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17,你們喜歡這些電影,而我不

今天的槍手是開寅。

前幾天, 我們與他閒聊, 說到“2017最讓人討厭的電影”這個話題, 結果發現, 他最想噴的, 大多是剛過去那一年裡被許多人交口稱讚的影片。

剛結束的金球獎上, 《三塊看板》與《伯德小姐》分別斬獲最佳劇情片與最佳音樂/喜劇類影片, 不過它們都在開寅的這份榜單中。

未能倖免的, 還有豆瓣9.0分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8.7分的《看不見的客人》。

所以, 你能想像到下文會有多火力十足了吧?

2017, 為什麼你們喜歡這些電影, 而我不

文 | 開寅

作者簡介:筆名九隻蒼蠅撞牆, 朋友們都叫他九蒼老師, 但為了不與蒼老師搞混,

所以, 開老師在這用真名了, 真的, 這就是他的本名。 他曾在法國學電影, 一不留神拿了個索邦大學的電影學博士證書在家擺著看。 曾是九十年代傳奇的《戲劇電影報:環球綜藝》的創始人之一。

在這個娛樂評判權力被牢牢掌控在一小撮人手上的時代(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如此), 對一部電影的讚譽、好評和毫無底線的溢美之詞很大程度都是被“哄”上去的。 “哄”的目的很可能是一種對於話語權的炫耀, 當然更有可能是商業利益上的精心策劃考量——無論影片被標榜為怎樣的藝術、創新和獨特, 它口碑的爆棚最終只是宣傳策略和市場定位的成功而已。

即使從最樂觀的角度說, “好”的聽太多了, 也會膩, 也會產生不可抗拒的無味疲憊,

也會對千篇一律眾口一詞的稱讚產生輕如鴻毛的廉價感。

歐美權威評分網站Metacritic評出的2017年電影TOP10:《臉龐, 村莊》《普通女人》《敦克爾克》《伯德小姐》《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狐步舞》《弗羅裡達計畫》《霓裳魅影》《紐約公立圖書館》《我叫他摩根》。

所以, 這篇吐槽文章當然可以被視作是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的唱衰,

這個並不難——只要照著大家都說好的一直唱反調下去就好了唄。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 它也很可能是在嘗試幫助你恢復一些味覺的觸感。 老吃齁甜的, 突然來點鹹辣的, 其實是有助於回味那些對於那甘洌微甜的記憶, 或者說, 有助於幫你回憶當初為什麼愛看電影的初衷。

它並不是無的放矢的胡擂, 相反, 它更關心的是你們為什麼會喜歡這些電影, 而站在另一個角度, 我為什麼會不喜歡。 當然, 這只是為了表達一點逆向的不同意見而已, 它無損於這些影片的價值和它們在你們心目中的崇高位置。

1.三塊看板

每年一到奧斯卡頒獎季的前夜, 類似於《三塊看板》這樣的“沖奧片”就開始集體亮相了。 他們的特點一般都是帶著極度悲催的複雜性, 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都是撕心裂肺地不可調和, 正常觀眾是非對錯的判斷都必須在此失靈——因為即使是壞蛋, 他們看上去也是遭受到了如此的不幸宿命以致于值得觀眾發自肺腑地同情。

於是整個影片必須變成一個被放大的無解矛盾, 踢給體制、政府、社會甚至是資本主義制度乃至銀河宇宙, 於是在虛無中大家都得到了絕望但寬慰的精神昇華。 這便是帶著奧斯卡獲獎臉孔的一票候選電影, 真的是食之無味, 咽之噁心。

《三塊看板》的戲劇衝突極為激烈。

《三塊看板》不但符合以上所有要求,還平添了最合乎規範的一點:這裡面每個演員的表演,無論是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爾,卡賴伯·蘭德裡·鐘斯還是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都是如出一轍的紐約表演工作室風格,都是梅姨的師弟師妹:浮誇、緊張、程式化,看似情緒激蕩實則都是規範訓練後的程式設計技巧。它導致每個人都演技爆棚式地血脈噴張,但同時又面目可憎、油滑膩味、讓人厭惡。他們的言語、動作和表情充斥了奔著影帝影后而去的王者演技,卻絲毫沒有做為人的真誠度可言。

2.伯德小姐

一個如是自命不凡的女主人公,才華天賦未見多少,脾氣秉性卻是沖天的牛氣,她真的越年輕,就越招人不待見。《伯德小姐》在歐美評論界所受到如此熱烈地追捧,很大程度上源於這一票文藝中年們對自己“固執愚蠢”的青少年時代的留戀。

當他們坐在歐式咖啡館裡抱著桑塔格的小書誇誇其談的時候,閃過心頭的記憶可能就是從偏僻小城裡走出來的那個蒙昧無知平庸乏味但卻小清新氾濫無度的傻乎乎自己。對它的憐惜、同情和欣賞化作了《伯德小姐》中的自戀躍然於大銀幕之上,結結實實感動了這些文藝范兒人士一把。

它真的沒什麼水準,唯一的價值就是讓一群同樣水準欠奉又缺乏自省意識的文藝票友們,看到了那個他們引以為自豪但其實又不好意思下嘴誇讚的貧乏自我。

3.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一股男男的愛情之甜蜜貫穿了這片的從頭至尾。純情小男生和高大英俊的“霸道總裁”之間互相吸引又愛意升騰的六個星期,伴隨著義大利北部的迷人鄉村景色確實讓人有點流連忘返。不過問題依舊,這麼一部男歡男愛的純情電影除了情侶之間互相挑逗得開心有趣味之外,是不是值得這麼多“絕世佳作”的瘋狂熱評叫好?在它的同性戀話題性之外,怎麼看這也就是一部程式思路正常到說不出更多特點的愛情片而已,特別是影片的後半段已經像掉進了蜜罐一樣膩得齁嗓子了。

影片的宗旨就是甜甜甜。

我們看到的,也僅僅是一個出自中產階級家庭的享樂少年被愛情所困擾的青春期傷感悲喜劇,充滿了有閑階層不疼不癢的小哀愁。實在是看看哭哭就好,認真起來就會顯得尷尬。而我腦子裡一直轉的是這樣一個情欲氾濫而男女多角戀愛的劇情結構人物設置,如果是已過世的大師侯麥來拍,在道德倫理和欲望較力的關係上,該會是多麼驚心動魄的另一番景象。

4.妖貓傳

不少人看完《妖貓傳》的第一個反映是,它和《芳華》講了同一件事:都是被崇高的理想所感召,但最終卻被操縱而成為某個“大”事業的犧牲品。

話可以這麼說,但這並不算鮮見的主題卻被包裹在了一個農民炕頭糊牆的掛曆紙一般的美學風格下,它閃爍的不是《芳華》帶著現實疼痛觸感的情感思緒,而是躁狂到體液噴湧狀態的《小時代》暴發戶迪斯可舞池燈光——儘管蹦迪的人都穿著唐裝,但還是給人以在某個土豪富二代家的轟趴上化妝舞會的即視感。

《妖貓傳》的外在視覺相當搶眼。

一個要表達的概念並不足以撐起一部電影的獨特之處,因為它永遠可以從前人的論述中找到出處(即使是同期也和《芳華》撞了車)。真正體現一個導演水準的恰恰是他的技術技巧和美學選擇。

遺憾的是,除了在美學上滑向初中男生帶著遺精般驚悚快感的大雜燴之外,我們還看到了敘事技巧上的奇怪設置:日本和尚空海與浪蕩詩人白居易倆人從頭到尾和美人楊貴妃“殉國”的故事沒什麼實際關聯,他們在長安街頭一邊暴走一邊上演了一個小時的雙人銀幕快板書,僅僅是為了和坐在銀幕外的我們一樣,表達一下對於楊貴妃的花癡情結。這麼寶貴的銀幕動態展示時間,就在你一言我一語的狂熱粉絲留言狀態中晃過去了。

並不是說《妖貓傳》有多麼的不堪,在同期上映的影片裡它也還算是態度誠懇的良心之作。只不過讓人傷感的是,我們對於國產片的期待值已經降到如此之低,似乎只要它像小學生寫作文一樣用老師規定的主題講清楚講完整一件事,就足以讓我們歡欣鼓舞擊掌喝彩了。

5.銀翼殺手2049

我理解那些熱衷於此片的人對於一部完美科幻電影的期待:瑰麗壯觀的場景設計,關於生死議題的反復探討,以及前作神聖光環所圍繞下的“續集升值”遐想。

不過在我的觀念裡,電影並不只是視覺奇觀的的集合,也不是“高概念”驅動下的科學論文,它更是一個情感與思維的載體。這些情感的立意與高度決定了影片的高度。從這點上看,老版《銀翼殺手》的驚人之處在於從情感上否認了物理生命的意義:為了生存而生存是沒有價值的,如果可以超越這一慣性的思維邏輯,那麼在人類固化的肉體之外,依然可以有無限自由的生命體驗。

這部續集進化的只有視覺效果,內核上反而重回保守。

但當《2049》在價值觀上重返了繁衍後代和倫理親情這些美國基督教社會最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它原本的“朋克”特質就退化為一場對肉身延續的無限眷戀,其中摻雜滲透著最平庸俗氣的美國式實用主義。無論它外在形式如何花哨,都掩蓋不了它內在價值觀和情感的陳腐氣息。它確實是一連串在技術手段上幾乎無懈可擊的影像集合,但同時也是一套在情感上讓人昏昏欲睡的陳詞濫調。

6.明月幾時有

香港電影人當中還在一直拍嚴肅電影的似乎只剩下了許鞍華了。從這一點說,真的不忍心對《明月幾時有》苛求過多。但我只說一句,戰爭片中的藝術化散點敘事沒問題(羅西裡尼、塔科夫斯基都完美嘗試過),但拜託不要把抗日玩成過家家。

我們的抗日志士已經被電視上充斥的各種神劇羞辱得人不像人鬼不似鬼,在《明月》裡卻又被刻畫成在日本憲兵隊的窗戶根兒底下聊閑天的走神兒戰士,可以深夜揣著盒子槍蹲在馬路當中突發文藝病。我真的不信當年東江縱隊的遊擊隊員們就是以這種游離的文青狀態和敵人展開鬥爭的。現在想想,似乎還是《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裡的敵後工作者們更像在和兇殘的日本正規軍戰鬥,《明月》裡對峙的有可能都是雙方文工團的文藝兵。

7.看不見的客人

大家喜歡這片的原因不外乎一個:它有一個花費了不少心思設計的重重逆轉燒腦結構,基於對同一事件不同角度、動機和人物心態的多重可能性描述,不斷翻轉的劇情像是腦筋急轉彎遊戲嵌套出的複雜謎題。

不過,如果看電影前某個壞心眼兒的朋友上來簡單告訴你一句“XX其實是XX”,你會發現這片子根本沒法往下看了:所有精心設計的顛覆性翻盤和頭腦風暴式的否定/再否定都會因為一句劇透而土崩瓦解食之無味。說白了,它除了“腦筋急轉彎”式的文本情節設計之外,一無所有。

影片就像邀請觀眾在電影院解答腦筋急轉彎。

我把《看不見的客人》看作是人物感性思維一片空白的逆轉對話練習。它既沒有情感深度,也欠缺感性抉擇,更疏于創造人物內心世界的激烈衝突,唯一的成就是利用刻意的不斷翻盤製造人為驚詫而獲得字面上的奇觀效應。我覺得這不是電影,只是在電影院裡看的謎語而已。

8.每分鐘120擊

不客氣地說,當代同性戀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只對“事”的強調和對“人”的無視。一種先天的弱勢心理狀態,導致只要在銀幕上談論同性戀和他們的境遇,就成為了影片勝利的標誌。這本質上和我國十七年革命電影時期政治掛帥的標準相差不多:只要談的是無產階級,就不可能不合格。

我可以想像如果把《每分鐘120擊》當成一部熱血沸騰的愛滋病患者社會鬥爭史來看會是多麼的激情蕩漾。但它除了是一個需要被關注的話題,有一些催淚的段落,具有很強的社會政治意義之外,我沒有看到它作為一部電影本身應該有的寬廣包容性、細膩多義和遐想空間。

《每分鐘120擊》在遐想空間上欠奉。

它只是站在了一個事先確認的立場上,不斷以相同的姿態出擊、慨歎、叫好讚頌和義憤填膺。如果我們看的是一部社會政治新聞專題報導,它可能真的是上佳之作。但當成電影的話,正因為缺乏了對人物個體本身複雜性的多面刻畫,所以無論它所敘述的事件是怎樣的動人、煽情、正義感爆棚,都無可避免地掉入了“社會政治意識形態宣傳”的狹窄範疇,這也正是歐美左派電影最大的軟肋。

9.繡春刀II·修羅戰場

本片的開場架勢拉得很大,探案、武打、愛情什麼都有,熱熱鬧鬧湊在一起甚是好看。不過半途往後,它的劇情邏輯和人物動機開始全面崩壞。編劇似乎太在意劇情的反轉和人物正邪之間不斷變換立場的效果,往往是設定了一個目標,然後想各種辦法強行抹平邏輯盲點。在輾轉騰挪之中,已經忘了人物們最初的行事動機。無奈到最後,大家都只好在已經轉暈了的編劇指揮下簡單地服從了一個目的:“為了楊冪!”。千斤重擔壓在楊冪身上,她當然不堪重負,終於用自己脆弱的演技壓垮了片子僅剩的一點可信度。

只能說主創太信任大冪冪了。

可惜了一個還不錯的家國與情懷對撞的立意,最後被那本來眾人一起可以輕鬆散步而過的吊橋輕而易舉毫無邏輯地瓦解了。為了一個妞兒,所有人都喪失了智商在吊橋前大開殺戒而自我毀滅。做為觀眾的我們由大是大非的憂國憂民到最後為了人物們一根筋的愚蠢而慨歎,這也算是經歷了天差地別的轉換吧。

10.《逃出絕命鎮》

《逃出絕命鎮》吸引人的顯然是它處心積慮的類型轉換,開始像驚悚片,中間轉成了科幻恐怖片,最後以血漿橫飛的殺戮片結尾。而整部片看完了我們回過味來這居然是在說黑人種族主義的逆向復仇,是一幅對美國種族平等假像進行誇張揭露諷刺的血腥漫畫。

影片的導演喬丹·皮爾顯然對此洋洋得意,他想傳達的觀念是由於白人主導的世界之狡猾虛偽,對黑人及其文化實施殘忍的換腦式的同化,黑人群體要想等待真正的平等解放似乎是遙遙無期,還不如乾脆甩開這一套正常的制度體系程式正義,用以血還血的抗暴方式替歷史上肉體和精神被殘害的黑人兄弟姐妹們在銀幕上向3K黨們討個公道。

影片本質是黑人種族主義的逆向復仇。

不過噴血狂歡過後仔細思量,我卻依然能體會到其中的悖論之處:一部隱喻白人洗腦黑人,而黑人以血腥屠殺做為報復的片會讓觀眾津津樂道被各大電影媒體奉為年度十佳,但假設來一部清真士兵手刃白人異教徒的恐怖喜劇放到美國影院,大家是否還笑的出來?這種對於屠殺狂歡的西方白人知識份子式讚賞,本質依然源於西方世界對於黑人群體的意識形態統領心態。換句話說,黑人文化本身早已經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了,它對於西方世界並不具有真正的威脅顛覆性。

無論《逃出絕命鎮》怎麼過火,西方人依然不害怕,它依然在西方體制的掌控之中。它玩得越嗨,就越形成了一種景觀社會式的表演默契。從這個角度看,這是一部政治正確的怪胎電影,是黑人文化群體向白人世界的撒嬌之作。它所體現的依然是西方世界中白人文化的絕對話語霸權,只不過是用微妙的逆向方式來實現而已。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三塊看板》的戲劇衝突極為激烈。

《三塊看板》不但符合以上所有要求,還平添了最合乎規範的一點:這裡面每個演員的表演,無論是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爾,卡賴伯·蘭德裡·鐘斯還是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都是如出一轍的紐約表演工作室風格,都是梅姨的師弟師妹:浮誇、緊張、程式化,看似情緒激蕩實則都是規範訓練後的程式設計技巧。它導致每個人都演技爆棚式地血脈噴張,但同時又面目可憎、油滑膩味、讓人厭惡。他們的言語、動作和表情充斥了奔著影帝影后而去的王者演技,卻絲毫沒有做為人的真誠度可言。

2.伯德小姐

一個如是自命不凡的女主人公,才華天賦未見多少,脾氣秉性卻是沖天的牛氣,她真的越年輕,就越招人不待見。《伯德小姐》在歐美評論界所受到如此熱烈地追捧,很大程度上源於這一票文藝中年們對自己“固執愚蠢”的青少年時代的留戀。

當他們坐在歐式咖啡館裡抱著桑塔格的小書誇誇其談的時候,閃過心頭的記憶可能就是從偏僻小城裡走出來的那個蒙昧無知平庸乏味但卻小清新氾濫無度的傻乎乎自己。對它的憐惜、同情和欣賞化作了《伯德小姐》中的自戀躍然於大銀幕之上,結結實實感動了這些文藝范兒人士一把。

它真的沒什麼水準,唯一的價值就是讓一群同樣水準欠奉又缺乏自省意識的文藝票友們,看到了那個他們引以為自豪但其實又不好意思下嘴誇讚的貧乏自我。

3.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一股男男的愛情之甜蜜貫穿了這片的從頭至尾。純情小男生和高大英俊的“霸道總裁”之間互相吸引又愛意升騰的六個星期,伴隨著義大利北部的迷人鄉村景色確實讓人有點流連忘返。不過問題依舊,這麼一部男歡男愛的純情電影除了情侶之間互相挑逗得開心有趣味之外,是不是值得這麼多“絕世佳作”的瘋狂熱評叫好?在它的同性戀話題性之外,怎麼看這也就是一部程式思路正常到說不出更多特點的愛情片而已,特別是影片的後半段已經像掉進了蜜罐一樣膩得齁嗓子了。

影片的宗旨就是甜甜甜。

我們看到的,也僅僅是一個出自中產階級家庭的享樂少年被愛情所困擾的青春期傷感悲喜劇,充滿了有閑階層不疼不癢的小哀愁。實在是看看哭哭就好,認真起來就會顯得尷尬。而我腦子裡一直轉的是這樣一個情欲氾濫而男女多角戀愛的劇情結構人物設置,如果是已過世的大師侯麥來拍,在道德倫理和欲望較力的關係上,該會是多麼驚心動魄的另一番景象。

4.妖貓傳

不少人看完《妖貓傳》的第一個反映是,它和《芳華》講了同一件事:都是被崇高的理想所感召,但最終卻被操縱而成為某個“大”事業的犧牲品。

話可以這麼說,但這並不算鮮見的主題卻被包裹在了一個農民炕頭糊牆的掛曆紙一般的美學風格下,它閃爍的不是《芳華》帶著現實疼痛觸感的情感思緒,而是躁狂到體液噴湧狀態的《小時代》暴發戶迪斯可舞池燈光——儘管蹦迪的人都穿著唐裝,但還是給人以在某個土豪富二代家的轟趴上化妝舞會的即視感。

《妖貓傳》的外在視覺相當搶眼。

一個要表達的概念並不足以撐起一部電影的獨特之處,因為它永遠可以從前人的論述中找到出處(即使是同期也和《芳華》撞了車)。真正體現一個導演水準的恰恰是他的技術技巧和美學選擇。

遺憾的是,除了在美學上滑向初中男生帶著遺精般驚悚快感的大雜燴之外,我們還看到了敘事技巧上的奇怪設置:日本和尚空海與浪蕩詩人白居易倆人從頭到尾和美人楊貴妃“殉國”的故事沒什麼實際關聯,他們在長安街頭一邊暴走一邊上演了一個小時的雙人銀幕快板書,僅僅是為了和坐在銀幕外的我們一樣,表達一下對於楊貴妃的花癡情結。這麼寶貴的銀幕動態展示時間,就在你一言我一語的狂熱粉絲留言狀態中晃過去了。

並不是說《妖貓傳》有多麼的不堪,在同期上映的影片裡它也還算是態度誠懇的良心之作。只不過讓人傷感的是,我們對於國產片的期待值已經降到如此之低,似乎只要它像小學生寫作文一樣用老師規定的主題講清楚講完整一件事,就足以讓我們歡欣鼓舞擊掌喝彩了。

5.銀翼殺手2049

我理解那些熱衷於此片的人對於一部完美科幻電影的期待:瑰麗壯觀的場景設計,關於生死議題的反復探討,以及前作神聖光環所圍繞下的“續集升值”遐想。

不過在我的觀念裡,電影並不只是視覺奇觀的的集合,也不是“高概念”驅動下的科學論文,它更是一個情感與思維的載體。這些情感的立意與高度決定了影片的高度。從這點上看,老版《銀翼殺手》的驚人之處在於從情感上否認了物理生命的意義:為了生存而生存是沒有價值的,如果可以超越這一慣性的思維邏輯,那麼在人類固化的肉體之外,依然可以有無限自由的生命體驗。

這部續集進化的只有視覺效果,內核上反而重回保守。

但當《2049》在價值觀上重返了繁衍後代和倫理親情這些美國基督教社會最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它原本的“朋克”特質就退化為一場對肉身延續的無限眷戀,其中摻雜滲透著最平庸俗氣的美國式實用主義。無論它外在形式如何花哨,都掩蓋不了它內在價值觀和情感的陳腐氣息。它確實是一連串在技術手段上幾乎無懈可擊的影像集合,但同時也是一套在情感上讓人昏昏欲睡的陳詞濫調。

6.明月幾時有

香港電影人當中還在一直拍嚴肅電影的似乎只剩下了許鞍華了。從這一點說,真的不忍心對《明月幾時有》苛求過多。但我只說一句,戰爭片中的藝術化散點敘事沒問題(羅西裡尼、塔科夫斯基都完美嘗試過),但拜託不要把抗日玩成過家家。

我們的抗日志士已經被電視上充斥的各種神劇羞辱得人不像人鬼不似鬼,在《明月》裡卻又被刻畫成在日本憲兵隊的窗戶根兒底下聊閑天的走神兒戰士,可以深夜揣著盒子槍蹲在馬路當中突發文藝病。我真的不信當年東江縱隊的遊擊隊員們就是以這種游離的文青狀態和敵人展開鬥爭的。現在想想,似乎還是《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裡的敵後工作者們更像在和兇殘的日本正規軍戰鬥,《明月》裡對峙的有可能都是雙方文工團的文藝兵。

7.看不見的客人

大家喜歡這片的原因不外乎一個:它有一個花費了不少心思設計的重重逆轉燒腦結構,基於對同一事件不同角度、動機和人物心態的多重可能性描述,不斷翻轉的劇情像是腦筋急轉彎遊戲嵌套出的複雜謎題。

不過,如果看電影前某個壞心眼兒的朋友上來簡單告訴你一句“XX其實是XX”,你會發現這片子根本沒法往下看了:所有精心設計的顛覆性翻盤和頭腦風暴式的否定/再否定都會因為一句劇透而土崩瓦解食之無味。說白了,它除了“腦筋急轉彎”式的文本情節設計之外,一無所有。

影片就像邀請觀眾在電影院解答腦筋急轉彎。

我把《看不見的客人》看作是人物感性思維一片空白的逆轉對話練習。它既沒有情感深度,也欠缺感性抉擇,更疏于創造人物內心世界的激烈衝突,唯一的成就是利用刻意的不斷翻盤製造人為驚詫而獲得字面上的奇觀效應。我覺得這不是電影,只是在電影院裡看的謎語而已。

8.每分鐘120擊

不客氣地說,當代同性戀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只對“事”的強調和對“人”的無視。一種先天的弱勢心理狀態,導致只要在銀幕上談論同性戀和他們的境遇,就成為了影片勝利的標誌。這本質上和我國十七年革命電影時期政治掛帥的標準相差不多:只要談的是無產階級,就不可能不合格。

我可以想像如果把《每分鐘120擊》當成一部熱血沸騰的愛滋病患者社會鬥爭史來看會是多麼的激情蕩漾。但它除了是一個需要被關注的話題,有一些催淚的段落,具有很強的社會政治意義之外,我沒有看到它作為一部電影本身應該有的寬廣包容性、細膩多義和遐想空間。

《每分鐘120擊》在遐想空間上欠奉。

它只是站在了一個事先確認的立場上,不斷以相同的姿態出擊、慨歎、叫好讚頌和義憤填膺。如果我們看的是一部社會政治新聞專題報導,它可能真的是上佳之作。但當成電影的話,正因為缺乏了對人物個體本身複雜性的多面刻畫,所以無論它所敘述的事件是怎樣的動人、煽情、正義感爆棚,都無可避免地掉入了“社會政治意識形態宣傳”的狹窄範疇,這也正是歐美左派電影最大的軟肋。

9.繡春刀II·修羅戰場

本片的開場架勢拉得很大,探案、武打、愛情什麼都有,熱熱鬧鬧湊在一起甚是好看。不過半途往後,它的劇情邏輯和人物動機開始全面崩壞。編劇似乎太在意劇情的反轉和人物正邪之間不斷變換立場的效果,往往是設定了一個目標,然後想各種辦法強行抹平邏輯盲點。在輾轉騰挪之中,已經忘了人物們最初的行事動機。無奈到最後,大家都只好在已經轉暈了的編劇指揮下簡單地服從了一個目的:“為了楊冪!”。千斤重擔壓在楊冪身上,她當然不堪重負,終於用自己脆弱的演技壓垮了片子僅剩的一點可信度。

只能說主創太信任大冪冪了。

可惜了一個還不錯的家國與情懷對撞的立意,最後被那本來眾人一起可以輕鬆散步而過的吊橋輕而易舉毫無邏輯地瓦解了。為了一個妞兒,所有人都喪失了智商在吊橋前大開殺戒而自我毀滅。做為觀眾的我們由大是大非的憂國憂民到最後為了人物們一根筋的愚蠢而慨歎,這也算是經歷了天差地別的轉換吧。

10.《逃出絕命鎮》

《逃出絕命鎮》吸引人的顯然是它處心積慮的類型轉換,開始像驚悚片,中間轉成了科幻恐怖片,最後以血漿橫飛的殺戮片結尾。而整部片看完了我們回過味來這居然是在說黑人種族主義的逆向復仇,是一幅對美國種族平等假像進行誇張揭露諷刺的血腥漫畫。

影片的導演喬丹·皮爾顯然對此洋洋得意,他想傳達的觀念是由於白人主導的世界之狡猾虛偽,對黑人及其文化實施殘忍的換腦式的同化,黑人群體要想等待真正的平等解放似乎是遙遙無期,還不如乾脆甩開這一套正常的制度體系程式正義,用以血還血的抗暴方式替歷史上肉體和精神被殘害的黑人兄弟姐妹們在銀幕上向3K黨們討個公道。

影片本質是黑人種族主義的逆向復仇。

不過噴血狂歡過後仔細思量,我卻依然能體會到其中的悖論之處:一部隱喻白人洗腦黑人,而黑人以血腥屠殺做為報復的片會讓觀眾津津樂道被各大電影媒體奉為年度十佳,但假設來一部清真士兵手刃白人異教徒的恐怖喜劇放到美國影院,大家是否還笑的出來?這種對於屠殺狂歡的西方白人知識份子式讚賞,本質依然源於西方世界對於黑人群體的意識形態統領心態。換句話說,黑人文化本身早已經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了,它對於西方世界並不具有真正的威脅顛覆性。

無論《逃出絕命鎮》怎麼過火,西方人依然不害怕,它依然在西方體制的掌控之中。它玩得越嗨,就越形成了一種景觀社會式的表演默契。從這個角度看,這是一部政治正確的怪胎電影,是黑人文化群體向白人世界的撒嬌之作。它所體現的依然是西方世界中白人文化的絕對話語霸權,只不過是用微妙的逆向方式來實現而已。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