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東方快車謀殺案」輸在過程贏在結局,到底該不該“替天行道”?

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jinrongdushenv

文 | 二娃

福爾摩斯和波洛是最讓人熟知的兩大偵探形象, 聰明的頭腦、細緻入微的洞察力和嚴密的推理邏輯讓全世界的讀者都崇拜至極, 也使得他們的故事經常被搬上大銀幕。 但有意思的是福爾摩斯更為觀眾所熟知的是叼著煙斗的形象以及與華生、莫里亞蒂之間的愛恨情仇, 個人魅力稍遜的波洛則身材矮小留著筆直工整的八字鬍還有點潔癖, 而最為人稱道的則是所偵破的幾個具體案件尤其最著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2017年的最新版因大咖雲集演技爆棚外加美如畫的長鏡頭畫面備受矚目, 導演肯尼士·布拉納此前在諾蘭的「敦克爾克」中飾演了很帥的軍官, 好久不演大片的威廉·達福、拉丁美女潘娜洛普·克魯茲、影后裘蒂·丹奇紛紛前來捧場, 最驚豔的還屬塑造了經典貓女形象的蜜雪兒·菲佛, 雖然年歲已大卻風韻猶存而飾演的赫伯德夫人也最具演技亮點。

雖然增加很多類型片的槍戰戲碼, 但遺憾的是也因劇情和構架毫無新意而被諸多影迷評價為無功無過。

對於早已領略過1974版和2010版的原著黨二娃來說更願意將三個版本對比而得出更為客觀的結論,

最早的版本把原著所有細節搬上銀幕被譽為經典, 導演西德尼·呂美特擅長講述充滿智慧且錯綜複雜的故事, 密閉空間中群戲的出色調度和掌控也讓案件得以完整清晰的呈現。 以至於上映後廣受好評並獲得了當年奧斯卡金像獎的多項提名而英格麗·褒曼也捧回小金人, 不過也存在推理過程太過簡單以及波洛的情緒處理稍顯過火等諸多小瑕疵。

2010版因出自英劇「大偵探波羅探案傳奇」第十二季中的第四集而知名度最高, 最大的亮點莫過於飾演偵探的大衛·蘇切特如此和諧的將波洛所具備的怪異感和紳士氣質完美結合, 比如身材矮胖卻舉止優雅, 思維敏捷但言行克制, 以及不停修剪的小鬍子和步頻過快的行走方式。 更值得稱讚的是劇情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還做了有意思的創新而相當受歡迎並攬獲7.9的豆瓣高分, 對於最近炒得最凶的社會新聞江歌劉鑫案也做了擲地有聲的呼應。

好萊塢群星再現“完美謀殺”

有三類電影因最具爭議最難拍攝但也噱頭最大:還沒死的偉人傳記, 眾說紛紜且各執己見的歷史轉折事件以及世人皆知謎底的偵探片, 難上加難的還屬翻拍無論卡司還是口碑都已經成為無法超越經典的偵探片。 很難打出最奪眼球的懸念牌還多少有些吃力不討好的架勢, 尊重經典會被吐槽新瓶裝舊酒而稍加改動又很容易引發原著黨的不滿,但此版本的「東方列車謀殺案」則頗有些顛覆此言論的態勢。

原著作者愛葛莎·克利斯蒂(Agatha Christie)曾與想做飛行員軍官的阿奇博爾德·克利斯蒂以及考古學家馬克斯·馬婁溫有過兩段婚姻,被譽為舉世公認的推理小說女王,保持著法國銷量紀錄且著作數量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此人所寫的偵探小說主要使用密室推理法且通常暗含意想不到的結局,大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而最著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更是更多次改編影視劇。

與愛葛莎·克利斯蒂許多其他小說相同的是本片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主人公是首個飛越大西洋的美國飛行員林德伯格而事件則是20世紀30年代的著名綁架案,據說綁匪從位於新澤西的豪宅中綁走幼子勒索五萬美元,想不到交付贖金的他還是在離家不遠的灌木叢中發現了孩子的屍體,兩年後警方終於發現了犯有前科的非法移民豪普曼並迅速根據證據鎖定為本案嫌疑人。

但此人否認指控辯稱能讓其在經濟大蕭條時期過著與收入不符的優越生活是盜取皮貨商的錢財,在妻子的作證下更是讓其辯護律師指責警方偽造證據,不過法官經過11小時的討論與陪審團得出“罪名成立”的結論將其處死。不過有關此事的議論依然未平息,有人認為拒絕坦白以換取終身監禁的豪普曼無辜而皮貨商才是真凶,也有人認為飛行員林德伯格或者妻子的姐姐殺死了孩子,而豪普曼的妻子安娜則至死都在呼籲還丈夫清白。

而現實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事件更是激發了克利斯蒂從此案中得來的靈感,相傳作家在1928年秋天首次搭乘東方快車時因暴風雪被困在土耳其附近6天時間。這列世界上首班橫跨大洲的法國豪華列車以提供奢華尊享的服務享負盛名,在94年的運營史上更是見證了太多的謎團與歷史,豔星間諜瑪塔·哈莉和世界大戰的的停戰協議均和這輛車有關,而東西文明的碰撞與交匯也帶來了異域風情的視覺衝擊。

以至於東方快車本身就是極具話題性與傳奇色彩的存在,本片更是幾乎滿足了讀者對推理小說的所有幻想,比如案件發生在快速行駛且空間狹小的特殊作案場所而讓故事變的別致有趣,比如塑造獨自瞞天過海的機智罪犯時製造共犯人數超出想像的離奇兇殺案設定。據說愛葛莎·克利斯蒂的孫女特意與本片導演菲力浦·馬丁交流希望把波洛演拍嚴肅些,沒成想不光將推理小說的精髓發揮極致還昇華了結局。

幾乎包攬了所有名偵探赫爾克裡·波洛偵探集故事的英國演員大衛·蘇切特(DavidSuchet)大概是歷屆扮演者中最為優秀的,此人曾在英國電視臺的各類演出中以出色的演技受到大眾的普遍肯定並屢獲RTS和BPG的獎項殊榮。同在東方列車上的12位“陪審團成員”的扮演者也均是老戲骨,雖然數目和名氣上沒有新版噱頭大但演技卻都是實打實的,比如曾以「羞怯的人」「分離的世界」成為兩年連績獲得坎城影后殊榮的女星芭芭拉·赫希。

憑藉「喬琳娜」中首個角色拿下西雅圖國際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的美女潔西嘉·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榮獲第五十六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女主的法裔加拿大女演員瑪麗-喬西·克羅茲,以及出演「超感獵殺」而當時還是小鮮肉的布萊恩·J·史密斯均為影片注入不少看點。當然本片最能引發觀眾思考的則是為什麼知道謎底的偵探片還會被營造出來的懸疑節奏帶的熱血沸騰,是期待故事本身的改編還是不同表述方式的可能性呢?

經典離奇命案的燒腦重現

按理說同樣的故事被反復講述總會讓人厭煩,但神奇的是作為愛葛莎克利斯蒂最著名代表作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雖然被先後多次搬上螢幕卻均能獲得好口碑與高評分,究竟有何種魅力能夠經受住時間以及全世界各種文化的考驗和審視呢?原因在於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總會被未知兇手的恐懼吸引,而這也是原著和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比利時小老頭波洛高興時會自豪地宣稱識破種種詭計陷阱和創下的種種豐功偉績。

卻也始終保留悲憫希望以推理和法律換得美好並痛恨犯罪,所以即使退休去種南瓜也閒不住在「ABC殺人事件」和疑犯談心並在「啤酒謀殺案」裡接手委託,在「尼羅河上的慘案」揭露兇手也是悲天憫人般的娓娓道來甚至幫黑斯廷解決了兩次終身大事。這種悲憫的情緒越到晚年越發強烈且時常面臨法律與正義的抉擇,以至於開始放過兇手並讓「最後探案」成為史上最慘烈的偵探小說,而本片則在延續原版基本情節的同時還原了這種心境。

與上部開門見山不同的是本片在故事的開端變得鋪墊重重,波洛對於中尉義正詞嚴的謀殺指控致使其舉槍自殺,於是有人提出異議而波洛卻依舊認為知曉觸犯法律後果卻依然站在對立面就該受到制裁。親眼目睹伊斯坦布爾女子因通姦被丈夫發現而慘遭石刑場面的他立場仍然堅定,卻在相信法律裁決正義性的同時有著內心掙扎,甚至主動和目睹該事件的同性女子重申內心的難過,而東方快車謀殺案無疑再次令波洛陷入情與法的兩難選擇中。

影片簡單帶過了滿員列車的14位乘客,對偵探先生的到來反應怪異的傳教士小姐,對正義無能為力而深深憤慨的家教美女,向上帝乞求原諒卻不斷挑毛病的美國商人,對餐點要求格外精通且嚴苛的公爵夫人女僕等等。富商出人意料的邀請波洛先生接受“金錢買命”的協議遭拒,豈料在列車遭到暴雪阻礙的當晚便慘死在包廂內,而偵探則通過現場留下的殘紙查出死者隱瞞的真名和離開美國的原因。

懸疑劇的魅力在於只有最終明晰所有真相才能發現隱匿在劇情中的細微怪異之處以及暗藏的玄機,不過影片中對於原著推理部分進行了刪減和弱化就連停止的鐘錶,猩紅色的睡袍以及不在場證明等重要線索也被簡單帶過。波洛很快因刀傷的深淺不同而斷定為多人作案,並直截了當的查獲五年前發生在長島的綁架案與東方快車謀殺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原來阿姆斯壯上校的心愛女兒被綁架但支付贖金的夫妻倆卻只等來死訊。

以至於年輕貌美的阿姆斯壯太太深受打擊難產而死一屍兩命,上校也承受不住深愛親人接連喪命的事實開槍自殺,貼身女僕被懷疑成兇手同謀含冤自盡,而當年罪大惡極的主謀卻因黑手黨的關係而利用法律漏洞躲過審判被宣佈無罪,甚至改名換姓逃往國外躍居成美國富商。至此案件的犯罪動機也逐漸清晰,原來列車上看似毫無瓜葛的乘客都是“女孩撕票案”受害者的親朋好友,而不願寬恕綁匪罪孽的他們則高舉匕首完成最後的復仇。

那位公爵夫人在謀殺案發生之時對著清醒而無法動彈的惡魔念著審判詞,而在場的每位親朋好友則用力刺下屬于自己的刀傷,讓車廂仿佛變成法庭進行著以暴制暴的儀式。較之原著而言邏輯的嚴謹縝密以及案件的撲朔迷離無疑宛如雲泥,但也要承認本片的特色原本就不在於推理而是將主題拔高至對法律與正義的探討。小說戛然而止之處就是真相大白之時,而影片不光設立波洛篤守律法的形象又盡情展現其抉擇的痛苦。

此人更像是知曉前因後果且容不得任何人挑戰法律威嚴的“上帝視角”,但同時也虔誠的信奉天主教的教義相信有罪之人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得到寬恕,以至於鐵面無私的他堅決主張將犯罪嫌疑人移送南斯拉夫當地警方。不過關於私刑的探討,瑞典傳教士的辯論以及波洛和雷切特祈禱的分鏡切換等改編處理也暗示結局的反轉,最終偵探將扣子和制服交給員警證明有人冒充乘務員將死者殺害溜之大吉,而緊握十字架離開的他卻心事重重幾欲落淚。

究竟該不該“替天行道”?

“有罪是否就必須受罰?”“法律正義與道德正義到底哪個應該被遵守?”等問題不知被多少名著名人探討過,如今加入“圓桌探討會”的又多了大衛蘇切特和2010版「東方快車謀殺案」,縱觀許多年來牽扯“法律與道德兩難”的電影似乎發現輿論的天平正慢慢從道德的立場向法律轉移。老闆電影尊重原著在抉擇問題上絲毫沒有猶豫而是順應人心選擇讓十二位復仇者在餐車內舉杯慶祝,然而道德正義在與法律正義的大戰中卻不再佔優勢。

比如「殺戮時刻」中的復仇者要經受審判,「謎一樣的雙眼」中的復仇者壓抑悲苦如行屍,本片更是借由偵探波洛動搖內心對“正義與否”的評判標準而推向高峰。影片中諸多細節都很好的呼應主題,比如隔牆同時做禱告的波洛和卡塞蒂表情都非常虔誠,但前者是強調內心信仰之餘的心存感激而後者則是畏懼責罰的贖罪,波洛兩次拿出念珠和十字架的心態則由對信仰的堅定轉向質疑與反思。

遵循絕對的公正是波洛的信仰而任何超出法律的行為都是有罪的,但這起案件的受害人卻被設定成全社會公認的罪有應得者以至於偵探在聽到受害人此前曾逃過制裁後陷入情與法律的兩難選擇中最終動搖妥協。同時引申出深刻而嚴肅的話題:如果法律不能代表正義懲治罪惡,是否有權動用私刑維護正義。當冤屈無法申解的時候總會埋怨上帝的不公,無法為善良的人們尋求正義的審判與裁決,甚至順帶埋怨法律的疏漏讓血債血償成為泡影。

影片開場時波洛對於因戴綠帽子而被群體判決死刑的案件沒有反對動用私刑,其實各國都有冤假錯案也難免會有無人為受害者主持公道的存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令波洛陷入情與法的兩難選擇中,最終行兇者們如願免於牢獄之災但波洛的眼淚也證明這個決定沒能使他得到寬慰。但也不得不承認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比如犯下深重罪孽的綁匪沒能躲過處心積慮的復仇,審判團精心策劃的完美謀殺遇上偵探和意外的暴雪。

在這個層面上來看本片顯然最有新意也讓謀殺案多了層深意:不再只是簡單的復仇而是討論法律和正義,那麼在法律和上帝無法給予公道之時應該任由罪犯逍遙法外,還是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亦或是動用私刑替天行道呢?影片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相信每位觀眾的內心都有了選擇。回到影片設置就事論事來看雖然劇情有內涵有深度,卻也壓抑厚重的有些過頭甚至已經不是觀眾所熟悉的那個些市儈且自以為是的波洛了。

要知道他即便是處在生命最後的「帷幕」也保留職業尊嚴,而本片導演幾乎考慮到了所有的因素卻唯獨沒有真實還原波洛的風格,以至於很多原著粉和影迷讚賞的同時也吐槽結尾的改動缺乏合理性。當然「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翻拍不會落下帷幕而2017版的票房成功,也讓出品方表示還會把更多波洛破案的故事搬上大銀幕,記得波洛早在電影最後透露要去尼羅河,是否也在暗示如果有續集應該就是「尼羅河慘案」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一起小打小鬧吧!

https://www.gzb001.com

尊重經典會被吐槽新瓶裝舊酒而稍加改動又很容易引發原著黨的不滿,但此版本的「東方列車謀殺案」則頗有些顛覆此言論的態勢。

原著作者愛葛莎·克利斯蒂(Agatha Christie)曾與想做飛行員軍官的阿奇博爾德·克利斯蒂以及考古學家馬克斯·馬婁溫有過兩段婚姻,被譽為舉世公認的推理小說女王,保持著法國銷量紀錄且著作數量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此人所寫的偵探小說主要使用密室推理法且通常暗含意想不到的結局,大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而最著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更是更多次改編影視劇。

與愛葛莎·克利斯蒂許多其他小說相同的是本片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主人公是首個飛越大西洋的美國飛行員林德伯格而事件則是20世紀30年代的著名綁架案,據說綁匪從位於新澤西的豪宅中綁走幼子勒索五萬美元,想不到交付贖金的他還是在離家不遠的灌木叢中發現了孩子的屍體,兩年後警方終於發現了犯有前科的非法移民豪普曼並迅速根據證據鎖定為本案嫌疑人。

但此人否認指控辯稱能讓其在經濟大蕭條時期過著與收入不符的優越生活是盜取皮貨商的錢財,在妻子的作證下更是讓其辯護律師指責警方偽造證據,不過法官經過11小時的討論與陪審團得出“罪名成立”的結論將其處死。不過有關此事的議論依然未平息,有人認為拒絕坦白以換取終身監禁的豪普曼無辜而皮貨商才是真凶,也有人認為飛行員林德伯格或者妻子的姐姐殺死了孩子,而豪普曼的妻子安娜則至死都在呼籲還丈夫清白。

而現實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事件更是激發了克利斯蒂從此案中得來的靈感,相傳作家在1928年秋天首次搭乘東方快車時因暴風雪被困在土耳其附近6天時間。這列世界上首班橫跨大洲的法國豪華列車以提供奢華尊享的服務享負盛名,在94年的運營史上更是見證了太多的謎團與歷史,豔星間諜瑪塔·哈莉和世界大戰的的停戰協議均和這輛車有關,而東西文明的碰撞與交匯也帶來了異域風情的視覺衝擊。

以至於東方快車本身就是極具話題性與傳奇色彩的存在,本片更是幾乎滿足了讀者對推理小說的所有幻想,比如案件發生在快速行駛且空間狹小的特殊作案場所而讓故事變的別致有趣,比如塑造獨自瞞天過海的機智罪犯時製造共犯人數超出想像的離奇兇殺案設定。據說愛葛莎·克利斯蒂的孫女特意與本片導演菲力浦·馬丁交流希望把波洛演拍嚴肅些,沒成想不光將推理小說的精髓發揮極致還昇華了結局。

幾乎包攬了所有名偵探赫爾克裡·波洛偵探集故事的英國演員大衛·蘇切特(DavidSuchet)大概是歷屆扮演者中最為優秀的,此人曾在英國電視臺的各類演出中以出色的演技受到大眾的普遍肯定並屢獲RTS和BPG的獎項殊榮。同在東方列車上的12位“陪審團成員”的扮演者也均是老戲骨,雖然數目和名氣上沒有新版噱頭大但演技卻都是實打實的,比如曾以「羞怯的人」「分離的世界」成為兩年連績獲得坎城影后殊榮的女星芭芭拉·赫希。

憑藉「喬琳娜」中首個角色拿下西雅圖國際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的美女潔西嘉·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榮獲第五十六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女主的法裔加拿大女演員瑪麗-喬西·克羅茲,以及出演「超感獵殺」而當時還是小鮮肉的布萊恩·J·史密斯均為影片注入不少看點。當然本片最能引發觀眾思考的則是為什麼知道謎底的偵探片還會被營造出來的懸疑節奏帶的熱血沸騰,是期待故事本身的改編還是不同表述方式的可能性呢?

經典離奇命案的燒腦重現

按理說同樣的故事被反復講述總會讓人厭煩,但神奇的是作為愛葛莎克利斯蒂最著名代表作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雖然被先後多次搬上螢幕卻均能獲得好口碑與高評分,究竟有何種魅力能夠經受住時間以及全世界各種文化的考驗和審視呢?原因在於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總會被未知兇手的恐懼吸引,而這也是原著和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比利時小老頭波洛高興時會自豪地宣稱識破種種詭計陷阱和創下的種種豐功偉績。

卻也始終保留悲憫希望以推理和法律換得美好並痛恨犯罪,所以即使退休去種南瓜也閒不住在「ABC殺人事件」和疑犯談心並在「啤酒謀殺案」裡接手委託,在「尼羅河上的慘案」揭露兇手也是悲天憫人般的娓娓道來甚至幫黑斯廷解決了兩次終身大事。這種悲憫的情緒越到晚年越發強烈且時常面臨法律與正義的抉擇,以至於開始放過兇手並讓「最後探案」成為史上最慘烈的偵探小說,而本片則在延續原版基本情節的同時還原了這種心境。

與上部開門見山不同的是本片在故事的開端變得鋪墊重重,波洛對於中尉義正詞嚴的謀殺指控致使其舉槍自殺,於是有人提出異議而波洛卻依舊認為知曉觸犯法律後果卻依然站在對立面就該受到制裁。親眼目睹伊斯坦布爾女子因通姦被丈夫發現而慘遭石刑場面的他立場仍然堅定,卻在相信法律裁決正義性的同時有著內心掙扎,甚至主動和目睹該事件的同性女子重申內心的難過,而東方快車謀殺案無疑再次令波洛陷入情與法的兩難選擇中。

影片簡單帶過了滿員列車的14位乘客,對偵探先生的到來反應怪異的傳教士小姐,對正義無能為力而深深憤慨的家教美女,向上帝乞求原諒卻不斷挑毛病的美國商人,對餐點要求格外精通且嚴苛的公爵夫人女僕等等。富商出人意料的邀請波洛先生接受“金錢買命”的協議遭拒,豈料在列車遭到暴雪阻礙的當晚便慘死在包廂內,而偵探則通過現場留下的殘紙查出死者隱瞞的真名和離開美國的原因。

懸疑劇的魅力在於只有最終明晰所有真相才能發現隱匿在劇情中的細微怪異之處以及暗藏的玄機,不過影片中對於原著推理部分進行了刪減和弱化就連停止的鐘錶,猩紅色的睡袍以及不在場證明等重要線索也被簡單帶過。波洛很快因刀傷的深淺不同而斷定為多人作案,並直截了當的查獲五年前發生在長島的綁架案與東方快車謀殺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原來阿姆斯壯上校的心愛女兒被綁架但支付贖金的夫妻倆卻只等來死訊。

以至於年輕貌美的阿姆斯壯太太深受打擊難產而死一屍兩命,上校也承受不住深愛親人接連喪命的事實開槍自殺,貼身女僕被懷疑成兇手同謀含冤自盡,而當年罪大惡極的主謀卻因黑手黨的關係而利用法律漏洞躲過審判被宣佈無罪,甚至改名換姓逃往國外躍居成美國富商。至此案件的犯罪動機也逐漸清晰,原來列車上看似毫無瓜葛的乘客都是“女孩撕票案”受害者的親朋好友,而不願寬恕綁匪罪孽的他們則高舉匕首完成最後的復仇。

那位公爵夫人在謀殺案發生之時對著清醒而無法動彈的惡魔念著審判詞,而在場的每位親朋好友則用力刺下屬于自己的刀傷,讓車廂仿佛變成法庭進行著以暴制暴的儀式。較之原著而言邏輯的嚴謹縝密以及案件的撲朔迷離無疑宛如雲泥,但也要承認本片的特色原本就不在於推理而是將主題拔高至對法律與正義的探討。小說戛然而止之處就是真相大白之時,而影片不光設立波洛篤守律法的形象又盡情展現其抉擇的痛苦。

此人更像是知曉前因後果且容不得任何人挑戰法律威嚴的“上帝視角”,但同時也虔誠的信奉天主教的教義相信有罪之人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得到寬恕,以至於鐵面無私的他堅決主張將犯罪嫌疑人移送南斯拉夫當地警方。不過關於私刑的探討,瑞典傳教士的辯論以及波洛和雷切特祈禱的分鏡切換等改編處理也暗示結局的反轉,最終偵探將扣子和制服交給員警證明有人冒充乘務員將死者殺害溜之大吉,而緊握十字架離開的他卻心事重重幾欲落淚。

究竟該不該“替天行道”?

“有罪是否就必須受罰?”“法律正義與道德正義到底哪個應該被遵守?”等問題不知被多少名著名人探討過,如今加入“圓桌探討會”的又多了大衛蘇切特和2010版「東方快車謀殺案」,縱觀許多年來牽扯“法律與道德兩難”的電影似乎發現輿論的天平正慢慢從道德的立場向法律轉移。老闆電影尊重原著在抉擇問題上絲毫沒有猶豫而是順應人心選擇讓十二位復仇者在餐車內舉杯慶祝,然而道德正義在與法律正義的大戰中卻不再佔優勢。

比如「殺戮時刻」中的復仇者要經受審判,「謎一樣的雙眼」中的復仇者壓抑悲苦如行屍,本片更是借由偵探波洛動搖內心對“正義與否”的評判標準而推向高峰。影片中諸多細節都很好的呼應主題,比如隔牆同時做禱告的波洛和卡塞蒂表情都非常虔誠,但前者是強調內心信仰之餘的心存感激而後者則是畏懼責罰的贖罪,波洛兩次拿出念珠和十字架的心態則由對信仰的堅定轉向質疑與反思。

遵循絕對的公正是波洛的信仰而任何超出法律的行為都是有罪的,但這起案件的受害人卻被設定成全社會公認的罪有應得者以至於偵探在聽到受害人此前曾逃過制裁後陷入情與法律的兩難選擇中最終動搖妥協。同時引申出深刻而嚴肅的話題:如果法律不能代表正義懲治罪惡,是否有權動用私刑維護正義。當冤屈無法申解的時候總會埋怨上帝的不公,無法為善良的人們尋求正義的審判與裁決,甚至順帶埋怨法律的疏漏讓血債血償成為泡影。

影片開場時波洛對於因戴綠帽子而被群體判決死刑的案件沒有反對動用私刑,其實各國都有冤假錯案也難免會有無人為受害者主持公道的存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令波洛陷入情與法的兩難選擇中,最終行兇者們如願免於牢獄之災但波洛的眼淚也證明這個決定沒能使他得到寬慰。但也不得不承認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比如犯下深重罪孽的綁匪沒能躲過處心積慮的復仇,審判團精心策劃的完美謀殺遇上偵探和意外的暴雪。

在這個層面上來看本片顯然最有新意也讓謀殺案多了層深意:不再只是簡單的復仇而是討論法律和正義,那麼在法律和上帝無法給予公道之時應該任由罪犯逍遙法外,還是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亦或是動用私刑替天行道呢?影片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相信每位觀眾的內心都有了選擇。回到影片設置就事論事來看雖然劇情有內涵有深度,卻也壓抑厚重的有些過頭甚至已經不是觀眾所熟悉的那個些市儈且自以為是的波洛了。

要知道他即便是處在生命最後的「帷幕」也保留職業尊嚴,而本片導演幾乎考慮到了所有的因素卻唯獨沒有真實還原波洛的風格,以至於很多原著粉和影迷讚賞的同時也吐槽結尾的改動缺乏合理性。當然「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翻拍不會落下帷幕而2017版的票房成功,也讓出品方表示還會把更多波洛破案的故事搬上大銀幕,記得波洛早在電影最後透露要去尼羅河,是否也在暗示如果有續集應該就是「尼羅河慘案」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一起小打小鬧吧!

https://www.gzb001.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