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一文帶你讀懂“期貨+保險”服務模式 推進精准扶貧

在2016年,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央“一號檔”分別提出要“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的內容以後, 2017年中央的“一號檔”再次強調要以“保險+期貨”為工具服務“三農”, 推進精准扶貧。

今天就帶大家來瞭解一下“期貨+保險”服務模式。

“期貨+保險”的運作模式

在市場波動下, 防範農戶收入損失的“保險+期貨”模式應運而生。 期貨價格保險是對傳統農業保險的一種創新。

從“期貨+保險”試點項目來看,

主要是價格保險產品、場內期貨與場外期權的結合。

其運作模式主要為:

首先期貨公司與保險公司以商品期貨交易所公佈的價格為基礎, 設計保險產品,

隨後投保人購入保險公司相關產品價格保險, 保險公司則通過期貨公司買入看跌期權, 進行再保險。

當保險期內產品平均價格低於保險約定價格時, 按照保險條款, 期貨公司對保險公司進行資金賠付, 投保人則通過保險公司獲得賠付。

2016年以來, “保險+期貨”模式逐步在我國多地成為幫助分散農產品市場價格風險的重要手段。

作為一種保險產品形式, “保險+期貨”運作機制是, 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通過保險合約約定一個目標價格, 設定目標價格時會考慮農戶的生產成本、人工, 以及一定範圍的穩定收益, 保障農戶一年辛苦不會白費。

如果在保險期限內, 期貨交易市場的平均價格低於目標價格, 中間的差價由保險公司賠償。

例如今年9月啟動的橡膠期貨價格保險, 橡膠期貨價格的連續下跌使得9月交易平均價低於保險目標價, 觸發了橡膠價格指數保險責任。

“期貨+保險”的參與情況

在2016年,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央“一號檔”分別提出要“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的內容以後, 2017年中央的“一號檔”再次強調要以“保險+期貨”為工具服務“三農”, 推進精准扶貧。

在此背景下,

“保險+期貨”試點工作加速推進。

目前, 白糖、天然橡膠的“保險+期貨”項目分別完成保險出單和首筆賠付。

多個品種與保險企業參與了“保險+期貨”的試點專案

2017年以來, 大商所有32個項目獲批立項, 支持資金近7000萬元。 鄭商所支持建設24個試點專案, 覆蓋5個省(區), 計畫支援資金約2000萬元。

“期貨+保險”的作用

“保險+期貨”模式改變了傳統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各自為戰的不足, 將期貨公司對沖價格波動風險的專業能力與保險公司豐富的保險產品研發經驗和保險客戶基礎優勢相結合, 既發揮了期貨公司的專業能力, 為服務“三農”、服務實體經濟尋找到了新的途徑, 又豐富了保險產品的種類, 最終實現農戶、保險公司、期貨公司三方共贏, 從而穩定農戶收益。

以白糖"保險+期貨"項目為例:

根據保單條款規定,如果市場價低於保險價,農戶可獲得賠付;

如果市場價高於保險價,則不對糖農提供賠付。

無論價格漲與跌,均可為農戶起到保底收購的效果。

“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依託保險為紐帶,將分散的農戶與期貨市場聯繫起來,通過推行“保險+期貨”模式。

推動“保險+期貨”專案落地,有助於三方主體形成共同受益的交易閉環。

推動“保險+期貨”模式發展,險企不再僅僅是被動賠付“看天吃飯”,而是積極打通農業產品銷售管道,穩定農戶收入,實現在保障農戶收入的同時也穩定險企收入的目的。

舉例來說:南華期貨與陽光農業相互險在黑龍江合作開展了“大豆收入險”項目,同時引入了大豆壓榨企業九三集團,企業承諾對於投保的品種,農民可以自主選擇售糧的時機和價位,同時企業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操作,分散風險。

此外從扶貧角度,“保險+期貨”是非常好的農業保險形式。

與以前的輸血式扶貧相比,可實現更加精准的扶貧。

不會破壞市場價格機制,還能刺激當地的造血機制;

從市場角度,可保障農戶收入,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從風險管理角度,可有效利用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對沖風險機制,完善傳統的再保機制。

“期貨+保險”的發展前景

引入商業銀行也是目前“保險+期貨”項目推行的延伸探索,試點項目通過與商業銀行合作,升級為“保險+期貨+銀行”模式,向有融資需求的農戶發放貸款。

比如華信期貨和中華聯合財險在遼寧合作開展的“玉米收入險”試點項目,引入了中國銀行(4.01 +0.75%,診股)遼寧省分行,為農戶提供信貸服務。

針對“保險+期貨”試點專案全面健康推進,業內多位專家提出相關建議,主要包括降低保險費率、優化專案運行結構以及增強產品設計靈活性三個方面。

通過各種途徑降低試點保險費率是專案落地的基礎。降低保險費率的方式主要有補足缺位元的場內期權、吸納專業人士以及降低銷售環節成本以及促進期貨公司與保險公司的互通有無,普及各自的專業知識等。與此同時,有專業人士表示,“如果要在不增加農戶負擔的前提下通過更大覆蓋面、更廣數量級的試點測試模式運行效果,還需要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層面像現在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一樣的大力支持” 。

從試點專案運行結構來看,在建立試點常規統籌機制的基礎上開通綠色審批通道,將有利於縮短試點承保週期,摸索試點可複製性和持續性,幫助險企與期貨公司及時跟進市場。同時豐富市場風險管理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將價格風險通過期權交易轉移分散。

從產品角度來說,應加快完善產品品種體系,增強“保險+期貨”產品設計的靈活性,探索引入收入保險、美式期權(保險)、階梯型期權(保險)等更加靈活的保險產品,從而滿足不同地區農戶的個性化需求、提高險企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三農”的能力。

結語

“保險+期貨”模式近兩年成為熱點,被認為是護航三農經濟發展的創新金融服務。

“保險+期貨”可以實現農戶、期貨公司、保險公司三方受益,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但在市場化和商業化運作之間的傾斜度有待探索,市場培育仍然任重道遠。

以白糖"保險+期貨"項目為例:

根據保單條款規定,如果市場價低於保險價,農戶可獲得賠付;

如果市場價高於保險價,則不對糖農提供賠付。

無論價格漲與跌,均可為農戶起到保底收購的效果。

“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依託保險為紐帶,將分散的農戶與期貨市場聯繫起來,通過推行“保險+期貨”模式。

推動“保險+期貨”專案落地,有助於三方主體形成共同受益的交易閉環。

推動“保險+期貨”模式發展,險企不再僅僅是被動賠付“看天吃飯”,而是積極打通農業產品銷售管道,穩定農戶收入,實現在保障農戶收入的同時也穩定險企收入的目的。

舉例來說:南華期貨與陽光農業相互險在黑龍江合作開展了“大豆收入險”項目,同時引入了大豆壓榨企業九三集團,企業承諾對於投保的品種,農民可以自主選擇售糧的時機和價位,同時企業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操作,分散風險。

此外從扶貧角度,“保險+期貨”是非常好的農業保險形式。

與以前的輸血式扶貧相比,可實現更加精准的扶貧。

不會破壞市場價格機制,還能刺激當地的造血機制;

從市場角度,可保障農戶收入,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從風險管理角度,可有效利用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對沖風險機制,完善傳統的再保機制。

“期貨+保險”的發展前景

引入商業銀行也是目前“保險+期貨”項目推行的延伸探索,試點項目通過與商業銀行合作,升級為“保險+期貨+銀行”模式,向有融資需求的農戶發放貸款。

比如華信期貨和中華聯合財險在遼寧合作開展的“玉米收入險”試點項目,引入了中國銀行(4.01 +0.75%,診股)遼寧省分行,為農戶提供信貸服務。

針對“保險+期貨”試點專案全面健康推進,業內多位專家提出相關建議,主要包括降低保險費率、優化專案運行結構以及增強產品設計靈活性三個方面。

通過各種途徑降低試點保險費率是專案落地的基礎。降低保險費率的方式主要有補足缺位元的場內期權、吸納專業人士以及降低銷售環節成本以及促進期貨公司與保險公司的互通有無,普及各自的專業知識等。與此同時,有專業人士表示,“如果要在不增加農戶負擔的前提下通過更大覆蓋面、更廣數量級的試點測試模式運行效果,還需要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層面像現在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一樣的大力支持” 。

從試點專案運行結構來看,在建立試點常規統籌機制的基礎上開通綠色審批通道,將有利於縮短試點承保週期,摸索試點可複製性和持續性,幫助險企與期貨公司及時跟進市場。同時豐富市場風險管理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將價格風險通過期權交易轉移分散。

從產品角度來說,應加快完善產品品種體系,增強“保險+期貨”產品設計的靈活性,探索引入收入保險、美式期權(保險)、階梯型期權(保險)等更加靈活的保險產品,從而滿足不同地區農戶的個性化需求、提高險企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三農”的能力。

結語

“保險+期貨”模式近兩年成為熱點,被認為是護航三農經濟發展的創新金融服務。

“保險+期貨”可以實現農戶、期貨公司、保險公司三方受益,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但在市場化和商業化運作之間的傾斜度有待探索,市場培育仍然任重道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