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8,好未來(TAL.N)能有好未來嗎?

作者:格隆匯·puuuuuma

新東方稱霸中國教育行業已經很久了, 久的讓俞敏洪都覺得很"痛苦"。 在GES2017未來教育大會上, 俞敏洪曾這樣說到:"對我來說,

新東方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對手, 沒有競爭對手的日子是很痛苦的, 有對手更痛苦, 但是很有快感。 我覺得這就是我和張邦鑫的關係。 "這個對手出現的有些晚, 從2003年誕生到2010年上市, 好未來的發展速度十分克制, 堅守奧數這一細分領域。 至少到這個時候, 好未來還不足以稱為新東方的對手。 2010年, 美股上市之後, 借助資本的力量, 好未來迎來了上升期。 從市值來看, 好未來從上市到超越新東方, 只用了7年時間。 2017年對好未來而言, 是極為重要的一年, 5月8日, 好未來市值跨越100億美元大關, 7月28日, 好未來市值首次超過新東方。 這意味著, 中國教育行業"兩超多強"的格局已經形成。

這是過去一年好未來股價的走勢, 好未來股價從年初的11美元左右, 最高攀至36.16美元, 年末有所回檔, 也基本保證了253%的增長。 在美國大牛市的背景下, 2017標普累漲19.4%, 納指累漲28.2%, 好未來的表現無疑是出色的。 目前, 好未來的市值首次達到1000億人民幣, 對應靜態市盈率144左右, 可做參考的是, 同期美國教育板塊平均P/E在27上下,

中概教育股的P/E也遠低於144, 這反映了市場十分樂觀的估值。 接下來, 我將分析什麼樣的因素支撐著好未來的高估值。

▌一 、行業紅利持續利好

1. 人口紅利

2016年開始, 國家"全面二孩"政策推行, 對新生人口增長提升明顯, 僅2016年, 新出生人口同比增長7.9%, 遠超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

上一波嬰兒潮位于80年代末期, 算起來, 這個時段出生的人2010年之後陸續進入生育高峰, 再加上二胎政策的刺激, 未來5年內預計會出現一波小的嬰兒潮。 這波嬰兒潮峰首中2016年出生的嬰兒2020年左右進入幼稚園, 2023年左右進入小學, 人口紅利將依次利好幼稚園教育、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及職業教育, 沿著教育鏈條向下傳遞。

(1978~2020(預期)年中國新生兒數量)

好未來98.4%之營業收入來自K-12課外教學, 在2017財年業務仍占95.8%的收入。 統計局推算K12人口在一、二線城市未來人口紅利顯著, 北京上海K12適齡人口未來3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7.61%, 較有利於集中K-12業務的好未來。

2. 滲透率

據統計, 我國K12課外輔導的滲透率僅為30%~35%, 參考我們的近鄰韓國, 其教育發達程度領先於我們國家。 韓國小學、初中及高中的課外輔導滲透率分別為89%、79%和55%, 預計中國教培市場的滲透率還會進一步提高。

3. 教育支出

進入21世紀前, 總能聽到這樣的說法"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電腦的世紀"等等, 要我說, 不管未來變成什麼樣, 教育在人類發展歷程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取代的。

在這個知識、資訊爆炸的時代,教育的地位更是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看看下面這張表。這是美國從78年到現在各行業CPI增長圖表,在生活幾大類開支中,大學費用拔得頭籌,遙遙領先於醫療費用、飲食開支、購車費用等。三十幾年增長1115%,換算成CAGR≈6.7%。看回中國,根據統計局資料,2013~2015年國內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消費支出分別為1398元、1536元和1723元,增長率分別為10.0%和12.2%,我國近幾年人均教育開支增長速度是遠高於美國的。這一方面是由於經濟增長速度快,另一方面教育開支占家庭開支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長,可見家長們越發重視孩子的教育。

▌二、東亞家長們的焦慮

東北亞三國——中日韓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在對教育的態度上也不例外。實際上,高考並不是中國的專利,韓國有"大學修業能力考試",考生要在一天內考完5門科目,日本有"全國基礎會考"加"大學綜合測試",基本上是通向大學的唯一途徑。這樣一種"一考定終生"的體制為補習文化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堅定不移的推行素質教育是教育政策的主旋律,素質教育的主旨是"減負",通過我們的觀察,推行素質教育這些年來,學生的學習負擔非但沒有降低,反而有所加重。其中的根源在於,課堂上的負擔減輕了,大部分人進入大學的管道還是只能通過高考。競爭從課上轉移到了課下,輔導班成了必備品。這一現象在素質教育推行比較徹底的東部一二線城市特別明顯,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中西部地區也將釋放大量需求空間,這基本反映了教輔機構擴張的路線。如今中國的補習班數量和規模開始爆發性的增長,而在此之前,經濟更為發達的日本韓國,補習文化盛行已久,甚至香港臺灣,亦形成完整飽和的教育輔導行業。

東亞補習文化盛行的背後是東亞家長們深層次的焦慮心理。這種焦慮心理由來已久,"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古代,科舉制度幾乎是人們突破階級壁壘的唯一途徑,讀書成了無數人畢生的追求。比如《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考中秀才後,接連四次參加鄉試,都沒能考中舉人,一直到了垂垂老矣的72歲,才被朝廷補為"歲貢生"。

一般來說,越是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社會固化越是嚴重,社會階層由下向上流動越是困難。一方面,處於中產階層的家長們將向上突破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又得確保中產階級的地位不向下坍塌,在和同階層其他人的比較中,加劇了這樣的焦慮心理。

▌三、好未來很好地迎合了這種焦慮

簡單地梳理一下好未來的發展軌跡和業務構成,有幾個關鍵之處是值得注意的。

奧數是好未來的起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好未來的前身學而思誕生于全民奧數的風潮之中。這個時期,正是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起始點,小初教育的格局發展重大變化。比如,取消小升初統一考試,初中招生通過就近入學和擇優錄取兩種方式。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於是,就近入學推高了學區房的價格,擇優錄取則孕育出了奧數培訓這一產業。學而思紮根在北京奧數培訓市場,發展壯大後向周邊輻射。

培優是好未來的靈魂——在課輔市場業務增長的爆發期間,與其他輔導機構的定位不同,好未來主打培優,其目標學生是面向排名在前 30%學生, 而這些優質的學生擁有更高的可能性進入重點學校深造。針對性的訓練能夠使優秀的學生更有望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因而形成正向的口碑傳播,提升公司知名度,並吸引更多學生。

"大後臺,小前臺"模式是好未來的核心——與新東方的名師路線有所不同,好未來對教師採取標準化的培養模式。名師模式與好未來模式各有優劣。不過,隨著企業業務的快速擴張,名師模式難以大量複製,並且,還存在一個如何留住名師的問題。好未來通過後臺教研開發出標準化課程體系,標準化課程體系加上教師體系化培訓管理有助於控制教師教學品質,打造優質師資,而無需過度依賴教師的個人教學能力。

線上平臺是好未來的驅動——好未來2003年就收購了奧數網,此後,隨著其業務範圍的擴張,又相繼收購了作文網、高考網、中考網。家長幫等線上教育網站。這類型網站的產生直擊家長們的痛點,一方面給家長們提供了即時的資訊和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又是好未來答疑的平臺,有效緩解了家長們的焦慮。這種策略使好未來精准定位目標人群,提升品牌曝光度,降低銷售費用。

2013年,學而思更名好未來,通過投資並購若干細分市場中的頭部企業,完善了在行業內的佈局。如今的好未來,已經實現了從學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國際教育的產業佈局。

▌四、144倍P/E的好未來其實真不貴

好未來的線下擴張並不是粗獷式的無差別投放,呈現很明顯的週期性,在 2011 年開拓了成都、南京、西安、杭州、太原、重慶、蘇州、鄭州八大城市,而後兩年精耕細作,地域擴張放緩,直至最近兩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週期性地域擴張。這一點從好未來營收的增速上可以很直觀的看到:

2017年好未來擴張的趨勢非常明顯,其學習中心和服務中心增速顯著提高,未來,公司計畫在12個城市開設線下教育中心,預期可帶來未來3年年收入增長30%~50%。

教學中心數量增長的同時,好未來還在發掘原有教學中心的增長潛力。借助口碑積累和行銷策略,好未來招生人數實現了更快的增長,最新一期季報更是錄得100.6%的增長幅度。

公司的毛利率基本保持穩定在50%左右,淨利潤率在2017財年有所下降,這主要是由於好未來為了保持高速增長的擴張計畫降低了企業盈餘,同時管理費用占比有所上升。好未來寒暑期與新東方爭奪市場份額的價格戰也降低了其盈利水準,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其營收增長不及招生人數增長的現象。

對於好未來這樣的成長型企業,現階段的盈利水準並不是支撐其高市盈率的原因,當然,淨利率不夠高也自然不應該是其股價下跌的理由。京東就是這樣一個例子,2016年,公司成立的第十九個年頭,京東才第一次實現了年度盈利。但也並不影響市場給出的慷慨估值。對好未來這樣的企業,現金流比盈利更為重要,我們傾向于通過現金流分析好未來將來的走向。從下圖好未來經營性現金流的變化看出,公司擴張帶來的現金流增長非常健康,而自由現金流FCF=CFO-maintanance capital expense,我們可以通過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來估計好未來的股價。

在上面的假設下,我們得出好未來的每股價值為41.9美元,做敏感性檢驗得出其股價在32.2~60.8之間,可見目前好未來的股價還是有很高的安全邊際的。

德銀1月4日將好未來初始評級定位買進,目標價為35美元,之前美國銀行就將好未來由持有變為買入評級,目標價為40美元,這基本符合我們的判斷。

▌小結

2017年,好未來股價漲幅超過200%,2018年,處於業績爆發期的好未來的上漲潛力亦不容小覷:

1、單一的上升途徑和社會階層的固化加劇了東亞家長們的焦慮。這種焦慮的發洩出口自然是家長們求助於教育輔導機構,加大對子女們的教育投入。K12教育行業的蓬勃發展印證了這一現象,一大批優秀的教育企業在K12的藍海中群雄逐鹿。好未來是其中的佼佼者。

2、學而思培優是好未來的靈魂,標準化教研平臺是好未來的核心,線上平臺是好未來的原動力,得此幾大悍將,在可期的未來,好未來應該還能保持行業頭部,並進一步鞏固其業內地位。

3、好未來144倍的估值看似很高,其實不貴。估值這種東西,需要我們辯證的看待。投資策略從來都沒有固定的套路,低市盈率的企業自然存在被低估的可能,高市盈率的企業自然有其股價高估的理由。關鍵在於,公司的內在價值能否支撐它的價格,市場的普遍情緒是看好還是看衰。

那麼,144倍市盈率的好未來,你敢買嗎?

教育在人類發展歷程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取代的。

在這個知識、資訊爆炸的時代,教育的地位更是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看看下面這張表。這是美國從78年到現在各行業CPI增長圖表,在生活幾大類開支中,大學費用拔得頭籌,遙遙領先於醫療費用、飲食開支、購車費用等。三十幾年增長1115%,換算成CAGR≈6.7%。看回中國,根據統計局資料,2013~2015年國內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消費支出分別為1398元、1536元和1723元,增長率分別為10.0%和12.2%,我國近幾年人均教育開支增長速度是遠高於美國的。這一方面是由於經濟增長速度快,另一方面教育開支占家庭開支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長,可見家長們越發重視孩子的教育。

▌二、東亞家長們的焦慮

東北亞三國——中日韓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在對教育的態度上也不例外。實際上,高考並不是中國的專利,韓國有"大學修業能力考試",考生要在一天內考完5門科目,日本有"全國基礎會考"加"大學綜合測試",基本上是通向大學的唯一途徑。這樣一種"一考定終生"的體制為補習文化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堅定不移的推行素質教育是教育政策的主旋律,素質教育的主旨是"減負",通過我們的觀察,推行素質教育這些年來,學生的學習負擔非但沒有降低,反而有所加重。其中的根源在於,課堂上的負擔減輕了,大部分人進入大學的管道還是只能通過高考。競爭從課上轉移到了課下,輔導班成了必備品。這一現象在素質教育推行比較徹底的東部一二線城市特別明顯,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中西部地區也將釋放大量需求空間,這基本反映了教輔機構擴張的路線。如今中國的補習班數量和規模開始爆發性的增長,而在此之前,經濟更為發達的日本韓國,補習文化盛行已久,甚至香港臺灣,亦形成完整飽和的教育輔導行業。

東亞補習文化盛行的背後是東亞家長們深層次的焦慮心理。這種焦慮心理由來已久,"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古代,科舉制度幾乎是人們突破階級壁壘的唯一途徑,讀書成了無數人畢生的追求。比如《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考中秀才後,接連四次參加鄉試,都沒能考中舉人,一直到了垂垂老矣的72歲,才被朝廷補為"歲貢生"。

一般來說,越是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社會固化越是嚴重,社會階層由下向上流動越是困難。一方面,處於中產階層的家長們將向上突破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又得確保中產階級的地位不向下坍塌,在和同階層其他人的比較中,加劇了這樣的焦慮心理。

▌三、好未來很好地迎合了這種焦慮

簡單地梳理一下好未來的發展軌跡和業務構成,有幾個關鍵之處是值得注意的。

奧數是好未來的起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好未來的前身學而思誕生于全民奧數的風潮之中。這個時期,正是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起始點,小初教育的格局發展重大變化。比如,取消小升初統一考試,初中招生通過就近入學和擇優錄取兩種方式。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於是,就近入學推高了學區房的價格,擇優錄取則孕育出了奧數培訓這一產業。學而思紮根在北京奧數培訓市場,發展壯大後向周邊輻射。

培優是好未來的靈魂——在課輔市場業務增長的爆發期間,與其他輔導機構的定位不同,好未來主打培優,其目標學生是面向排名在前 30%學生, 而這些優質的學生擁有更高的可能性進入重點學校深造。針對性的訓練能夠使優秀的學生更有望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因而形成正向的口碑傳播,提升公司知名度,並吸引更多學生。

"大後臺,小前臺"模式是好未來的核心——與新東方的名師路線有所不同,好未來對教師採取標準化的培養模式。名師模式與好未來模式各有優劣。不過,隨著企業業務的快速擴張,名師模式難以大量複製,並且,還存在一個如何留住名師的問題。好未來通過後臺教研開發出標準化課程體系,標準化課程體系加上教師體系化培訓管理有助於控制教師教學品質,打造優質師資,而無需過度依賴教師的個人教學能力。

線上平臺是好未來的驅動——好未來2003年就收購了奧數網,此後,隨著其業務範圍的擴張,又相繼收購了作文網、高考網、中考網。家長幫等線上教育網站。這類型網站的產生直擊家長們的痛點,一方面給家長們提供了即時的資訊和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又是好未來答疑的平臺,有效緩解了家長們的焦慮。這種策略使好未來精准定位目標人群,提升品牌曝光度,降低銷售費用。

2013年,學而思更名好未來,通過投資並購若干細分市場中的頭部企業,完善了在行業內的佈局。如今的好未來,已經實現了從學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國際教育的產業佈局。

▌四、144倍P/E的好未來其實真不貴

好未來的線下擴張並不是粗獷式的無差別投放,呈現很明顯的週期性,在 2011 年開拓了成都、南京、西安、杭州、太原、重慶、蘇州、鄭州八大城市,而後兩年精耕細作,地域擴張放緩,直至最近兩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週期性地域擴張。這一點從好未來營收的增速上可以很直觀的看到:

2017年好未來擴張的趨勢非常明顯,其學習中心和服務中心增速顯著提高,未來,公司計畫在12個城市開設線下教育中心,預期可帶來未來3年年收入增長30%~50%。

教學中心數量增長的同時,好未來還在發掘原有教學中心的增長潛力。借助口碑積累和行銷策略,好未來招生人數實現了更快的增長,最新一期季報更是錄得100.6%的增長幅度。

公司的毛利率基本保持穩定在50%左右,淨利潤率在2017財年有所下降,這主要是由於好未來為了保持高速增長的擴張計畫降低了企業盈餘,同時管理費用占比有所上升。好未來寒暑期與新東方爭奪市場份額的價格戰也降低了其盈利水準,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其營收增長不及招生人數增長的現象。

對於好未來這樣的成長型企業,現階段的盈利水準並不是支撐其高市盈率的原因,當然,淨利率不夠高也自然不應該是其股價下跌的理由。京東就是這樣一個例子,2016年,公司成立的第十九個年頭,京東才第一次實現了年度盈利。但也並不影響市場給出的慷慨估值。對好未來這樣的企業,現金流比盈利更為重要,我們傾向于通過現金流分析好未來將來的走向。從下圖好未來經營性現金流的變化看出,公司擴張帶來的現金流增長非常健康,而自由現金流FCF=CFO-maintanance capital expense,我們可以通過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來估計好未來的股價。

在上面的假設下,我們得出好未來的每股價值為41.9美元,做敏感性檢驗得出其股價在32.2~60.8之間,可見目前好未來的股價還是有很高的安全邊際的。

德銀1月4日將好未來初始評級定位買進,目標價為35美元,之前美國銀行就將好未來由持有變為買入評級,目標價為40美元,這基本符合我們的判斷。

▌小結

2017年,好未來股價漲幅超過200%,2018年,處於業績爆發期的好未來的上漲潛力亦不容小覷:

1、單一的上升途徑和社會階層的固化加劇了東亞家長們的焦慮。這種焦慮的發洩出口自然是家長們求助於教育輔導機構,加大對子女們的教育投入。K12教育行業的蓬勃發展印證了這一現象,一大批優秀的教育企業在K12的藍海中群雄逐鹿。好未來是其中的佼佼者。

2、學而思培優是好未來的靈魂,標準化教研平臺是好未來的核心,線上平臺是好未來的原動力,得此幾大悍將,在可期的未來,好未來應該還能保持行業頭部,並進一步鞏固其業內地位。

3、好未來144倍的估值看似很高,其實不貴。估值這種東西,需要我們辯證的看待。投資策略從來都沒有固定的套路,低市盈率的企業自然存在被低估的可能,高市盈率的企業自然有其股價高估的理由。關鍵在於,公司的內在價值能否支撐它的價格,市場的普遍情緒是看好還是看衰。

那麼,144倍市盈率的好未來,你敢買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