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孫悟空並非杜撰!千年前壁畫上就有大師兄

孫悟空和我們中國人文化生活的關係, 毋庸細說, 所以近百年來, 有數不清的專家學者在尋找這個神話人物的文化源頭, 用一句通俗的話說,

就是當我們讀者震撼于孫悟空的藝術魅力時,都會不由自主地發一個疑問:“這個猴子是哪兒來的?《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靈感來自何方?”1982年, 考古專家在敦煌榆林窟發現了西夏時期的唐僧取經壁畫, 其中, 牽馬的是一個猴子, 顯然他就是孫悟空了。 一時大小人物通稱“珍貴”!根據這個找他的文化來源恐怕要容易得多。 我們現在就要去看這幅珍貴的壁畫。 圖為早期的榆林窟外景。

榆林窟位於瓜州縣西南75公里處的戈壁上, 沿河而立, 榆樹成林, 因而得名。 洞窟出現在兩岸的崖壁上, 主要的洞窟在東岸, 31個;西岸還有11個, 合計42窟。 圖為現在對外開放的榆林窟。

我們通常所說的“敦煌石窟”, 其實不僅指敦煌的莫高窟, 還包括附近的榆林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五個洞石窟、下洞子石窟, 它們在宗教上、在藝術上同屬一個系統, 距離敦煌都不算很遠(有些在瓜州縣境內), 所以現在都歸敦煌研究院管理, 統稱敦煌石窟。 圖為西千佛洞。

專家認為榆林窟初創于初唐, 盛行在土蕃、西夏時期——相當於內地的唐末至北宋, 終止於元代。 洞窟中保存有很好的各時代的壁畫。 榆林窟在一定程度上被莫高窟的光芒所掩蓋, 但仍然是一處珍貴的藝術寶庫。 圖為東千佛洞。

尚未開放的瓜州縣鎖陽鎮的下洞子石窟。

發現取經壁畫的是第2窟、第3窟。 第2窟西側北壁的一幅壁畫, 名叫“水月觀音”。

壁畫的右下角有一幅小小的配圖,就是聲名遐邇的“唐僧取經圖”。畫面比較模糊,但臨摹放大了就能看出名堂。圖中身著袈裟者即唐僧,身後牽馬者則為孫悟空。師徒二人崖邊隔空向觀音禮拜。

比較清晰的“唐僧取經圖”還出現在第3窟。第3窟西壁南側是一幅很大的“普賢經變圖”,圖的左側中間部分也配了一幅“唐僧取經圖”。這一幅要清晰得多,馬背上馱的就是從西天取回的經卷。

榆林窟3窟“唐僧取經圖”。

離開榆林窟,我們驅車趕往東千佛洞,又是幾十公里的戈壁沙石路。那裡也發現了一幅“唐僧取經圖”。東千佛洞尚未開放,但有人看管。

到達看護點,提水的大姐就是看護人。看管石窟的人是一家子。有一處簡單的板房,搭出了涼棚。

看護人的住處,其實也是一座石窟。

外面看起來極為簡陋粗糙,但裡面卻也還乾淨整潔。他們說,很喜歡住在這裡,冬暖夏涼。這就是石窟的優越性,古代應該也是這樣。

從東千佛洞這個地名,就可以知道也是一個山谷裡的石窟群。山谷不大,石窟就在兩邊的山壁上。石窟也編上了號,發現唐僧取經壁畫的是2號窟。圖為崖壁上的石窟。這裡已經採取了保護措施,門口裝上了監控。

看完了,答案也應該揭曉了。這幾幅壁畫證明,第一:孫悟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並不是明朝吳承恩的心血來潮,吳承恩所做的是修飾。第二,最早的孫悟空來自佛教,而且極有可能就是來自印度。圖為石窟裡的唐僧取經圖。

(撰文/攝影:蔡鐵鷹 王毅)

壁畫的右下角有一幅小小的配圖,就是聲名遐邇的“唐僧取經圖”。畫面比較模糊,但臨摹放大了就能看出名堂。圖中身著袈裟者即唐僧,身後牽馬者則為孫悟空。師徒二人崖邊隔空向觀音禮拜。

比較清晰的“唐僧取經圖”還出現在第3窟。第3窟西壁南側是一幅很大的“普賢經變圖”,圖的左側中間部分也配了一幅“唐僧取經圖”。這一幅要清晰得多,馬背上馱的就是從西天取回的經卷。

榆林窟3窟“唐僧取經圖”。

離開榆林窟,我們驅車趕往東千佛洞,又是幾十公里的戈壁沙石路。那裡也發現了一幅“唐僧取經圖”。東千佛洞尚未開放,但有人看管。

到達看護點,提水的大姐就是看護人。看管石窟的人是一家子。有一處簡單的板房,搭出了涼棚。

看護人的住處,其實也是一座石窟。

外面看起來極為簡陋粗糙,但裡面卻也還乾淨整潔。他們說,很喜歡住在這裡,冬暖夏涼。這就是石窟的優越性,古代應該也是這樣。

從東千佛洞這個地名,就可以知道也是一個山谷裡的石窟群。山谷不大,石窟就在兩邊的山壁上。石窟也編上了號,發現唐僧取經壁畫的是2號窟。圖為崖壁上的石窟。這裡已經採取了保護措施,門口裝上了監控。

看完了,答案也應該揭曉了。這幾幅壁畫證明,第一:孫悟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並不是明朝吳承恩的心血來潮,吳承恩所做的是修飾。第二,最早的孫悟空來自佛教,而且極有可能就是來自印度。圖為石窟裡的唐僧取經圖。

(撰文/攝影:蔡鐵鷹 王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