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隴華|一位同官籍的“鐵市長”

廣東梅州古稱嘉應州, 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也我國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之一, 素有“世界客都”之稱。 這裡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洪秀全、丁日昌、謝晉元、範漢傑、曾憲梓、葉劍英等人故鄉, 也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泰國前總理他信•西那瓦、英拉•西那瓦的祖籍地。 清代乾隆年間, 在這一方鐘靈毓秀、人傑地靈的嶺南寶地, 有一位同官縣人擔任知府。 他勤政愛民, 救濟災民, 建堤修壩, 治理洪災。 其政績載入梅州史冊, 至今仍被當地人民傳頌和懷念。

此人叫趙康, 陳爐鎮人, 貢生出身。 其祖上世代以制陶為業,

家風尊師重教, 是當地有名的書香門第。 其父趙屏晉, 字周翰, 雍正年間進士, 文字學家, 曾任戶部主事, 永平府知府。 《同官縣誌》對其家族中的趙循祖、趙俊、趙介等人的事蹟, 都有詳細記載。

趙康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錢塘(今浙江杭州)知縣。 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768—1769)任鎮平(今梅州蕉嶺)縣令。

在任期間, 鎮平縣發生嚴重饑荒, 百姓食不果腹, 流離失所。 趙康命人在縣城街頭搭棚施粥, 每天為來城中乞討的災民提供食物。 他體恤留守在鄉里的老弱病殘災民, 多方籌集錢糧。 帶領下屬, 五天一次, 按照人口數量, 輪流向各鄉鎮運送賑災糧食。

鎮平鄉紳為表彰趙康的政績, 授予他的一張匾額。 匾額正中題有四個楷書大字“松筠勁節”, 右側為“特授文林郎知鎮平縣事前浙江杭州府錢塘二縣加五級記錄五次趙康□”, 左側為“乾隆三十四年己醜歲秋月吉旦 ”等。

乾隆四十三年(1778) , 趙康升任嘉應州知府。 次年, 該州下轄的鎮平縣遭遇特大洪災。 縣城西面的石窟河決堤300多米, 洪水一瀉而下, 沖毀鄉村田廬, 並殃及縣城。 趙康聞訊後, 急忙趕到鎮平縣視察。 他看到, 河道兩岸到處是淹沒的農田、倒塌的房屋, 無數百姓家破人亡, 一片哀嚎之聲。 此情此景, 讓趙康萬般辛酸, 他決心修建一條河堤, 抵禦石窟河的洪水。 於是, 他帶頭捐出俸銀救濟災民, 並召集民眾修築河堤。

經過眾人不懈努力, 終於建起了一條牢固的長堤。 據《鎮平縣誌》記載, 該堤在石窟河東岸, 起於陂角小水口, 沿河經榕子渡向李黃的沙灘、艾壩延伸, 全長3000米, 採用紅糖、糯米和石灰漿砌堅石而成, 平均高3.7米, 厚0.42米, 堤牆基腳深厚。 這一堅固的長堤, 可長年抵禦洪水的浸害, 百姓得以過上安康的生活。

當地民眾為紀念趙康的功德, 將這條長堤命名為“趙公堤”, 並在堤上建立了“趙公祠”, 占地約150平方米。 正牆樹有護堤石碑一塊, 正堂有祿位牌7個, 廳堂橫批“澤恩廣大”。 門柱兩側配以兩副對聯:一副曰:“惟願長堤永固, 毋忘賢令深恩”;另一副雲:“紅羊劫免其魚患, 白馬鄉銜有豸恩”。

看到趙康的功績, 不由讓人想起銅川市上世紀七十年代初,

被群眾譽為“鐵市長”的張鐵民同志。 他率眾治理漆水河, 修建長堤, 消除水患, 使肆虐的洪水得以束縛。 與梅州人民為趙康建祠的作法仿佛, 銅川百姓在北市區體育場旁的大堤上, 為鐵市長建立了一座“遺惠亭”, 亭柱有一幅對聯:“心儀千年隨漆水, 口碑一路達長安”。 銅川人民公園內有一株張鐵民的手植松, 又在此刻碑紀念。

古往今昔,趙康與張鐵民雖然處於不同的時代和相異的地域,但他們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把民間疾苦牽掛在心頭,勇於為而此承擔起千鈞重擔。要當好官,就得有和他們一樣的“鐵肩”。“鐵肩擔道義”的精神,正是當代社會的正能量,成為老百姓心目中“好官”的一個判斷標準。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tongguanxinyun@163.com

稿件一經採用即付稿酬!

古往今昔,趙康與張鐵民雖然處於不同的時代和相異的地域,但他們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把民間疾苦牽掛在心頭,勇於為而此承擔起千鈞重擔。要當好官,就得有和他們一樣的“鐵肩”。“鐵肩擔道義”的精神,正是當代社會的正能量,成為老百姓心目中“好官”的一個判斷標準。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tongguanxinyun@163.com

稿件一經採用即付稿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