》才知道,辦公室裡的書只是小小一部分,和暖石齋裡書的數量相比,差遠了。

山東《新泰文史》主編、作家阿瀅先生在一篇《造訪暖石齋》的文章中寫道:“那是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其中書房占了兩室一廳,兩個朝陽的居室都被書侵佔,客廳裡也有一面書牆,靠北的一間做了臥室。書房外掛著原包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東生先生題寫的‘暖石齋’匾額,兩個書房中間掛了一幅包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文奇先生書寫的‘書癡’二字。暖石齋的書櫥都是放了裡外兩層書,沙發、茶几上也都摞滿了書,伸手所觸皆書也。”

簽名本也是暖石齋的一大特色,姜德明先生的著作簽名本有三十本左右,韓石山先生的簽名本也有三十餘本,還有文潔若、沈昌文、牛漢、袁鷹、鐘叔河、流沙河、陳子善、黃裳、鐵凝等名家的簽名本。

暖石齋成了包頭的一個文化符號,尤其是馮傳友在2015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屆“書香之家”,在2016年第二十六屆書博會上獲評“全國讀書人物”後更是如此。《山西文學》前主編韓石山、十堰作家李傳新、南京《開卷》主編董甯文、北京作家韓三洲、《芳草地》主編譚宗遠、成都學者龔明德、山東《日記雜誌》主編于曉明、深圳藏書家張洋、已故長沙《書人》主編蕭金鑒等專家學者、藏書家、作家都曾訪問過暖石齋。

馮傳友說,他的中小學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讀的,沒學到什麼文化,沒有童子功,後來雖然上過三年半脫產大專,但沒有機會坐圖書館。所以,就拼命自學,大量讀書。讀《論語》還要把楊伯峻、李澤厚、陳曉芬與徐儒宗三個不同版本對照讀,讀經典古籍總要把《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放在手邊,有時還要查《爾雅》等工具書,這表面看好像是一種讀書方法,其實是功力不夠的表現,那只有活到老、學到老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