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新時代 新期待——2017年車險市場年終專稿

□李文昱

近年來, 中國的汽車市場和車險市場均發生了深刻變化, 在回顧2017年車險市場時, 將其放在過去五年的歷史軌跡中, 可以得到更加清晰的結論。

一、回顧

(一)行業增長進入瓶頸期

2017年1-11月, 車險市場保費收入為6699億元, 增速為10.34%, 預計12月單月增速將有所回落, 全年增速將與2016年基本持平, 全年保費規模約為7530億元。

2012年至2017年, 車險市場年均保費增速為13.47%, 大幅低於2000年至2017年19.35%的年均增速, 尤其是2014年以後, 保費增速呈逐年下降並企穩的趨勢(見圖1)。

圖1:車險市場保費收入及增速 單位:億元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 2017年1-11月, 全國汽車銷售2584.49萬輛, 同比增長3.59%, 為近5年的最低增速。 其中乘用車銷售2209.14萬輛, 同比增長1.91%;商用車銷售375.35萬輛, 同比增長14.79%。 在乘用車低迷的情況下, 伴隨國家經濟形勢的好轉, 商用車的更新換代, 商用車實現快速增長, 預計全年銷量將超過415萬輛, 創歷史最高, 是今年車險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見圖2)。

圖2:汽車銷量與增速 單位:萬輛

在商車費改帶來價格下降, 行業內生發展動力欠缺, 以及汽車銷量增速趨穩, 行業外部發展動力不足的雙重作用下, 行業增長進入瓶頸期。 如何突破瓶頸, 持續增長, 是行業共同面臨的課題。

(二)消費者結構進入反覆運算期

1.私家車占比大幅提高。 根據公安部交管局的資料, 2016年私家車保有量已經較2012年翻了一番, 2017年6月, 私家車占比較2012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 達到了76.1%。 2012年百戶家庭汽車保有量首次超過20輛, 標誌我國進入汽車社會, 2016年達到36輛, 千人汽車保有量也由2012年的89輛提高到140輛。 表明汽車已經從奢侈品和身份的象徵, 逐步演變為生活必需品和代步工具(見表一)。

表一:汽車保有量及駕駛人數量

2.二次購車客戶占比大幅提高。 尼爾森的研究報告顯示, 2016年, 中國汽車消費者中二次購車用戶占比已達到46%, 較2013年提高11個百分點。

3.年輕群體占比提高。 羅蘭貝格的研究報告顯示, 2016年90後汽車消費占比為25%, 較2014年的17%提高8個百分點, 預計2020年將達到45%,

90後正逐步成為購車主力人群。

4.低線城市和農村消費者占比提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 2016年農村地區居民平均每百戶汽車擁有量為17.4輛, 較2012年增加10.8輛。 根據《汽車週刊》2016年的統計報告, 2017年計畫購車用戶中, 三線以下城市及農村占比高達77%, 已成為新車增量市場的絕對主力。

消費者群體的變化催生了新的需求。 一方面, 用車方式、習慣和環境的改變, 直接導致保障需求和風險特徵的變化。 另一方面, 消費方式和偏好的改變, 將推動產品、銷售和服務的多元化。 對於車險業務的銷售方式、服務模式提出新的需求, 使得商車費改初期本已有所緩解的供求矛盾再度凸顯。

(三)市場格局進入調整期

1.市場非理性競爭行為加劇,

費用率大幅上升。 在改革初期, 車險綜合費用率是下降的。 但2016年以來, 由於對改革走向的預期, 市場競爭風雲突變, 非理性競爭行為明顯加劇, 2016年行業車險綜合費用率達到41%, 為歷史最高值。 2017年10月, 全國車險綜合費用率為39%。 11個省市的費用率水準高於全國平均, 達到40%以上。 車險市場競爭方式有簡單化、粗放化的趨勢, 這對於市場的健康發展顯然是不利的。

2.市場進入強監管週期。 監管部門2016年上半年, 針對綜合成本率超過預期值的6家保險公司發送了監管函, 暫停車險業務。 2017年7月出臺了174號檔, 規定了多條明確、具體的禁止性行為, 就車險市場秩序進行整頓, 市場進入強監管週期, 市場秩序有所好轉。

3.盈利狀況分化嚴重。 2016年僅14家財險公司實現車險盈利, 數量占比為23%,預計2017年將呈類似局面。

4.中小主體發展乏力。2017年,市場前三大主體市場集中度再次提高,並超過了2015年的水準。行業普遍認為商車費改對大公司更有利,部分保險主體尚未找到清晰的發展路徑,對車險經營越來越困惑(見圖3)。

圖3:前三家財險公司車險市場份額合計

5.直銷管道大幅萎縮。2012至2015年,互聯網車險保費收入和業務占比持續提高,但2016年開始逐年大幅下降,2016年保費降幅達到44%,占比由2015年的11.5%降至5.8%,2017年9月進一步降至4.2%。而車商、個人代理等仲介管道則快速發展。直銷管道在失去先天的價格優勢後,一直未能找到轉型升級的方向和路徑,始終未能扭轉頹勢。長此以往,將造成保險公司與仲介人合作關係的失衡,不利於車險市場的長遠發展(見圖4)。

圖4:互聯網車險業務保費收入與占比 單位:億元

(四)商車費改步入攻堅期

2013年和2014年,監管部門確定了漸進式分步實施的改革方向和原則,並於2015年6月啟動一次費改。2017年6月啟動二次費改,結合各地區的市場實際情況,差異化地進一步擴大了自主管道係數和自主核保係數的下浮空間,讓車險價格更低,讓保險主體獲得了更大的定價空間,同時通過價格改革倒逼保險主體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服務品質。

分步走的改革思路是符合車險市場實際的,前期改革引入了費率浮動機制,增強了消費者的安全駕駛意識,擴大了投保面,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如上所述,伴隨消費者結構與需求的升級,對車險產品的期待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條款的公平和價格的低廉,而是有著多方面的更高需要。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主體的困惑對改革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

二、展望

2018年開啟了發展的新時代,新時代應當有更多的新期待,車險行業在以下方面值得期待:

期待一:穩中求進過萬億

2018購置稅率優惠政策退出,商車費改將持續深化,費率水準繼續走低,預計2018年行業車險保費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增速將與2017年持平,行業進入穩定增長期。

展望未來,如車險市場能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則2020年行業車險保費將突破1萬億。雖然從目前看似乎沒有太多利好支撐,但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一是我國無論是百戶家庭汽車保有量,還是千人汽車保有量,還是汽車駕駛人數量占人口總數的比重,均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汽車市場仍有很大發展空間,這為車險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支撐。

二是車險市場面臨諸多新興領域,具有廣闊的創新空間,將成為未來車險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如果行業能加強創新,進一步釋放需求,促進增長,則萬億目標更加可期。

期待二:以供給側改革化解矛盾

伴隨商車費改的深化、消費者結構的改變,社會公眾多樣化保險需求與保險行業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以及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與服務能力滯後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這既是近年來車險行業發展的成果,也是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筆者認為,加強車險市場供給側改革應成為深化商車費改的首要任務。建議實行“一抓一放”。所謂“抓”,是指把傭金水準管起來,設置上限水準,從制度層面減少非理性競爭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當前的傭金水準已經嚴重偏離和錯位,基於現階段市場實際,依靠保險主體自覺自發進行規範,即使能見效,其週期會較長,代價會很大,最終還是要由消費者買單。所謂“放”,是指對真正有價值、有可行性的新產品、新模式要進一步鼓勵,通過創新釋放市場活力,滿足客戶需求,化解行業矛盾。

期待三:新業態形成發展新動能

2017年4月,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印發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未來許多新業態、新領域進行了規劃。雖然只是星星之火,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形成燎原之勢,為行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是新能源汽車。《規劃》指出,預計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2025年將達到3500萬輛左右。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將達到200萬輛,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占比達到20%以上,即超過700萬輛。2017年9月27日,《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發佈,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切實落地。新能源汽車在風險特徵上有顯著差異,行業至今沒有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專門產品,未來需求旺盛。

二是二手車。2016年,全國二手車交易量達到1039萬輛,同比增長10.34%,首次突破1000萬輛。2017年1-11月二手車交易量為1117萬輛,同比增長19.96%。雖然二手車市場在行業規則、評估認證、資訊透明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但保險行業可以二手車質保、殘值保險等領域為切入點,深度介入二手車領域,促進二手車市場良性發展(見圖5)。

圖5:二手車交易量 單位:萬輛

三是智能網聯汽車。2017年12月14日,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將智慧網聯汽車列為著重率先取得突破的第一個領域。計畫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即時性強的智慧網聯汽車智慧化平臺,形成平臺相關標準,支撐高度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汽車看似遙遠,但一旦實現,將是汽車行業的顛覆性變革。有觀點認為,汽車越智慧,車險將越沒必要。但筆者認為,新技術必然伴隨新風險,車險非但不會消失,相反會更有可為。

期待四:市場主體實現轉型發展

回顧歷史,高手續費、高返還、低價格這條路已經被多次證明不可持續。當前,汽車市場、車險市場、客戶群體、客戶需求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主體應在產品創新、服務創新、運營模式創新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緊緊把握消費者需求這個核心,讓消費者用合適的價格得到需要的保障,在經營中形成與眾不同的特色,從而促進供求關係的平衡,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

車險行業正處於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期,創新空間異常廣闊,商車費改任重道遠,經營管理轉型升級刻不容緩。相信車險行業一定能擁抱新時代,滿足新期待,不斷實現車險行業發展的新突破。

數量占比為23%,預計2017年將呈類似局面。

4.中小主體發展乏力。2017年,市場前三大主體市場集中度再次提高,並超過了2015年的水準。行業普遍認為商車費改對大公司更有利,部分保險主體尚未找到清晰的發展路徑,對車險經營越來越困惑(見圖3)。

圖3:前三家財險公司車險市場份額合計

5.直銷管道大幅萎縮。2012至2015年,互聯網車險保費收入和業務占比持續提高,但2016年開始逐年大幅下降,2016年保費降幅達到44%,占比由2015年的11.5%降至5.8%,2017年9月進一步降至4.2%。而車商、個人代理等仲介管道則快速發展。直銷管道在失去先天的價格優勢後,一直未能找到轉型升級的方向和路徑,始終未能扭轉頹勢。長此以往,將造成保險公司與仲介人合作關係的失衡,不利於車險市場的長遠發展(見圖4)。

圖4:互聯網車險業務保費收入與占比 單位:億元

(四)商車費改步入攻堅期

2013年和2014年,監管部門確定了漸進式分步實施的改革方向和原則,並於2015年6月啟動一次費改。2017年6月啟動二次費改,結合各地區的市場實際情況,差異化地進一步擴大了自主管道係數和自主核保係數的下浮空間,讓車險價格更低,讓保險主體獲得了更大的定價空間,同時通過價格改革倒逼保險主體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服務品質。

分步走的改革思路是符合車險市場實際的,前期改革引入了費率浮動機制,增強了消費者的安全駕駛意識,擴大了投保面,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如上所述,伴隨消費者結構與需求的升級,對車險產品的期待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條款的公平和價格的低廉,而是有著多方面的更高需要。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主體的困惑對改革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

二、展望

2018年開啟了發展的新時代,新時代應當有更多的新期待,車險行業在以下方面值得期待:

期待一:穩中求進過萬億

2018購置稅率優惠政策退出,商車費改將持續深化,費率水準繼續走低,預計2018年行業車險保費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增速將與2017年持平,行業進入穩定增長期。

展望未來,如車險市場能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則2020年行業車險保費將突破1萬億。雖然從目前看似乎沒有太多利好支撐,但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一是我國無論是百戶家庭汽車保有量,還是千人汽車保有量,還是汽車駕駛人數量占人口總數的比重,均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汽車市場仍有很大發展空間,這為車險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支撐。

二是車險市場面臨諸多新興領域,具有廣闊的創新空間,將成為未來車險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如果行業能加強創新,進一步釋放需求,促進增長,則萬億目標更加可期。

期待二:以供給側改革化解矛盾

伴隨商車費改的深化、消費者結構的改變,社會公眾多樣化保險需求與保險行業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以及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與服務能力滯後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這既是近年來車險行業發展的成果,也是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筆者認為,加強車險市場供給側改革應成為深化商車費改的首要任務。建議實行“一抓一放”。所謂“抓”,是指把傭金水準管起來,設置上限水準,從制度層面減少非理性競爭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當前的傭金水準已經嚴重偏離和錯位,基於現階段市場實際,依靠保險主體自覺自發進行規範,即使能見效,其週期會較長,代價會很大,最終還是要由消費者買單。所謂“放”,是指對真正有價值、有可行性的新產品、新模式要進一步鼓勵,通過創新釋放市場活力,滿足客戶需求,化解行業矛盾。

期待三:新業態形成發展新動能

2017年4月,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印發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未來許多新業態、新領域進行了規劃。雖然只是星星之火,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形成燎原之勢,為行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是新能源汽車。《規劃》指出,預計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2025年將達到3500萬輛左右。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將達到200萬輛,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占比達到20%以上,即超過700萬輛。2017年9月27日,《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發佈,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切實落地。新能源汽車在風險特徵上有顯著差異,行業至今沒有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專門產品,未來需求旺盛。

二是二手車。2016年,全國二手車交易量達到1039萬輛,同比增長10.34%,首次突破1000萬輛。2017年1-11月二手車交易量為1117萬輛,同比增長19.96%。雖然二手車市場在行業規則、評估認證、資訊透明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但保險行業可以二手車質保、殘值保險等領域為切入點,深度介入二手車領域,促進二手車市場良性發展(見圖5)。

圖5:二手車交易量 單位:萬輛

三是智能網聯汽車。2017年12月14日,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將智慧網聯汽車列為著重率先取得突破的第一個領域。計畫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即時性強的智慧網聯汽車智慧化平臺,形成平臺相關標準,支撐高度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汽車看似遙遠,但一旦實現,將是汽車行業的顛覆性變革。有觀點認為,汽車越智慧,車險將越沒必要。但筆者認為,新技術必然伴隨新風險,車險非但不會消失,相反會更有可為。

期待四:市場主體實現轉型發展

回顧歷史,高手續費、高返還、低價格這條路已經被多次證明不可持續。當前,汽車市場、車險市場、客戶群體、客戶需求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主體應在產品創新、服務創新、運營模式創新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緊緊把握消費者需求這個核心,讓消費者用合適的價格得到需要的保障,在經營中形成與眾不同的特色,從而促進供求關係的平衡,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

車險行業正處於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期,創新空間異常廣闊,商車費改任重道遠,經營管理轉型升級刻不容緩。相信車險行業一定能擁抱新時代,滿足新期待,不斷實現車險行業發展的新突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