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套利”為核心思路 弘毅投資逝去的5年

招行私銀的一款規模10億的有限合夥產品違約, 將已經淡出公眾視線許久的弘毅投資, 推上風口浪尖。 話說, 弘毅投資在2010年之前也可以稱得上PE界的領軍人物——細扒弘毅投資這些年的成功投資上市的案例, 多集中於2013年以前, 而2013年之後, 弘毅投資顯然面對風起雲湧的PE時代, 顯得不太適應, ——最近5年的知名專案裡(360回歸、螞蟻金服、滴滴、互聯網教育等等)幾無弘毅投資的身影;甚至在最近的IPO加快發審後, 也鮮有弘毅投資的項目過會。

2018年1月4日, 招商銀行私銀客戶的爆料, 將弘毅投資推上風口浪尖。 據悉, 該產品是弘毅一期(深圳)夾層投資中心(有限合夥)的一個夾層基金。

招行作為發行管道, 向客戶推介。 本應該2017年9月就該全部退出的專案, 一直到今日仍然有三個項目無法正常退出。

據悉, 弘毅投資將這些資金投資於六個專案, 6個項目包括:提供給融眾小額貸款的1.5億元質押貸款;對北京星華藍光置業有限公司的2.4億元“股+債”投資;深圳市商置投資有限公司2億元債權投資;對中聯重機1.13億元規模的股份收購;以及對上海譽豐的1.3億元債權投資。 截止今日, 有3個項目投資失敗導致資金無法退出。

弘毅投資上述投資標的均為傳統行業的專案, 而導致今日無法退出, 除了投資專案本身運營困難之外, 顯然在PE圈, 也處於無人接手的境地, 才引發了如此大的客戶危機。

細扒弘毅投資的投資思路可以發現, 它基本投項目的成熟期, 依靠成熟期專案急於變現的資源依賴, 低價投進, 依靠上市或被並購而退出。 只是這一投資思路在2012年前的資本市場, 尚十分有效, 而最近5年資本圈的變現路徑拉長, 大多優秀資本前趨, 依靠最後“套利”式的投資馬上變現的模式, 越來越難以為繼。

弘毅投資的滑鐵盧

弘毅投資作為國內PE界的排頭兵, 如今卻栽倒在一個夾層基金上。 1月4日, 一位招商銀行私銀的客戶爆料稱, 規模10億元的弘毅一期(深圳)夾層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下稱“弘毅一期”), 當時客戶經理向他推薦該產品時稱, 資金將投向3個聯想集團提供擔保的項目, 預計年化收益率為11%-13%。

而直到2017年9月專案到期後, 該產品已經遭到違約。

更為震驚的是, 當這個產品在2017年9月到期後, 爆料人方從客戶經理處得知, 其所投資的產品並非客戶經理所言, 僅投向3個項目, 實際上是6個項目, 且項目具有聯想集團擔保的說法亦遭招商銀行方面否認。

這位元爆料人還從招行客戶經理處獲悉, 由於弘毅一期的部分投資專案出現虧損, 在延期一年後依舊無法退出。 2017年9月正式違約後, 該資管計畫依舊無法退出, 且被告知, 該投資者的2000萬元投資款, 或僅能收回本金, “收益甚微”。

弘毅一期成立於2013年5月17日, 當年9月2日完成首次交割, 總認繳出資額約為10.4億元。 這個基金的存續期為3年, 但是由於該基金採用3+1結構, 因此普通合夥人有權將基金期限順延一年。

也就是說, 在一年前有部分專案沒有順利退出時, 弘毅夾層(深圳)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作為普通合夥人將基金期限延期至2017年9月2日。

專案退出不了還賠錢, 誰的鍋?

弘毅一期2017年二季度基金管理報告顯示, 6個專案包括:提供給融眾小額貸款的1.5億元質押貸款;對北京星華藍光置業有限公司的2.4億元“股+債”投資;深圳市商置投資有限公司2億元債權投資;對中聯重機1.13億元規模的股份收購;以及對上海譽豐的1.3億元債權投資。

其中, 對融眾小貸的投資展開了兩次, 因此6個專案事實上涉及了5家主體。 3個投資未能收回, 分別是對融眾小貸(二期)、中聯重機、上海譽豐的投資。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 每個項目的預期回報率都在15%左右, 但事實上有3個投資到目前不能贖回。 3個投資未能收回, 分別是對融眾小貸(二期)、中聯重機、上海譽豐的投資。

對融眾小貸的第一筆1.5億元投資, 於2014年10月退出, 實現投資收益2290萬元;之後, 弘毅一期追加了1.5億元開展二期投資, 年利率16%, 但2015年年底展期半年後, 由於資金流動性原因,融眾小貸未能在2016 年6 月貸款到期時還款,已造成逾期。

在中聯重機項目上,弘毅一期出資額1.13億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5%,中聯重機計畫2015年年底掛牌新三板。但隨著中聯重機衝刺新三板受阻,方案改為:將以大股東回購的方式,於2017年實現退出。但截至目前,該專案依舊未能退出。

上海譽豐項目上,由於銀行抽貸造成債務危機,上海譽豐資金鏈斷裂,2016年7月21日未能支付247萬元利息,至同年8、9月停工,預計上海譽豐總負債為10億元,可處置資產總值僅3.2億元,嚴重資不抵債。弘毅一期此前一共向上海譽豐提供共計1.3億元人民幣。由於資產執行和重組可能曠日持久,弘毅一期也在考慮將譽豐債權按不良資產轉讓或重組方案。

6個專案中有3個專案存在問題,弘毅一期違約大爆發。其中,中聯重機因為新三板沒上成導致投資暫時無法退出;第二個,融眾小貸到期未能打款,主要是由於小貸公司借出去的錢被其他公司違約,導致小貸公司對基金違約;至於上海譽豐,該公司資金鏈斷裂,已處於破產邊緣。公司資產僅為3.2億,負債高達10億。

弘毅投資的這款10億分層基金,原先設想的年化收益為15%,4年的整體收益會達到75%。但由於這三個項目接連踩坑,整體收益已大幅降低。

弘毅夾層(深圳)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作為普通合夥人,對此事負有的責任占比較大。弘毅夾層的股東為弘毅同人顧問和弘毅投資,而弘毅投資則為弘毅同人顧問的股東之一。

聯想三駕馬車之一的股權投資

弘毅投資是聯想控股旗下的投資平臺;聯想控股旗下其他平臺為君聯資本、聯想之星。君聯資本、聯想之星、弘毅投資分別立足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以及私募股權投資這三大領域。

從弘毅過去的投資路徑不難看出,弘毅之前的業務板塊圍繞三大部分。

弘毅投資的業務線大致為三部分,一是以國企改制為中心;第二部分,是助力企業成長方面,重點投資民企;第三部分是在跨境並購。而除此三大主營業務,弘毅投資還收購了港股的兩大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權,分別是仁愛醫療和百福控股,這一業務也在弘毅投資的官網上出現,被譽為其的“並購平臺”。

截至2016年底,弘毅投資共管理8期股權投資基金,2期夾層基金以及1期地產基金。2016年上半年,完成第8期股權投資基金的募集工作。截至2016年底,弘毅投資旗下在管基金規模達到680億人民幣。

弘毅投資管理的8期股權投資基金,主要關注國企改制、民企成長及跨境並購等3大方向。在消費、服務、大健康、先進製造及移動互聯等領域進行行業專注的投資實踐。報告期內完成了12個新項目或原有項目的追加投資,涵蓋醫療、消費、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創新或成長性企業。夾層基金涉獵範圍主要在企業收購兼併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特殊機會融資等,報告期內完成了5筆投資。

報告期內,PE基金共完成9個專案的完全退出或部分退出,夾層基金完成4個項目的完全退出或部份退出。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有36家被投企業成功在境內外上市(含PIPE投資)及3家在新三板掛牌,已完全退出其中34家公司的投資。

而弘毅投資募集的基金裡,除了最早的兩期美元基金全部來自於聯想控股的收入外,此後的美元基金的出資人包括高盛、淡馬錫、斯坦福大學基金、加拿大養老基金等境外資本,人民幣基金的出資人還包括全國社保基金、中國人壽等。

而聯想控股除了以LP的身份向弘毅投資的各基金出資,還在GP(普通合夥人)中持股20%。截至目前,弘毅投資成立以來的累計投資專案已經超過了80個。弘毅投資在其官網上披露了部分投資專案,共計38個。其中19個屬於國企改制類,14個屬於民企成長類,5個屬於跨境並購類,國企改制占比一半。

靠國企改制和套利的老路?

不知道是不是當年聯想集團是依靠國企改制而成就,弘毅投資一直以來的投資思路都是國企改制領域。

其中最為典型的國企改制案例即為中國玻璃,這是弘毅投資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收益率超過百倍的案例。弘毅投資的整個運作不是直接進行的,而是以曲線的方式完成。

聯想以650萬元收購江蘇宿遷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並將華融、信達等股東清理出蘇玻集團和蘇華達,將蘇玻系統的所有核心資產都集結于蘇華達一身。隨後,聯想通過海外公司堡成公司收購蘇華達100%股權,蘇玻集團也收購了堡成公司的全部股份。通過一系列運作,弘毅投資持有其2.252億股股票,占總股本的62.56%。而弘毅投資從2007年起開始退出中國玻璃,於2007年對中國玻璃進行了兩筆套現,減持股票總數為8874.4萬股,價格皆為2.289港元/股,套現總額2.03億港元,收益接近百倍。

而另一個國企改制的經典案例莫過於中聯重科。2006年弘毅投資擊敗包括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在內的產業投資者和其他投行,以4.06元/股的價格獲得中聯重科14.5%的股份,成為中聯重科國企改制的戰略合夥人。2007年,弘毅投資幫助中聯重科成功收購世界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機械製造商CIFA。2010年1月,弘毅投資以18.7元/股共計10億元認購中聯重科定增股份。2010年12月,中聯重科在香港上市,認購其股份的PE投資者如高盛、淡馬錫等均為弘毅投資所介紹。

當然,除了投資國企幫助其改制,對接資本市場之外,弘毅投資還依靠資深的資本市場的資源,投資了諸多優秀民營企業的晚期階段。如康臣藥業、蘇寧電器等。2008年,弘毅投資向康臣藥業注入1.8億元;2013年,康臣藥業在香港主機板上市,弘毅投資帳面回報4.8倍。2012年7月,弘毅投資以12.15元/股入資蘇寧電器(現蘇甯雲商),認購9876.54萬股,出資12億元。而在2015年6月30日至9月30日間,弘毅投資已經減持了近4914萬股,按照當時的股價推算,減持價格約在15元/股上下,由此可見該筆減持交易的浮盈約為1.4億元。

截至目前,弘毅投資旗下的北京弘毅貳零壹零股權投資中心還持有4963萬股的蘇甯雲商。截至1月8日收盤,蘇甯雲商的收盤價為12.36元/股。可以想見,投資這些民營企業的晚期,並沒有讓弘毅投資獲得高額回報。

此外,弘毅投資還對北京物美商業集團、環球恐龍園、優揚傳媒、毅德控股、中軟國際、深圳順電、石家莊鴻銳基團、融眾集團、海昌控股、浙江越王珠寶、世紀金花、弘業期貨、廣東好幫手電子科技等民營企業進行了投資。而這些企業可以說都並非各自領域和賽道的領跑者。

但是對比民企和國企改制的收益率,我們看出一些線索。在先前說的38個項目中,一共有19個項目已上市,包括11個國企改制類專案,8個民企成長類專案,投資回報倍數最高者114倍,回報倍數最低者僅0.7倍。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投資回報超過10倍的專案僅有4個,而投資回報在2倍以下的專案竟然高達9個,占了所有統計數量的接近一半。弘毅投資的實際收益率可以說完全與其行業大佬的地位不相稱。

眾多周知,最近5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衣食住行領域、互聯網教育、醫療、消費升級等大風口,誕生了無數百億美金級別的獨家獸;但弘毅投資顯然是“完美錯過”。

香港養殼會成功嗎?

弘和仁愛醫療於2017年3月16日在香港上市,共發行3333.4萬股,發行價為每股12.80港元,融資3.43億元,4月7日全額行使超額配售權,再發500萬股,額外融資0.64億,按計劃融資主要用於並購醫院。

有趣的是,這個公司的大股東是弘毅旗下的一期基金:Hony Fund V,在超額配售之後持股比例為70.19%。而作為上市核心資產的上海浦東新區的兩個民營醫院醫院的管理合同顯示,2014年9月30日弘毅花了10.38億人民幣收購的。按照估算,以最快速度的打包上市,最新的市值約為15億港幣。

另外,弘毅還實際控制了百福控股(1488.HK)這個殼,目前弘毅第八期基金持有其50.03%的股權,趙令歡走馬上任做了董事會主席及行政總裁。弘毅投資還希望將自己之前投資的諸多餐飲企業,如權金城、權味等公司注入其中。

“餐飲本就是很難上市的,俏江南的投資失敗已經前車之鑒;湘鄂情在A股即便上市,最終也是賣殼的境地。(弘毅投資)不知道收購了權金城這樣的落後業態,即便注入到香港的殼裡,也很難有溢價。”一位PE界資深人士評論。

依靠國企改制而成就的弘毅投資,這些年走的有些路徑依賴——它顯然一直在沿用慣有的國企改制的套利思路,而並沒有像一家完全市場化的PE一樣,考察專案、看估值、找對標、類似諸多考量APRU的優秀互聯網項目更是在其視野之外。

不過最近弘毅投資依靠原有的資源,斬獲了一張公募牌照;此時入場公募行業,對於深耕國企改制和並購的弘毅投資來說,可能又將是一場路徑依賴的博弈式“兌現”。

由於資金流動性原因,融眾小貸未能在2016 年6 月貸款到期時還款,已造成逾期。

在中聯重機項目上,弘毅一期出資額1.13億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5%,中聯重機計畫2015年年底掛牌新三板。但隨著中聯重機衝刺新三板受阻,方案改為:將以大股東回購的方式,於2017年實現退出。但截至目前,該專案依舊未能退出。

上海譽豐項目上,由於銀行抽貸造成債務危機,上海譽豐資金鏈斷裂,2016年7月21日未能支付247萬元利息,至同年8、9月停工,預計上海譽豐總負債為10億元,可處置資產總值僅3.2億元,嚴重資不抵債。弘毅一期此前一共向上海譽豐提供共計1.3億元人民幣。由於資產執行和重組可能曠日持久,弘毅一期也在考慮將譽豐債權按不良資產轉讓或重組方案。

6個專案中有3個專案存在問題,弘毅一期違約大爆發。其中,中聯重機因為新三板沒上成導致投資暫時無法退出;第二個,融眾小貸到期未能打款,主要是由於小貸公司借出去的錢被其他公司違約,導致小貸公司對基金違約;至於上海譽豐,該公司資金鏈斷裂,已處於破產邊緣。公司資產僅為3.2億,負債高達10億。

弘毅投資的這款10億分層基金,原先設想的年化收益為15%,4年的整體收益會達到75%。但由於這三個項目接連踩坑,整體收益已大幅降低。

弘毅夾層(深圳)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作為普通合夥人,對此事負有的責任占比較大。弘毅夾層的股東為弘毅同人顧問和弘毅投資,而弘毅投資則為弘毅同人顧問的股東之一。

聯想三駕馬車之一的股權投資

弘毅投資是聯想控股旗下的投資平臺;聯想控股旗下其他平臺為君聯資本、聯想之星。君聯資本、聯想之星、弘毅投資分別立足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以及私募股權投資這三大領域。

從弘毅過去的投資路徑不難看出,弘毅之前的業務板塊圍繞三大部分。

弘毅投資的業務線大致為三部分,一是以國企改制為中心;第二部分,是助力企業成長方面,重點投資民企;第三部分是在跨境並購。而除此三大主營業務,弘毅投資還收購了港股的兩大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權,分別是仁愛醫療和百福控股,這一業務也在弘毅投資的官網上出現,被譽為其的“並購平臺”。

截至2016年底,弘毅投資共管理8期股權投資基金,2期夾層基金以及1期地產基金。2016年上半年,完成第8期股權投資基金的募集工作。截至2016年底,弘毅投資旗下在管基金規模達到680億人民幣。

弘毅投資管理的8期股權投資基金,主要關注國企改制、民企成長及跨境並購等3大方向。在消費、服務、大健康、先進製造及移動互聯等領域進行行業專注的投資實踐。報告期內完成了12個新項目或原有項目的追加投資,涵蓋醫療、消費、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創新或成長性企業。夾層基金涉獵範圍主要在企業收購兼併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特殊機會融資等,報告期內完成了5筆投資。

報告期內,PE基金共完成9個專案的完全退出或部分退出,夾層基金完成4個項目的完全退出或部份退出。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有36家被投企業成功在境內外上市(含PIPE投資)及3家在新三板掛牌,已完全退出其中34家公司的投資。

而弘毅投資募集的基金裡,除了最早的兩期美元基金全部來自於聯想控股的收入外,此後的美元基金的出資人包括高盛、淡馬錫、斯坦福大學基金、加拿大養老基金等境外資本,人民幣基金的出資人還包括全國社保基金、中國人壽等。

而聯想控股除了以LP的身份向弘毅投資的各基金出資,還在GP(普通合夥人)中持股20%。截至目前,弘毅投資成立以來的累計投資專案已經超過了80個。弘毅投資在其官網上披露了部分投資專案,共計38個。其中19個屬於國企改制類,14個屬於民企成長類,5個屬於跨境並購類,國企改制占比一半。

靠國企改制和套利的老路?

不知道是不是當年聯想集團是依靠國企改制而成就,弘毅投資一直以來的投資思路都是國企改制領域。

其中最為典型的國企改制案例即為中國玻璃,這是弘毅投資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收益率超過百倍的案例。弘毅投資的整個運作不是直接進行的,而是以曲線的方式完成。

聯想以650萬元收購江蘇宿遷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並將華融、信達等股東清理出蘇玻集團和蘇華達,將蘇玻系統的所有核心資產都集結于蘇華達一身。隨後,聯想通過海外公司堡成公司收購蘇華達100%股權,蘇玻集團也收購了堡成公司的全部股份。通過一系列運作,弘毅投資持有其2.252億股股票,占總股本的62.56%。而弘毅投資從2007年起開始退出中國玻璃,於2007年對中國玻璃進行了兩筆套現,減持股票總數為8874.4萬股,價格皆為2.289港元/股,套現總額2.03億港元,收益接近百倍。

而另一個國企改制的經典案例莫過於中聯重科。2006年弘毅投資擊敗包括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在內的產業投資者和其他投行,以4.06元/股的價格獲得中聯重科14.5%的股份,成為中聯重科國企改制的戰略合夥人。2007年,弘毅投資幫助中聯重科成功收購世界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機械製造商CIFA。2010年1月,弘毅投資以18.7元/股共計10億元認購中聯重科定增股份。2010年12月,中聯重科在香港上市,認購其股份的PE投資者如高盛、淡馬錫等均為弘毅投資所介紹。

當然,除了投資國企幫助其改制,對接資本市場之外,弘毅投資還依靠資深的資本市場的資源,投資了諸多優秀民營企業的晚期階段。如康臣藥業、蘇寧電器等。2008年,弘毅投資向康臣藥業注入1.8億元;2013年,康臣藥業在香港主機板上市,弘毅投資帳面回報4.8倍。2012年7月,弘毅投資以12.15元/股入資蘇寧電器(現蘇甯雲商),認購9876.54萬股,出資12億元。而在2015年6月30日至9月30日間,弘毅投資已經減持了近4914萬股,按照當時的股價推算,減持價格約在15元/股上下,由此可見該筆減持交易的浮盈約為1.4億元。

截至目前,弘毅投資旗下的北京弘毅貳零壹零股權投資中心還持有4963萬股的蘇甯雲商。截至1月8日收盤,蘇甯雲商的收盤價為12.36元/股。可以想見,投資這些民營企業的晚期,並沒有讓弘毅投資獲得高額回報。

此外,弘毅投資還對北京物美商業集團、環球恐龍園、優揚傳媒、毅德控股、中軟國際、深圳順電、石家莊鴻銳基團、融眾集團、海昌控股、浙江越王珠寶、世紀金花、弘業期貨、廣東好幫手電子科技等民營企業進行了投資。而這些企業可以說都並非各自領域和賽道的領跑者。

但是對比民企和國企改制的收益率,我們看出一些線索。在先前說的38個項目中,一共有19個項目已上市,包括11個國企改制類專案,8個民企成長類專案,投資回報倍數最高者114倍,回報倍數最低者僅0.7倍。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投資回報超過10倍的專案僅有4個,而投資回報在2倍以下的專案竟然高達9個,占了所有統計數量的接近一半。弘毅投資的實際收益率可以說完全與其行業大佬的地位不相稱。

眾多周知,最近5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衣食住行領域、互聯網教育、醫療、消費升級等大風口,誕生了無數百億美金級別的獨家獸;但弘毅投資顯然是“完美錯過”。

香港養殼會成功嗎?

弘和仁愛醫療於2017年3月16日在香港上市,共發行3333.4萬股,發行價為每股12.80港元,融資3.43億元,4月7日全額行使超額配售權,再發500萬股,額外融資0.64億,按計劃融資主要用於並購醫院。

有趣的是,這個公司的大股東是弘毅旗下的一期基金:Hony Fund V,在超額配售之後持股比例為70.19%。而作為上市核心資產的上海浦東新區的兩個民營醫院醫院的管理合同顯示,2014年9月30日弘毅花了10.38億人民幣收購的。按照估算,以最快速度的打包上市,最新的市值約為15億港幣。

另外,弘毅還實際控制了百福控股(1488.HK)這個殼,目前弘毅第八期基金持有其50.03%的股權,趙令歡走馬上任做了董事會主席及行政總裁。弘毅投資還希望將自己之前投資的諸多餐飲企業,如權金城、權味等公司注入其中。

“餐飲本就是很難上市的,俏江南的投資失敗已經前車之鑒;湘鄂情在A股即便上市,最終也是賣殼的境地。(弘毅投資)不知道收購了權金城這樣的落後業態,即便注入到香港的殼裡,也很難有溢價。”一位PE界資深人士評論。

依靠國企改制而成就的弘毅投資,這些年走的有些路徑依賴——它顯然一直在沿用慣有的國企改制的套利思路,而並沒有像一家完全市場化的PE一樣,考察專案、看估值、找對標、類似諸多考量APRU的優秀互聯網項目更是在其視野之外。

不過最近弘毅投資依靠原有的資源,斬獲了一張公募牌照;此時入場公募行業,對於深耕國企改制和並購的弘毅投資來說,可能又將是一場路徑依賴的博弈式“兌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